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OS響應鏈

IOS - 響應者鏈條

簡單來說就是:一級一級的找到響應的視圖,如果沒有就傳給UIWindow實例和UIApplication實例,要是他們也處理不了,就丟棄這次事件...

對於IOS設備用戶來說,他們操作設備的方式主要有三種:觸摸屏幕、晃動設備、通過遙控設施控制設備。對應的事件類型有以下三種:

1、觸屏事件(Touch Event)

2、運動事件(Motion Event)

3、遠端控制事件(Remote-Control Event)

響應者鏈條概念:iOS系統檢測到手指觸摸(Touch)操作時會將其打包成一個UIEvent對象,並放入當前活動Application的事件隊列,單例的UIApplication會從事件隊列中取出觸摸事件並傳遞給單例的UIWindow來處理,UIWindow對象首先會使用hitTest:withEvent:方法尋找此次Touch操作初始點所在的視圖(View),即需要將觸摸事件傳遞給其處理的視圖,這個過程稱之爲hit-test view。

傳播路線:

First Responder ->  First Responder的視圖控制器(如果有) ->父容器(如果有) ->父容器的視圖控制器(如果有) ->UIWindow ->UIApplication ->應用程序委託對象

在這裏有一個地方需要注意,當把一個對象變爲first responder是要確保這個對象的圖形界面已經建立起來,也就是說要在viewDidAppear中調用becomeFirstResponder方法。如果在veiwWillAppear方法中調用becomeFirstResponder將會得到一個NO。

響應者對象(Responder Object)指的是有響應和處理事件能力的對象。響應者鏈就是由一系列的響應者對象構成的一個層次結構。

UIResponder是所有響應對象的基類,在UIResponder類中定義了處理上述各種事件的接口。我們熟悉的UIApplication、 UIViewController、UIWindow和所有繼承自UIView的UIKit類都直接或間接的繼承自UIResponder,所以它們的實例都是可以構成響應者鏈的響應者對象。

大多數事件的分發都是依賴響應鏈的。響應鏈是由一系列鏈接在一起的響應者組成的。一般情況下,一條響應鏈開始於第一響應者,結束於application對象。如果一個響應者不能處理事件,則會將事件沿着響應鏈傳到下一響應者。

那這裏就會有三個問題:

  1. 響應鏈是何時構建的
  2. 系統是如何確定第一響應者的
  3. 確定第一響應者後,系統又是按照什麼樣的順序來傳遞事件的

構建響應鏈

我們都知道在一個App中,所有視圖是按一定的結構組織起來的,即樹狀層次結構。除了根視圖外,每個視圖都有一個父視圖;而每個視圖都可以有0個或多個子視圖。而在這個樹狀結構構建的同時,也構建了一條條的事件響應鏈。

確定第一響應者

當用戶觸發某一事件(觸摸事件或運動事件)後,UIKit會創建一個事件對象(UIEvent),該對象包含一些處理事件所需要的信息。然後事件對象被放到一個事件隊列中。這些事件按照先進先出的順序來處理。當處理事件時,程序的UIApplication對象會從隊列頭部取出一個事件對象,將其分發出去。通常首先是將事件分發給程序的主window對象,對於觸摸事件來講,window對象會首先嚐試將事件分發給觸摸事件發生的那個視圖上。這一視圖通常被稱爲hit-test視圖,而查找這一視圖的過程就叫做hit-testing。

系統使用hit-testing來找到觸摸下的視圖,它檢測一個觸摸事件是否發生在相應視圖對象的邊界之內(即視圖的frame屬性,這也是爲什麼子視圖如果在父視圖的frame之外時,是無法響應事件的)。如果在,則會遞歸檢測其所有的子視圖。包含觸摸點的視圖層次架構中最底層的視圖就是hit-test視圖。在檢測出hit-test視圖後,系統就將事件發送給這個視圖來進行處理。


UIWindow實例對象會首先在它的內容視圖上調用hitTest:withEvent:,此方法會在其視圖層級結構中的每個視圖上調用pointInside:withEvent:(該方法用來判斷點擊事件發生的位置是否處於當前視圖範圍內,以確定用戶是不是點擊了當前視圖),如果pointInside:withEvent:返回YES,則繼續逐級調用,直到找到touch操作發生的位置,這個視圖也就是要找的hit-test view。


hitTest:withEvent:方法的處理流程如下:
首先調用當前視圖的pointInside:withEvent:方法判斷觸摸點是否在當前視圖內;
若返回NO,則hitTest:withEvent:返回nil;
若返回YES,則向當前視圖的所有子視圖(subviews)發送hitTest:withEvent:消息,所有子視圖的遍歷順序是從最頂層視圖一直到到最底層視圖,即從subviews數組的末尾向前遍歷,直到有子視圖返回非空對象或者全部子視圖遍歷完畢;
若第一次有子視圖返回非空對象,則hitTest:withEvent:方法返回此對象,處理結束;
如所有子視圖都返回非,則hitTest:withEvent:方法返回自身(self)。


假如用戶點擊了View E,下面結合圖二介紹hit-test view的流程:

1、A是UIWindow的根視圖,因此,UIWindwo對象會首相對A進行hit-test;

2、顯然用戶點擊的範圍是在A的範圍內,因此,pointInside:withEvent:返回了YES,這時會繼續檢查A的子視圖;

3、這時候會有兩個分支,B和C:

點擊的範圍不再B內,因此B分支的pointInside:withEvent:返回NO,對應的hitTest:withEvent:返回nil;

點擊的範圍在C內,即C的pointInside:withEvent:返回YES;

4、這時候有D和E兩個分支:

點擊的範圍不再D內,因此D的pointInside:withEvent:返回NO,對應的hitTest:withEvent:返回nil;

點擊的範圍在E內,即E的pointInside:withEvent:返回YES,由於E沒有子視圖(也可以理解成對E的子視圖進行hit-test時返回了nil),因此,E的hitTest:withEvent:會將E返回,再往回回溯,就是C的hitTest:withEvent:返回E--->>A的hitTest:withEvent:返回E。

至此,本次點擊事件的第一響應者就通過響應者鏈的事件分發邏輯成功的找到了。

不難看出,這個處理流程有點類似二分搜索的思想,這樣能以最快的速度,最精確地定位出能響應觸摸事件的UIView。

 

***上面找到了事件的第一響應者,接下來就該沿着尋找第一響應者的相反順序來處理這個事件,如果UIWindow單例和UIApplication都無法處理這一事件,則該事件會被丟棄。***

 

說明:

1、如果最終hit-test沒有找到第一響應者,或者第一響應者沒有處理該事件,則該事件會沿着響應者鏈向上回溯,如果UIWindow實例和UIApplication實例都不能處理該事件,則該事件會被丟棄;

2、hitTest:withEvent:方法將會忽略隱藏(hidden=YES)的視圖,禁止用戶操作(userInteractionEnabled=YES)的視圖,以及alpha級別小於0.01(alpha<0.01)的視圖。如果一個子視圖的區域超過父視圖的bound區域(父視圖的clipsToBounds 屬性爲NO,這樣超過父視圖bound區域的子視圖內容也會顯示),那麼正常情況下對子視圖在父視圖之外區域的觸摸操作不會被識別,因爲父視圖的pointInside:withEvent:方法會返回NO,這樣就不會繼續向下遍歷子視圖了。當然,也可以重寫pointInside:withEvent:方法來處理這種情況。

3、我們可以重寫hitTest:withEvent:來達到某些特定的目的,下面的鏈接就是一個有趣的應用舉例,當然實際應用中很少用到這些。

響應觸碰方法(通過UIResponder的四個方法):
發佈了16 篇原創文章 · 獲贊 1 · 訪問量 2萬+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