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摘】未來財務會是什麼樣子?

        前段時間偶然在網上遇到了幾個之前一起學會計的老朋友,談起了各自的近況,有的仍然堅守在傳統會計的一線,有的則轉型成了財務顧問,而我卻離這條路漸行漸遠。當然我們也聊起了未來,那麼未來財務的出路是什麼呢?財務報表的形式可能會變,但是我認爲財務思維的初衷是不會變的,很久之前學習了賈寧老師的一門《財務思維》課,裏面有一講也正好談到了這個問題,在這裏也分享給大家,希望對做財務的朋友有幫助。 

未來財務報告還有用嗎?

讓財務專家焦慮的一個大問題是,我們現在看到的財務報表,未來還有用嗎? 
財務界資深教授Baruch LevGu Feng兩位會計教授在2016年出了一本書:《會計終結、投資者和管理層的出路》 The End of Accounting and the Path Forward for Investors and Managers。他們做了一系列數據分析,最後出的結論是,傳統會計制度即將終結了。
爲什麼呢?
因爲現在我們使用的財務制度是工業時代創造的。對製造業企業來說,最有價值的資產是看得見、摸得着的實物資產,價值一般都比較好確定,所以企業實際擁有的資源,和財務報表中的資產是比較接近的。
1970年,在Eldon Hendriksen撰寫的近600頁的《會計理論》這本書中,有關無形資產的篇幅只有20頁。
但是到了40多年後的今天,我們已經步入了信息和技術時代,無形資產變成了企業最值得投資的東西
你可以通過下面這張圖(圖一),看到兩位教授的研究成果,你會發現,在1977-2013年間,企業在有形資產上的投資速度,遠遠低於在無形資產上的投資速度。

 

[圖一 企業有形資產和無形資產投資速度 (1977-2013年)]


除了品牌、專利、技術這些傳統的無形資產之外,這兩年財務人員特別關注的另外一個無形資產,是企業的“朋友圈”,或者叫企業的“生態網絡”。
彼得蒂爾在《從0到1》這本書裏提過一種重要的企業核心競爭力,叫“複雜性協調”(Complex Coordination)。互聯網年代,企業早已過了“單打獨鬥闖天下”的階段,聰明的企業都懂得 “生態決定成敗”的道理。
你每天早上醒來打開手機,習慣性地刷一遍微信,在美團上叫個早點,然後用滴滴上叫輛車去上班。
這一些列活動表面看起來好像沒什麼聯繫,但其實剛纔說的這幾個公司背後,都有同一個投資人,那就是騰訊。2015年,馬化騰就拋出了“半條命”的說法:公司專注主營業務,其他業務通過投資交給其他更合適的團隊去做,這樣更能將資源利用和效益最大化。


蘋果也是打造生態網絡的高手。你肯定知道,庫克是個供應鏈高手,依靠蘋果強大的品牌效應,他幾乎統治了整個產業鏈。蘋果只做核心業務,其他部分採取合作,比如把iPhone的生產外包給富士康,這樣做不僅讓蘋果能夠站在利潤最高的業務板塊,同時還可以把需要承擔的重資產投入轉嫁出去。


你可能會問,基於“朋友圈”和“複雜性協調”這種新的競爭力,對企業實際的財務業績有影響嗎?
事實上,這個問題是財務領域這幾年的一個研究熱點。研究發現,企業的“朋友圈”非常有價值,對公司財務活動也至關重要。
越是處在“朋友圈”中心位置的企業,控制優勢和信息優勢就越明顯,企業的經營效率和投資效率越高,未來的業績也要比處在“朋友圈”邊緣位置的企業更好。
不僅是普通企業,金融機構也是一樣。Hochberg等幾位教授曾經對美國的私募基金進行研究,發現處在“朋友圈”中心位置的私募機構,能夠有機會接觸和投資到更多好的創業企業,基金回報率也更高。
你看,“朋友圈”的價值這麼大,但你能從財務報表上看到嗎?
你看不到,我們說過,哪怕再有價值的資源,只要不能精準量化,會計準則目前就不允許它出現在財報裏。
但是,無論會計上怎麼記錄無形資產,不可否認的是,投資者確實越來越看重無形資產的價值和對企業未來的影響。
Lev和Gu教授對這個問題做了研究,從下面這張圖(圖二)就可以看到研究結果。他們發現,在過去的20年中,傳統財務報表提供的信息大概只佔投資者在做決策時使用信息的5%,這個比例一直沒有很大的變化,說明財務報表仍然是投資決策的一個基礎。然而,非財務信息和獨立第三方,也就是證券分析師的預測,在投資人決策中的比重變得越來越重要。

 

[圖二:投資者在決策中使用的信息]


事實上,投資者不僅在對財務信息的關注點上,也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斯坦福商學院Mary Barth等幾位教授最近的研究發現,在60年代,投資者在做投資決策是最看重的財務指標是是利潤,佔財務信息比重的61.4%。
但是到了2010年左右,利潤的決策相關性比重已經下降到33.6%,投資者開始把更多的關注點放到現金、研發支出、銷售收入這幾個財務指標上。
你有沒有發現,在無形資產時代,大家又開始走回頭老路了。當利潤越來越不能反映企業的真實績效的時候,現金的信息含量又變得高了。

財務報告改革思路

那財務報告制度應該怎樣升級迭代,才能更真實反映現在企業的真實情況呢?
這個問題很難,因爲會計制度有它的侷限性
2004年,財務準則的主要制定者,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IASB)和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FASB)曾經開展過一個聯合項目,叫財務報表列報。提議對三張主要報表的內容和結構作重大調整。但是這個項目,後來因爲來自各方的強烈反對,在2010年暫停了。
有學者提出了另外的建議,既然無形資產放入現有的報表中比較困難,那麼未來除了傳統的財務報表之外,應該要求公司披露另外一個報告,叫《戰略資源和結果》,主要用來披露與無形資產相關的內容,比如專利、信息技術等。
因爲他們相信投資者是足夠聰明的,財務報告需要做到的就是充分披露,給投資者足夠多的信息,讓他們自己選擇如何使用和判斷這些信息。
雖然還不確定是不是要增加一個報告,但是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確實將如何提高企業與外界溝通的效率作爲下一步工作的重點。
比如,爲了讓財務數據能夠反映企業真實的經營業績,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已初步決定業績報告中,披露一個叫“管理者業績指標”(Management Performance Measures)的新科目。
這個要披露的業績指標到底是什麼?其實沒有統一要求,企業自己定,但是這個指標必須對理解企業的財務業績有幫助,而且你還得告訴我們,爲什麼這個指標最能反映企業的真實價值。
事實上,很多公司已經在使用其他業績衡量指標,來反映企業的業績信息了。
比如蘋果,京東都採取了非GAAP標準,也就是說,他們在美國要求的GAAP(美國公認的會計準則)這套體系之上,又做了一些自主調整,就叫非GAAP標準。研究發現,標準普爾500公司中,88%的企業選擇了報告非GAAP指標。在非GAAP指標下,企業的淨利潤平均提高了82%。所以有人開玩笑說,“管理者業績指標”應該叫“管理者想要的任何業績指標”。
這些新的財務指標對投資者來說,是更有用了呢?還是更困惑了呢?這需要時間的檢驗。

人工智能的影響

財務報告也許未來不會消失,但是財務人員是不是會消失?這是財務專家們焦慮的第二個問題。
前段時間BBC分析了365 種職業未來 " 被淘汰概率",排名第三的就是會計。


前兩年,“四大”會計師事務所都陸續推出了自己的財務機器人。
財務機器人可以完成財務流程中高重複的手工操作;比如錄入信息,合併數據,彙總統計; 將合規問題和審計工作實現“全查”,而不是現在的“抽查”。


谷歌前AI首席科學家李飛飛認爲人工智能最大的價值,是取代重複性強,沒有增值的工作,讓人類有更多的時間去關注人和人之間的“溝通”和“戰略思維”層面的工作。所以AI時代,對財務人員的能力素質,提出了更高要求。他們不再負責記錄信息,而是使用信息。比如基於信息進行風險控制,財務決策,這些短期內仍然是很難取代的。未來的財務會融入到每個人的工作中。大數據和信息系統的發展讓這成爲了可能。

發佈了1991 篇原創文章 · 獲贊 3863 · 訪問量 1017萬+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