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大爆炸時代的生存指南(2):我們的基本信息素養

大家好,歡迎來到認真想的批判性思維與通識教育系列課程。想要提升信息素養,我們就要學會辨別信息的質量,不讓垃圾信息污染自己的頭腦。換句話說,我們要學會選擇什麼東西是值得相信的,什麼東西是值得相信的,而這正是這節課的內容。

信息過濾器的設置

在上節課中,我們知道了絕大多數信息都是垃圾信息,但也無需太過焦慮,因爲我們有信息過濾器。信息過濾器就像是篩子,能幫我們篩掉垃圾信息,留下高營養價值的信息,就像垃圾郵件自動屏蔽機制一樣。

每人每天都在主動和被動地獲取信息。當我們有目的地上網搜索某些資料時,這就是在主動獲取信息。當我們被動地聽他人向我們傳達信息時,這就是在被動獲取信息。這麼看來,提高自己的信息素養,我們可以從兩方面下手:

1.我們可以控制被動信息源,也就是屏蔽一些垃圾信息源頭。

2.我們還可以主動搜索一些優質信息,並將其添加到我們的被動信息源裏面。

在這裏,我們插入討論一個很重要的話題,是關於社會不平等的。在我們還是嗷嗷待哺的孩童時,每個幼兒都無法控制自己所接觸的信息,也不具備主動搜尋優質信息的能力。可以說,小孩子的信息素養水平幾乎爲零。不管你說什麼,小孩子都可能相信。垃圾信息和優質信息都是照單全收。

所以,我們成長的家庭環境、學校環境、社會文化環境對我們的信息素養影響很大。有的孩子出生於書香門第,家人都是高級知識分子,自己長大後也積累了大批優質人脈資源。需要高質量的醫學信息?在手機通訊錄中找個朋友打個電話就行。需要高質量的投資建議?發個郵件問朋友就行。需要高質量的法律信息諮詢?在微信上給朋友留言就行。需要高質量的教育信息?約朋友吃個飯就好。

對於那些享受優越條件的人,哪怕其朋友圈裏沒有相關領域的專家好友,那自己也出得起足夠高的價錢,去市場上花錢購買相應的信息。

麻煩在於,絕大多數人的的朋友圈中沒有這麼多強大的朋友。絕大多數人也無力承擔市場上最優質信息服務的價格。最終,我們還需要靠自己。我們需要把自己培養成高信息素養的人,而不是總想着依賴他人的幫助。

練習:請大家反思一下自己這麼多年來所成長的環境,思考一下,環境中的哪些因素有利於你培養信息素養能力?哪些因素不利於你培養信息素養能力?

講個自己的例子。聽說許多國外的小孩,自小學時就能接觸到批判性思維課程。而我要到中學時,纔在湖南省圖書館中,無意中找到一本批判性思維教材。在讀完那本教材後,我如獲至寶,見人就推薦。那是我第一次知道,這個世界上居然有專門的課程,或者說教材,教人如何思考。當然,不上批判性思維課程的人,並不是完全沒有思維能力,就像不上語文課的人也一樣會說話。但是,上批判性思維課程,能系統性地幫我們提升批判性思維能力,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可惜的是,那時我已經是十幾歲的少年了,要是能在幾歲的童年就開始培養批判性思維能力,那對我的信息素養能力的提升,一定有更大的作用。

判定信息質量的兩類策略

接下來,讓我們來看看判定信息質量的兩類策略:

1.中心策略:自己作爲專家,運用自己的知識和能力,去直接判定信息的質量是高還是低。

2.外周策略:通過間接手段來判定信息的質量。比如,尋求他人的建議;參考大衆的評價;參考一些指標和排名榜單;檢查信息生產者的專業背景和資質;判斷信息生產者是否被收買了……

練習:列舉自己可以用中心策略來判定信息質量的領域。

以我爲例。在心理學、哲學等領域裏,我可以利用自己頭腦中經年累月所積攢的知識,直接判定相關信息的質量高低。

在大多數領域中,我們都無法採用中心策略去判定信息可信度,因爲我們不可能在大多數領域都成爲專家。所以,我們大多數時候都是在依靠外周策略來間接判斷信息是否可信。

外周策略的可靠性不如中心策略,因爲那些騙子們也知道外周策略,很容易利用外周策略來造假。這意味着,我們需要養成懷疑的習慣,來抵禦佔信息總量90%的垃圾信息。

懷疑的習慣

在法庭上,任何人在未經判決有罪前,應視爲無罪,這就是無罪推定。懷疑精神恰恰相反,它像是有罪推定。也就是說,拿到一個陌生信息,先默認它不可信,再看有多少證據支持它的可信度。

讓我們來反思一下自己是否具備這個懷疑的習慣。當我們看到一個陌生信息時,假設自己無法用中心策略,也還沒有展開外周策略,我們是默認它可信還是不可信?完全相信記爲10,中立爲5,完全不相信爲0。大家試着粗略估計一個數值來設定自己的懷疑傾向。

這個數值是沒有好壞之分的。有些人天性警惕性高,看什麼信息都認爲不可信。而有些人則更願意冒險,更願意相信新奇的信息。對於那些事關重要決策的信息,我建議大家把這個懷疑傾向數值設定得更苛刻一些,接近0。

以我爲例。我算是生性多疑的人,總把“人類都很愚蠢”、“絕大多數信息都是垃圾”等句子掛在嘴邊。所以,我給自己的懷疑傾向估值爲1。這個估值讓我免於被許多垃圾信息所誤導,但也讓我錯失了許多好的信息。比如,一些朋友常出於直覺或經驗給我提供了許多建議,而當我追問那些建議的理由時,他們的回答並不能總讓我滿意。於是,我便不會採納那些建議。但事後可能發現,那些建議都是好建議,只是要讓我這麼固執的人信服,實在是太難了。

所以,大家不要總把懷疑傾向數值調得很低。在做重大決策時三思而行,多發揚一下懷疑精神即可。無關緊要的環節,可以率性而爲。

接下來讓我向大家詳細介紹一些判定信息可信度的外周策略。在這之前,我想問大家一個問題,爲什麼我不介紹判定信息可信度的中心策略呢?

答案很顯然,因爲中心策略是無法簡簡單單就被他人教會的。它主要依靠自己長時間積累。

這個長時間是指幾年甚至幾十年。大家算一算,6年小學加上6年中學已是12年的基礎教育。再加4年本科則是16年。要是再算上3年碩士研究生和5年博士研究生,一共就有24年。24年的時間並不能讓我們在所有領域都成爲專家,只能讓我們在極少部分領域中能使用中心策略判定信息可信度。這足以說明這個世界有多麼複雜,我們需要接受這麼多年的教育,才能解決那些複雜的問題。

所以,要想成爲一個信息評價能力很強的人,主要還是依靠自己刻意練習,慢慢積累。他人可以有限地幫助你,但不能代替你的獨立思考。

科學第一原則

現在真要介紹判定信息可信度的外周策略了。我們需要牢記的第一條策略,就是科學第一原則。這點其實不用過於強調,因爲許多人已經把“科學”當作“正確”的近義詞來使用。一些人甚至會用“這不科學”來表示“這不正確”。

爲什麼科學這麼值得我們信任呢?爲什麼像宗教學說、人生哲理、占卜算命等非科學或僞科學不那麼值得信任呢?

因爲科學有兩件別人沒有的裝備,一是數學,二是實驗。這兩件裝備可以讓人類精確並系統地探測各類變量之間的因果關係。我們知道,吸菸會導致肺癌,手機信號能以電磁波的形式傳遞到遠處。無論你信不信,只要你吸菸,你患肺癌的概率就會增加。不管你知不知道手機的工作原理,手機依然能起作用。

像宗教或算命等活動,靠的是說出一些模糊且不可檢驗的話來逃避否證。你做好事就會有好報,當下沒有好報,來世也會有好報。你也不可能知道來世會不會有好報,因爲此世的記憶不可能留存到來世。宗教靠威逼利誘來使人相信,你要是信了,就能永生,不信就要下地獄。總之,宗教是不可能出錯的,它永遠都可以自圓其說。

如果某個說法是信則靈,不信則不靈,那麼我們就不要信。如果某個理論不可能出錯,那麼這個理論連錯誤都不如。

科學正是我們所擁有的最好的理論,它不管你信不信都會靈。科學也可能出錯,但它會從錯誤中成長,不斷自我修正和改進。所以,科學是我們判定信息可信度的第一原則。

科學又分許多學科,如物理學、化學、生物學、心理學、經濟學、社會學、人類學、語言學,等等。每個學科都還有自己的二級學科,甚至三級學科。我們不可能在成爲這麼多學科的專家,但至少要知道有這些學科存在。遇到問題時,我們就知道該用哪些學科的關鍵詞搜索優質信息。

通常情況下,一個學科的數學化程度越高,其理論模型的可信度就越高。物理學中的結論往往比心理學中的結論要可信得多。生物學研究往往比社會學研究要靠譜。最新的研究成果,也容易被後續研究所反對。所以,新不一定就好,舊思想也蘊含着大智慧。

關於科學研究方法,以後會有專門的課程來詳細介紹,這裏就不深入討論了。

專業可信原則

我們要牢記的第二條判定信息可信度的外周策略,就是專業可信原則。一般來說,在某個專業領域內,資深專家說的話,做出的決策,比普通從業者要可信。普通從業者又比外行人要可信。原因也很簡單,因爲人家在這個領域中投入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已經成了“巨人”。巨人的眼界比我們更廣,力量也比我們更大。我們可以踩在他們這些巨人的肩膀上繼續前進,而不是故步自封,夜郎自大。

其實,這個專業可信原則也無需反覆強調,因爲我們已經在遵守專業可信原則了。在學習時,我們希望由資深專家級的老師來教自己。看病時,我們希望由資深專家級的醫生來給我們診斷。家裏水管壞了,我們也希望由資深水管工來幫我們修理。

人類社會之所以會進步,原因之一是專業分工導致生產率的提高。人們在不同的細分領域中成爲專家,然後彼此合作,各取所需。我們去醫院看病,也會發現有不同的科室之分。有的醫生專攻牙科,有的醫生專攻腦科,有的醫生專攻婦科。這提醒我們,在使用專業可信原則時,要注意眼前的專家究竟是哪個領域的專家。我們可不希望由牙科醫生來給我們看腦科疾病,也不希望由健身專家來教我們經濟學。

擺在我們面前的還有一個問題。人人都知道專家更可靠,那什麼樣的人是真正的專家,什麼樣的人只是僞裝成專家的騙子呢?

這個問題很難回答。大家想想,如果我們能說出專家有一系列特徵,比如是A、B、C、D。那麼,那些試圖僞裝成專家的騙子就會去模仿真專家的特徵,他們會把自己精心打扮一番,讓自己看起來也有A、B、C、D這系列特徵。

所以,要從看起來似乎很專業的一羣人當中,選出真正厲害的專家,排除掉僞裝成專家的騙子,非常困難。最可靠的策略還是中心策略,就是你自己也成爲專家,那你就有能力判斷你的同行是否算專家。但中心策略是無法短時間培養的,所以我們這裏更多是強調外周策略。下面是挑選真專家的一些外周策略,供大家參考:

1.專家擁有較高的學歷或職位。因爲成爲專家通常要花很長時間。

2.專家獲得了同行的廣泛尊重。因爲專家經受住了同行們使用中心策略的考驗。

3.專家獲得了社會主流文化的認可。因爲專家在其專業領域中所做出的努力通常對整個社會的發展有幫助。

4.專家很願意和他人一同競爭。因爲專家有自信在激烈競爭中脫穎而出,比如在國際性比賽中取得優異的名次,在很難發文章的期刊上發表了很多篇論文,等等。

上面這些策略都有例外。有些學歷不高或職位不高的人也是專家,甚至比高學歷者更厲害。有些專家沒有獲得同行的廣泛尊重,因爲同行們都錯了。有些獲得了廣泛認可的人並不是專家,他們是很善於僞裝的騙子。有些專家的貢獻超出了當時人們的理解,直到很多年後才獲得廣泛的認可。弗雷格就是這樣一位大神級別的專家,他堪稱數理邏輯和分析哲學之父,但是他的貢獻直到他死後才被社會各界廣泛認識到。他在世的時候,只有像羅素和維特根斯坦等同樣大神級別的專家才能認識到弗雷格的思想的價值。

總之,成爲專家需要跨過許多高難度的門檻,真正的專家有能力跨過那些門檻,而僞專家因爲自身實力不足,跨越那些門檻的成本太高,於是就選擇造假。僞專家會買假文憑,混垃圾學校的學歷,假裝有一羣同爲專家的同行在認可自己,或者和一羣僞專家抱團取暖、互相背書。面臨競爭時,僞專家更多是選擇逃避或者忽悠,而不是接受挑戰,勇於競爭。

在緒論課“批判性思維與通識教育”中,我們提到了參考文獻的重要性。其實,“參考文獻方便給一下嗎?”這個問題,也是一個鑑別真專家和僞專家的技巧。真專家聽到這個問題,會立即告訴你,小明寫的什麼書或者小紅寫的哪篇論文就是重要的參考文獻。僞專家則會顧左右而言他,說不出個所以然來。

另外,我們還需要補充說明一點。只有當一個領域裏,可以憑藉個人實力取得成就時,我們才承認這個領域中有專家和非專家的區別。下圍棋、打電子遊戲、做科學研究、寫電影劇本,等等。在這些領域中,不斷努力可以提升自己的個人實力,從而成爲專家。但是在中彩票領域中,不存在專家。中彩票是完全隨機的,那些中了彩票的人,並不是中彩票專家,無法幫助他人中彩票。

如果考慮到成功既需要運氣,也需要實力,那麼大家就能在一定程度上免疫成功學的誘惑。當我們翻開一些成功人士寫的攻略祕籍時,就要問自己,他的成功主要是依靠運氣實現的嗎?他的模式是可以複製的嗎?我和他的條件足夠相似嗎?

三個練習:

1.找一位你曾經或現在仍然認可的專家,看看他在多大程度上符合上面提到的4個標準。

2.養成問“參考文獻方便給一下嗎?”這個問題的習慣。看到有人正信口開河時,如果看不下去,可以用這句話來巧妙地打斷他。

3.你認爲在哪些領域中,想要取得一番成就,實力因素大於隨機因素?哪些領域裏,隨機因素比實力更重要?也就是說,你認爲,在哪些領域裏,不存在專家?

買不起專家提供的服務,那該怎麼辦?

光是知道專家很可信,也模糊地知道如何辨別真專家和假專家,對於許多人來說也沒有多大用處。

大家想想,每個人的時間都很寶貴,專家的時間可能更寶貴。一般來說,專家不會願意花大量時間和心思免費爲你提供專業服務,除非這位專家就是你的親生父母,或者你對這位專家曾有救命之恩,他差點就要對你以身相許。

可惜,大多數人沒有那麼多專家級別的親朋好友,也沒有機會在危難時刻救起願意以身相許的專家,更沒有錢購買昂貴的專業服務。而且,大多數人自己也不夠專業,無法自力更生地解決許多問題。用布迪厄(Pierre Bourdieu)的話來說,大多數人的社會資本、經濟資本、文化資本都很少,終其一生都停留在社會底層,其子女也一直停留在社會底層,無法取得多少進步。

有沒有辦法解決這個問題呢?有沒有辦法幫助社會底層人民擺脫貧困呢?有沒有辦法讓那些欠缺社會資本、經濟資本、文化資本的人,積累起至少其中一種資本,然後再將其轉變爲其他種類的資本呢?

有解決辦法,而且我們已經在實施這個解決辦法,那就是免費的義務教育。強迫孩子免費上學,可以讓孩子學會更多知識,積累文化資本,其朝夕相處的同學算是社會資本。有了文化資本和社會資本,到了勞動力市場上,就有機會將其轉化爲經濟資本。有了經濟資本,我們又可以去購買教育服務和社交機會,積累更多文化資本和社會資本。如此,我們就踏上了正反饋循環之路,就能不斷進步了。

換言之,我們需要從文化資本入手,讓人們實現社會階層的躍升。之所以從文化資本入手,是因爲積累文化資本是最便宜的途經。在中國大陸地區,一本書才幾十塊錢,圖書館裏還可以免費讀書。

回到我們的問題中來。如果我們很有錢,或者我們的時間比較值錢,那就可以花錢購買專家提供的服務,從而幫我們節省時間。如果我們買不起專家提供的服務,那就可以試着去買專家寫的書。書通常很便宜。如果我們也沒有錢買書,那可以去圖書館讀書。總之,想要解決問題,便宜的方式會比較辛苦,輕鬆的方式會比較貴,大家可以自行選擇適合自己的問題解決方案。

專家之間有分歧怎麼辦?

對於某些人來說,最困惑的問題不是找不到專家,不是買不起專家提供的服務,也不是自己懶得讀專家寫的書。而是不同專家之間有分歧,不同的巨人站在了不同的地方,我們不知道該選擇哪位巨人的肩膀去踩。

其實,這已經是個幸福的煩惱了。假想你是一位普通的農家女,世界各國的王子都在追求你。每個王子都有自己獨特的優點,讓你應接不暇,不知該如何選擇,十分煩惱。這個煩惱最好不要找人傾訴,否則容易遭人白眼。

言歸正傳。如果一位傳說級專家和一位普通級專家有了分歧,我們通常會選擇相信傳說級的專家。但是,如果我們無法判定專家的專業級別,或者同樣是傳說級專家也有分歧,那確實沒有好辦法了。

我只能給出一些粗陋的建議,如下:

我們已經將知識分成了專業知識和通識知識這兩個部分。在自己的專業知識領域,我們要做的是廣泛地瞭解不同傳說級專家的想法,並選擇自己最認可的一位。在通識知識領域,隨便選擇一位傳說級專家的想法即可。

以我爲例,我對心靈哲學或者叫認知科學哲學很感興趣,在這個領域中,Daniel Dennett、Jerry Fodor、David Chalmers、Paul Churchland、Patricia Churchland、John Searle、George Lakoff等人都算是世界頂級專家,在廣泛瞭解這些不同頂級專家的理論之後,我傾向於認可Daniel Dennett的想法。而社會學算是我的通識知識的一部分,我傾向於認可Anthony Giddens這位史詩級專家的想法,但因時間有限,我並沒有廣泛地瞭解與他觀點有異的其他頂級專家的想法。

有人可能要問,哲學、心理學、經濟學、社會學等學術研究領域和我們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相去甚遠。我們選擇認可哪位頂級專家的想法,都不影響我們的日常工作和生活。舉個例子,關於數學的哲學思考,有的學者認可羅素的邏輯主義,有的學者認可布勞威爾的直覺主義,有的學者則認可希爾伯特的形式主義。但是,普通人並不關心數學的基礎是什麼,大多數人只關心怎麼通過數學考試,怎麼使用數學工具解決工作和生活中實際遇到的問題。那些大神級別的哲學家和數學家以及邏輯學家們對數學的本質做出的思考,大多數人都沒必要知道,更談不上選擇哪一種來認可了。

如果你是這樣一位不關心數學或哲學的普通人,那很抱歉,我說了一大堆你不感興趣的人名和不感興趣的理論名字。爲了補償你的損失,讓我向你介紹一種很實用的方法,它可以在專家有分歧時,幫助我們解決這個分歧。

這種方法叫德爾菲方法(Delphi Method),它是這樣操作的:

1.將需要解決的問題發送到許多專家手中,讓他們寫好自己的解決方案,然後發回到某個主持人手裏。

2.主持人彙總這些不同專家的意見,寫出一個綜合性方案。然後將問題和綜合性解決方案再發送到那羣專家手中,讓他們根據綜合意見修改自己最初的意見。

3.那些專家會將修改後的意見再發給主持人。主持人再彙總修改綜合意見,再發給專家。如此反覆多次,可以得出一羣不同專家的共識性想法。在這個過程中,專家之間並不能直接交流。這樣就可以避免少數傳說級專家主導全局,干擾了多數普通級專家的獨立判斷。

如果連德爾斐方法也無法解決專家之間的分歧,那就說明這個問題確實過於複雜。基於實用的目的,我們只能摸着石頭過河,採取下面要介紹的低成本試錯原則。

四個練習:

1.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如果你遇到了分歧,且不是頂級專家之間的分歧,就是普通人之間的分歧,你會怎麼解決這個分歧?你考慮過向專家求助嗎?

2.如果你曾考慮過向專家求助,那你是如何尋找那些專家的?

3.在你自己的專業領域中,你傾向於認可哪位頂級專家的想法?你瞭解其他頂級專家的想法了嗎?

4.在你感興趣的通識領域中,你傾向於認可哪些頂級專家的想法?爲什麼?

利益相關不可信原則

在知道專業可信原則後,我們還需要知道利益相關不可信原則,其實這也是我們的常識。

用大白話說,如果一個人因爲收了某些好處而說出一番言論,那此番言論的可信度就要打個折扣。比如,假設你在某餐廳吃飯,店家說只要你拍照發朋友圈,並誇獎這家餐廳的菜做得好吃,那就給你優惠50元錢。此時,你有沒有可能爲了省50元錢,而選擇昧着良心說那家店的菜好吃呢?

知道了利益相關不可信原則後,我們能立即意識到,廣告是一類可信度很低的信息,因爲廣告必然是利益相關的。現有某剃鬚刀廣告,那必然是誇獎此剃鬚刀有哪些優點,不可能自陳缺點。這款剃鬚刀賣得越多,買剃鬚刀的既得利益者就越有錢,就又能拿出更多錢來打廣告。

王婆賣瓜,一定會自賣自誇。所以,王婆和她賣的瓜必然利益相關,王婆對瓜的誇獎,可信度就要打個折扣。這不是說王婆賣的瓜一定不好,而是不一定有她說的那麼好。

兒童很難抵禦廣告宣傳的影響,成年人則知曉廣告不大可信。不過,明槍易躲、暗箭難防。成年人能抵禦硬廣告,卻很難防住軟廣告。比如,假設你臉上長了青春痘,專業一點叫“痤瘡”。你上網尋找治療青春痘的方法,結果看到網上有人寫了一篇文章,說自己用了某某祛痘軟膏,三天後青春痘就消除了。於是,你信以爲真,也去買了那款產品。

這就是軟廣告的力量,它不直接宣傳自己的產品,而是假裝自己是一個客觀中立的消費者,爲其他消費者提供有價值的建議。其實,那篇文章並不是真的消費者寫的,而是商家自己寫完以後發在網上的。如此,比起硬廣告那種赤裸裸的利益相關,軟廣告看起來沒有利益相關,也就更容易騙到人。

我們可以看出,利益相關不可信原則最大的應用難點在於,哪怕真有人收了黑心錢,我們也很難看出來。軟廣告之所以軟,就是因爲它看起來不是廣告,它能潛移默化地影響我們。比如,某企業冠名支持某慈善活動,這看起來就像是企業在承擔自己的社會責任,造福大衆。但實際上,它也可能是精心策劃的軟廣告,目的就是爲了推廣企業知名度,讓大家覺得這家企業很有善心,多去購買這家企業的產品。

製作廣告和反抗廣告是一場競賽,它是廣告策劃者和普通消費者之間的智力比拼。消費者試圖識別隱藏得很深的廣告,而廣告策劃者則盡其所能地將廣告隱藏得更深。兩邊互有勝負,不過消費者勝少敗多。畢竟,廣大消費者並沒有收錢去提防廣告,但廣告策劃者卻是在收錢製作廣告。後者的達成自己目標的動力似乎也更足一些。

兩個練習:

1.從網絡上找一些硬廣告,並說明你爲什麼認爲它們是硬廣告。

2.從網絡上找出一篇隱藏得較深的軟文,並說明你爲什麼認爲它是收了錢的軟文。

低成本試錯原則

在我們綜合自己蒐集到的信息,做出最終決策之前,要使用低成本試錯原則。比如,假設你想要報名參加認真想的課程,那你應該先不花錢讀一讀認真想的微信公衆號上的文章,然後花一點錢買我寫的書,覺得不錯,再花更多錢報名上課。甚至,你還需要了解一下市面上其他提供批判性思維教育服務的組織或個人,先去低成本瞭解一下相關信息,再做出最終決策。

就像是買東西要貨比三家,做決策也要收集足夠多的信息,貨比三家。很多人會把這個步驟反過來,一開始就選擇高成本的試錯方案。除非你的資源比較充裕,否則不要這麼任性。

這個世界充滿着不確定性,最厲害的專家也不能預知未來。所以,我們應該摸着石頭慢慢過河。而且,要先摸便宜的石頭,再摸貴的石頭。

這個低成本試錯原則說起來輕巧,做起來很難。比如,有些機會一直在你眼前誘惑你,吸引你付出極高的代價去把握它。直到事後我們才能知道,當初那個機會究竟是真機會還是假機會。炒股的朋友可能有此經歷,原本定好只花點小錢試一試水,結果在大起大落中沒有忍住誘惑,然後賠了一大筆錢。

有無數人會把一些本來並不稀缺的東西包裝成非常稀缺的東西,然後騙你花大價錢買下這些東西。低成本試錯原則是一種批判性思維的習慣,它能幫助我們抵禦這些虛假的稀缺性,讓我們免於被他人所坑騙,也免於被自己坑騙。

要想堅持低成本試錯原則,首先要在心態上做到能抵禦誘惑,而且要心甘情願地放棄一些可能存在的巨大收益,因爲高收益永遠和高風險並存。如果你的抗風險能力不夠強,那麼更需要遵守低成本試錯原則。

其他值得一提的信息評價技巧:

判斷信息可信度最主要的三個原則,就是科學第一原則,專業可信原則,利益相關不可信原則。在綜合各種信息做出決策時,我們還要遵守低成本試錯原則。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值得記住的小技巧,如下:

1.新信息一般比舊信息更可信。因爲新信息的生產者可以在參考舊信息的基礎上進行更周到的思考。

2.列出參考文獻或信息來源的信息,一般比沒有參考文獻或信息來源的信息更可信。後者可能是瞎編的。

3.優質信息一般有一定的發佈門檻,就像期刊上發的論文會有審稿人來把關。完全無門檻的信息發佈平臺,優質信息的濃度會很低。

4.如果多個不同的信息源給出了同樣的信息,那麼此信息算是通過了多角度複查的標準,較爲可信。大家在查找重要信息時,要記得從多個不同角度進行復查,從多個不同信息源處覈實。

5.優質信息往往會互相引用,就像優秀的論文會引用其他優秀的論文。所以,如果某個信息被一羣優秀的人反覆提及和引用,那麼它可能是很優質的信息。如果你找到了一個優質信息,那就可以順藤摸瓜地找出更多優質信息。

可信度低不意味着錯誤

還有一點需要強調,可信度高不代表信息爲真, 可信度低也不意味着信息爲假。也就是說,可信度的高低與信息的真假,是兩個獨立的維度。

1.信息的可信度:一個信息與人類整體的信念系統相融貫,那麼它的可信度就很高。

2.信息的真與假:一個信息與事實相符合,那麼它就是真的。

由此可以看出,當人類整體的信念系統不夠好時,高可信度的信息依然是假的。比如,古代人類的的整體信念系統認爲大地是平的,是靜止不動的。如果有人說“地面是彎曲的,大地其實是球形,並且在飛快地繞着太陽轉動”,那這個信息的可信度非常低,當時的人們會認爲這是瘋言瘋語,不會當真。不過,它事實上是真的。

再舉些例子。在兩千多年前,亞里士多德那個時代,“地球處於宇宙中心,太陽和月亮都繞着地球轉”,這是對於他們來說最可信的信息。要等到哥白尼和伽利略的時代,科學和技術的不斷髮展,才使得“月亮繞地球轉,地球繞太陽轉”更加可信。同理,在黑天鵝被發現之前的時代,“所有天鵝都是白色的”是非常可信的信息,“有的天鵝是黑色的”是非常不可信的信息。後來,歐洲人在澳大利亞發現了黑天鵝,才讓“所有天鵝都是白色的”變成不可信信息,“有的天鵝是黑色的”成爲可信信息。

換言之,一個時代所流行的常識是非常可信的,但它可能是錯的。科學研究所得出的新結論也許突破了我們的常識,它們乍聽起來很不可信,但要等到時代不斷髮展,人們才漸漸接受那些聽起來難以置信的研究結論,科學才逐漸轉化爲常識。而且,科學在未來還將取得長足的進展,今天我們以爲千真萬確的信念,以後就可能被推翻。

今天,還有人相信上帝,相信神佛,相信算命,相信各種各樣的僞科學和神祕傳說。還有人不相信演化論,不懂數理邏輯,不理解量子力學和相對論。再過幾百年,也許人人都不會相信上帝或其他超自然存在物,人人都知道演化論,數理邏輯成爲大多數人的常識,量子力學和相對論變成中小學基礎課程的內容。這聽起來不可思議,實際上完全有可能。最初,只有像牛頓和萊布尼茨那樣的曠世奇才能掌握微積分。現在,任何一箇中學生都能理解微積分。

這是人類較之其他物種的優勢。人類能保存祖上流傳下來的知識,我們不需要重複發明微積分和數理邏輯。等牛頓和萊布尼茨以及弗雷格和羅素這樣的巨人發明出那些偉大的思維工具後,我們只需要去文化應用商店下載並安裝這些思維工具即可。學習已有的知識比創造新知識要輕鬆得多。爬上巨人的肩膀比自己成爲巨人要輕鬆得多。

可信度的調整與貝葉斯定理

雖然可信度高的信息依然可能出錯,但我們還是要按照依據信息的可信度來做出決策和行動,這是我們能做的最不差的決策。

假設現在突然有人告訴我,外星人乘坐飛碟來了地球。那我斷然不會相信這個信息,因爲它與我頭腦中已有的知識相違背,它對我來說可信度非常低。但是,如果有人拿出了外星人的高清照片,拍攝了高清的視頻,那我對這條信息的信任會增加一點點,不過還不是很高。

等到我親眼見到外星人,和外星人直接溝通過,瞭解他們是如何實現星際旅行,並且知道他們來地球的合理動機,而且還要看到它們展示出超越地球水平的科技,我纔會真的相信這是外星人,而不是驚心設計的騙局。

曾有人問我,要怎麼樣纔會相信全知全能的上帝?

很簡單,只要上帝出現在我面前,施展其威能,扭曲自然規律。比如,讓紅海分開,讓死人復活,讓低溫條件下也能進行核聚變,我就信上帝了。

人類對信息的可信度判斷涉及貝葉斯定理。貝葉斯是一位18世紀的英國數學家,他提出的這個貝葉斯定理,在我們中學數學課本中稱之爲條件概率公式。這是一個調整主觀可信度的公式:P(H|E) = P(E|H)P(H) / P(E)。P(H|E)的意思是基於前提E下的H的概率。E就是一些我們收集到的數據,而H就是我們對這些數據提出的解釋性的假說。

換言之,對於任何事件的發生,我們都會有一個猜測性的主觀先驗概率。接下來,我們獲得了一些新信息,然後將新信息輸入貝葉斯公式中,計算出後驗概率。後驗概率可能比先驗概率高,也可能比先驗概率低,視具體情況而定。

假設真愛是100分,無愛是0分。你最初認爲男友對你的愛意只有30分,但他後來送給你一大束玫瑰,你便將這個分數調整到60。他約會遲到,你便將這個分數調整到45。他在你生病時對你無微不至地照顧,你又調整到80。他揹着你和別的女生約會,你就將這個分數調整到10。一般來說,你獲得的新信息越來越多,你對男友的判斷就會越來越準確。

不過,在社會科學裏有個麻煩,人是一種有自由意志的動物。你男友聽到你在心中冷冰冰地通過貝葉斯公式計算他對你的愛意,他可能很生氣,於是立即和你分手。所以,我們在心裏默默通過貝葉斯定理計算概率就好,不要說出來。

其實,這個貝葉斯定理也無需大張旗鼓地強調,因爲大家事實上就是這樣調整主觀可信度的。假設你原先認爲批判性思維能力的重要性,只有20分。而我跟你說這種能力非常重要,它有90分。於是,你可能會在自己心中默默地將重要性分值調整到40分。在後續的日子裏,你還會聽到更多關於批判性思維的信息,有人說它重要,有人說它不重要。於是,你自己對批判性思維能力的重要性的判斷,也會隨之調整。你心中的那個數字,會默默地上調或下降。

總之,只要持之以恆地將新信息輸入貝葉斯公式中,不斷將先驗概率調整爲後驗概率,後驗概率便會越來越接近真相。這個過程中會有起伏和波折,但總體來看沒有問題。當我們輸入的新信息是強有力的證據時,我們對信息的主觀可信度的調整幅度就會很大。當我們輸入的新信息較爲無力時,可信度的調整就很微弱。根據證據的力度來調整可信度也算是常識。比如,在法庭上,如果我們既有目擊者證詞,還有作案兇器,甚至有DNA證據等,那麼就會大大提高被告有罪的後驗概率。如果僅有目擊者證詞,那麼被告有罪的後驗概率提高幅度就沒有那麼大。 

人類的大腦中自帶貝葉斯概率計算器,這算是大自然賜予人類的福利,大家且行且珍惜。有些人的思想特別封閉,不願意接觸新信息,死守着先驗概率不放,不願意對其做出任何調整,不去追求更準確的後驗概率。複習一下緒論課中提到的批判性思維的三個人格氣質:1.懷疑的習慣。2.開放的態度。3.公平的意識。這種頭腦閉塞、心態固執的人,並不具備開放的態度這一批判性思維的人格氣質。

小結

在這節課中,我們將辨別信息質量的方式分成了兩類,一類是利用自己頭腦中的專業知識所做的中心策略,另一類是利用其他因素的外周策略。在大多數情況下,我們要利用不太可靠的外周策略,這就意味着我們需要養成懷疑的習慣,才能抵禦佔信息總量多數的垃圾信息。

在外周策略中,我們介紹了科學第一原則、專業可信原則、利益相關不可信原則。在綜合各種信息做出決策和行動前,要採用低成本試錯方法。我們還看到了一些次要的信息評價原則,比如,新信息比舊信息可信,有參考來源的信息比沒有參考來源的信息可信,多個不同信息源給出了同樣的信息那就很可信,等等。

在專業可信原則中,如果在專家之間存在意見分歧,不知該相信哪位專家,那可以考慮使用德爾斐方法。

雖然我們一直是根據信息的可信度來做出決策或採取行動,但實際上,信息可信度的高低與信息的真假是兩個獨立的維度。這意味着,最可信的信息依然可能是假的。但這是無可奈何的事情。科學可能出錯,但我們人類必須承擔這個風險,因爲沒有比科學更好的認識世界的工具了。

從貝葉斯定理可以看出,我們應該根據新信息,來調整自己曾經持有的主觀概率判斷。當我們獲得的新信息越來越多,我們在心中默默做出的調整次數也越多,我們的判斷就可能越來越準確。我們要根據證據的力度來調整後驗概率的值,證據很強力,調整幅度就大,證據很弱,調整幅度就小。

下節課,我們會給大家介紹一些搜索優質信息的好方法,同時也會推薦許多優質信息源,從而提升大家的信息搜索能力。

作業

這節課有3個作業:

1.完成這節課的所有練習。

2.反思一下你當下被動獲取信息的的方式,你認爲其中的哪些信息源是優質的?哪些信息源是劣質的?爲什麼?用500字以內的篇幅說明一下。

3.反思一下你當下主動獲取信息的方式,思考一下可能的改進方案。用500字以內的篇幅說明一下。不用太強迫自己,因爲下節課會講很多好的信息獲取渠道。

 

相關課程:

緒論(1):批判性思維是什麼?

緒論(2):批判性思維與通識教育

緒論(3):如何提升自己的批判性思維能力?

信息大爆炸時代的生存指南(1):信息素養是什麼?

發佈了28 篇原創文章 · 獲贊 4 · 訪問量 2萬+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