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shMap實現原理、源碼解析(jdk1.8)



  • 正文

基本概念

  • HashMap 是最常用的集合類框架之一,它實現了 Map 接口,所以存儲的元素也是鍵值對映射的結構,並允許使用 null值 和 null鍵,其內元素是無序的,如果要保證有序,可以使用 LinkedHashMap(插入順序)。
    • HashMap是線程不安全的,所以纔有了 ConcurrentHashMap。也可以通過 Collections.synchronizedMap() 這個方法來使 HashMap 變爲線程安全的。
    • HashMap最多隻允許一條記錄的鍵爲null,允許多條記錄的值爲null。
    • 它是根據鍵的 hashCode 值來存儲數據的,大多數情況下可以直接定位到它的值,因而具有很快的訪問速度,但遍歷順序卻是不確定的。
    • 繼承關係如下:

 

public class HashMap<K,V> extends AbstractMap<K,V>
    implements Map<K,V>, Cloneable, Serializable {···}

數據結構

  • HashMap 的數據結構是 數組 + 鏈表 + 紅黑樹(jdk1.8增加了紅黑樹部分)
  • 數組
    • 連續的內存,通過下標可以快速進行尋址。
    • 插入結點困難
      • 當在數組中插入一個元素時,後面的元素都得往後移動,然後才能進行操作,比較麻煩。
  • 單鏈表
    • 插入、刪除數據方便(直接修改節點指針)
    • 查詢效率低(遍歷結點、時間複雜度O(n))
  • 紅黑樹
    • 一種自平衡的二叉查找樹,除了符合二叉查找樹的基本特性外,還具有以下特性:
      • 二叉查找樹,左子樹元素大於右子樹,最大的查找次數爲樹高。
      • 節點是紅色或黑色。
      • 根節點是黑色。
      • 每個葉子節點都是黑色的空節點(NIL節點)。
      • 每個紅色節點的兩個子節點都是黑色。(從每個葉子到根的所有路徑上不能有兩個連續的紅色節點)
      • 從任一節點到其每個葉子的所有路徑都包含相同數目的黑色節點。
    • 紅黑樹的這些規則,保證了紅黑樹的自平衡。
    • 但是,當插入、刪除節點時,這些規則可能會被打破,導致紅黑樹不再是一個紅黑樹了。這時就需要做出一些調整,調整方法有:變色、旋轉(左旋、右旋)。
      • 變色就是將紅色變爲黑色,黑色變爲紅色,爲了滿足上面的條件
        • 注意:變色會發生連鎖反應,所以要經過多次變色。
      • 左旋轉
        • 逆時針旋轉紅黑樹的兩個節點,使得父節點被自己的右孩子取代,而自己成爲自己的左孩子。
      • 右旋轉
        • 順時針旋轉紅黑樹的兩個節點,使得父節點被自己的左孩子取代,而自己成爲自己的右孩子。

源碼分析

  • 下文的源碼是基於 jdk1.8 版本來進行分析的
    • 之前 jdk1.7 的存儲結構是數組+鏈表 ( 拉鍊式 ),到了 jdk1.8 變成了數組+鏈表+紅黑樹。
      • 不是說變成了紅黑樹效率就一定提高了,只有在鏈表的長度不小於8,而且數組的長度不小於64的時候纔會將鏈表轉化爲紅黑樹。
      • jdk1.7 版本增刪效率高,jdk1.8 版本增刪、查找效率都高。
      • jdk1.8 版本的優化在擴容機制的數組元素轉移的地方有很巧妙設計的體現。
    • 另外,HashMap 是非線程安全的,也就是說在多個線程同時對 HashMap 中的某個元素進行增刪改操作的時候,是不能保證數據的一致性的。

數據結構表示

  • 最終的數據結構整體是數組,然後每個數組元素是一個鏈表的節點。當發生衝突時,在節點處使用尾插法插入節點。當鏈表長度大於8之後(在數組長度大於64的前提下),鏈表就會轉換爲紅黑樹了。
  • 鏈表節點的表示:
    • 存儲了 hash 碼,Key、Value、鏈表的指針域(指向下一個節點)。

 

//HashMap的靜態內部類 Node 用於表示節點
    static class Node<K,V> implements Map.Entry<K,V> {
        final int hash;
        final K key;
        V value;
        Node<K,V> next;

        Node(int hash, K key, V value, Node<K,V> next) {···}

        public final K getKey()        {···}
        public final V getValue()      {···}
        public final String toString() {···}

        public final int hashCode() {···}

        public final V setValue(V newValue) {···}

        public final boolean equals(Object o) {···}
    }
  • 紅黑樹的表示:
    • 存儲了 雙親結點、左子樹、右子樹、前一個元素的節點、是否爲紅色(布爾值)。
    • 另外由於它繼承自 LinkedHashMap.Entry ,而 LinkedHashMap.Entry 繼承自 HashMap.Node ,因此還有額外的 6 個屬性。

 

    static final class TreeNode<K,V> extends LinkedHashMap.Entry<K,V> {
        TreeNode<K,V> parent;  // red-black tree links
        TreeNode<K,V> left;
        TreeNode<K,V> right;
        TreeNode<K,V> prev;    // needed to unlink next upon deletion
        boolean red;
        
        TreeNode(int hash, K key, V val, Node<K,V> next) {
            super(hash, key, val, next);
        }
        ···
    }
    
    //繼承 LinkedHashMap.Entry 的
    Entry<K,V> before, after;
 
    //HashMap.Node 的
    final int hash;
    final K key;
    V value;
    Node<K,V> next;

幾個常量、變量

  • 其中,閾值: threshold = capacity * loadFactory
  • 注意這三個變量的區別:thresholdsizelength
  • modCount 記錄的HashMap結構的改變是指 HashMap中的 映射數 或以 其他方式修改其 內部結構
    • 注意:某個key對應的value值被覆蓋不屬於結構變化的。

 

    //默認數組容量大小:16
    static final int DEFAULT_INITIAL_CAPACITY = 1 << 4; 
    
    //數組最大容量大小:2 的 30 次方
    static final int MAXIMUM_CAPACITY = 1 << 30;
    
    //默認的加載因子
    static final float DEFAULT_LOAD_FACTOR = 0.75f;

    //使用樹而不是鏈表的計數閾值,將元素添加到至少這麼多的節點的鏈表中時,鏈表將轉換爲樹
    static final int TREEIFY_THRESHOLD = 8;
    
    //可以進行樹化的最小數組容量
    static final int MIN_TREEIFY_CAPACITY = 64;
    
    //存儲鍵值對元素的數組,分配後,長度始終是 2 的冪(哈希桶數組)
    transient Node<K,V>[] table;
    
    //此映射中包含的鍵-值映射數,即當前數組中的元素數量
    transient int size;
    
    //主要用於記錄HashMap內部結構發生變化的次數。
    transient int modCount;
    
    //哈希表所能容納的最大鍵值對個數,下次擴容的臨界值,size>=threshold 數組就會擴容
    int threshold;
    
    //負載因子
    final float loadFactor;

構造方法

  • HashMap 有四個構造方法,如下:

 

    /**
     * 使用默認的初始容量(16)和默認的加載因子(0.75)構造一個空的 HashMap
     */
    public HashMap() {
        this.loadFactor = DEFAULT_LOAD_FACTOR; // all other fields defaulted
    }
    
    public HashMap(int initialCapacity) {
         this(initialCapacity, DEFAULT_LOAD_FACTOR);
    }
       
    /**
     * 構造一個新的 HashMap ,其映射與指定的 Map 相同。
     * HashMap 是使用默認負載因子(0.75)和足以將映射保存在指定的 Map 中的初始容量創建的
     */
    public HashMap(Map<? extends K, ? extends V> m) {
        this.loadFactor = DEFAULT_LOAD_FACTOR;
        putMapEntries(m, false);
    }
    
    /**
     * 構造一個帶指定初始容量和加載因子的空 HashMap。
     */
    public HashMap(int initialCapacity, float loadFactor) {
        if (initialCapacity < 0)
            throw new IllegalArgumentException("Illegal initial capacity: " +
                                               initialCapacity);
        if (initialCapacity > MAXIMUM_CAPACITY)
            initialCapacity = MAXIMUM_CAPACITY;
        if (loadFactor <= 0 || Float.isNaN(loadFactor))
            throw new IllegalArgumentException("Illegal load factor: " +
                                               loadFactor);
        this.loadFactor = loadFactor;
        this.threshold = tableSizeFor(initialCapacity);
    }
  • 這裏簡單的說一下構造方法中的兩個東西

  • initialCapacity 初始容量

    • 官方要求我們要輸入一個2的N次冪的值,比如說2、4、8、16等等這些,但是我們忽然一個不小心,輸入了一個20怎麼辦?沒關係,虛擬機會根據你輸入的值,找一個離20最近的2的N次冪的值,比如說16離他最近,就取16爲初始容量。
  • loadFactor 負載因子

    • 默認值是0.75。負載因子表示一個散列表的空間的使用程度,有這樣一個公式:initailCapacity*loadFactor = HashMap 的容量。
    • 所以負載因子越大則散列表的裝填程度越高,也就是能容納更多的元素,元素多了,鏈表大了,所以此時索引效率就會降低。反之,負載因子越小則鏈表中的數據量就越稀疏,此時會對空間造成爛費,但是此時索引效率高。

確定哈希桶數組索引位置

  • 主要是hash算法(均勻的)。
  • jdk1.8 版本將這個過程的一部分融入到了 put() 過程中。
  • 首先我們知道 HashMap 是根據 Key 的 hashCode來確定鍵值對在哈希桶數組的位置的。得到了hash值之後又該怎麼做呢?首先想到的是取模,當然,肯定不是這樣的,不然人人都能當大牛了_。其實是通過巧妙的位運算來操作的(更高效)。
    • 下面就是 HashMap 中的 hash() 方法的實現。

 

//經過兩步操作最後得到的纔是我們用來確定位置的hash值
    static final int hash(Object key) {
        int h;
        // h = key.hashCode() 爲第一步 取hashCode值
        // h ^ (h >>> 16)  爲第二步 高位參與運算
        return (key == null) ? 0 : (h = key.hashCode()) ^ (h >>> 16);
    }
//確定hash值之後的操作就是確定在哈希桶中的位置了
//下面是 put() 方法中的一行代碼,n爲哈希桶數組長度,hash爲前一步確定的hash值
    p = tab[i = (n - 1) & hash]
  • 可以看到,哈希桶數組索引位置是由位運算來操作。下面是一個例子

HashMap確定哈希桶數組索引位置的位移運算舉例

  • 仔細想一下,數組長度減一得到的值的二進制數,前面大部分都是0,所以,可以說,Hash算法最終得到的index結果,完全取決於Key的Hashcode值的最後幾位。
  • 那麼這樣的過程是不是會出現不同的key得到同一個索引位置的情況呢?
    • 當計算的hash值出現了重複,就出現了地址衝突了(嚴格來收叫做碰撞)
    • 這時候就需要解決衝突了。詳情請見後面小標題——解決衝突。

put 插入過程

  • 具體的流程就如下圖所示(在put過程中是解決了地址衝突的),get操作自己下去看,也是類似的。

HashMap的put過程圖解

 

    public V put(K key, V value) {
        //這裏調用了hash()方法,拿到了Key的hash值
        return putVal(hash(key), key, value, false, true);
    }
    
    final V putVal(int hash, K key, V value, boolean onlyIfAbsent,
                   boolean evict) {
        Node<K,V>[] tab; Node<K,V> p; int n, i;
        //第一部分:哈希桶數組是否爲空,爲空則使用默認值創建
        if ((tab = table) == null || (n = tab.length) == 0)
            n = (tab = resize()).length;
        //第二部分:拿到index對應的數組元素(節點),判斷是否爲空,爲空則直接插入
        if ((p = tab[i = (n - 1) & hash]) == null)
            tab[i] = newNode(hash, key, value, null);
        //第三部分:節點存在,發生哈希碰撞,解決哈希碰撞
        else {
            Node<K,V> e; K k;
            //第三部分第一小節:Key存在,則直接覆蓋Value
            if (p.hash == hash &&
                ((k = p.key) == key || (key != null && key.equals(k))))
                e = p;
            //第三部分第二小節:節點所處的數據結構是否爲紅黑樹
            else if (p instanceof TreeNode)
                e = ((TreeNode<K,V>)p).putTreeVal(this, tab, hash, key, value);
            //第三部分第三小節:節點所處的數據結構爲鏈表,遍歷鏈表節點
            else {
                for (int binCount = 0; ; ++binCount) {
                    //第三小節第一段:是否存在節點,不存在則創建
                    if ((e = p.next) == null) {
                        p.next = newNode(hash, key, value, null);
                        //這個時候計數閾值大於了8則轉換爲紅黑樹進行操作
                        if (binCount >= TREEIFY_THRESHOLD - 1) // -1 for 1st
                            treeifyBin(tab, hash);
                        break;
                    }
                    //第三小節第二段:Key存在則直接覆蓋
                    if (e.hash == hash &&
                        ((k = e.key) == key || (key != null && key.equals(k))))
                        break;
                    //第三小節第三段:
                    p = e;
                }
            }
            //第三部分第四小節:
            if (e != null) { // existing mapping for key
                V oldValue = e.value;
                if (!onlyIfAbsent || oldValue == null)
                    e.value = value;
                afterNodeAccess(e);
                return oldValue;
            }
        }
        ++modCount;
        //第四部分:鏈表中的元素數量大於閾值,則擴容
        if (++size > threshold)
            resize();
        afterNodeInsertion(evict);
        return null;
    }

resize 擴容機制

  • 不斷的向 HashMap 中添加元素,當哈希桶數組的元素數目超過閾值,就要擴容了。
    • 擴容後的 HashMap 容量是之前容量的兩倍。
    • 擴容操作十分耗時,所以在使用的時候要適當的給定容量值。
  • 對數組進行擴容,數組大小是不能改變的,所以這裏使用了構建新數組,然後轉移舊數組元素的方式來實現的。
    • 這一點在 ArrayList 中也有體現。
  • 所以,具體的流程如下:
    • 排除異常情況
    • 擴容2倍新建數組
    • 轉移數據
    • 新數組引用到table上
    • 重新設置閾值

 

 final Node<K,V>[] resize() {
        Node<K,V>[] oldTab = table;
        int oldCap = (oldTab == null) ? 0 : oldTab.length;
        int oldThr = threshold;
        int newCap, newThr = 0;
        //第一部分:排除異常情況,擴容
        if (oldCap > 0) {
            if (oldCap >= MAXIMUM_CAPACITY) {
                threshold = Integer.MAX_VALUE;
                return oldTab;
            }
            else if ((newCap = oldCap << 1) < MAXIMUM_CAPACITY &&
                     oldCap >= DEFAULT_INITIAL_CAPACITY)
                newThr = oldThr << 1; // double threshold
        }
        //第二部分:設置閾值
        else if (oldThr > 0) // initial capacity was placed in threshold
            newCap = oldThr;
        else {               // zero initial threshold signifies using defaults
            newCap = DEFAULT_INITIAL_CAPACITY;
            newThr = (int)(DEFAULT_LOAD_FACTOR * DEFAULT_INITIAL_CAPACITY);
        }
        if (newThr == 0) {
            float ft = (float)newCap * loadFactor;
            newThr = (newCap < MAXIMUM_CAPACITY && ft < (float)MAXIMUM_CAPACITY ?
                      (int)ft : Integer.MAX_VALUE);
        }
        threshold = newThr;
        @SuppressWarnings({"rawtypes","unchecked"})
        Node<K,V>[] newTab = (Node<K,V>[])new Node[newCap];
        table = newTab;
        //第三部分:舊數據保存在新數組裏面
        if (oldTab != null) {
            //遍歷舊數組
            for (int j = 0; j < oldCap; ++j) {
                Node<K,V> e;
                if ((e = oldTab[j]) != null) {
                    oldTab[j] = null;
                     //只有一個節點,通過索引位置直接映射
                    if (e.next == null)
                        newTab[e.hash & (newCap - 1)] = e;
                    //如果是紅黑樹,需要進行樹拆分然後映射
                    else if (e instanceof TreeNode)
                        ((TreeNode<K,V>)e).split(this, newTab, j, oldCap);
                    //如果是多個節點的鏈表,將原鏈表拆分爲兩個鏈表
                    else { // preserve order
                        Node<K,V> loHead = null, loTail = null;
                        Node<K,V> hiHead = null, hiTail = null;
                        Node<K,V> next;
                        do {
                            next = e.next;
                            //原索引
                            if ((e.hash & oldCap) == 0) {
                                if (loTail == null)
                                    loHead = e;
                                else
                                    loTail.next = e;
                                loTail = e;
                            }
                            //原索引 + oldCap
                            else {
                                if (hiTail == null)
                                    hiHead = e;
                                else
                                    hiTail.next = e;
                                hiTail = e;
                            }
                        } while ((e = next) != null);
                         //鏈表1存於原索引
                        if (loTail != null) {
                            loTail.next = null;
                            newTab[j] = loHead;
                        }
                        //鏈表2存於原索引加上原hash桶長度的偏移量
                        if (hiTail != null) {
                            hiTail.next = null;
                            newTab[j + oldCap] = hiHead;
                        }
                    }
                }
            }
        }
        return newTab;
    }
  • 經上分析之後,可以得出:在擴容後,原數組元素被分爲了兩部分:
    • 索引位置要麼不變
    • 要麼動舊容量個位置
  • 鏈表轉移數據的部分,分爲了兩個鏈表,通過下面的語句來判斷

 

if ((e.hash & oldCap) == 0) {···}
  • 擴容後,若hash值新增參與運算的位=0,那麼元素在擴容後的位置=原始位置
  • 擴容後,若hash值新增參與運算的位=1,那麼元素在擴容後的位置=原始位置+擴容後的舊位置。
  • hash值新增參與運算的位是什麼呢?我們把hash值轉變成二進制數字,新增參與運算的位就是倒數第五位。
  • 這裏面有一個非常好的設計理念,擴容後長度爲原hash表的2倍,於是把hash表分爲兩半,分爲低位和高位,如果能把原鏈表的鍵值對, 一半放在低位,一半放在高位,而且是通過e.hash & oldCap == 0來判斷,這個判斷有什麼優點呢?

 

舉個例子:n = 16,二進制爲10000,第5位爲1,e.hash & oldCap 是否等於0就取決於e.hash第5 位是0還是1,這就相當於有50%的概率放在新hash表低位,50%的概率放在新hash表高位。

線程安全性

  • 不安全!
  • 所以纔會有了 ConcurrentHashMap,它的功能和 HashMap 是一樣的,但它支持併發訪問。

解決衝突

  • java 中 HashMap 採用的是 鏈地址法 來解決衝突的。
  • 哈希碰撞: 在插入數據時,通過hash算法計算出來的index這個位置,在哈希桶數組上已經存在元素,則會出現哈希衝突(哈希碰撞更官方)。
  • 發生衝突之後會解決衝突:將數據掛在初始化位置(有點問題)的鏈表後(尾插法),然後當某個結點出現過多的鏈表結點之後,就會轉換爲紅黑樹以提高效率

學完 HashMap 原理之後,我們應該解決的問題

HashMap的底層數據結構是什麼?

 

jdk1.7 及之前的版本是:數組 + 鏈表
jdk1.8 版本是:數組 + 鏈表 + 紅黑樹

爲什麼是紅黑樹呢?

 

紅黑樹是一個自平衡的二叉查找樹,也就是說紅黑樹的查找效率是非常的高,查找效率會從鏈表的o(n)降低爲o(logn)。

爲什麼不一下子把整個鏈表變爲紅黑樹呢?

 

1. 構造紅黑樹要比構造鏈表複雜,在鏈表的節點不多的時候,從整體的性能看來, 數組+鏈表+紅黑樹的結構可能不一定比數組+鏈表的結構性能高。

2. HashMap 頻繁的擴容,會造成底部紅黑樹不斷的進行拆分和重組,這是非常耗時的。因此,也就是鏈表長度比較長的時候轉變成紅黑樹纔會顯著提高效率。

HashMap中增刪改查操作的底部實現原理是什麼?

 

太多了,自己想想put過程、數據結構等

爲什麼HashMap容量一定要爲16或者2的冪呢?

 

HashMap 採用這種非常規設計,主要是爲了在取模和擴容時做優化,同時爲了減少hash碰撞,HashMap 定位哈希桶索引位置時,也加入了高位參與運算的過程。

長度16或者其他2的冪,Length-1的值是所有二進制位全爲1,這種情況下,index的結果等同於HashCode後幾位的值。只要輸入的HashCode本身分佈均勻,Hash算法的結果就是均勻的。

如果不爲16或者2的冪,那麼,經過hash算法之後,有些index結果出現的概率會更大,而有些index則永遠步會出現。即不符合hash算法的j均勻分佈的原則。

爲什麼負載因子默認值會是0.75呢?

 

在HashMap的源碼中有這樣一段註解:
     * Because TreeNodes are about twice the size of regular nodes, we
     * use them only when bins contain enough nodes to warrant use
     * (see TREEIFY_THRESHOLD). And when they become too small (due to
     * removal or resizing) they are converted back to plain bins.  In
     * usages with well-distributed user hashCodes, tree bins are
     * rarely used.  Ideally, under random hashCodes, the frequency of
     * nodes in bins follows a Poisson distribution
     * (http://en.wikipedia.org/wiki/Poisson_distribution) with a
     * parameter of about 0.5 on average for the default resizing
     * threshold of 0.75, although with a large variance because of
     * resizing granularity. Ignoring variance, the expected
     * occurrences of list size k are (exp(-0.5) * pow(0.5, k) /
     * factorial(k)). The first values are:
     *
     * 0:    0.60653066
     * 1:    0.30326533
     * 2:    0.07581633
     * 3:    0.01263606
     * 4:    0.00157952
     * 5:    0.00015795
     * 6:    0.00001316
     * 7:    0.00000094
     * 8:    0.00000006
     * more: less than 1 in ten million
     *
大概意思就是:在理想情況下,使用隨機哈希嗎,節點出現的頻率在hash桶中遵循泊松分佈,同時給出了桶中元素的個數和概率的對照表。

從上表可以看出當桶中元素到達8個的時候,概率已經變得非常小,也就是說用0.75作爲負載因子,每個碰撞位置的鏈表長度超過8個是幾乎不可能的。
hash容器指定初始容量儘量爲2的冪次方。
HashMap負載因子爲0.75是空間和時間成本的一種折中。

HashMap是如何實現擴容的?

 

結合resize擴容過程思考,注意轉移數據的時候是兩個鏈表(hash表高低位)。

HashMap是如何解決hash衝突的?

 

鏈地址法!!!
哈希桶數組元素髮生哈希碰撞,產生鏈表,鏈表長度不小於8(數組大小不小於64),轉換爲鏈表。

HashMap爲什麼是非線程安全的?

  • HashMap不是線程安全的,在多線程併發的環境下,可能會產生死鎖等問題。
  • 補充一點 Hashtable 是線程安全的。還有併發的 HashMap :ConcurrentHashMap(java5引入的)。

 

因爲源碼裏面方法全部都是非線程安全的呀。
可以將 HashMap 轉變爲線程安全的:

HashMap<Integer, String> hashMap1 = (HashMap<Integer, String>) Collections.synchronizedMap(hashMap);

HashMap 與 Hashtable 的區別?

  • Hashtable 是java的遺留類,java4的時候被重寫了,加入了集合類。

 

1. HashMap線程不安全,是非synchronized的,Hashtable是線程安全的。

2. HashMap可以接受null(HashMap可以接受爲null的鍵值(key)和值(value)),而Hashtable則不行。

3. 是HashMap的迭代器(Iterator)是fail-fast迭代器,而Hashtable的enumerator迭代器不是fail-fast的。所以當有其它線程改變了HashMap的結構(增加或者移除元素),將會拋出ConcurrentModificationException,但迭代器本身的remove()方法移除元素則不會拋出ConcurrentModificationException異常。但這並不是一個一定發生的行爲,要看JVM。這條同樣也是Enumeration和Iterator的區別。

4. 由於Hashtable是線程安全的也是synchronized,所以在單線程環境下它比HashMap要慢。如果你不需要同步,只需要單一線程,那麼使用HashMap性能要好過Hashtable。

5. HashMap不能保證隨着時間的推移Map中的元素次序是不變的。

6. 繼承的父類不同、作者不同,產生時間不同。HashMap是繼承自AbstractMap類,而HashTable是繼承自Dictionary類。不過它們都實現了同時實現了Map、Cloneable(可複製)、Serializable(可序列化)這三個接口

7. 初始容量大小和每次擴充容量大小的不同。Hashtable默認的初始大小爲11,之後每次擴充,容量變爲原來的2n+1。HashMap默認的初始化大小爲16。之後每次擴充,容量變爲原來的2倍。

8. 計算hash值的方法不同。爲了得到元素的位置,首先需要根據元素的Key計算出一個hash值,然後再用這個hash值來計算得到最終的位置。Hashtable直接使用對象的hashCode。然後再使用取餘來獲得最終的位置,比較耗時。HashMap是通過位運算來進行操作的,效率高。
    下面是 Hashtable 的確定索引方法:
        int hash = key.hashCode();
        int index = (hash & 0x7FFFFFFF) % tab.length;

該怎麼設置HashMap的閾值和負載因子呢?

 

個人認爲,不需要設置。只需要設置好數組容量大小就好了。



鏈接:https://www.jianshu.com/p/aacb2116c286
 

發佈了91 篇原創文章 · 獲贊 97 · 訪問量 23萬+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