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分佈式SOA看集成技術發展(轉帖)

導讀:
  對於今天的大多數企業而言,系統集成已經是一個不可迴避的話題。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基於對信息技術的不同理解,企業採用了多種技術建設了各種各樣的應用系統,比如,OA、ERP、CRM等,這些系統由於建設時間不同,負責建設的廠商不同,採用的標準也不同,因此,形成了一個個無法共享的信息孤島。隨着系統的增多,特別是門戶、商業智能還有協同應用的誕生對系統整合的需求日益迫切,集成成了一個熱門話題,也成了一個難題。
  集成技術的三個發展階段
  集成技術的發展已經有很多年了,大體經歷了以下三個階段:
  點對點的集成。早期,由於需要集成的系統比較少,最常見的是兩、三個系統之間進行數據交換。這時,企業普遍採用編程的方式來完成系統之間的數據交換任務。這種方式簡單,但其最大的問題是缺乏靈活性,每兩個系統之間需要進行互訪時都要開發一段程序。兩三個系統之間的互訪尚可以應付,隨着系統的增加,其複雜性和工作量成指數級增加。
  EAI 這種方法是建立一個集中的數據交換平臺(這個平臺通常由中間件擔當),同時在每個應用系統中安裝一個名爲Adapter(適配器)的插件。Adapter負責把應用系統的數據翻譯爲統一規範的格式,發送數據交換平臺上,同時也把接受到的數據轉換爲系統所需的格式。這個平臺降低了集成的難度,同時,可擴展性也比較好。不足之處在於,集中的數據交換平臺和Adapter的開發都非常複雜,初期投資比較高,具有較高的應用門檻,非一般企業可以承受,而另一方面,由於投資大,用戶的期望也非常高,所以很多用戶最後對其效果並不滿意。幾年前,Tibco和Vitria等公司在這方面做了不少工作。
  基於SOA(Service Oriented Architecture)的集成。SOA概念的普及給那些徘徊在應用集成大門之外的企業帶來了新的希望。SOA通過建立一種統一的架構,使得軟件開發人員能快速開發、集成和重用應用。更爲重要的是,基於這種軟件框架,系統能在業務發生變化之後,動態響應新的需求,快速重新裝配各種軟件構件和服務。今天基於SOA的集成方法正推動着市場的發展,BEA、IBM、Oracle等大多數供應商也開始轉向SOA。
  分佈式SOA基礎架構
  儘管很多供應商提供了基於SOA的集成方法和產品,但最常見的還是基於集成平臺的集成方法。這個平臺類似於SOA集成服務器,它採用多種集成技術,爲其他有需要的應用和服務提供可重用的業務服務。大多數廠商提供的這個平臺以企業服務總線(EnterpriseServiceBus,ESB)的形式出現,當然也有一些廠商採用其他形式,比如圍繞BPM進行業務流程集成。
  “儘管與傳統的集成方式相比,這種方式向SOA邁出了一大步,也解決了不少實際問題,但這種方式並沒有真正體現SOA的分佈式的優勢。”SOA領域的專家、率先提出分佈式SOA基礎架構理念的IONA的CTOEricNewcomer說。
  因爲這裏的集成本臺大多數是從EAI產品演變而來的。它們的主要特徵就是由消息總線提供數據格式轉換和路由,完成流程自動化和應用適配器的功能。與EAI產品不同的只是,現在的集成服務平臺支持服務集成。
  這種總線式的架構本質上是集中式的SOA架構,它仍然帶有傳統的EAI產品的弱點。比如,集中式SOA架構會增加成本,限制資源的再利用,降低系統的靈活性,並且有可能形成成本高昂的系統瓶頸。最糟糕的結果是,它很有可能偏離技術中立的原則,把用戶綁定在供應商的專有技術上,成爲用戶取消SOA計劃的第一原因。如果SOA架構的靈活性不足以滿足用戶的各項需求,無疑會導致用戶對SOA架構的徹底失望。
  而SOA本質上應該是分佈式,不應該存在有集中的控制點,任何應用只要符合相關規範都可以進入SOA網絡進行交互(自然上述集中式的SOA架構也可以作爲SOA的一部分)。
  那麼,分佈式SOA架構如何來解決集成的問題呢?IONA提出的方法是對那些老系統進行SOA封裝,即在每個應用上部署一個小的智能終端,由這個輕量型的插件來完成與SOA網絡的通信,而網絡中不再需要一個集中的控制平臺。IONA的中國區總裁薛志勇認爲,這種方式的最大優點是投資小、支持漸進式的部署、技術中立,也不存在瓶頸,更爲重要的是,這種方式符合SOA的開放性、分佈式的本質。

本文轉自
http://www.builder.com.cn/2007/1226/691168.shtml
發佈了87 篇原創文章 · 獲贊 10 · 訪問量 57萬+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