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未過?一線Android程序員該如何面對「中年危機」?

 

其實坦白說,我剛做開始程序員的前兩年,行業中就已經充斥着這樣擔憂了,有說中年危機的,也有說35歲危機的。其實我當時也擔憂的,覺得自己興致勃勃選擇投入一生的職業生涯,竟然。。。竟然是一條短跑賽道。

不過沒幾天這個影響就消失了。因爲那會兒每天排得太滿了,除了工作就是學習,也沒時間多想。就覺得反正還早~,到時候再說,搞不好提前發大財退休了呢(請容忍我的年少無知)。不過,經過了多年的工作之後,我對這個問題有了一些新的認識。

 

自從15年中旬開始至今,我大概面試過四、五百人,看過上千封簡歷。再加上對這幾年在身邊共事過的同事們的瞭解。發現3個這樣事實:首先,好的和差的程序員的分佈大致是這樣。

 

值得一提的是,我真的見過一個10年工作經驗的能力和一個應屆生工作半年後能力差不多的情況。這兩位程序員,前者在“寒冬”會很危險,而後者在“寒冬”會依然很搶手,更何況還年輕。

其次,好的程序員一直是「緊缺」狀態,“寒冬”其實離他們還挺遠的。因爲年齡並不是硬性因素,更關鍵的是解決問題的能力高低。再年輕、再低的薪資,但是搞不定問題,一切都是沒有意義的。

就拿我所在的公司來說,目前就幾位35歲以上的程序員,依舊保持很強的解決疑難問題的能力,正從事着技術方向的工作。年輕程序員們一時半會解決不了的問題,往往到他們這都可以被解決,這種就是不可替代性。畢竟有些實戰問題依賴於實戰經驗,而實戰經驗都是靠時間堆起來的。

年輕程序員們能解決的問題,他們可以更快速的解決,這種就是性價比(線上業務停機損失的可是真金白銀啊,仔細想想每個人其實都懂)。因爲程序員的工作不僅僅是通過coding實現既定功能,還有很多意料之外的問題需要解決。

最後,好的和差的程序員差距並不是投入學習時間的多少,而是在任何時候的思維、做事的方式和習慣上。好了,下面再回到這個問題:

一線程序員該如何面對中年危機?

這個問題看似好回答,無非是努力啊或者加強情商啊之類的。正向積極的事情雖然有很多,但是我們的精力是有限的,應該先挑對自己更有意義的事去做。

 

我覺得這個題的任何答案的「本質」都是爲了讓自己更受歡迎,更重要。所以,這個本質其實和經營一個「產品」是類似的。這事在我們的不同年齡段有不同的解法。我帶你來模擬一下看看。

你心目中理想的目標應該就如同現在20歲“高齡”的QQ一樣,這麼多年過去了,依然活的風生水起。它做對了什麼?其實就兩點:具備一個有長遠價值的核心 和 跟着趨勢走。

QQ握着社交這個「核心」跟着互聯網的「趨勢」在走,成功跨越了pc時代到移動時代。其實我們人也是一樣,需要打造一個自己的核心。然後跟着趨勢走就行。

 

28歲以下,找到具有趨勢的「核心」

28歲這個標準,是我根據自己的個人經驗判斷的,就當做個參考吧。

因爲「核心」是要與你長期相伴的,所以核心越早能打造出來,未來得以獲得收益的時長就越長。(假設大家都活到80歲的話)所以這個時期最重要的就是在自己感興趣的和未來有潛力的兩個範圍的交集中找到自己的「核心」。就在下圖這個位置。

可能你會問,我怎麼才能判斷未來有沒有潛力呢?誰都不想去塑造一個即將被淘汰的能力。

給你一個思路:用「點線面體」的思維框架來思考某項能力未來有沒有潛力。

萬物之間都是相互關聯的,用「點線面體」的框架可以幫助你找到自己處於一個怎麼樣的趨勢上。

這裏我們就不展開了,大家自行查閱資料。(有疑問的話歡迎在評論區、後臺找我交流哈)

可能你又會問爲什麼是感興趣而不是擅長呢?

原因有兩點。

一、我們大多數人其實對自己真正擅長的能力並沒有準確的認識。因爲當自己擅長的與其他人相比時,一旦覺得不如他人的時候就會覺得這不是自己擅長的,會否定自己。就像下圖這樣的差異。

然而,「擅長」並不意味着超越你身邊的所有人成爲top1,纔算「擅長」。

而且,當自認爲擅長的能力大於1個的時候就更加難判斷了。

二、興趣應該是你感覺不到厭倦的事物。而不知疲憊,纔是你真正的天賦所在。(此話出自產品屆的樑寧大神)

如果一件事就做幾個月的話,可能是不是感興趣區別不大。但是需要在未來十幾年、甚至幾十年都在一項能力上不斷投入精力去做事,就需要很強的「自驅力」來支撐。而自己發自內心的意願纔是最好的「自驅力」。

所以,通過前幾年的職場歷練,找到自己全力以赴要打造的核心至關重要。(當然,越早越好咯)因爲28歲下的跳槽成本相對還是比較低的。

 

35歲以下,全力塑造「核心」

這個時候主要就是全力打造自己的「核心」,讓它明顯高於其他人,並且越高越好。

這個時期的業餘時間一定要充分利用起來,這甚至比在第一階段還要重要。

因爲第一階段主要以手頭的工作爲主,來夯實自己的底層基礎框架,類似於訓練的是自己的“加速能力”。而到了這個階段,則更多的是從外界汲取“燃料”讓自己“跑”起來。

這個階段的思路是三步。

你得先知道你能看見的“終點”在哪?這是你前進的方向,也好知道你離這個“終點”有多遠,知道自己要付出多少。所以找到這個領域內的頂級高手作爲你的榜樣是第一步。

第二步就是取頂級高手之長作爲你要學習的。因此,此時你需要密切關注頂級高手的動向和信息,分析他的所有公開的言行、成就等等。(互聯網時代,這些你真用心想找到不是難事)

第三步就是將第二步中羅列出來的待學習項,根據對自己起效果的大小順序倒序,逐個學習。

我又要嘮叨一句了:這裏必須要以“輸出”作爲自己的學習方式。因爲,

可以看到,以「教育」爲導向的學習效果是最好的。

步入中年之後,給「核心」加「槓桿」

如果前面2個階段沒問題,到這個階段其實自己的「影響力」和「重要性」都已經形成了,就已經完成了我們前面提到的本質訴求:讓自己更受歡迎,更重要。

所以,如果順利的話,這個階段花費在「反覆」、「枯燥」等等的執行層面的事上的精力會少很多,但也是逐漸開始更重的依賴一些軟技能(情商、溝通能力等等)發揮的時候。

因爲這個時候你要開始重視「資源」,但是資源的挖掘和整合需要你的人際交往能力。

最終你能整合的資源越多,你就變得越核心、越重要,然後會使得你有能力整合更多更好的資源。如此,進入一個正循環。

基本上到這個階段你所在的社會階層也算是定型了。

總結

我覺得以上是適合我們大部分普通人的一條穩定的成長路線。只要找準點去使勁,中年危機是不存在的。(劍走偏鋒以及天賦異稟的人羣除外)

 

發佈了213 篇原創文章 · 獲贊 21 · 訪問量 2萬+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