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平线创始人余凯回应“大裁员”:只是正常的企业经营决策

  昨日,据相关媒体报道,国内的 AI 芯片独角兽公司地平线也开启了大幅裁员计划,进入收缩时刻。
  消息称,地平线 “裁员” 风波最早从今年上半年已经开始。据爆料,从今年 4-5 月开始,在地平线校招拿到 offer 的应届生需强制和公司签下《两年服务协议》,现在又面临被裁,去年公司最多大概 1900 人的规模,现在也就 1400 人左右,在此基础上接下来恐怕还要大面积收缩,实现整体 30%-50% 的优化指标。
  <strong>另外,还有一方面传闻是地平线业务或将面临调整,北京、上海、南京、厦门、深圳五个办公区均有裁员动作</strong>,南京的人工智能研究院、厦门分部以及 AIoT 相关人员成重点优化对象,接下来要主要聚焦做 Auto 车规级芯片的相关业务。
  对于媒体报道和传闻,<strong>DeepTech 联系到地平线创始人兼 CEO 余凯,余凯并没有做过多解释,只是短信回应称:</strong><strong>“那篇报道非常不尊重事实。我们只是正常的企业经营决策而已</strong>,年底每个企业都应该做组织调整和优化,持续提升经营效率,同时借此激活组织活力。”
  关于公司整体是否会面临战略收缩和接下来持续大幅裁员,截至发稿前,尚未得到余凯更详细的解答。
  <strong>一、来自被裁员工的声音</strong>
  关于地平线优化裁员的话题,近期陆续在职场实名社交平台脉脉上引发了数百条评论,声音五花八门,DeepTech 截取了几位有 ID 认证的员工评论。
  <strong>有员工评论称,现在公司仍有 1640 左右的员工规模</strong>,裁员 30%-50% 并不确切,Auto 部门相对比较稳定,南京的研究院和其他总部以外的城市部门可能要有部分转岗和少量离职。
  <strong>不过也有被裁员工曝出公司调整背后的内部组织管理问题。</strong>据员工评论,在南京的地平线分公司,很多预算岗位都被砍掉,人工智能研究院确实存在优化的举措,要么转去做业务或听从公司其他规划安排,要么被优化被裁,这次裁员主要涉及公司的 AIoT、后端和前端部门。
  有员工表示,作为芯片公司,地平线正在推动旗下的旭日二代边缘计算 AI 芯片和车规级 AI 芯片征程二代的量产和迭代,明年计划推出征程三代芯片,这些都需要数千万美元的研发投入,假如拿不到更多的融资,那么企业则需要做好过冬的准备。
  <strong>“可能砍掉没有产出的产品线和业务,接下来以芯片 + 工具链为主,附带 ODM 来过冬。好在公司还算仁义,裁员赔偿金能给够。”一位员工评论说。</strong>
  也有员工透露,从 2018 年 - 2019 年公司大规模扩张之下还是造成了管理冗乱的问题。<strong>从外因来看</strong>,是 AI 芯片整个行业已经从浮夸回归到了现实,越来越讲究营收利润,不能再走烧钱模式。
  <strong>从内因来看</strong>,管理层对芯片和硬件的布局考虑不周,芯片配套欠缺;部分一级部门管理者追求大而全、浮夸风,却没有在实际业绩上作出太大助力;很多空降管理层,基本都是 “划水” 捞一笔,却喜欢搞办公室政治刷存在感,管理没跟上,为这次裁员埋下了隐患。
  <strong>二、面临 “造血能力” 考验</strong>
  <strong>在国内做 AI 芯片的大军中,地平线已经算是处于第一梯队的企业。</strong>
  创始人余凯曾担任前百度研究院副院长、深度学习实验室主任,领导过百度大脑、自动驾驶等业务的发展,个人在人工智能行业颇具影响力。2015 年 5 月余凯宣布从百度离职创业后,地平线便一直是资本的宠儿,估值超 30 亿美元。
  2019 年 2 月 27 日,地平线还曾宣布完成了一轮 6 亿美元的 B 轮融资,可谓今年账上并不差钱,在营收方面,余凯也曾在采访中表示,地平线在 2018 年的收入已达到亿元级,2019 年将迈入大规模商业化。
  即便账上还不差钱,但 2019 年之后的资本市场环境仍难以预测,有地平线员工称,<strong>公司高层这是做了未来五年融不到钱的最坏打算,提前砍掉边缘项目和部门</strong>。
  <strong>关于业务收缩可能并非空穴来风,不过或许也不会像传言中那样大刀阔斧进行大部门的裁撤,这从核心产品的迭代方面还是能侧面做一些印证。</strong>
  2019 年 10 月 29 日,地平线发布了旭日二代 AI 芯片(Sunrise 2),这款芯片主要是面向 AIoT 智能应用的计算平台,提供全场景芯片解决方案;2019 年 8 月 30 日,地平线也曾推出第二代征程处理器(Journey 2.0),官方宣称这是国内首款车规级 AI 芯片,基于该芯片的 Matrix 2.0 自动驾驶计算平台或将在 2020 年正式量产上车。
  <strong>从核心产品层面来看,旭日和征程的持续迭代也说明了地平线在 AIoT 和自动驾驶、车规级 AI 芯片技术方向上的基础战略路线应该不会变动,</strong><strong>更多的调整可能发生在具体的落地场景业务上</strong><strong>。</strong>在 2018 年,地平线基于计算平台拓展了智能驾驶、智能摄像机、智能商业、智能教育、智慧工地、智慧通行、智慧安防以及一些语音技术解决方案,似乎有了 AI 芯片,就能够做好各行各业的解决方案,步子迈得有些大。但接下来,地平线可能是要考虑自己的主线任务和主要的商业落地要落在哪里,从而进行资源、资金和人员的有效分配投入,从撒大网向抓聚焦转变,思考有效提升造血能力的问题。
  芯片公司需要耐得住坐冷板凳,商业化周期普遍较长,调整裁员或许是艰难的决定,但不进行调整,企业下一步面临的可能就是生死。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