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ux free命令詳解

http://blog.cdscloud.com/post/333.html

linux中的free命令大家都很常用,可大家都清楚free輸出的各行的意思及它們之間的關係嗎?

[root@localhost ~]# free
total used free shared buffers cached
Mem: 4038116 4010292 27824 0 205228 1343276
-/+ buffers/cache: 2461788 1576328
Swap: 8289500 254076 8035424

第一行:
total 物理內存總數: 4038116
used 已經使用的內存數: 4010292
free 空閒的內存數: 27824
shared 當前已經廢棄不用,總是0
buffers 即Buffer Cache內存數: 205228
cached 即Page Cache內存數: 1343276

關係:total = used + free

第二行:
-/+ buffers/cache的意思相當於:
-buffers/cache 的內存數:2461788 (等於第1行的 used – buffers – cached),實際上是應用程序所使用的內存。
+buffers/cache 的內存數: 1576328 (等於第1行的 free + buffers + cached),是對應用程序來說還剩餘的內存。

可見-buffers/cache反映的是被程序實實在在吃掉的內存,而+buffers/cache反映的是可以挪用的內存總數。
對操作系統來講buffers/cached 都是屬於被使用,所以它認爲free只有27824.
對應用程序來講是(-/+ buffers/cach).buffers/cached 是等同可用的,因爲buffer/cached是爲了提高程序執行的性能,當程序使用內存時,buffer/cached會很快地被使用。

第三行是交換分區swap, 列出已使用、空閒的swap.

那buffers和cached都是緩存,兩者有什麼區別呢?
爲了提高磁盤存取效率, Linux做了一些精心的設計, 除了對dentry進行緩存(用於VFS,加速文件路徑名到inode的轉換), 還採取了兩種主要Cache方式:Buffer Cache和Page Cache。前者針對磁盤塊的讀寫,後者針對文件inode的讀寫。這些Cache有效縮短了 I/O系統調用(比如read,write,getdents)的時間。
磁盤的操作有邏輯級(文件系統)和物理級(磁盤塊),這兩種Cache就是分別緩存邏輯和物理級數據的。
Page cache實際上是針對文件系統的,是文件的緩存,在文件層面上的數據會緩存到page cache。文件的邏輯層需要映射到實際的物理磁盤,這種映射關係由文件系統來完成。當page cache的數據需要刷新時,page cache中的數據交給buffer cache,因爲Buffer Cache就是緩存磁盤塊的。但是這種處理在2.6版本的內核之後就變的很簡單了,沒有真正意義上的cache操作。
Buffer cache是針對磁盤塊的緩存,也就是在沒有文件系統的情況下,直接對磁盤進行操作的數據會緩存到buffer cache中,例如,文件系統的元數據都會緩存到buffer cache中。
簡單說來,page cache用來緩存文件數據,buffer cache用來緩存磁盤數據。在有文件系統的情況下,對文件操作,那麼數據會緩存到page cache,如果直接採用dd等工具對磁盤進行讀寫,那麼數據會緩存到buffer cache。

所以我們看linux,只要不用swap的交換空間,就不用擔心自己的內存太少.如果常常swap用很多,可能你就要考慮加物理內存了.這也是linux看內存是否夠用的標準.
如果是應用服務器的話,一般只看第二行,+buffers/cache,即對應用程序來說free的內存太少了,也是該考慮優化程序或加內存了。

發佈了40 篇原創文章 · 獲贊 29 · 訪問量 22萬+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