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I Design Framework-Case Study of SG

SG界面設計架構:

1.  用戶的目的

方便,簡易操作,智能識別率高,能容易的繪製儘可能多的幾何圖形,並易於對其操作,大大增加教學的效率,也使得課堂變得更加互動和輕鬆。

2.  人機學模式

人機學模式大概分爲3鍾:用戶思維模式,系統運行模式和設計者思維模式。綜合這三種模式,我們應該考慮到:

(1)     用戶應該在上課教學和課餘製作課件的時候使用該系統。

(2)     用戶需要的主要功能:定製線條的寬度、定製線條的顏色、智能筆功能、橡皮擦功能、多窗口板書、智能幾何圖形約束編輯、場景選擇、智能手勢識別、插入背景、插入圖片、批註、文字、移動、縮放、旋轉、打印、對選定對象的複製、粘貼、剪切、回放、撤銷、保存、無限頁面

用戶需要的輔助功能:硬筆、軟筆、瑩光筆、截屏、快捷鍵功能、索引模塊

(3)     計算機的輸出和輸入方式的是:通過數位板輸入,兼容鼠標和鍵盤;通過調用顯示器輸出結果。

(4)     界面簡潔清晰,功能點的模塊劃分合乎邏輯,使得用戶簡易使用。

3.  用戶的特徵

(1)     一般數據:

——年齡:22~60歲(通常情況下)

——性別:男或者女

——教育程度:專科以上學歷(通常情況下)

——職業:教師

(2)     性格取向:

——積極向上

——形象思維/邏輯思維:較好

(3)     一般能力:

——視力聽力等感知能力;

——判斷和分析推理能力;

(4)     對產品的相關知識的現有了解和經驗:

——閱讀和鍵盤輸入熟悉程度:還算了解

——類似功能的系統的使用經驗:常用PowerPoint和Word

——與系統功能相關的知識:對數位板,智能識別幾何的操作應該不大瞭解

(5)     與產品的使用相關用戶特徵:

——上課隨堂編輯、課後製作修改

——使用時間不定

(6)     產品使用的環境和技術基礎:

——顯示器分辨率及色彩顯示能力

——操作系統及軟件版本

——軟硬件措施

4.  目標定義和目標分析

(1)     目標定義

目標定義時候,設計者在制定目標時應當考慮的角色和內容。(圖2)

                           

   圖2

l  系統用戶—教師

——適用於大學、高中、初中、小學的教師

——適用於多個學校的用戶使用,老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可以更加簡易的勾勒草圖,使課堂教學更加生動,效率更高,印象更加深刻

l  用戶行爲—輔助教師勾勒草圖,建立模型

——無限頁面,用戶不用擔心版面問題

——勾勒草圖,使之智能識別

——批註

——對圖形進行一系列編輯

——導入文件

——保存

l  實現方式—計算機本身的計算速度、軟件自身的設計算法

l  支持程度——簡易操作、快捷、智能識別高

(2)     目標分析

l  用戶特徵的描述。

l  任務分析。

——所經過的步驟有哪些

——各個步驟之間的聯繫時什麼

——可能有哪些流程

——流程選擇的規律是什麼

任務分析的主要來源於對“用戶行爲”的具體討論。

l  系統功能及參數。

l  可用性要求和標準。 用戶

這些要求和標準時直接與用戶的體驗相關,而非系統的本身。例如,如何才能知道系統的使用是否方便?方便可能包括界面容易理解,信息結構合理,界面構圖美觀易用,操作容易學會等。而這些因素可以通過實驗的方法測量出來,作爲系統可用性的綜合描述的依據。

5.  任務分析

(1)     使用行爲分析(圖3)

圖3

                   各大模塊用例中的具體用例,刻在需求分析文檔裏面找到。

(2)     順序分析

(3)     協作關係分析

(4)     工序約束陳述

(5)     職責和物流分析

(6)     用戶—任務——覽表

(7)     任務金字塔

(8)     任務過程和決策分析

6.  人機界面和系統設計

(1)     對象化模型

(2)     視圖的抽象設計

(3)     視圖的初略設計

(4)     關聯性設計

(5)     全面設計

發佈了75 篇原創文章 · 獲贊 0 · 訪問量 3萬+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