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業單位考試高頻考點一: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

一、哲學的概念

哲學是理論化、系統化的世界觀,是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統一;是對自然知識、社會知識和思維知識的概括和總結。

(1)世界觀:人們對於整個世界總的看法和根本觀點;

(2)方法論:人們觀察問題和處理問題的根本方法;

(3)兩者關係:世界觀決定方法論,方法論體現世界觀。

二、具體科學與哲學的關係

(1)具體科學:以某一領域、某一局部的問題作爲研究對象,揭示某一領域、某一局部存在的特殊規律(個性/特殊);

(2)哲學:以整個世界爲研究對象,揭示真個世界存在的最普遍、最一般的規律(共性/一般);

(3)兩者關係:具體科學是哲學的基礎,哲學指導具體科學。

三、哲學的基本問題

哲學的基本問題,即思維和存在的關係問題,又被稱爲物質和精神(物質和意識)的關係問題,共包括兩個基本方面:

(1)第一性

存在和思維究竟誰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質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問題;

劃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標準;

唯物主義哲學:承認物質第一性、精神第二性,認爲物質是世界的本原,精神是物質的派生物;

唯心主義哲學:承認意識第一性、物質第二性,認爲精神是世界的本原,物質是精神的派生物;

(2)同一性

存在和思維有沒有同一性,即思維能否正確認識存在的問題;

劃分可知論和不可知論的標準;

可知論:肯定思維與存在具有同一性,主張世界是可知的;

不可知論:否認思維與存在具有同一性,否認認識世界的可能性,或者否認徹底認識世界的可能性。

四、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

1. 唯物主義

(1)古代樸素唯物主義:世界的本原(物質)=實物

(2)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世界的本原(物質)=原子

缺陷:機械性、形而上學性、不徹底性。

形而上學性:孤立、靜止、片面(三者中滿足一個,就是形而上學)

不徹底性:在歷史觀上陷入唯心主義,自然觀是唯物主義。

(3)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

馬克思主義哲學,世界本原(物質)=客觀實在

2. 唯心主義

唯心主義哲學把意識視爲世界本原,但由於對於意識的不同理解,形成了主觀唯心主義和客觀唯心主義。

(1)主觀唯心主義

世界本原(意識)=人的精神

典型觀點:我思故我在;萬物皆備於我;心外無物;存在就是被感知。

(2)客觀唯心主義

世界本原(意識)=客觀精神(獨立於人之外的精神)

典型觀點: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理在事先。

五、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產生

1. 產生基礎

(1)階級基礎:無產階級

(2)直接理論來源

德國古典哲學:唯心辯證法(代表人物黑格爾)、形而上學唯物主義(代表人物費爾巴哈)

理論來源於:黑格爾的辯證法和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

(3)自然科學前提

三大發現:細胞學說、能量守恆定律、生物進化論

(4)社會歷史條件

資本主義經濟的高度發展和資本主義社會基本矛盾的充分暴露。

2.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本質特徵

(1)最根本特徵:實踐性

(2)三個統一:唯物主義與辯證法的有機統一;唯物辯證法的自然觀與歷史觀的有機統一;科學性和革命性的統一。

六、物質

物質是不依賴於人類的意識而存在,並能爲人類的意識所反映的客觀存在。物質的唯一特性是客觀實在性。

根本屬性和存在方式:運動

(1)離開物質談運動:唯心主義

(2)離開運動談物質:形而上學

發佈了111 篇原創文章 · 獲贊 110 · 訪問量 14萬+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