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 科學 常識》讀書筆記

起初在不同平臺上看到有推薦,以爲僅僅是一本有關思考、邏輯思維的書籍,沒想到這卻是我第一次真正意義的讀一本有關哲學的書籍,雖然平時看書的類型也比較雜。這本書也讓我想起了上過的一門選修課《自然辯證法導論》,主講人是大學期間爲數不多令人印象深刻並且非常喜歡的江洋老師。

言歸正傳,爲什麼說讀哲學讓人變得聰明。閱讀這本書對我來說,不算輕鬆,尤其是“全民防疫”期間,每天的生活都是懶散狀態,在讀某些章節的時候難免昏昏欲睡,但不代表這本書沒有可讀性和價值。從整體來看,經過陳老師引導,我大概收穫了以下幾方面的內容:

  • 哲學的由來

  • 近代科學是如何從古代哲學(哲學-科學)中獨立出來的

  • 哲學和科學的挑戰及未來需解決的問題

經過這兩部分的闡述,從而一定程度的回答“李約瑟問題”——西方怎麼就發展出哲學-科學(另一個角度的提法)。最後作者圍繞科學與哲學的關係,通過多篇專論來探討一些有關哲學和科學的概念,表明了自己是如何看到兩者未來的走向。

1. 哲學的由來

自從智人發展到遠古人類以後,人類就一直在感應着世間萬物,死人與活人相互感應,星辰和生死興衰榮辱感應,巫術就是建立在這種感應機制之上的。由於早期初民要面對大量知識和技能束手無策的地方,因此需要巫術及其他類似的儀式來給予一定的信心和寬慰,並且還進行社會組織和社會動員。

人天生求理解。隨着初民心智的覺醒,以及大量的感應積累,他們逐漸開始尋求對周遭所發生的事情的一種解釋,並努力的將這一系列的解釋形成一個體系,從而從整體和宏觀的角度去理解與這個世界的聯繫,由此誕生了“神話”,開始了對世界的一種統一解釋。世界萬物是怎麼來的?中國有盤古開天闢地,西方有上帝七日創世。人是怎麼來的?中國有女媧捏泥偶造人,西方有上帝造亞當和夏娃。

不論是巫術也好,神話也好,都是人類的一種“感應認知”,是世界得以獲得理解的一種整體方式。作者表明“認知”僅僅是一種方式,而非正確性。我們今天對世界的科學認知也是一種方式,我們就能非常肯定它的正確性嗎?我們不也是不斷的在顛覆和修正中前進嗎?這一觀點作爲核心貫穿了整本書。

隨着文字的出現,人類開始學會了記載歷史,記載過往的對世界的觀察和經驗,逐漸的形成了理性的態度。直到公元前800年,標誌着人類社會進入了“理知時代”。理知時代的人類,開始秉持理性,着眼於現世,重經驗重常識、冷靜而不迷狂。

講到此處,作者拋出一個論點“理論興趣並不是理性態度的自發產物,理性態度多半是抵制理論的”,這一觀點對我來說有點顛覆,日常中,理性和理論我們通常會相提並論,因爲理性,所以能總結出一系列的理論。而作者並不這樣認爲。

理論是一般的、普遍的、抽象的東西,它是對世界整體的解釋,是和具體情況相對的。而理性講求實際,講求經驗,注重具體,可以說是非理論的,甚是是反理論的。中國原本有着像陰陽五行這類解釋世界的理論,但是隨着儒家思想的興起和統治,鑄就了中國人特別注重經驗的理性態度,從而在另一個方面就造成了缺少理論的興趣。而希臘人把理性的態度引進了理論探究,以懷疑、討論、求證來營建理論,像這種把理性和理論結合在一起,並非普遍情況,而是屬於希臘和西方的特例,從而爲古希臘誕生哲學創造了條件。

那麼什麼是哲學?“哲學”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是愛智慧,或者是深刻、深層思考、玄乎的思想、無用的思想等等,所以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哲學。狹義是理論求真的態度。一般而言,我們說的都是狹義的哲學,因此作者爲了區分,用“哲學-科學”來稱呼狹義哲學。同樣的,哲學與神話都是嘗試爲世界提供整體的解釋,只不過哲學是通過經驗-事實來編織這種解釋。

在希臘留下了完整的神話體系,並且將其視爲一種傳統之後,哲學對此提出了質疑,其目標不是維護傳統,而是尋求真理。哲學家團體有別於其他團體有個顯著的特點就是:他們不是由共同的知識、共同的結論來界定,而是以共同的探討方式來界定。意思是,團體內部可以有不同的觀點,但是我們論證觀點的方式都是理性的。正因爲他們把日常實踐中所具有的求真態度帶進理論思考,使得哲學理論有別於陰陽五行等理論。此外,突出的理論求真精神、人文地理環境以及特殊的社會條件等因素,把希臘送上了哲學-科學之路。

2. 近代科學的誕生

作者對於該部分的論述較爲細緻,我主要總結幾個我容易理解、印象深刻的論點和論據。

我們想到古希臘的科學,首先想到的是天文學,它是第一門成熟的科學。爲什麼天文學會成爲第一門成熟的科學?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先要說明初民最早關注天空?書中總結了以下兩個原因:

  • 天空對人類的生產生活有影響;如耕作、遠足指引等。
  • 天空與神明相關,充滿了神祕感;

此外,天體運動最爲簡單、規則、穩定,適合於數學處理,在加上觀察記錄比較全。在當時,希臘的幾何學是很發達的,天文學在古代被當作幾何學的一個分支來進行研究,所以這些原因就促使天文學成爲最早成熟的科學。

古希臘科學家爲了以地球爲中心來解釋天體運動,創建了層層“大圓套小圓”的均輪-本輪模型,最開始只有幾層,隨着觀測量的增大,希望得到的誤差越小,模型的層數越來越多,極其複雜。最根本的原因是他們認定天體是沿着正圓軌道週轉的,因爲堅信天體屬於神明的“圓滿”世界。

古希臘哲學的鼎盛時期是從蘇格拉底到柏拉圖再到亞里士多德的,其中亞里士多德是集大成者。雖然我們知道亞里士多德在天文、力學等領域取得了極大的成就,但嚴格意義上來講這些成果並不屬於科學領域,或者說不是近代科學,而是其哲學研究的一部分。爲什麼呢?因爲亞里士多德體系的整體性不依賴數理推論的一致,而依賴於各個論點及其相互聯繫的自然可解。簡單的說,就是各個理論是和自然常識聯繫在一起的,更多的是把各種感知通過合乎邏輯的方式聯繫在一起。因此,古希臘科學是在用自然語言,通過理性方式來解釋世界,它顯然符合哲學特徵,所以也叫自然哲學。

至此之後歐洲開始經歷漫長的中世紀,宗教對世界理性求真的思潮造成了一定的影響。直到十六世紀,以哥白尼提出日心說作爲起點的科學革命誕生

哥白尼在自己的天文研究中,堅信“上帝不會造一個過於繁複的體系”,因此他憑藉出自己深厚的數學功底,推導和論證出了宇宙的中心是太陽(偏心)。雖然這一結論在科學層面受到了質疑,但是他帶來思想觀念的革命卻是巨大的,因爲他撬開了宗教禁錮觀念的一個小口子,使得後來的科學能沿着這道口子,逐步打開了理性的求真的話語權。同時,哥白尼也開闢了近代科學的道路——用數學證明實在的道路。

真正向亞里士多德發起總體系挑戰的還不是哥白尼,而是伽利略。

伽利略是近代科學的創始人,他初次系統表述了近代科學的基本觀念,並首次系統地實踐了近代科學的工作,從而從根本上顛覆了亞里士多德的自然哲學體系。伽利略體系最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 把科學發現與科學儀器的發明聯繫在一起。即利用科學儀器進行科學觀測,伽利略最著名的就是發明望遠鏡來觀測天體;
  • 思想核心是數學。伽利略認爲,自然界是按密碼寫成,解開密碼的鑰匙是數學。

伽利略通過對一系列的現象進行數學形式的描述,再通過設計實驗來進行驗證,如此往復,不斷追問,直到獲得最終的解釋,這種方法即數學-實驗方法。伽利略創建的這個新體系,由數學及數理性邏輯聯繫起來,而不是直接訴諸於自然理解的連貫性,這一點與古代哲學-科學存在本質的區別。近代科學對古代哲學-科學的最主要的繼承是對自然的理性探索的態度,對理論的理性態度

此外,伽利略還區分了第一物性和第二物性,第一物性是不依賴人類感覺能力而存在於物體本身的性質,第二物性是那些僅在感覺之際顯現的性質。按照這個觀點,科學關心的是第一物性,而常識是關心事物的第二物性(即自然哲學)。

一個理論若具有整體性和完備性,就不會由於與觀察偶有不符而被輕易放棄。一個整體理論不可能被駁倒,只能被另一個整體理論取代。

從伽利略的盛年開始,近代科學蓬勃發展,在一個巨大的新世界開始展現,各種思想互相激盪,所有懷抱新觀念的學者都極其興奮。其中大名鼎鼎的,如培根、開普勒、笛卡爾、惠更斯、萊布尼茨以及牛頓,他們大多數思想家都意識到數學應該成爲科學的語言,但真正做到這一點的是牛頓(重塑了力的概念以及深入發展了數學)。

從那時起,哲學-科學的傳統走到盡頭,哲學與科學開始分道揚鑣。

3. 哲學與科學的未來

這一部分的筆記來自於本書的下篇內容,主要由作者的幾篇專論組成。大概說了兩個議題:

  • 科學數學化的特點
  • 哲學和科學麪臨的挑戰

3.1 數學化

牛頓完成了從形而上學到數學物理的關鍵轉變,最主要的體現就在於把分析世界的真相採用的數學化的方式

作者用大量的篇幅“讚揚”的數學在反映客觀實在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因此也扣上“數學崇拜論”的帽子。那麼爲什麼數學或者數學化能成就科學革命?

首先,作者視數學爲一種“語言”,它由不具內涵的符號組成,這些由外在關係所連接的符號組成一個數學系統。然後,數學具有概念的準確性、論證過程的嚴格性、真理的確定性和普遍性的特點。最後,數學推理的長程有效,即能夠進行漫長的推理而不失真,使我們能夠掌握遠離經驗的機制,掌握這一機制使我們能夠預測。

預測能力似乎確立了科學理論的優越性,符合過去的事實和預測未來的事實似乎並沒有根本區別。

歸根結底,作者將“數學語言取代自然語言成爲探求自然世界的最正當的途徑,甚至是唯一途徑“視爲哲學和科學徹底分離的一個標誌。這也代表着本質世界和現象世界的一個分離

同樣,利用數學來描述真實世界,這種擺脫了感性的外在推理有它的代價,那就是喪失直觀,這就要求人類擁有一種特殊的能力——“數學理解力”。

3.2 挑戰

既然用數學語言來描述世界,需要人類具有數學理解力才能認識這個世界,那麼問題就來了,不具有的怎麼辦?作者用語義、概念、經驗、實在等相關的專論以及哲學於科學的聯繫和區別爲我們展開了論述。

一般說來,自然哲學依賴於經驗,依賴於經驗事實,是我們的自然理解的形式化;而實證科學越來越依賴於通過儀器觀察到事實,依賴於可以通過實驗生產出來的事實,是依照設計好的方案對世界進行探索。

由於科學開始用數學語言描述世界,不形象,不具體,就缺少了實在感,也就逐步遠離了我們的經驗世界。數學語言與自然語言(英語、法語和漢語是同一層級的自然語言)是不同層級的語言,那麼就可能出現哪種語言在描述實在世界的爭論。換言之,有人就會產生質疑,你說的我都聽不懂,並且看不見摸不着,爲什麼你描述的世界,你就認爲是真實的?

一方面爲了消除人們的”誤解“和”不接受“,科學家既要向同行說明一個新概念對構建物理學理論有什麼用,又要向形而上學家和普通人說明這個概念如何自然的有意義,即科學家必須改造舊概念,營造新概念。另一方面,作爲普通人一方面要努力理解科學提出的新概念,另一方面我們則學習接受科學的自治,逐漸習慣於科學與常識的分離

時至今日,從最開始的衝突,到現階段全民科學素養的提高,我們生活中已經充滿大量由科學發現帶來的新詞彙和新觀念,並且在有的時候會同時接受兩套語言的存在,比如日常語言我們說”鯨魚“,但不妨礙我們從科學的角度上理解它並不是一種”魚“,而是哺乳動物,所以科學性理解也沒有取代常識的理解。科學概念原則上並不取代自然概念,新理論的成熟和自治,其標誌即在於它建立了一套自己的概念,從而能夠提供一套新的系統描述事物的方式。

3.3 未來

既然隨着彼此的”釋懷“之後,哲學和科學又將怎樣各自發展呢?簡而言之,各盡其責。

我們說數學的最大特點在於進行長程推論而不失真。因此,科學可以借數學語言通達感官遠遠不及的世界而仍保持真實,這種預測能力並不一般的表明科學對世界具有更好的理解,所以科學需自治發展和完善自己的系統。

相反,哲學的主要目標不是把握純客觀的機制,不是讓世界變得可以預測,而是要讓世界變得可以理解,所以科學不能幫助我們解決自然理解中的困惑,由哲學來完成。在未來,每一門獨立出來的科學都有一些它自身不能解答的問題,那就把它們留給哲學,它是所有未加明確分科的興趣盎然的思想探索。


以上,是本書大致脈絡的讀書筆記,作爲理工科出身,從人文角度理解自己的背景,受益匪淺,引用書中原話總結,即

如果發現曾經信以爲真的東西是錯誤的,就應該放棄錯誤的認識和做法,代之以“科學常識”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