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要做物聯網技術的強國,而非大國

 

編者按:9月13日,正值2010達沃斯論壇在天津召開之際,記者前往天津與《智慧的物聯網》作者吳功宜教授進行了一次深入的訪談。他認爲,物聯網是我國社會信息化深化發展的標誌,是互聯網技術發展新的應用形態。物聯網屬於“集成創新類”的技術,發展物聯網,實現物-物相連不是目的,而是要幫助各行各業和各個領域實現 “全面感知,正確認知,智慧處理”的目的。這也正是它可能具有萬億產值的祕籍所在。
作爲一位學風嚴謹的大學教授,他有三個觀點讓記者記憶深刻。一是物聯網的發展具有深厚的技術與社會發展背景。如果我們覺得物聯網發展很突然,那不是物聯網問題,而是我們認識需要進一步深化。二是討論物聯網切忌“空、泛、玄”,物聯網有着很好的技術基礎,有着很豐富的技術內涵,有着廣闊的實際應用背景,它有着最適合的應用領域,但是它不可能解決人類社會面臨的那麼多棘手的問題。三是我們的目標是要抓住發展機遇,將我國建設成物聯網技術的“強國”,而不僅僅是物聯網應用的“大國”。掌握核心技術是發展物聯網產業的關鍵。 
 
記者:您如何看待物聯網和互聯網之間的關係?
吳功宜:相關的技術之間必然是相通的,是有自然的內在聯繫的。物聯網與互聯網也不會例外。互聯網發展到一定的階段,其產業發展必然要出現新的形態。物聯網與互聯網有深刻地內在的聯繫和技術的傳承性。認識這個問題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看。
第一,物聯網應用系統是運行在互聯網核心交換結構的基礎之上的。在規劃和組建物聯網應用系統的過程中,我們將充分利用互聯網的核心交換部分,基本上不會改變互聯網的網絡傳輸系統結構與技術。反過來物聯網的發展將促進互聯網技術的發展與互聯網核心交換系統規模的快速擴展。這一點正體現出互聯網與物聯網的相通之處。
第二,物聯網應用系統將根據需要選擇無線傳感器網絡WSN或射頻標籤RFID應用系統的接入方式。互聯網與物聯網在接入方式是不相同的。
記者:您是怎麼看待物聯網產業發展增長點的?
吳功宜:首先我們應該形成一個共識,那就是:應用是物聯網存在的理由。物聯網將廣泛的應用於工業、農業、醫療衛生、環境保護、防災救災、安全保衛與軍事等領域。這就預示着物聯網未來的發展前景是十分廣闊的。
由物聯網應用帶動的芯片製造、嵌入式系統、無線通信、互聯網、軟件技術與電子元器件產業,以及信息基礎設施建設的發展,將會形成一個上萬億元規模的高科技市場也就容易理解了。
記者:您對物聯網的未來有什麼樣的看法?
吳功宜:有人將物聯網的感知過程用人的感官、人的神經與人的大腦來比喻。人的感官用來獲取信息,人的神經用來傳輸信息,人的大腦用來處理信息,這樣人就能具有適應外部世界變化的智能。感知中國的過程就是要通過物聯網無處不在的感知設備,“全面感知”中國各個行業、社會生活各個方面的信息,經過網絡“可靠傳輸”來獲取信息,通過“智能計算”從大量感知的信息中挖掘、昇華爲知識,使我們在建設中國現代化的過程中具有更高的智慧。
我們在研究未來物聯網發展趨勢時,必須注意美國的信息物理系統(Cyber Physical Systems,CPS)研究計劃與歐盟關於嵌入智能與系統的研究與技術(ARTMEIS)研究計劃。
CPS研究的基本思路是:CPS是“人、機、物”深度融合的系統,是“3C”與物理設備深度融合的系統,是環境感知、嵌入式計算、網絡通信深度融合的系統。3C技術是指計算(Computation)、通信(Communication)和控制(Control)。計算(Computation)與通信(Communication)的深度融合產生了互聯網,而計算(Computation)、通信(Communication)與控制(Control)的深度融合將產生智慧的物聯網。
記者:我們發展物聯網技術與產業的最終目的到底是什麼?
吳功宜:我個人認爲發展物聯網技術與產業的目的與作用應該是四點:
第一點是“推動生產力的發展”,這一點大家很容易形成共識。
第二點應該是“提高人類的生活質量”,因爲很多物聯網的研究工作都是集中在醫療衛生、環境保護等方面,直接關注人們健康與生活質量的研究領域。
第三點應該是增強“保衛國家安全”的能力上,因爲很多物聯網技術的研究最初都是始於軍事應用的需求。事實上,RFID技術最成功的應用是在軍事物流上,無線傳感器網絡WSN最初主要集中於軍事應用上。智能機器人已經廣泛應用於陸地、空中與水下作戰之中。
第四點是在“支持可持續發展戰略決策”方面發揮重要的作用,這一點大家也很容易形成共識。
記者:您認爲我國物聯網發展應該注意哪些問題?
吳功宜:我在《智慧的物聯網》一書中對發展物聯網技術需要注意解決的六個問題做了分析。
第一是“掌握核心技術,防止受制於人”。我國已經是信息技術的大國,而要將我國建設成爲信息技術的強國,必須突破關鍵技術,掌握物聯網核心技術,避免將中國變成信息技術強國的物聯網產品和技術的市場,防止受制於人。
第二是“統一規劃,分步推進”。物聯網技術覆蓋了幾乎所有的行業,是一個有很大發展前景的新興技術。但是構造物聯網產業鏈,維護物聯網運行秩序,卻是一件非常複雜的工作,需要在我國政府的統一組織與統一規劃下,分步推進,認真解決好“應用—技術—標準—政策—法律”五大關係。
第三是“應用驅動,示範引領”。推進物聯網發展必須堅持“應用驅動”的原則。物聯網的發展不能一哄而起,當年互聯網發展的泡沫和教訓應該認真吸取。
第四是“重視標準建設,保障國家利益”。如果我們不能夠在芯片標準、芯片設計與製造、RFID讀寫機具,以及在各種傳感器的標準上具有自主知識產權,那麼我們只能使用別人標準與專利,那麼我們每推進一種應用,就意味着又要向專利擁有者送一筆錢。
第五是“重視信息安全技術與法制環境建設,保證物聯網健康運行”。物聯網所能夠遇到的信息安全問題會比互聯網更多、更復雜,我們必須重視物聯網的信息安全技術研究與相關法律法規的建設。
第六是“重視複合型人才培養,保持可持續發展”。設計、組建、運營、管理與維護物聯網應用系統需要大量的專門人才,而且是具有多學科知識結構的複合型人才。發展物聯網技術,必須着眼於未來,前瞻性地重視複合型人才的培養。
十多年之前,我曾經在接待一家外國著名通信公司的老闆時,他吃驚的告訴我:“如果中國連上小學的小孩脖子上都掛上一部手機,那我們每年可以賣出多少部手機。”看着他驚訝的表情,我百感交集。現在我們輕而易舉地就實現了。做信息技術應用的“大國”太容易了,何時才能夠成爲信息技術的“強國”?
因此,我認爲:重要的問題是要把我國建設成物聯網技術的強國,而不是物聯網技術應用的大國。關鍵是掌握核心技術,保護國家根本利益。中國目前正處於這個關鍵的轉型期,我們必須抓住這個難得的歷史機遇。
記者:您如何看待物聯網將面臨的安全問題?
吳功宜:可以從五個方面着手來認識物聯網面臨的安全問題。
第一,從技術角度看,物聯網是建立在互聯網的基礎之上,因此互聯網所能夠遇到的信息安全問題,在物聯網中都會存在,只可能在表現形式不一樣。
第二,從應用的角度看,物聯網上傳輸的是大量涉及企業經營的物流、生產、銷售、金融數據,以及有關社會運行的一些數據,保護這些有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的數據安全要比保護互聯網上音樂、視頻、遊戲數據重要得多,困難得多。
第三,從物理傳輸技術的角度看,物聯網更多地依賴於無線通信技術,而無線通信技術很容易被幹擾,***無線信道是比較容易的。無線傳感器網絡技術是從軍用轉向民用,軍事上關於無線通信的對抗,以及對無線傳感器網絡***的技術已經開展多年,並且出現了很多種***方法,因此保障物聯網無線通信安全也就更困難。
第四,從構成物聯網的端系統的角度,大量的數據是由RFID與各種傳感器產生的,並且通過無線信道傳輸。在無線傳感器網絡還處於軍事應用階段時,瞭解無線傳感器網絡技術細節的人還是比較少的。一旦轉向大規模民用,那麼就會有更多的人掌握無線傳感器網絡技術,那麼無線傳感器網絡的安全問題就會立即凸顯出來。同時,物聯網中將大量使用RFID技術,目前已經有人開始研究***RFID標籤與讀寫設備的方法。因此,物聯網所能夠遇到的信息安全問題會比互聯網更復雜。
第五,物聯網的研究與應用剛剛開始,我們缺乏足夠的管理經驗,更談不上保護物聯網安全運行的法律法規。如果我們在開始研究技術及應用的同時,不能夠組織力量,去同步研究物聯網安全技術、物聯網應用中的道德與法律問題,我們就不可能保證物聯網健康的發展。
我們在興致勃勃地討論物聯網發展前景時,必須充分地認識到它可能給我們帶來的問題。互聯網的安全問題是物聯網的前車之鑑。機遇與挑戰同在。我們的正確態度是:正視、慎重、應對,別無選擇。
記者:您對目前很多大學開設物聯網工程專業有什麼建議?
吳功宜:物聯網技術的發展爲以計算機、通信、微電子爲基礎的信息技術的發展創造了空前廣闊的發展前景,爲產業發展創造了巨大的空間,也必將影響到未來大學生就業格局的變化。在“兩化融合”和“感知中國”的國家戰略背景下,物聯網發展受到了我國政府、科研、教育、產業界的高度關注。目前,我國有數百所大學申報和準備試辦物聯網或傳感網專業,這正反映出大學對新技術、新產業發展的敏感和重視,同時也使我們面臨着如何建設物聯網本科專業的難題。
討論物聯網專業培養目標與課程體系建設時需要注意研究的四大關係:專業培養目標與社會對人才需求的關係、新的物聯網專業課程體系與成熟的計算機專業課程體系的關係、基本能力培養與學校辦學特色的關係、理論教學與能力培養的關係。
我們應該清醒地認識到:物聯網技術具有“新、長、專”的特點。“新”表現在:新興技術與產業,知識體系不成熟。“長”表現在:集成創新型技術,產業涵蓋的技術鏈長。“專”表現在:多學科交叉,多行業融合,技術門類差異大,全能型人才培養困難。物聯網是一門新興技術和產業,在學科發展上不成熟,設計課程體系時無國內外先例可以借鑑。根據我多年從事教育管理的實踐經驗認爲,從規避風險的角度,我們在考慮新專業培養目標定位與課程體系設置時應該遵從兩個原則,一是充分發揮“源學科”的學科基礎與優勢;二是從未來畢業生可能從事的就業崗位和就業的能力需求出發,反過來審定我們所設計的培養目標,對課程體系和內容進行取捨。物聯網專業課程建設應該堅持:“課程精,實驗強”的原則。
物聯網專業培養的是“工程應用型”人才,必須高度重視與理論教學相輔相成的實驗教學環境的建設。服務於能力培養的實驗教學環境的建設需要教師對某一門技術的深入理解和自身能力的修煉、積累,同時還需要有相應的實驗室建設經費的投入。能不能做到“課程精,實驗強”,是物聯網專業建設成敗的關鍵,這一點我們所有學科建設的管理者、學科帶頭人都必須保持一個清醒的頭腦。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