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積極心理學】【5】環境的力量

我曾深信環境對人發展的影響,只是沒有想到會有如此之大。

積極情緒是雙贏的

積極情緒,它是雙贏的。人們在很多方面定義了"沒有痛苦就沒有回報",將痛苦作爲回報理所應當的副產品。其實不論是對醫生的教育還是在學校,在一般的工作場所也一樣。因爲動力和精力與情緒的關係,不需要研究就能明白。你知道感覺好的時候,動力和精力更加充沛。當然有很多研究支持這一點。他們調查了專業人士,他們能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緒,最終達到成功。能夠獲得積極情緒,並脫離負面情緒循環進入擴建的人,長遠會取得更大成功。因此,幸福的人他們不是沒有痛苦情緒,只有死人纔沒有負面情緒。那些人都經歷痛苦情緒,但同時能夠更好地,把他們的意識思想,他們的感受向積極的方向轉移。越快樂的人越成功,因爲他們有更多精力且工作更努力。因爲他們在追求,而不是在逃離。這就叫"靠近而非逃避目標"。我們將在探討"目標"時談到這一點。還因爲他們建立了更好的人際關係。他們更開放更寬容。他們的創造力更強。所有這些因素最終導致更高層次的成功。積極情緒不僅有助於成功。不僅能讓我們感覺精力充沛身心愉悅。還有助我們獲得幸福。樂觀的人,這裏不是指盲目的樂天派,而是腳踏實地的樂觀主義者。平均而言他們明顯更加長壽,並且免疫系統更強,所以對身體健康也有幫助。

追求幸福是不是一種自私的行爲

現在有一個道德問題。我在追求幸福,那麼其他人呢?我談論經營自己的生活,追求自己的快樂,這是不是自私?它是壞的嗎?是不道德的嗎?。在我們的文化中,自私和不道德成了同義詞。這就是爲什麼 我們羞於去追求自己的幸福。將自私等同於不道德是頭號原因。這是在潛意識裏導致不快樂的頭號原因:人們爲追求自己的快樂感到內疚。人們在自我感覺很好時會內疚:我怎麼可以感到幸福和快樂? 我怎麼敢自我感覺良好?我怎麼能追求自己的快樂?當世界上還存在那麼多痛苦時?世上確有很多痛苦,我們要如何迴應?

首先,快樂是正和博弈,不是零和博弈。也不是負和博弈。我的快樂不是從別人那裏奪來的。那將是負和博弈,我有更多 你一定更少。或者我更少,你也會更少,那也是負和博弈。或者是零和博弈 我更多 你就會更少。幸福快樂的餅就那麼大,我佔有了別人一定更少。不是這樣的,它是一個正和博弈。爲什麼?因爲快樂是可以傳染的。如果我快樂 我更有可能對他人的快樂和幸福作出貢獻。感受快樂,換言之,也是一種道德狀態。對他人的幸福作出貢獻。佛在幾千年前就談到:“一支蠟燭可以點燃千支蠟燭,但蠟燭的生命不會被縮短,分享絕不會減少快樂”。就像蠟燭傳遞光明一樣。你快樂並努力爭取快樂,就是間直接對他人的快樂作出貢獻。就像大笑的嬰兒能把你們逗笑,笑是傳染的。一般來說 努力爭取快樂的人,再一次說明,不是那些總是保持快樂的人。一般來說 活着的人,努力爭取快樂。體驗生活的變遷 起起落落,努力爭取快樂而且越來越快樂,有更好的人際關係,更寬容 更接受他人,更容忍他人和他們自己,很多研究表明自我幫助。換言之 努力爲自己爭取快樂,有助我們獲得幸福,也能引導我們對他人更加寬容和親切。

“自私”是人性的美妙之處

人們在一天內多做五件好事,能讓他們更幸福,幫助他人也是幫助自己。不該把自私等同於不道德。我們應該把它視爲,人性的美妙之處,是我們應該頌揚的本性。我們的快樂與他人的相關連,我們通過同情網絡和他人相關連,那是人性的美妙之處,是一樣值得我們進一步頌揚的東西。如果我們不頌場不欣賞人性的那一部分,人性的那一部分將貶值。欣賞有兩個意思。一是懂得感謝 二是傳遞。如果我們欣賞人性中,慾望中好的東西。如果我們欣賞本性中那一部分。它將升值 我們將獲得更多。如果我鄙視它並說。“很可怕。我從幫助他人身上獲得利益”。那麼本性中那一部分將隨時間貶值。

我記得在《老友記》中有這麼一個故事,喬伊和菲比在世界上是否存在完全沒有回報的善舉這件事上起了爭執。喬伊覺得,如果你幫助了別人,就一定會收到回報並感到幸福。而菲比深信,幫助別人不是爲了回報,所以世界上一定存在沒有回報的幫助。菲比先是舉例,自己之前幫自己的弟弟生了三個孩子,妊娠分娩的過程非常痛苦。但是喬伊指出她在順利生下寶寶之後獲得了莫大的滿足和幸福感。於是菲比又出發去做那些沒有回報的好事,比如將一大筆錢送給流浪漢,讓自己被蜜蜂叮,後來都發現要麼這些善事會給自己帶來快樂和滿足,要麼她做的就根本不是善事(比如喬伊指出蜜蜂叮人之後就會死去),因此,事實確實是,世界上不存在沒有回報的善事,因爲無論如何,你都將在這件事中尋找到滿足感和存在感甚至幸福感,這是善事甜蜜的副產品。但我們不能像菲比一樣將這等同於自私,認爲“這很可怕,我從幫助別人身上獲得了利益。”

成爲你在世界上想見到的改變

聖雄甘地 這是關於他的一個故事。一個女人像很多人一樣,來尋求甘地的建議。她長途趕來,還帶着兒子。她拜見甘地,在他面前說 她對他說。“我長途趕來 因爲我兒子有個問題。我兒子吃太多糖。希望你能告訴他別吃太多糖。因爲糖損害他的健康牙齒。他會聽你的 他很崇拜你”。甘地看着她說。“夫人 你能一個月後再來嗎?”。她不明白爲什麼但還是聽了他的話。因爲他是甘地。她離開 長途返回。一個月後又回來。再次與甘地見面。她在他面前說。她說"一個月前我來過"。他說"是的 我記得"。她說"你能告訴我兒子。不要吃太多糖嗎?"。於是甘地注視着那個孩子說。“孩子 不要再吃太多糖”。就是這樣。那個女人很困惑 她鼓起勇氣。說"聖雄 非常感謝。我肯定他不會再吃太多糖。但爲什麼不在一個月前告訴他。在我長途趕來的時候?"。他說"夫人 因爲一個月前。我也吃太多糖"。
甘地說過一句話,出自他的精彩自傳,《我的對於真理的實踐經歷》,“成爲你想在世上見到的改變”,只有這樣才能實現改變。

傳播快樂的最佳方法就是爭取自己的快樂

我和想大家作個小練習。特別對男生來說是個困難練習。但請忍耐。感覺不舒服的。就不要做 希望按下面的指示做。讓你的姆指和中指。儘可能形成一個直角。可能有點痛。儘可能形成一個直角。看着我 就像這樣。直角。再讓這兩個手指。中指和姆指。儘可能保持直角時圍成一個圓圈。男性比女性更難做到。男性的柔韌度更小。圍成一個圓圈。看上去像只兔子。如果能投影的話。中指和姆指。好 看着我。像這樣 儘可能圍成一個圓圈。不是完美的圓但要盡力。把這個圍起來的圓圈。看到嗎? 這是個圓圈。把這個圓圈放在面頰上。另一個地方。可能需要一會。我看到的多數同學都放在了下巴上。我很清楚地說是"面頰"。
問題就在這裏,多數人都是照你做的做而不是照你說的做。請記住這一點。我不認爲課堂上有任何人會告訴我:“我的人生目標是讓別人不幸。我真得想那麼做,我想要世上所有人都不幸”。這裏不會有人真得說出那種話。希望如此。我們在座的多數人 不論做什麼,從現在到未來 都是理想主義者。我們想爲世人造福,想傳播快樂。但記住 人們照你做的做而不是照你說得做。你也許想傳播快樂 通過你的言話。但最好的方法,傳播快樂的最佳方法是努力爭取自己的快樂,因爲那時你就成爲榜樣。這也適用於領導,領導最重要的不是說的話,而是如何以身作則。爲人父母最重要的,不是告訴子女"誠實很重要",而是你自身有多誠實。如果你想傳播快樂,“成爲你想在世上見到的改變” 並以身作則。

別給自己設限

它是我聽到過的,第一個有關心理學的故事。那個故事讓我明白,心理學對幸福和成功是多麼重要。故事講的是Roger Bannister,Roger Bannister是個運動員。直到1954年 在四分鐘以內跑完一英里,被認爲是不可能的。事實上醫生證明四分鐘跑一英里。是人類能力的極限。生理學家進行實驗。在科學上展示證明人類能力極限,不可能少於四分鐘。跑手們證明了醫生和科學家…證明了他們是對的。一英里跑四分鐘兩秒。四分鐘一秒 但沒有跑手能少於四分鐘。從一英里跑計時以來。當人們開始計時跑時。那是不可能的 醫生和科學家證明了。世上頂尖選手證明了醫生們是對的。然後Roger Bannister出現,他說"四分鐘內跑完是可能的。我要做給你們看"。說這話時 他是牛津大學的醫學博士,也是一名出色的跑手, 但他跑一英里的時間遠高於四分鐘。他的最好時間是四分12秒。自然沒有人把他當真。但Roger Bannister堅持苦練。不比別的跑手練得更苦。但和世上別的跑手一樣苦練。而且有進步。他突破了四分十秒。四分五秒。跑到四分兩秒時停止。像所有人一樣。無法低於四分二秒。他不是世上最好的跑手。但也是佼佼者。但他還是說"有可能。在這件事上人類沒有極限。我們能在四分鐘之內跑完一英里"。他堅持這麼做 堅持練習 卻一直失敗。
直到1954年5月6日,在重回故校時。Roger Bannister用了3分59秒跑完一英里。轟動一時 登上全世界的頭版頭條。“科學遭到挑戰”“醫生遭到挑戰”。“不可能成爲可能”。它成爲夢想一英里。現在聽這個。數十年來 自從開始一英里跑計時以來。沒有人突破四分鐘界限。那被認爲是不可能的。但在5月6日 Roger Bannister特做到了。六週後 澳大利亞跑手John Landy。一英里跑了3分57.9秒。第二年 1955年。37名跑手在四分鐘內跑完一英里。1956年 超過三百名跑手突破四分鐘界限。這是怎麼回事?。運動員們更加努力訓練?當然不是。是有了新的技術 新的鞋子。不是 是信念。信念是多麼強大。不是因爲跑到那個時間。就說"不好 超過速度極限了。放慢速度吧"。根本不是那樣 他們盡了最大努力。最大可能然而他們的潛意識限制了他們。阻止他們突破界限。那不是醫生。生理學家和科學家們聲稱的身體界限。而是心理界限。Roger Bannister攻破了那個要塞。意志和心理上的要塞。信念即自我實現預言。它們經常決定我們的表現。我們表現的多好或多糟。經常決定我們的人際關係有多好或不那麼好。它們是人生成功和幸福的頭號預言。我們將會談到。今天和下節課我們要談的是。信念如何形成現實。它如何發揮作用?。信念力量背後的機制和科學是什麼?。因爲在很多方面 這聽上去像神祕主義。一部分是很神祕 仍無法理解。但我們會談到我們所知的。信念爲什麼會起作用及如何起作用。可惜 人們對樂觀主義有很多誤解。因爲自助運動在很多方面。是在告訴我們信念力量是怎麼回事。

發佈了395 篇原創文章 · 獲贊 52 · 訪問量 5萬+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