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

Christianity(基督宗教)

Protestant(基督教新教,更正教會)

<?xml:namespace prefix = o />

 

基督教是以信仰耶穌基督爲救主的宗教。天主教、新教、東正教、基督教馬龍派統稱基督教——中文中“基督教”往往特指新教(又俗稱“耶穌教”),三大教派(天主教、東正教和新教)和基督教馬龍派的統稱一般用“基督宗教”這個詞。但在本詞條中,“基督教”指“基督宗教”,即總稱,而不是新教。目前基督教在全世界有約爲21.4億信徒,爲擁有信徒最多的宗教,以亞洲、非洲的信徒的發展最快。

(圖片說明:耶穌基督被釘死在十字架上。)

一、歷史 (參考基督教歷史)

1. 起源

基督教發源於公元1世紀巴勒斯坦地區猶太人社會,並繼承了猶太教耶和華上帝和救主彌塞亞(根據希臘文翻譯爲“基督”)等概念,以及希伯萊聖經爲基督教聖經舊約全書。

按照基督教經典的說法,基督教的創始人是耶穌,他30歲左右(公元一世紀30年代)開始在巴勒斯坦地區傳教。 耶穌聲稱,他的來臨不是要取代猶太人過去記載在舊約聖經的律法,而是要成全它。耶穌思想的中心,在於“盡心盡意盡力愛上帝”及“愛人如己”兩點。 耶穌出來傳道,宣講天國的福音,勸人悔改,轉離惡行。他的教訓和所行的神蹟,在民衆中得到極大的迴應。這使得羅馬帝政下的猶太教的祭司團大受影響,深深感到自己地位不保,所以要把他除之而後快。後來由於門徒猶大告密,羅馬帝國駐猶太的總督彼拉多將耶穌逮捕。耶穌受盡打罵侮辱,最後被釘在十字架上而死。但耶穌的心意卻是爲了要贖世人的罪,甘願地流出自己的血。 /n/n依據他門徒們的見證,耶穌死後第三天從石窟墳墓中復活了。他的墳墓空了,他又多次向滿心疑惑的門徒們顯現。他們漸漸確信耶穌真的復活了,是勝過死亡的救主。在耶穌昇天超離這世界的時空後,他的門徒們起來熱心宣揚耶穌的教訓,並且宣告他是復活得勝死亡的主。信徒們組成彼此相愛、奉基督之名敬拜上帝的團體,就是基督教會。 耶穌復活的這一天成爲後世的復活節(每年春分以後、又逢月圓的第一個星期日)。教會又定了<?xml:namespace prefix = st1 />1225爲耶穌的生日而則成了聖誕節(耶穌出生的確實日子已不可考)。耶穌出生的那一年被後世定爲公元紀年的元年(但因計算錯誤,耶穌實際出生的年份應爲公元前六年或四年)。

部分非基督教信徒的史學家認爲,耶穌傳達的教義更加接近猶太教,而保祿(又譯保羅,Paul)對基督教教義做了較大貢獻,使得基督教不再侷限於猶太人範圍。

 2. 發展

在起初的一二百年間,基督教是作爲異教被政府(羅馬帝國)禁止的,基督教信徒受到迫害,甚至被處死。直到313年,羅馬帝國皇帝君士坦丁大帝頒佈米蘭詔書,從而使基督教成爲政府所允許的宗教。325年,尼吉亞信經在第一次尼西亞公會議上通過,併成爲基督教的最基礎的原則,現在幾乎所有的基督教教派都接受這一原則。391年,羅馬皇帝狄奧多西一世宣佈基督教爲國教。從此,基督教開始迅速發展起來。

476年,羅馬帝國在內部矛盾和外族入侵下分裂爲東羅馬和西羅馬,基督教也開始分裂爲東正教(自稱正教)和羅馬天主教(自稱公教),兩個教派都自稱是基督教的正統。羅馬教皇(教宗)是天主教最高領導者,而君士坦丁堡牧首則是東正教的首領。到1054年,東部教會和西部教會互相宣佈把對方主教驅逐出教,標誌着天主教和東正教正式分道揚鑣,稱爲基督教大分裂。

公元7世紀伊斯蘭教興起,耶路撒冷落入穆斯林的控制之下。西羅馬地區的教會和國家爲解放聖地耶路撒冷在1095年-1291年間先後八次十字軍東征。

16世紀,德國、瑞士、荷蘭、北歐和英國等地發生了宗教改革運動,它產生出脫離天主教會的基督教新教教會。領導人物是馬丁·路德、加爾文等人,他們建立了新教和聖公會,脫離了羅馬天主教。中國所稱的“基督教”,基本上都是這個時候產生的新教。

3. 基督教在中國的歷史 (參考中國基督教)

唐太宗貞觀九年(635年),基督教開始傳入中國,但當時傳入中國的是一般被認爲是異端的聶思脫裏派(中國稱景教),後來在唐朝會昌五年(845年)被禁止傳播。元朝時基督教(景教和天主教)又再次傳入中國,元朝滅亡後又中斷了。明朝萬曆十年(1582年),天主教耶穌會派來利瑪竇,他被允許在廣東肇慶定居並傳教,成功的使天主教在中國得以立足。

清朝雍正五年(1727年),東正教開始在中國傳播。1807年,新教派遣馬禮遜來華傳教,新教也開始在中國傳播。鴉片戰爭以後,基督教以沿海通商口岸爲基地迅速發展。1843年,洪秀全藉助基督教的教義,自稱是耶穌的弟弟,建立“拜上帝會”,後來建立太平天國(1851年-1864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天主教徒解放初約有270多萬人,到2006年約有500萬人;基督教徒解放初約有70多萬人,截至2006年,基督教信徒已超過1600萬人。

二、教義 (參看尼西亞信經)

1. 共同教義

基督是“基利斯督”的簡稱,意思是上帝差遣來的受膏者,爲基督宗教對耶穌的專稱。所謂基督宗教,是信奉耶穌基督爲救主的各教派的統稱。該教與佛教、伊斯蘭教並稱世界三大宗教。於公元1世紀由巴勒斯坦拿撒勒人耶穌創立。相傳他是上帝的獨生子,爲聖靈感孕童貞女瑪麗婭而降生;傳說他掌握了很多神術,讓瞎子復明,跛子行走,死人復活,但是因爲猶太公會不滿耶穌基督自稱爲上帝的獨生子、唯一的救贖主,把他交給羅馬統治者釘死在十字架上;據傳死後第三天覆活,顯現於諸位門徒,復活第40天后昇天;據稱還會於世界末日再度降臨人間,拯救人類,審判世界。他的受難是12使徒中猶大的出賣造成的,受難日爲星期五,最後的晚餐連耶穌有13人,所以在西方,13是人們忌諱的數字,並且與星期五一起視爲凶日。

儘管有三大教派,但是基本教義都是相同的。即上帝創世說,原罪救贖說,天堂地獄說。《聖經》,由《舊約全書》和《新約全書》兩部分組成,是基督教的經典。十字架是基督教的標誌。他們信奉的“上帝”或“天主”本體上是獨一的,但是包括聖父、聖子、聖靈(聖神)三個位格。

上帝:基督教信仰聖父、聖子、聖靈三而一的上帝。上帝是三位一體:聖父是萬有之源造物之主,聖子是太初之道而降世爲人的基督耶穌,聖靈受聖父之差遣運行於萬有之中、更受聖父及聖子之差遣而運行於教會之中。但這三者仍是同一位上帝,而非三個上帝(三位一體)。

創造:基督教認爲上帝創造了宇宙(時間和空間)萬物,包括人類的始祖。

罪:亞當與夏娃在伊甸園中違逆上帝出於愛的命令,偷吃禁果,想要脫離造物主而獲得自己的智慧,從此與上帝的生命源頭隔絕,致使罪惡與魔鬼纒身,而病痛與死亡則爲必然的結局。後世人皆爲兩人後裔,生而難免犯同樣的罪,走上滅亡之路。

救贖:人生的希望在於信奉耶穌基督爲主,因他在十字架上的贖罪,並他在三日後從死裏復活,使悔改相信他的人一切的罪皆得赦免,並得到能勝過魔鬼與死亡的永遠生命。

靈魂與永生:人有靈魂,依生前行爲,死後受審判,生前信仰基督者,得靠基督進入永生。怙惡不悛者,將受公義的刑罰與滅亡。世界終有毀滅的末日,但在上帝所造的新天新地中,卻是永生常存。

2. 不同教派的教義(參見基督教派)

天主教:天主教的信仰生活的核心是七項聖事,即聖洗聖事、堅振聖事、修和聖事、聖體聖事(彌撒)、婚配聖事、聖秩聖事、病人傅油聖事。在這其中,彌撒是最重要的。日常生活中,誦經也是天主教信徒經常進行的活動,這些經文大都是一些經過編排好的重要經文的連禱,例如天主經﹐宗徒信經和《玫瑰經》。

東正教:東正教派的神學和對於經卷的解釋都是遵循基督教興起初期所傳下來的典範。他們所有的努力都是爲了要繼續和延續基督傳給他最初使徒,以及使徒傳給早期教會僧侶的神學和信仰。從某種意義上說,東正教是最保守的基督教派。

新教:新教具有與天主教和東正教不同的教義,比如:強調“因信稱義”,即得以稱義是不需要任何善行,只在乎信;人人皆可爲祭司,因爲彼得前書2:9“惟有你們是被揀選的族類,是有君尊的祭司、是聖潔的國度、是屬上帝的子民,要叫你們宣揚那召你們出黑暗入奇妙光明者的美德”;只有聖經爲最高的權威,並只承認洗禮和聖餐禮兩者爲聖禮,這與天主教和東正教注重聖事(即聖禮)的傳統截然不同。

三、主要節日

基督教主要節日有聖誕節、受難節、復活節、昇天節、諸聖日(萬聖節)等,天主教和東正教還有聖神降臨節、聖母升天節,命名日等節日。

聖誕節:1225。原爲羅馬神話中太陽神阿波羅的生日;羅馬帝國以基督宗教爲國教後將此日改爲紀念耶穌基督誕辰,但耶穌基督降生的真實日期無人知道。

受難日:復活節前的禮拜五,紀念耶穌基督被釘死於十字架上。

復活節:321425之間,每年春分月圓後的第一個禮拜日,紀念耶穌基督復活。

感恩節:(北美洲基督教傳統節日,而非普世基督教節日)11月的第四個禮拜四(美國),或10月的第三個禮拜六(加拿大)。

四、教堂和遺蹟

1. 中國基督教文物

中國著名的天主教教堂和遺蹟: 北京南堂和北堂;利馬竇墓;天津老西開教堂;上海徐家彙天主堂;上海佘山聖母大教堂;廣州聖心大教堂

中國著名東正教教堂: 哈爾濱聖索非亞教堂;上海聖母大教堂

中國著名新教教堂: 上海國際禮拜堂;上海沐恩堂;上海聖三一堂;上海景

2. 世界其他地方著名教堂

巴黎聖母院(法國巴黎),科隆大聖馬丁教堂(德國科隆),救世主大教堂(俄羅斯莫斯科),聖索非亞大教堂(土耳其伊斯坦布爾),聖彼得大教堂(梵蒂岡)。

聖經是亞伯拉罕諸教(包括基督新教、天主教、東正教、猶太教等各宗教)的宗教經典,由舊約與新約組成,舊約是猶太教的經書,新約是耶穌基督以及其使徒的言行和故事的紀錄。

舊約聖經

天主教和東正教的舊約聖經共46卷,當中包含了其他宗派劃爲次經的數個書卷;基督新教的舊約聖經有39卷;而猶太教的聖經由於把多個章節較少的書卷合成一卷,總數只有24卷。

新約聖經

新約聖經的數量比較一致,都有27卷。猶太教和伊斯蘭教並不承認新約聖經爲正典。

聖經分舊約和新約兩大部分。舊約內有書三十九卷,新約有二十七卷,共是六十六卷。考古學證明,舊約完成於耶穌誕生前數百年至千年,例如摩西五經(《創世記》、《出埃及記》、《利未記》、《民數記》、《申命記》)完成於公元前1400年左右,新約則完成於公元一世紀末,所以新、舊約的寫作歷時1500年左右。

聖經中的各卷書均是獨立寫成,寫成後即在各猶太會堂及基督教堂傳讀。到了公元前250年左右,猶太大祭司以利沙從猶太十二支派中各選出六位譯經長老,聚集在亞歷山大城,將希伯來文舊約譯成當時流行的希臘文,這就是著名的七十士譯本。到公元70年,當聖城耶路撒冷將被摧毀之際,猶太人召開了高級會議,正式確立舊約正典三十九卷書。而在公元382年及公元397年的兩次著名會議上,則確立了新約正典二十七卷書的地位。

聖經的執筆者有四十幾位之多。他們所處的時代不同,職業、身分也不同。有的是政治、軍事領袖,有的是君王、宰相,有的是猶太律法家,有的是醫生,還有漁夫、牧羊人和稅吏。有的寫於戰爭危難之中,有的寫於太平盛世之時;有的完成於皇宮內,有的則在牢獄或流放的島上……這些在時間上跨越了千年的作者們,並不知道這些書卷日後會被彙編成冊,成爲新、舊約正典。然而,當人們把這六十六卷書匯在一處時,這些跨越六十代人寫成的作品,卻呈現出前後呼應、和諧一致、渾然一體的風貌來,彷佛有一隻無形的手,穿過千年的時光,操控著每位作者手中的筆,使這些作品,超越了作者身爲“人”的有限性,成爲宏篇鉅著聖經中渾然天成的一部分.

目前,基督新教所使用聖經爲1919年面世的和合本聖經。和合本聖經分爲文理、淺文理、官話。前兩種使用文言文,官話本使用當時的白話。聯合聖經公會在1983年決定對官話和合本作出修訂,並組織一隊聖經學者、翻譯顧問及編輯人員,開始了修訂的工作。在修訂委員會的努力下在2006年完成了新約部份的修訂。《新約全書—和合本修訂版》奉獻禮於424傍晚在播道會港福堂舉行,由和合本修訂版總編輯周聯華博士證道、聖公會鄺廣傑大主教主禮。聯合聖經公會和香港聖經公會的同工以及衆多教牧同工出席。

它流傳在五大洲,分佈於160個國家和地區。基督教分爲三大派:天主教、東正教和新教。其中天主教最爲重要,在基督教徒中,天主教教徒的數目佔了半數以上。基督教的核心是信仰上帝。教義的主要內容包括:上帝創造天地萬物;按上帝旨意,耶穌降身人世,被釘死在十字架後,又復活昇天,成爲救世主(即基督);聖父、聖子、聖靈三位結成一體;人類由於亞當犯罪(原罪)和本人犯罪(本罪)而不能自救,耶穌之死擔當了罪過,信徒和靈魂得到拯救;人都要接受神的審判,善者昇天堂,惡者下地獄。天主教除了上述基督教各派共有的信仰外,特別崇敬聖母瑪利亞,認爲耶穌的生母瑪利亞無染原罪,信徒尊之爲天主之母,歌功頌德。天主教要求信徒嚴守十誡。

  天主教教徒須堅持一生中舉行以下七種儀式:洗禮、堅振、悔罪、聖餐、婚配、終博和聖職。他們對於聖誕節、復活節、聖靈降臨節等宗教節日十分重視,每逢星期日和重大宗教節日,教徒們是一定要去教堂作彌撒的。

基督教的歷史:

  自耶穌出生至基督教成爲羅馬帝國國教爲止的大約500年,是早期基督教時期。

  其後,自500—1500年,基督教逐漸傳播給羅曼、凱爾特、日爾曼和斯拉夫等民族,在歐洲建立起中世紀基督教文明。但是,也是在這個時期,基督教受到嚴酷的考驗。它早期的勢力範圍巴勒斯坦、敘利亞、小亞細亞、北非乃至西班牙部分地區已經伊斯蘭化,西西里和意大利南部也受到威脅。俄羅斯淪於蒙古可汗及突厥金帳汗的統治之下,隨之安瓦爾人、匈奴人、蒙古人、土耳其人也先後侵入西方。

   1054年,基督教分爲天主教和東正教兩大派。

   16世紀的宗教改革運動使基督教又產生了新教、安立甘宗、信義宗、歸正宗和其他各派。

  19世紀是基督教傳播史上的“偉大世紀”,在這個世紀裏,基督教被傳到世界各地。

  基督教教義的形成

  基督教與猶太教的關係,從一開始就是既有繼承又有分離。在1、2世紀,羅馬統治者認爲基督教無非是猶太人的教派,對基督教和猶太教一律迫害。自君士坦丁大帝定基督教爲國教後,特別是從6世紀起,基督教迫害猶太教,歷次十字軍東征把猶太人與穆斯林同樣視爲敵人。然而,歷代基督教神學家向猶太教聖經學家尋求指引,猶太教神祕主義也不斷對基督的神祕主義派別發揮影響。2世紀以後,基督教又從希臘文化吸取營養。一些神學家認爲希臘哲學中的邏各斯就是彌賽亞,他成爲肉身就是耶穌基督。柏拉圖對現實世界的唯心主義解釋,亞里士多德關於存在和知識的論述,都滲入基督教義。基督教的一部分崇拜儀式和讚美詩也可溯源於希臘密教和神祕哲學。在基督教作爲羅馬帝國國教時代,特別是4世紀未,皇帝狄奧多西登位之後,信奉異端成爲應受國家制裁的犯罪行爲,反對教會就是反對帝國。4—8世紀參加帝國宗教會議的主教們往往將少數持不同宗教觀點的人宣佈爲異端,當作國賊加以剪除。中世紀教會爲了維護正統教義,根據教會法成立異端裁判所並頒發《教廷禁書目錄》。

  基督教的教義

  基督教教義中關於上帝的概念可以歸納爲以下幾點:

1、上帝是有位格的神;

2、上帝是天地萬物的創造者;

3、上帝是歷史的主;

4、上帝要審判世人。

   關於魔鬼,基督教教義認爲,魔鬼撒旦本來是上帝所造,他是上帝的對手和敵手,對抗上帝的救世計劃。從基督教會創立伊始,教會內部對於耶穌的解釋就一直莫衷一是。例如《馬可福音》說耶穌是人,他在約旦河裏受洗時,聖靈降在他身上,當時有聲音透過雲層傳來,宣佈他是上帝之子。安提阿派神學家在研究基督論時,都遵循這樣一種解釋。《約翰福音》提出另外一種看法,它認爲耶穌是道成肉身。按照這個說法,耶穌具有神性,並不是說他是具有天賜神力的人,他的神性乃是自先於世界存在的道一脈相承而來。亞歷山大派神學家堅持這種看法。耶穌基督宣佈天國將要來臨,並開始建立天國的事業,相信耶穌斯督就必然要相信天國。基督教的末世論與《舊約》中上帝所發出的有關彌賽亞來臨的諾言有關。在耶穌出世以前,以彌賽亞爲標榜的起義此起彼伏。耶穌拒絕成爲政治上的彌賽亞,使盼望這種天國的民衆失望。除了這種政治性的願望以外,另一種形式的末世論不期望地上的彌賽亞,而指望上天命立的彌賽亞,這位彌賽亞將要建立的是天國而不是地上的國家。

耶穌自命爲實現天國的人。對於聖母馬利亞的崇拜,在君士坦丁大帝宣佈基督教爲羅馬帝國國教,大批民衆改信基督教時開始盛行。居住在地中海和近東地區的各民族難以理解聖父的絕對權威;猶太教對上帝的概念中含有狹窄的族權觀念,基督教的早期宣傳中繼承這種觀念,它是上述各民族難以接受的。這些民族幾千年來一直在崇拜一位聖母女神,一位神聖的童貞女,這種崇拜從巴比倫和亞述的古代民間宗教一直傳到希臘文化的末期。儘管基督教的福音書的教導反對崇拜這位女神,但是,這種崇敬卻得以借崇拜馬利亞的形式表達出來;據說正是在馬利亞腹中,具有神性的道才與人性實現奇妙的結合而成爲耶穌。根據基督教義,聖靈這個概念的實質是象風吹那樣自由自在,預言之靈與知識之靈不是先知或智者可以隨意左右的。聖靈的啓示,表現爲先知的預言或智慧的語言,寫出來就是《聖經》。聖靈又是不斷推進教會歷史的、有創造力的革新動力。基督教關於三位一體的教義來源於早期基督教徒所經歷的特殊教義形成過程。500年通過的《亞大納西信經》對三位一體教義提出最終的明確定義。關於人,基督教教義首先認爲,人是按照上帝的形象造出來的,因此在上帝彰顯自己的作爲時,人必然起決定性的作用。既然人反映上帝的形象,上帝在實踐自己的計劃時就必然要求人的合作。上帝和人互相緊密依附,可以說上帝和人是互相爲了對方的緣故而存在的。根據基督教教義,教會是由蒙上帝選的人組成的末世團體,聖靈澆灌於教會的生命過程中;教會由相信耶穌基督的人們組成,其中既有猶太人也有非猶太人,教會成員都是“新以色列人”,都是上帝的選民;教會是耶穌基督的身體,教會的成員都是建造教會大廈所用的“活石”。基督教教義記述在獲得各派基督教會普遍承認的《使徒信經》、《尼西亞—君士坦丁堡信經》(又名《尼西亞信經》)以及《亞大納西信經》上。屬抗羅宗的多地區性教會分別制訂各自的信綱。1960年,世界基督教協進會中央委員會在蘇格蘭的聖安德魯斯城一致通過表達基督教各派共同信仰基礎的較詳細的草案:“世界基督教協進會是教會的聯誼組織,這些教會根據《聖經》相信主耶穌基督是上帝和教主,它們因而謀求實現爲此共同應召的目標,以歸榮耀於上帝聖父、聖子和聖靈。

   基督教會的組織形式

  關於教會的組織,東正教和天主教都一貫實行主教制。在英格蘭,儘管經過教改運動和革命,清教徒和獨立派的反對雖然十分激烈,但是,從使徒時代一脈相承的主教制的理論和實踐都原封不動地由聖公會保存下來。瑞典國教信義會保留主教制。在德國福音會(在信仰上屬信義宗和歸正宗)主教制已在宗教改革運動時廢除。蘇格蘭長老會以及北美洲的各長老會還有許多清教派別都採用長老制,形式上類似民主共和政體。公理制強調由各個教會獨立自主地進行傳教、禮拜、管理和行政等方面的事務。

  基督教的禮儀

  基督教的崇拜形式不一而足,個人祈禱和家庭崇拜受到重視。家庭是基督教社會的基本。集體崇拜形式和多寡因教派而異。關於聖禮,天主教規定七件聖事,即聖洗、堅振、告解、聖體、聖品、終傅和婚配。東正教聖禮也是七件。抗羅宗的古典派信義會、聖公會和歸正會只採用兩種聖禮,即洗禮和聖餐。

  基督教在世界的傳播

  基督教傳遍全球,其傳佈範圍超過任何其他宗教,在伊斯蘭教向西方衝擊之前,東方教會已大力從事傳教活動。東方教會,特別是聶斯托利派教會在3、4世紀傳入中國(稱爲景教)、亞洲中部和蒙古等地。東方教會也向西擴展,遷移中的日耳曼部族在小亞細亞和拜佔廷接受基督教。在北方、東北方和西北方,斯拉夫系統的不同民族也通過拜佔廷教會接受基督教。傳教、開化和殖民這三種活動往往配合進行,因此,代表較先進文化的傳教士往往給許多較後進地區帶來重要變化。抗羅宗的傳教活動從一開始就受到虔敬派的一種理論的影響,這種理論認爲,必須用基督福音之光去照亮“黑暗”的異教世界。在20世紀,由歐美傳教機構產生的所謂子教會,強烈要求獨立,要求基督教各派聯合。

  基督教的歷史:(按照遭到後現代主義批判的現代主義歷史觀,不是按教義)

&nbsp; &nbsp; 基督教的前身是猶太教,而且至今基督教的聖經的大部分內容也是猶太教的聖經內容(舊約全書)。說到猶太教就必須說到它的創始人摩西。摩西是在以色列人被埃及人征服並淪落爲埃及法老的奴隸時代的以色列人。但他與一般的以色列人不同,他是以色列人,卻是由埃及法老的女兒撫養,並受到良好的埃及文化教育長大的以色列人。正因爲他的傳奇般的經歷和良好的文化教育使得他成爲猶太教的創始人和以色列人的宗教領袖。本來以色列人的原始宗教神是耶和華神(上帝),於是摩西利用以色列人對耶和華神的信仰,傳神的意旨,組織以色列人完成了擺脫埃及法老奴役的逃亡行動。對於民族大逃亡行動這種大規模的集體行動,在當時沒有宗教力量的幫助是不可能完成的。不光是領導以色列人,而且對付埃及法老也都是利用了宗教的力量,因爲他了解埃及的宗教文化所以才能與埃及法老進行交涉。這些在聖經中都有很具體的記載。如在聖經《出埃及記》“摩西與燃燒的荊棘”一節中有這樣的描述:[神又對摩西說:“你去招聚以色列的長老,對他們說:‘耶和華你們祖宗的神,就是亞伯拉罕的神,以撒的神,雅各的神,向我顯現,說:我實在眷顧了你們,我也看見埃及人怎樣對待你們。”我也說:要將你們從埃及的困苦中領出來,往……’]。通過與埃及法老的多次交涉與鬥爭,埃及法老纔不得不同意以色列人離開埃及。由於摩西的智慧和勇氣,帶領以色列人克服重重困難,成功的擺脫埃及法老的追殺,安全到達巴勒斯坦地區。成功的擺脫埃及法老奴役使摩西成了以色列人心目中的英雄、民族的救星。但是,他知道以色列民族的命運這樣悲慘,其主要原因是沒有民族的團結。而要實現民族的團結就必須有一個精神上的統一,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要實現這一點要求,唯一的方法就是建立一個能夠爲全民族接受的宗教;並且,這個宗教的教義必須與原始宗教不同,應該具有對人的思想、行爲的統一作用,也就是對人的社會性有更加強的支持。爲了使大家接受他的思想,摩西需要利用人們對他的信任,利用傳達耶和華神(上帝)的話來建立新的、更加強力的宗教。爲此,摩西和以色列人的長老們在西奈山準備了相當隆重、神祕的儀式。這在聖經《出埃及記》“在西奈山”一節中有這樣的描述:[你要在山的四圍給百姓定界限,說:‘你們當謹慎,不可上山去,也不可摸到山的邊界;凡摸這山的,必要治死他。不可用手摸他,必用石頭打死,或用箭射透;無論是人是畜牲,都不得活。’到角聲拖長的時候,他們纔可到山根來。”]所以上帝的話是完全由摩西來轉達的,從而他壟斷了與神之間的交往權,成爲神的唯一代言人。這點對於摩西建立新的宗教是極爲重要的,因爲這實際上使他變成了神的唯一代表,因此他的話也就成了不可違背的神喻。摩西建立新宗教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向全體以色列人提出《十戒》,並且是以與耶和華神(上帝)的約定的形式提出的用石板刻下,所以沒有任何可以商量的餘地,必須無條件地、全面地遵守。

對於人的社會性問題,我們來看看作爲猶太教的基石的摩西《十戒》的內容。(1)耶和華神是唯一的神;(2)不可用自己想象的任何偶像來祭拜,而要從心裏遵守戒命;(3)不可濫用耶和華神的名義;(4)當記住安息日,工作六天,就休息一天,定爲聖日,以記住耶和華神的創造天地功績;(5)孝敬父母;(6)不可殺人;(7)不可姦淫;(8)不可偷盜;(9)不可作假見證陷害人;(10)不可貪財。從這些內容可以清楚地看出摩西《十戒》除第1~4條是對祭拜的規定,第5~10條就都是對人的社會性的具體規定。並且在聖經《出埃及記》“希伯來人奴僕”,“人身傷害”,“保護財產”,“社會責任”,“公平與憐憫的條例”等幾節都進一步對必須遵守的社會道德、秩序進行了具體的解釋和說明。這些都說明建立該宗教的主要目的是保證、培養人的社會性,維護統一的社會秩序。即使是以耶和華神的意旨來推行新的宗教,仍然還有很大的阻力,在聖經《出埃及記》“金牛犢”一節中就記載着這樣一件事情。以色列人就在摩西到山上去的時候,立刻就做出了違背戒律的事情——崇拜金牛犢。這顯然是對摩西剛剛確立的政治權威的最嚴重的挑戰。[ “摩西見百姓放肆,就站在營門中說:‘凡屬耶和華的,都要到我這裏來!’……他對他們說:‘耶和華以色列的神這樣說:你們各人把刀跨在腰間,在營中往來,從這門到那門,各人殺他的弟兄與同伴並鄰舍’利未的子孫照摩西的話行了。那一天,百姓中被殺的約有三千。”]就這樣,摩西用武力重新建立起他那獨一無二的統治權威。摩西建立的新猶太教仍然根據傳統的祭祀活動方式,使用牛、羊等各種牲口,穀物、乳香等物品進行供奉。若是有人犯了罪,可以用錢、物品進行供奉來贖罪。同時,新猶太教還規定了一系列的社會規則和律例、典章要求全體以色列人遵守,這在聖經中都有詳細的描述,而這些規則都是對於維護當時奴隸社會的社會秩序起到了極重要的作用。所以猶太教可以說對當時以色列人建立自己的國家,維護社會秩序起作根本的保證作用。直到今天,猶太教的這些律例、典章仍然是猶太社會的道德和維護社會秩序的重要的保證。而且,以後隨着由猶太教而發展出來的基督教對世界的廣泛影響,這些道德和社會秩序規範對西方社會的歷史,甚至今天的社會仍然有作巨大的影響力。當然,隨着社會的發展,宗教也在不斷地改革以更好地適應社會對人的要求的變化。對於宗教改革適應社會的問題我們將在下一節中再進行討論。我們現在繼續討論基督教的社會作用。

公元一世紀左右,巴勒斯坦猶太人處於羅馬帝國奴隸主統治下,殘酷的民族壓迫和掠奪,激起猶太民族的強烈反抗。當時發生了多次猶太民族大起義,但都在羅馬帝國的殘酷地鎮壓下失敗了。特別是生活在社會下層的奴隸、貧苦農民、漁民和手工業者是反抗運動的主力軍。在這種時代背景下,原來以維護以色列國家的奴隸社會秩序爲主要目的的傳統猶太教已經不能起到團結猶太民族擺脫羅馬帝國的統治的作用。所以在巴勒斯坦拿撒勒地區的貧苦農民、漁民和手工業者中間出現了一些新的宗教思想。其中主要的代表人物有;給耶酥施洗禮的約翰,耶酥和他的門徒們等。他們同投靠羅馬帝國的猶太教上層權貴之間存在着尖銳的矛盾與對立。因爲新的宗教思想是提倡人人平等、互愛,反對強權統治,而且他們組織民衆與猶太教上層權貴作對,所以傳播新宗教思想的人都遭到統治階層的迫害。這些內容在聖經新約四福音《馬太福音》《馬可福音》《路加福音》《約翰福音》中都有記載。如:[祭司長和全公會尋找假見證控告耶酥,要治死他。雖有好些人來作假見證,總得不着實據。]後來,這一派信徒中有許多人遭到殺害,剩下的人被從各個猶太會堂中驅趕出來。但是,新的宗教思想已經得到廣大民衆的接受,並逐漸形成了一個獨立的新教派。它於一世紀五十年代,發展成最初的基督教。從基督教的聖經可以知道,新宗教完全接受了原猶太教的社會規範——猶太民族以色列國家的秩序,同時也接受並擴展了諸如一神論(上帝耶和華是唯一的神)、先知彌賽亞(基督)等猶太教教義。但猶太教領袖一直認爲基督教的一些改革思想與猶太教相悖。其實,正因爲當時猶太民族是處於羅馬帝國的統治之下,所以繼續宣揚上帝的絕對統治權威,不僅是支持了羅馬帝國的統治,而且也無法向民衆解釋上帝爲什麼不來解救他的子民於苦海。新宗教要利用宗教意識來向民衆宣揚他們的思想,所以基督教說真正的先知彌賽亞(基督)已經出現,他就是耶酥,他是上帝的兒子,上帝的意旨由他來宣揚。雖然基督教接受了原猶太教的聖經,但它的一些基本思想的確是不同於原猶太教。在敬拜對象上猶太教只承認上帝,而說上帝許諾的先知彌賽亞(復國救世主)還沒有到來,應繼續等待。不承認耶酥就是上帝許諾的先知彌賽亞。在宗教思想上,猶太教仍堅持傳統的禮儀、律例和典章,如只承認接受割禮的人才是猶太教徒。而基督教簡化了猶太教的傳統禮儀,對律例和典章也不強調教徒必須遵守,而且接受除猶太人以外的任何民族、任何人種。基督教主要強調思想上的信仰和認可,以信仰、希望、愛爲思想綱領,特別強調愛上帝,愛世人,以愛爲其最根本的準則,稱愛之律法爲最大律法。在服從性上,基督教特別強調“順服掌權者”[在上有權柄的,人人當順服他,因爲沒有權柄不是出於神的,凡掌權的都是神所命的。]教導僕人要服從主人,妻子順從丈夫,不要與別人爭鬥等等。這些內容在聖經新約《羅馬書》等章節中都有敘述。所以基督教的這種以信仰、希望、愛爲主體的宗教思想,對人的社會性的培養、教育上是特別有利,與宗教的基本社會作用有相當的一致性。在國家機器日益完善的社會中,很容易被民衆和統治階層同時接受。這也是基督教以後能在全世界廣泛發展,並一直延續幾千年而不衰,直至成爲世界第一大宗教的一個主要原因。

在基督教剛創立的早期(一世紀30~40年代)主要還是爲猶太人信奉,被視爲猶太教的異端派別。一世紀40年代後期,保羅等人向非猶太人進行傳教,基督教會突破猶太民族之界限,相繼在敘利亞的安提阿、亞歷山大、羅馬、君士坦丁堡等地建立教會,在受羅馬帝國統治的古代各民族中廣泛傳播。並且各地的教會吸收當地民族文化,形成各自的爲當地民族接受的文化背景。基督教經過這一階段的發展,在思想信仰上逐漸建立起自己的理論體系,在組織上形成日趨完備的教會制度。早期的基督教徒主要是社會下層的奴隸、貧苦農民、漁民和手工業者,因爲基督教教義是不分種族,不分社會地位貧富貴賤,甚至是奴隸只要承認基督信仰,加入教會都可以平等相處,稱兄道弟。這樣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基督教會,在教會的組織下進行集體活動。羅馬帝國統治階層認爲基督教徒只承認上帝和耶酥爲王,會排斥羅馬帝國皇帝的權威,而且越來越強大的教會組織可能會動搖羅馬帝國統治;猶太教上層權貴因爲基督教對傳統猶太教的改革,以及基督教會反對猶太教祭師的腐敗,所以他們都極力壓制、迫害基督教。基督教宗教領袖保羅和彼得的被害是典型的代表。在歷史上記錄的大迫害活動有十次之多,其中尼祿皇帝持續三十年之久迫害浪潮是最厲害的。大批教徒慘遭殺害,許多教堂被查封,財產被沒收。然而,統治階層的政治迫害和肉體消滅,不能阻擋更不能禁止基督教發展和傳播。這進一步說明宗教是社會的需要,是不以統治階層的行爲而改變的社會現象。到公元三世紀以後,羅馬帝國統治階層才逐漸認識到基督教的社會作用,而取消迫害基督教的政策。隨着基督教教會組織的發展,也有社會知識階層和較富裕者加入教會。並且,在基督教的教義解釋和宣揚上,進一步強調服從和維護現存的社會制度,提倡的忍辱負重;把追求幸福的希望寄託於死後進天國,寄託於基督再臨人世。當時,最有影響的基督數神學大師奧佔斯丁(公元353——430),他的代表作《三位一體》和《上帝之城》,奠定了基督教神學的基礎。在編纂基督教經典《聖經》中,除了猶太教的《舊約》之外,《聖經》中的《新約》就是於公元二世紀後半期用希臘文寫成。到公元四世紀左右,編纂完成了至今使用的的《聖經》全文,完成了基督教的思想理論體系。到公元四世紀左右羅馬帝國當局不僅承認和支持基督教,而且逐漸利用基督教來統一和治理羅馬帝國,把基督教定爲國教,指定羅馬貴族擔任基督教教皇和主教,用國家機器來剷除其它宗教支持基督教的發展。到公元五世紀左右基督教已經不僅在羅馬統治地區,而且在整個希臘語及拉丁語地區,向西還包括高盧與北非的一些非拉丁族羣,向東已達亞美尼亞成爲了基督教國家,另外基督教也還立足於一些敘利亞語族羣、古埃及族羣、阿拉伯人中,甚至可能已到達哥德人、格魯吉亞人及印度人中。基督教逐漸成爲歐洲各封建王朝穩定社會的主要精神支柱。各國的皇帝登位,往往都要由羅馬教皇來主持,體現君權神授的意義。隨着基督教教會的財產迅速增長、權利越來越大所以基督教教會不僅是宗教的領袖,而且是實際上的跨國家的封建王朝。教皇和各國大主教成爲教會政治和權利爭鬥的焦點人物,甚至插手和參於很多歐洲封建王朝的政治和權利鬥爭。11世紀基督教會分裂成天主教和東正教,完全把宗教組織變成政治和權利鬥爭的工具。特別是天主教發動的與伊斯蘭教之間的十字軍東征戰爭,表面上是兩種宗教信仰的爭鬥,實際上是基督教教會的統治階層,利用和煽動民衆的宗教熱情,爲他們的財富和權利進行戰爭,是完全違背基督教教義的政治行爲。從1096年至1291年的近二百年時間裏,天主教教會先後組織了向東地中海沿岸各國的八次十字軍東侵,給許多國家的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羅馬天主教教會還爲鎮壓異端建立了黑暗的宗教裁判所,殘酷鎮壓所謂的異端思想和具有進步思想的人士及自然科學家。所有象這樣一些黑暗的宗教行爲並不是宗教本身的社會作用,而是少數統治階層利用宗教對人的思想控制作用,利用廣大信教民衆對宗教教義的盲目性來達到爲少數統治階層謀利益的行爲。當然,這也從另外一方面說明,由於宗教的非科學性,宗教的社會作用往往容易被少數人利用而產生反社會行爲。所以十六世紀後基督教的改革,特別是新教派的產生使基督教獲得適應資本主義發展的宗教思想。

 

發佈了29 篇原創文章 · 獲贊 1 · 訪問量 17萬+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