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le Pay之後,巨頭和創業公司都開始談論支付

    隨着 iPhone 6 的推出,Apple 產品線又一次出現了一個現象級的 one more thing —  Apple Pay。無論是一開始就需要綁卡註冊的 Apple ID,還是早早佈局的 Passbook 和 Touch ID,亦或是姍姍來遲的 NFC,Apple 延續了它一貫的產品節奏。

Apple ID 積攢了龐大的綁卡用戶,Passbook 管理各種卡片信息,Touch ID 讓身份認證體驗簡單流暢,NFC 則是把觸角延伸至線下商家。雖然所有的心靈雞湯都是事後燉的,但不得不承認 Apple 走得每一步都是神招,在質變來臨之前只做量變的推進,「預先準備,等待時機」。

對比 Apple 的步步爲營,Google 早在三年前就推出了移動支付產品Google Wallet。仰仗着開源模式的合作文化,Google 史無前例地團結了卡組織,POS 硬件商,NFC 芯片商,電信運營商,智能手機廠商和線下零售集團。好大一個陣仗,把同時期的其他移動支付產品嚇個半死。

不過看似一個完美的產業聯盟,但實施了三年有餘卻一直不溫不火,使用率並不高,原因也衆說紛紜:產業鏈上的合作伙伴各有心思,用戶體驗沒有比信用卡更加便捷,商戶端設備的改造成本過高。市場的培育總是一個漫長而艱難的過程,即使是 Google 這樣的大鱷也不例外。

說到底,Apple Pay 和 Google Wallet 的背後是兩個生態系統 — iOS和 Android 的比拼。兩家都盡力讓用戶在自己的「政權」範圍內活動。畢竟操作系統纔是移動互聯網的終極入口。如果說 Google Wallet 是培育市場的勇敢先行者,那 Apple Pay 更像是擇機而動的「更好產品」,這也體現了兩家公司不同的哲學思維。

不過無論如何,iOS 和 Android 的操作系統之戰已經燒到了支付,從線上燒到了線下,大戰一觸即發。作爲大衆用戶,無論是 iPhone 的簇擁還是 Android 系統的鐵粉,我們都將毫無懸念地生活在一個無形網絡之下,從此購買網絡上的一本書和消費家門口的一杯咖啡之間再也沒有任何分別,一個永遠都是 online 的世界真的要來了。BTW,好像小米也註冊了一家支付公司,在 OS 的發展趨勢上雷總還是看得很清楚的。

除了系統這樣的超級生態,一些更小的生態系統也都在重新考慮支付的問題,比如:

被拆分的「寶」們

前不久Paypal 從ebay 拆分獨立出來,有人說晚了也有人說英明,正如當年被收購時有人說貴了也有人說高明一樣。無論是 ebay 管理層的無奈之舉,還是爲了佈局即將爆發的移動支付領域的深思熟慮,這次拆分或多或少顯得有點磨蹭。既沒有像 Square 一樣搶得「移動支付鼻祖」的名號,也沒有選對時機導致一出來就碰到 Apple Pay 這樣的對手。不過從這段「合合分分」的過程中,我們也可以一窺互聯網發展的歷史:

早期的支付系統是依附於電商平臺的一個必備模塊,沒有大的交易量的滋潤和用戶流量的供給,單純的支付公司很難長大。而如今的支付系統是整個互聯網經濟都需要的基礎設施,跟電信網絡和雲服務一樣是無處不在的,獨立發展更有可能成爲巨頭

遙看歷史,如果不糾結細節,支付寶的拆分比這次 Paypal 的拆分早了快 3 年,不得不暗自佩服阿里人。留下了支付寶,讓一個象徵 Web 2.0 的阿里巴巴上市更像是滿足投資回報的一種順勢而爲,投資人,員工,管理層,大家皆大歡喜。

而代表了互聯網未來的支付寶,還牢牢掌握在馬雲的手上。支付作爲工具,銀行作爲後盾,金融作爲產品,這顯然是一個比電子商務更加龐大的故事,一個互聯網化食物鏈頂層的故事。在誰可以成爲這個星球上第一個突破市值 10000 億美金公司的猜想中,支付寶應該是可以名列前茅的。

在未來,相信那些同樣擁有強大支付系統的電子商務公司,也會把這塊業務獨立出去,至少是成立一個完全獨立的品牌進行運作。比如 Bezos 的 Amazon 和劉強東的京東。

社交網絡的野心

對於 IM 或者 SNS 型的公司,遊戲是最爲常見的變現模式,而且利潤頗豐,比如現在的騰訊遊戲和曾經的 Zynga。但這種盈利模式的結構性脆弱也在某種程度上制約了公司的進一步發展和資本市場的長線看好。於是尋找新的爆發點,成爲了這類公司的重要議題,而這次大家似乎都把眼光投向了支付行業。

從基於 ID 這個角度來看,銀行賬戶和互聯網賬戶其實是一個東西:身份識別。既然具有天然的相似性,當微信,Facebook,Twitter,SnapChat 集體轉向支付時,我們也沒有必要那麼驚訝。IM 的集體性默契其實是其固有屬性的必然 — 擁有嚴格的身份認證體系和完整的社交關係鏈

微信支付的橫空出世挑戰了支付寶在國內支付行業的地位。去年「打的大戰」的後面其實是兩家支付產品的短兵相接。而一個微信紅包讓那些從來不綁卡消費的人瞬間成爲微信支付的用戶,也讓人們見識了 IM 病毒傳播的威力。在未來,O2O 一定會是微信支付發力的一個點,因爲它是「超級入口」和「人的連接」的交點

社交之王 Facebook 曾經有一個祕密項目,任何一個網站只要可以用 Facebook 賬戶登錄就可以用 Facebook 賬戶在這個網站內付費買東西,然後 Facebook 再跟這個網站結算分賬。

好像是因爲野心太大,導致在一開始卡組織、信用卡公司、支付網關都不太支持,最後就不了了之。不然連接了十幾億人的 Facebook 可以輕鬆成爲這個世界上最大的銀行系統。而如今在 Messenger 裏,Facebook 似乎又捲土重來,誓要把人與人的鏈接關係從信息擴展到資金上。也許有一天,我們的銀行卡上除了 Visa、MasterCard 的 logo 之外,還會有 Facebook 呢。

最近不少消息顯示 Twitter 和 SnapChat 也不約而同地選擇支付爲它們的盈利模式之一。從公佈出來的業務流程上看,從信息流裏直接提煉出購買意願和商品,驗證賣家和買家身份,通過社交數據做風險控制,然後直接完成付款。這樣既避免了展示廣告的擾民,又符合了移動端消費體驗的需求。

如果不出意外,Line 和 Kakao Talk 也會在不久的將來添加支付功能,IM 的集體出征讓本來就熱鬧的支付行業瞬間血雨腥風起來。畢竟,人與人之間的連接是包含了人與物品之間的連接。

零售商的反擊

當互聯網公司各自盤算如何顛覆線下商業的時候,線下的零售巨頭們並沒有坐以待斃。目睹了媒體行業,廣告行業,通信行業等行業在互聯網時代下的舉步維艱,精明的零售巨頭們開始了自我革命。

星巴克很早就和 Square 開展了合作,同時發展了自己的 App 和獨立支付系統,現如今,星巴克成了這個星球上移動支付交易發生最頻繁的地方。而由沃爾瑪領頭的美國零售聯盟近期也開始放風它們的祕密武器—CurrentC,全新的移動支付工具。佔據美國零售業 75% 的巨頭們的加入,很可能會讓整個社會瞬間就進入移動支付時代。在國內,萬達和百度、騰訊一起成立的「騰百萬」萬達電商,顯然是要把 O2O 進行到底,建立一個吃喝玩樂的龐大帝國。

零售商們絕對是一羣被低估的羣體,特別是在所謂互聯網思維滿天飛的年代。他們搭建了完善的供應鏈體系,而且很早就基於大數據分析進行採購、運輸、倉儲、庫存、分銷、售後服務的管理。會員機制的建立也是有相當漫長的歷史,對於積分、預付卡、信用消費的機制也是熟悉又熟悉。

其市場推廣和營銷策略的制定也已引進了數據挖掘和機器學習等衆多先進技術。當互聯網公司企圖用極輕的模式就介入支付這樣的核心利益,希望在零售商和客戶之間建立起一個「中間商」的角色時,零售商們的反擊也就不難理解了。

通過「不配合」加「自己幹」的模式,零售巨頭們很容易就打通已有的支付系統,提供用戶體驗不錯的消費體驗。不過他們真正的挑戰來自內部,產業鏈長,部門林立,山頭巨多。如何平衡利益,搭建這樣一個全平臺的 IT 基礎設施,卻是一個終極難題。比如,在萬達電商,你說是用微信支付,還是百度錢包,還是萬達自己的支付產品呢?

新一代顛覆者們

在美國的問答網站 Quora 上,曾經有這樣一個問題:「硅谷令人聞風喪膽的 Paypal 黑幫,爲什麼不是來自一家半導體公司,而是一家支付公司」是一幫天才造就了一個普通行業,還是一個神奇行業磨礪了一幫青年才俊,還是他們互相成就?這些林林總總在今天也許已經不重要了。

於是我們看到 Jack Dorsey 的 移動支付公司Square,Chris Larsen 的支付網絡公司 Ripple,Max Levchin 的新型信用卡公司 Affirm,Lucas Duplan 的 社交化預付卡公司 Clinkle。所有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推進這個人類歷史上最古老的活動之一。他們不害怕 OS 的強勢,不理睬支付前輩的打壓,不畏懼 IM 的邊緣創新,對零售商也顯得勢在必得。

讓我們看看他們各種風格的豪言壯志吧!

Jack Dorsey 的哲學:

支付從來都無關金錢,而是賣家和買家之間的價值交換。

Chris Larsen 的夢想:

我們搭建的不是支付網絡,而是貨幣的未來。

Max Levchin 的定義:

數據是新的世界貨幣。

Lucas Duplan 的心靈雞湯:

每一筆交易都應該是溫暖和傳遞價值的。

無論他們的命運是成長爲新的巨頭,還是成爲巨頭收購後的重要版圖,我們都將看到新的歷史。用 Visa 之父 Dee Hock 的話來結尾吧:「這是獻給這個星球上每一個人的禮物」


發佈了40 篇原創文章 · 獲贊 4 · 訪問量 8萬+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