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型化:形而上學的信仰

有一個心理學實驗,要求被試者將青草,公雞,牛三個東西分成兩組,結果多數中國兒童將青草和牛分成一組,而多數美國兒童將公雞和牛分成一組。中國人的思想中青草和牛之間存在現實的關係,牛吃草,而西方人的典型邏輯是公雞和牛都屬於動物這一範疇。通過分類將物體類型化,這是西方人從小就接受的訓練。據說美國嬰兒學習名詞的速度要快於動詞,而中國的嬰兒則相反,這並不是偶然的。
中國人的傳統哲學認爲世界是普遍聯繫的,事物之間存在着禍福相依的辯證轉化關係。而古希臘人強調個體意識,以兩分法看待世界,他們將世界看成是孤立的物體組成(原子論)構成,然後選擇一個孤立物體(脫離背景),開始研究它的各項屬性,接着將屬性泛化,構成分類的基礎。西方語言中大量抽象概念都是從作爲屬性的形容詞直接轉化而來,例如 white --> whiteness 。而中文中很少有精確的類型定義,而多半是富有表現力的,隱喻性的詞語,例如我們不談論抽象的白,而只說雪白,沒有抽象的 size ,而只說具體的大小。

亞里士多德認爲鐵球在空氣中下落是因爲它具有“重性”,而木塊在水中漂浮是因爲木塊具有“輕性”。這種將一切原因歸結爲事物內在屬性的傳統在一定程度上妨礙了西方人認識到背景的存在和作用,但使得他們可以把問題簡化。

古希臘人對於類型的熱衷源於他們對於永恆的迷戀。靜態的亙古不變的世界纔是他們的思想棲息的場所。具體的物體是易逝的,多變的,只有抽象的類型纔是永恆的存在,也只有抽象概念之間的關係纔是永真的聯繫。而具體實例之間的關聯在某種程度上被認爲是不重要的,甚至是不可靠的。

[img]http://www.blogjava.net/images/blogjava_net/canonical/class.jpg[/img]


將具有某一屬性的所有物體定義爲一個集合,這一做法在上世紀初被發現會引起邏輯悖論,動搖了整個數學的基礎,它絕不像表面上看起來那麼單純。但確定無疑的是,通過類型來把握不變的事實是一種非常重要且有效的認識策略。面嚮對象語言強調名詞概念,從引入類定義以及類之間的繼承關係開始,這符合西方一貫的作風。而 Ruby 這種強調實例間關係的動態語言首先由日本人發明,可能也不是偶然的。雖然現在大家都在玩高科技了,可實際販賣給你的多半仍然是包治百病的祖傳祕方。文化可能造成認知上的一種偏執,在技術領域這一現象並沒有被清楚的意識到。
發佈了23 篇原創文章 · 獲贊 0 · 訪問量 3185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