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外企那點兒事

http://topic.csdn.net/u/20100501/09/64E41F24-E69A-40E3-9058-17487E4F311B.html

IT外企那點兒事(2):多種多樣的外企

不是所有的外企都是一樣的,外企也分多種,基本按照地域和文化的劃分可以分爲日韓外企,歐企,美企。

日韓企業是十分強調等級觀念的,這可能和這兩個民族的文化有關。上級在下級面前總是一副嚴肅或者裝深沉的樣子,雖然其在外面有可能花天酒地,什麼都做。上層和下層很少有哪怕表面上的互動,比如開玩笑,打球,年會一起表演等,所以工作環境相對的壓抑,安靜。甚至在伴有生產性的企業中,中午的食堂都是按照等級來的,先是管理層,然後是辦公室人員如IT,行政,HR等等,最後纔是藍領的工人階級同志,不能不說到最後像樣的飯菜都比較少了,雖然自己是較先吃飯的一部分,但是看到這種情形仍然不是滋味,畢竟我們的父輩也是普普通通的工人。員工的績效是完全由上司指定的,甚至沒有解釋爲什麼,不知道別人是多少,也很少存在如歐美企業一樣哪怕形式主義的反饋,其時只有默默接受,或者走人。員工的入職薪水在外企來講相對是很低的,每年的加薪也少可憐,其解釋也是振振有詞:當你的水平和貢獻沒有提高,憑什麼公司付給你更多的薪水?所以要想薪水有較大的改善,唯一的途徑就是升職,用他們的話來講就是能做更多的貢獻。日韓企業中,級別與級別之間的薪水差距是比較大的,所以一旦能夠做上去,拿到的薪水可能不比歐美企業差。這也就造成了一種現象,就是日韓企業中最底層是非常不穩定的,每年大批的畢業生幾乎像換水一樣,一批一批幾乎都走了,留下的基本就是當年就升了職的,而中層是相對穩定的,所以公司的管理也不會出什麼問題。無論在哪裏,一旦有了很深的等級觀念,伴隨而來的是管理者相對比較累,所有的決定權都在上司的手裏,所以其會忙的不可開交(所有的猴子都在他的身上,請參照《哈佛經典:誰背上了“猴子”?》),甚至管理的蠻大的Team的時候,還可能親自寫一些代碼,並對每一個細節都心中有數,不像歐美的項目經理一樣只管流程就可以了,甚至做的時間長一些,技術都忘了很多了。這也難怪,當下屬每年流水一樣幾乎全走了的時候,Team lead總要保證項目能夠繼續下去。這多少讓我想起清朝的皇帝,由於對大臣們極度的不信任,最後不得不一個個殫精竭慮,連縣一級的官員都親自任命,而明朝的皇帝很多將政務拋給宰相後,就可以逍遙自在,過自己的無厘頭的生活了。說到外企,一個不可迴避的問題就是天花板問題,也即多高的職位還會屬於本土的中國人。日韓企業的天花板是相對較低的,不太大的官就已經是日韓人士了,因爲對中國人,這兩個民族似乎總是不放心的,其民族文化中多少存在一些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的傾向,所以中國人在這些企業中做不到太高的位置。所以有一種說法是,和歐美企業不同,日韓企業不能算作真正意義的跨國公司,而是分派在不同國家很多分部的日韓公司,這些分支不能夠很好的本地化,不能夠融入本地文化,不能包容多元文化,不能實現真正的國際化,而僅僅是接受日韓總部的指令的分支機構而已。在這裏還要提及的是臺灣的企業,臺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是很奇怪的是,在大陸登記的時候,臺企是被登記爲外資企業的,而且可能是臺灣被日本統治了一段時間的原因,在臺企中多少有一些日本企業的影子,如等級化,天花板等,同是炎黃子孫,臺灣企業似乎也對大陸的人纔不能夠完全的信任,看了多少心中有些不舒服。

歐企是三者之中最人性化的一類企業,尤其是北歐企業,大概和這些地區的高福利,共產主義化有關。當然天花板肯定是有的,只是相對較高,中國區的總經理一般會是是外國人,好一點的還可能是美籍華人,香港人,甚至可以使中國國籍但在美國留過學的人,然而總監一級就可能是本土的中國人了。這樣的組織架構既能夠和外國人很好的交流,又能夠很好的本地化,適應中國文化,和本地政府交流,何樂而不爲呢?歐企的等級觀念也是三者之中最不明顯的,管理多個Team的line manager還會在旅遊之中和我們最底層的員工打牌,娛樂。公司內部的相互稱呼也是叫名字,hi jack,hi peter這樣的叫,無論其是多麼高的高層,不會稱其爲王總監,劉經理此類的。歐企的加班也是比較少的,他們強調work life balance。工資相對日韓企業比較高,但相對美企來講要低,但是福利比較好,公司會經常有吃蛋糕,開Party,旅遊等活動,如果趕上公司的經營狀況很好,公司給的旅遊的budget是比較多的,經常可以近郊旅遊,每年還能有一次出國旅遊。由於較好的福利,公司是非常穩定的,每年跳槽的人很少,有的人甚至放棄美企的高薪,因爲那兒比較累,捨不得這裏的福利,環境,以及較好的培訓機制。一個歐洲人在培訓中講,美國人是喜歡跳槽的,並不是公司不好,而是他們喜歡挑戰,如果五年待在一個地方,別人會問:what is wrong with you?,而在他們國家,人們是不怎麼跳槽的,他在這家公司待了20多年,他的父親就是在這家公司退休的。這多少讓我想起了我們原來的國有企業的制度,父輩退休,孩子在這個崗位接着幹。難道歐洲已經到了勞動已然成爲一種需求的階段?想必這種日子說的大家心馳神往,這的確是個養老的好地方,然而對於年輕人打拼來講,卻不一定好。在此類地方,系統已經是很大很穩定的,技術進步是不太快的,可能很長時間才能修改很小一部分代碼,而由於人員穩定,向上升職也是比較慢的,這樣你的競爭力其實是在一步一步的下降。當公司經營狀況好的情況下,大家一好百好,彼此都很開心,但是一旦遇到金融危機,公司經營狀況變差的情況下,福利會急劇下滑,資本家終究是資本家,哪怕披着紳士外衣,在歐洲,由於有健全的法律,高額的賠償,強大的工會,公司一般是不怎麼敢大幅度裁員的,而中國地區就成了他們開刀的地方。當大幅度裁員後,獲得了比較可觀,但其實比裁一個歐洲人少得多的賠償金後,你會發現找工作比較難了,日韓和國企你已經不適應了,那裏天天的打拼如同地獄,美企好一點的則需要比較強的技術,而可能你發現你的技術能力不如剛畢業的時候了,你還記得多少的算法,操作系統,計算機網絡呢?

美企是三者之中薪水最高的企業,然而壓力也相對比較大。在這裏你會發現,美國人有時候會很拼的,很認真的,甚至很較真的。美國人總是會規定一個任務完成的時間點,然而卻常常是非常緊的。而且由於流程又長又複雜,時常弄得你焦頭爛額。美國人會一遍一遍拉着你和你reveiw文檔,很認真的揪出其中任何不合理的地方,甚至拼寫錯誤。在美企,加班是經常的事情,雖然第二天早上你可以來的比較晚。所以美企也會有和歐企一樣的福利制度,然而真正享用的時間比例要小的多。美企的天花板和歐企差不多,相對於歐企,美國企業多少還是有些等級在裏面的,只不過不是如日韓企業顯而易見的在外面,等級之間平時說笑,娛樂的時候是幾乎看不出來的。然而美企心中的等級是存在的,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郵件和開會。如果一件事情所發出的第一批郵件就包括你,則說明你屬於處理這件事情的主要人員,如果你被別人轉發,則在這件事情中你屬於輔助地位,哪怕你和他是同一個level的,因爲先知情的他可以做很多的準備,更全面的信息。如果一件事情需要開會,你在第一次的邀請中,則你也屬於處理這件事情的主要人員,如果這件事情分成了多個小部分,然後讓你再拉上另外一些人另外開會討論如何處理這個小部分,在這件事情上,你就是那些人的核心,哪怕他們和你都是同一個level。這兩點所有的人都心知肚明。美企有時候是強調管理扁平化的,也即事情的參與者大家沒有level的差別,在這件事情上可能你是lead,在另外一件事情上他是lead,然而如果你能夠很好的處理和上司及同事的關係,較多的出現在第一批發出的郵件或者第一次召開的會議中,則恭喜你,你很快就能夠升職了,很快就能夠脫離現在的層次,融入到另一個層次的人員的郵件和開會的博弈中去了。先知情權如此的重要以至於可以當做政治鬥爭的手段,在美企,用level壓人到哪裏都是說不過去的,然而如果事先沒有足夠全面的信息用郵件發給你,在開會的時候即便臨時叫上你,在沒有任何思考,準備和證據的情況下,哪怕你level再高,又如何能夠說服別人使用你的方案呢?你總不能說:我是高級工程師,你們都是普通工程師,你們要聽我的吧。都說中國人是講面子的,其實美國人也是講面子的,在大庭廣衆之下,他們總是對你的項目一口一個good,一口一個great, impressive。然而在項目中,美國人可是不講面子的,經常challenge你,作爲被領導的中國一方,經常要做的一件事情就是尋找"證據",確確實實的證據來保證自己不會被challenge。有很多人質疑,爲什麼外企總是那麼喜歡寫文檔,一遍又一遍,寫到十分的細節,爲什麼總是喜歡寫郵件,哪怕兩個人就挨着坐,開會要寫meeting minutes,每天要寫daily report,每週要寫weekly report,測試完要cc all發送測試報告,功能實現完要cc all發送郵件報告,這些都是證據啊。當問題出現的時候,每個部門不是第一時間想着如何解決這個問題,而是首先尋找證據證明自己的清白,有時候來來回回很長很長的郵件,回覆了n多人,才能解決問題。美國大老說了,銷售那面反應,這個功能不好用,則開發部門首先應該回:我們的design document早就發出去了,而且都review過了,當時的會議記錄就是決定這樣做的啊。性能測試部門說:昨天測下來,性能突然變差了,某個部門昨天提交了代碼,應該是他們的問題,那個部門馬上回:我們後端在代碼提交之前已經做過性能測試了,報告昨天就發出去了,性能沒有變差,可能是前段的問題吧。後端發現前段發來的消息不能夠解析,前端應該解釋:昨天我們商量的通信協議,在郵件中都能夠找到啊。當有成績了,哪怕一點小的成績就cc all來增加影響力,當有問題的時候cc all來證明自己的清白,實在是一道美麗的風景線。每天在開會,郵件,文檔,扯皮中度過,也難怪開發效率相對民企要低的多了,好在大公司有錢,不怕時間長,不怕客戶惱。而對於程序員來說,技術提高不了多少,情商卻是大幅度提高了,也難怪《杜拉拉昇職記》能夠如此的暢銷。

下一篇來講外企的面試。


T外企那點兒事(3):奇怪的面試

外企的面試都面寫啥?不同的企業也是不一樣的,總的來說可以歸結爲以下幾句話:

三類企業面實戰,二類企業面基礎,一類企業面算法。

在此聲明,此處所謂的一二三類,絕沒有輕視其他企業的意思,這裏的一二三類基本上是按照本科畢業的時候起薪來劃分的,一類企業指的是年薪15萬以上的企業,二類企業指的是年薪10萬左右的企業,三類企業指的是年薪5萬左右的企業。當然按照上兩次的描述大家可以知道,並不是起薪高的企業的程序員一定最好發展的最好,而進入創業企業的人最後可能後來居上,成爲IT達人。當然此規律也不僅僅適用於外企。

三類企業

三類企業起薪不高,招聘的目的也相對的明確,是要找那種來了就能真槍實彈的把東西作出來的人。

他們多不太關心員工的培訓和成長,不太關心員工是否對技術有濃厚的興趣和深入的鑽研,他們就是一個想法,他們要做一個東西,做這個東西需要某方面的技術,所以要找這會方面的人。

他們不知道,大多數的程序員其實喜歡做一些在自己能力以上20%的東西,也即研究研究可以做出來,但不是太熟練,而不喜歡做一些自己已經非常熟,毫無挑戰的東西。

但是他們需要這樣的人,所以在面試中,面試的問題比較具體,甚至具體到一個個的配置項,也有當場給你環境,讓你搭一個框架,做一個東西的。他們希望,最好你以前做過的項目和他們現在的項目十分相似,來了就能夠上手。

其實很多程序員跳槽,就是因爲原來的工作已經沒有了挑戰,想找一個更有挑戰的,有更多大牛的地方,如果原來的項目我乾的不亦樂乎,還來你這裏幹什麼?但是現在工作難找啊,所以他們總是能夠找到需要的人,畢竟出來混,大家都是混口飯吃,不容易啊。

要想進入此類企業,一個最好的辦法就是上手做,在學校裏就可以找個實習的公司,哪怕不給錢也去(強烈譴責這種企業,剝奪勞動者的基本權利,也就在中國他們能幹的出來,放到歐美罰不死他們),先混些實踐經驗,做些邊角料的活,然後跟着lead一步一步進入核心模塊,相信只要認認真真的做過,面過這類企業應該不成問題。

此類企業的流動性相對較大,往往被用作程序員的跳板,跳到二類甚至一類的企業中去。所以不幸進入此類企業的兄弟們,在實戰的過程中,別忘了多看看源碼,多想想背後的原理,多補充一下計算機科學的基本知識,早日脫離苦海。

二類企業

二類企業其實薪水已經非常不錯了,畢業就能進入此類企業的程序員也多是學校中的優秀分子。

此類企業注重程序員的基礎,認爲只要基礎好,他們願意培訓並培養程序員,給你機會進行學習。

此類企業招聘的時候,職位有可能是不太確定的,可能是Java,可能是C++,可能是windows,可能是Linux,他們認爲只要你基礎好,語言不是問題,平臺不是問題,培訓一下上手會很快。

記得面試一家與通信有關的歐企,面試官開始問了很多C/C++的基礎知識,後來問了很多操作系統和計算機網絡的基礎知識,最後說,他們是需要有通信背景的,然後連問我三個有關通信方面的問題,我都說不知道,最後只有坦然承認,通信我確實一點都不懂。後來我認爲我是徹底沒希望了,沒想到後來竟收到了他們的offer,並在入職後進行了長達兩個月的通信方面的培訓,後來我問我的面試官怎麼回事,他說,你的C/C++,操作系統,計算機網絡的面試題幾乎都對了,我覺得你的基礎不錯。

所以要進入此類的企業,有關基礎方面的書還是要認認真真,仔仔細細的看,下面推薦一部分:

C: 《The c programming langage》
C++:《Thinking in C++》,《The c++ programming language》,《effective c++》,《more effective c++》,《exceptional c++》,《more exceptional c++》,《inside the c++ object model》
Java:《Thinking in java》,《Core Java》,《effective java》,《Java Puzzlers》,《Java Network Programming》,《java concurrency in practice》,《深入Java虛擬機》
windows:《Windows核心編程》,《Windows Internals》
linux:《Advanced Programming in the UNIX.Environment》,《Understanding Linux Network Internals》,《UNIX Network Programming》
network:《TCPIP Illustrated Volume I》,《The Linux Networking Architecture》

我沒有在裝B,也不是看過以上所有的書,不過上述書籍的確是程序員必藏書,我也只不過是在用到的時候翻開相關章節看看。

然而給大家的建議是,在做項目的時候,千萬不能夠做什麼就只知道什麼,與此相關基礎知識也應該多看一些。面試的時候也經常遇到這種情況,就是面試者號稱做過socket,問到tcp/ip擁塞控制卻一無所知,會簡單使用socket client端和server端幾個簡單函數人太多了,如何保證你能夠脫穎而出呢?

其實很多事情我們覺得不可能,但是這個世界上就是有牛人確實做到了,比如英語六級能夠考99分(滿分100),就是把答案全給我,就讓我寫作文,我也做不到啊,再如高考滿分750分,山東的狀元730+分,也就意味着數理化全對,語文140+,英語140+,我的天,也是把答案給我,就讓我寫語文和英語的作文,我也做不到啊。

然而讀以上書籍卻沒有上面兩個例子難的不可想象,我所知道的身邊的人就有C, C++, linux, network這幾個分支全讀過的,而且不止一個。

能進入二類的企業,混箇中層,也能過上滿不錯的生活了。

一類企業

一類企業薪水非常高,畢業就能進入的可以說是學校中的佼佼者了,一般會名校背景,名企實習,甚至有過獲獎的才能夠進入。

此類企業除了注重程序員的基礎之外,更加重視程序員的思想,算法及聰明程度。

所以很多奇奇怪怪的面試題在網上都流傳出來了,這些題目真可謂費盡心機。面試過程長達n輪,每輪都可能因爲疏漏和狀態不佳被刷掉,最後剩下的幾近完美。在面試中,程序是要當場在黑板上寫出來的,很短的時間,要求很強的健壯性,面試官還會在旁邊施加心理壓力,你確定嗎?要注意XXX。

雖然問題是經常外流的,然而新的問題卻是不斷的會出,可能是因爲工作中有些需要解決的問題,自己想了一天多才想出的解決方案,卻抽象出來考別人,讓別人在很短的時間作出來,這種心理開始很爽,後來覺得很罪惡,多少有些原來自己窮,受富人欺負,後來富了又欺負窮人的味道。

有些人會質疑,這些精巧的算法在工作中真的能夠用到很多嗎?答案當然不是。

這其實是一個供需的問題。MKS告訴我們,商品的價格是由價值量決定的,商品應該以價值量爲基礎,實行等價交換。西方經濟學告訴我們商品的價格會隨着供需關係的變化而變化。當供需矛盾相當大的時候,商品的價格就會遠離價值量。

《經濟學的思維方式》一書中寫到,所有的稀缺品都需要以某種方式分配,必須建立某種規則和制度,對那些要求得到稀缺品的人加以甄別,決定誰該得到多少。價格只是最常用的一種方式。

想想我們的高考吧,那些千辛萬苦考上清華的學子畢業後又有多少高中的知識留在腦子裏呢?學到的東西又有多少是能夠在實際中用到的呢?其實很少,高考分數不過是進入清華的一個價格而已,已經由於清華只有一所,考生卻有千百萬這樣的供需差別遠遠的偏離了使用價值,畢竟能夠輕鬆看懂教科書的人太多了,他們只能夠不但要全會,還要全對。

進入一類企業也是同樣的,能把我上述書籍都看完的人是大有人在的,僅僅基礎知識已經不能夠甄別想進入一類企業的人們,所以需要奇奇怪怪的算法題。

要進入一類企業,《算法導論》這本書必不可少,要前前後後仔細的看,而且應該不止一遍。《編程珠璣》也是一本不錯的書,其中的例子可以常常的回味。《編程之美》也不錯,更貼近面試,更實用一些。其實更重要的是Top coder,就是多看多練。

其實考入名校基本就是一種方法,多做題,以便在考場中看到題目就能夠有思路,考場的時間僅僅用於保證正確率就可以了。

進入一類企業也是一樣,要想很短的時間,在很大的壓力下寫出健壯的程序,其實只有一種方法,就是類似的題目遇到過,思路是馬上就有的,在會議室的時間僅僅用於保證健壯性就可以了。

曾經一段時間,對精巧的算法十分的崇尚,甚至引以爲豪,然而後來慢慢發現,天天沉浸在算法之中,沉浸在計算機的小天地裏面,又對社會做了什麼貢獻呢?難道自己的才能,抱負就僅僅放在這些數字的技巧當中嗎?我們不應該像孔乙己一樣研究茴香豆有幾種寫法,而是應該如阿朱《走出軟件作坊》中描述的一樣,雖然方案不是完美和精巧,然而逢山開路,遇水搭橋,真正的解決一個個的問題,作出一些可以影響人們生活的軟件。

先寫到這裏,下一章要開始寫入職了。
發佈了25 篇原創文章 · 獲贊 0 · 訪問量 1363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