網絡基礎知識學習筆記11

網絡基礎知識
網絡的參考模型
OSI(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七層模型
計算機網絡功能:數據共享,數據通信,數據安全性,數據處理能力
分層思想:將複雜的流程分解,複雜問題簡單化;更容易發現問題並針對性解決
1984年國際標準化組織(ISO international standard organization)頒佈
各層功能
物理層:建立,維護,斷開物理連接(定義介質和接口,實現了比特流的傳輸)網卡
數據鏈路層:建立邏輯連接,進行硬件地址尋址,差錯校驗(交換機),幀
網絡層:進行邏輯地址尋址,實現不同網絡之間的路徑選擇(路由器)數據包packet
傳輸層:定義傳輸數據的端口號,以及流控和差錯校驗,實現程序與程序的連接(防火牆)數據叫做數據段segment
會話層:建立管理終止會話(斷點續傳)
表示層:數據的表示,安全,壓縮
應用層:網絡服務與最終用戶的的一個接口

一個二進制數規定爲一個比特(bite),8個比特爲一個字節,形成比特流
MAC地址:網卡上的一組標識,數據名叫幀(frame),stp協議
Ip協議
Tcp協議面向連接的可靠協議,udp協議無面向連接的不可靠協議;每個程序都有一個專門的標識號就是端口號
Tcp/IP協議簇
四層模型:網絡接口層;網絡層;傳輸層;應用層
五層模型:物理層;數據鏈路層;網絡層;傳輸層;應用層(實際使用最多)
應用層:http;ftp;tftp;smtp;snmp;dns
傳輸層:tcp;udp
網絡層:icmp;igmp;ip;arp;rarp

數據的封裝與解封裝
從高層到底層進行數據的封裝過程:
應用層: 上層數據
傳輸層: tcp頭部+上層數據
網絡層: IP頭部+tcp頭部+上層數據
數據鏈路層: mac頭部+IP頭部+tcp頭部+上層數據
物理層: 形成比特流
從底層到高層進行數據的解封裝過程:反過來

協議數據單元(PDU)比特流,數據幀,數據包,數據段

數制
數制:數字的表現形式 計數的方法
數位:數字符號在一個數中所處的位置
基數:在某種數制中,數位上所能使用的數字符號的個數
位權:指在某種數制中,數位所代表的大小
常用數制:
二進制:逢二進一 B
十進制:逢十進一 D
十六進制:逢十五進一 H
二進制和十進制之間的轉換:

1 1 1 1 1 1 1 1(B)
128 64 32 16 8 4 2 0(D)

IP地址及其分類
子網掩碼:連續的1代表網絡位,連續0代表主機位
IP地址的主機位全爲0 代表網絡號
IP地址的主機位全爲1 代表廣播地址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