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電影《海上鋼琴師》的象徵藝術

是的,生活在這個糟糕的都市生活中,您累嘛?您是否也漂浮過?是否也迷茫過?在這個諷刺的社會中,所有的事情都會蕩然無存,所有的事情都會因爲物質的越來越重要,而損耗了精神的存在。精神真的是一種縹緲的東西嘛?當您站在一個安靜的山村,默默的注視着落下的夕陽時,或許您就會發現,精神不是一種縹緲的事物。

http://qkzz.net/view/1002-6916/2007/12/1142545.htm

  象徵藝術是比喻的擴大與延伸。而其蘊含之深,又是超過比喻的。一部優秀的電影作品要滿足和吸引廣 大觀衆,擁有不同層次的接受者,那麼電影本身就一定的意義和內涵,才能滿足觀衆審美需要,使觀衆從影片中感受到人生百味,體驗到有別於自己生活的另樣人 生。20世紀末,全世界出現了反思西方現代文明的高潮。受世紀末情緒的影響,意大利導演朱塞佩託納託雷創造出了《海上鋼琴師》,通過塑造1900——這個 用生命來固守海洋的英雄來對比陸地和社會。他成功地運用了象徵主義手法來體現他深奧而抽象的思想觀念。抓住人能夠滿足於永遠將粗俗拒之門外的昇華的、精緻 的、非功利的、高貴的快感,並通過電影藝術獨特的構思與表現手段,喚起人們心中對音樂、對人類生存現狀和未來命運的某種思考。
  
  一、自由與夢想
  
  二十世紀初,工業文明以無可阻擋之勢影響着人們的生活。無數歐洲移民背井離鄉,帶着自由與夢想,奔向自由女神,迎接充滿可能性的美好未來。自 由女神像的底座上銘刻着這樣的話:“把你們疲憊的人,你們貧窮的人,你們渴望呼吸自由空氣的人。都給我:那些無家可歸的人,飽經風浪的人,都送來。在這金 色的大門旁,我要爲他們把燈舉起。”她是這些移民們的和平、民主、幸福生活的憧憬,右手高舉的火炬是新移民的希望之火。當他們看到自由女神像之際,往往會 興奮地歡呼“America!”,這是他們找到希望的慶幸和喜悅。可是,對於1900——這個人類社會、工業文明中的棄兒,她也能爲他照亮前方的路嗎?
  人活在世上,不能沒有理想,不能沒有自由,但是也不存在絕對的自由。太重視現實的人。往往徘徊在岸上,到達不了海的深處。影片中,移民們的 對自由女神的歡呼,對美國的嚮往,對財富追求,在1900看來卻是那麼的可怕。儘管1900從未下過船,但在這個有限的生活舞臺上卻早已看盡了陸地上人世 間的繁華與落寞,輝煌與淒涼:謀殺親夫的老女人、沉溺於往事的中年人、看破紅塵的妓女、偷穿禮服期待豔遇的三等艙乘客……在人們頂禮膜拜的這個城市,他找 不到盡頭,不知道盡頭在那裏。1900始終沒有踏上這片無數人夢寐以求的熱土。在他看來,登上了陸地,不過是登上另一艘船罷了。他能預測出那個最先喊出 “America”的人,卻沒有也無法讓自己的心靈歸依另一片海洋。這不由讓人想到美國真實的1900年。當無數美國人爲自己的國家自豪時,馬克·吐溫卻 寫了一篇怪味十足的新年賀詞:“19世紀給20世紀的賀詞:我給你帶來這個名爲基督教世界的高貴婦人,她邋遢、齷齪、無恥,剛從膠州、滿洲里和菲律賓劫掠 而歸。她心懷卑鄙。身藏贓物,滿嘴假仁假義。給她肥皂和毛巾吧,鏡子可得收起來。”在影片中,託納多雷想要表達的意思大概不會與馬克吐溫差到哪去,而這正 是這部電影意欲展露卻又隱藏至深的社會背景。
  征服自然的力量並不是人類快樂的唯一前提。商業化與都市化的現代走向,使得現代的都市人都處於一種漂浮狀態,精神和信仰的淪喪,找不到自己 的“根”,而一種從中清醒過來的途徑就是冒險退回到一個被遺忘了的時代,退回到更深的歷史之夢中去,在社會想象、政治話語和文化生產中,讓夢想化爲烏托邦 在頭腦中重建。因此,《海上鋼琴師》其實也是時代本身映射導演的一個玩笑。它向我們透露的還有更深層次的寓意,向我們傳達出如何在有限的生命中把握我們自 己能看得見的夢想,在有限的時空中讓自我的夢想和心靈獲取完全的自由。

二、音樂的入世與出世
  
  音樂家創作的源泉來自於生活,來自於對人性的深刻理解。有洞察世事的滄桑就纔會有流芳百世的不朽作品,在給我們帶來音樂享受的時候,也讓我們在音樂的旋律中感受音樂家的內心世界。而同時,只有超脫世俗,才能擁有一顆空靈的心,超越自我、完善自我,從而創造獨有的樂章。
  弗吉尼亞號每年往返在歐洲和美國之間,既載豪客,也裝移民。1900就生活在這樣一艘船上,大海、遊輪、鋼琴構築了他的一生。當1900循着 舞會音樂聲從底艙走上船面的時候,鋼琴和音樂又構成了他生活的世界。他從來不需要樂譜,因爲他有一顆自由純粹的心。他創作的音樂不僅僅是在表達自己,同 時,也在表達着在郵輪上遇見的每一個特別的人的內心情感。1900靠本能的直覺生活,他的眼睛因與世俗保持着距離,所以有着洞悉一切的銳利。他從不下船卻 對世情百態瞭然於心。也許他們不盡完美。但絕不空洞無物。他可以彈出頭等艙各色人等的內心,也可以彈出三等艙客人們那種樂觀的狂歡情緒。他看、他想、他 彈,他的音樂是爲彈給別人聽的,同時也是彈給自己的,他在音樂中施展他的才華,釋放着自我的心靈。就連1900爲心愛的女孩所彈奏的樂曲也正如他對愛情的 憧憬,輕柔舒緩,如細語呢喃,無限惆悵又無限嚮往。
  來自陸地的規則對於1900卻起不到任何作用。當貼着“自由”標籤的爵士樂發明者試圖去擊敗封閉在輪船上的1900,他表現的像一個紳士, 比賽時被對手的音樂感動得淚流滿面。因爲他對音樂的理解超出了他對人性的理解。最後,“從不吸菸的1900從馬克斯要過一根菸。琴鍵在飛舞。他將未點燃的 香菸放在琴沿上,香菸竟然被彈的灼熱的琴絃點燃了。這時,如夢初醒的聽衆才爆發出熱烈的掌聲。”在這裏,香菸的運用也有着它自身深刻的涵義。在陸地的爵士 鋼琴領域,傑利可以說是最棒的。但是,和所有大衆文化一樣,他的音樂具有很強的可複製性,並夾雜着慾望、功利、浮躁。傑利的音樂就像香菸一樣,可以風靡全 球,但正如人性中某些不能自持的陰暗角落,它放縱人類,燃盡了自己。1900把煙塞入傑利的口中,其實也正祭奠了現代工業社會孕育下的畸形音樂的二元文化 ——世俗與非世俗,商業與非商業的對立。而1900音樂源於生活,並融入了在自我世界中對人性的感悟。他的音樂蘊含着他的靈魂。他的思想,是無法被複制 的。當他從唱片機裏聽到自己的音樂時,他惶恐而憤怒的砸掉了那機器。那憤怒的瞬間更像是存在主義者對人類自身孤獨和焦慮的吶喊,也代表着人類最初面對工業 社會浪潮的惶恐、不安和反抗。
  
  三、在下不下船間徘徊
  
  維吉尼亞號是《海上鋼琴師》中一個不可忽視的空間存在。它是一個特有的空間的象徵。並由這個空間來創造天才,培育並毀滅天才。在這個飄移的世 界裏,與所有的物質繁華構成了鮮明的對比。船上沒有政治、沒有經濟、沒有濃煙、沒有戰爭……只有美酒、佳人和悅耳的音樂,人們在這裏翩翩起舞,似乎與世隔 絕,忘卻煩惱。船到岸便又投奔到廝殺戰場當中。何等殘酷與無奈。於是。弗吉尼亞號便代表了一種簡樸、淡泊的人生觀的肯定,以及對於以陸地爲代表的物慾橫流 的現代社會的批判。 

作爲一個出生在船上的孤兒,他清楚地認識自己存在意義,大海就是他的世界。鋼琴就是他的人生,維多利 亞號就是他的家。在鋼琴和輪船上,1900可以神遊大地。1900擁有着無與倫比的鋼琴天賦,但當他面對庸俗的人類社會,面對沒有疆界的空間時,他成了徹 底的無能者。他說,“那個世界好重。壓在我身上。你甚至不知道它在哪裏結束,你難道從來不爲自己生活在無窮選擇裏而害怕得快崩潰掉嗎?”這句話,帶出了人 生多少的無助彷徨和對於命運的茫然,已對不可知命運的感慨。我們每個人無法意識到自己所處的世界,1900從自己的眼中告訴了我們他所看到的城市和城市中 的人羣。影片中所說的“岸”是1900始終不肯踏上的地方,則代表了整個社會發達而複雜的文明。導演把船賦予孤島的象徵,在船上一直生活。就打上了一種船 文化的印記。就這樣一種與世隔絕的孤島文化造就1900的孤獨與純潔。在陸地上他不能掌控自己的命運,把握自己的未來。所以。他只可能在那個他自己認爲是 無限的陸地世界中過着有限的生活,在有限的生活中一步步走向窮途末路。
  同樣,影片中的另一位主角,來自物質文明下層階級的小號手MAX,代表的也是一種對物質的嚮往和急切試圖擺脫現狀的功利心。朱塞佩·託納託 雷之所以會將兩人的命運安排在一起相遇,正是爲了描述這種貫穿始終的矛盾。以及想在世俗和脫俗中的一種臨界點的願望。MAX爲了生活來到維吉尼亞號。這暗 示着,從本質上他就不能與這個空間所融合。最終,他還是擺脫不了陸地燈紅酒綠的誘惑上了岸。可是,擁有一技之長的MAX卻在工業文明裏成爲連生活都難以維 系的弱者,正凸現出這個社會的荒唐,也驗證了1900當初不選擇下船的正確性:這個城市裏什麼都有,就是沒有盡頭。
  
  四、結語
  
  人所以要探尋和追問人生終極價值,是因爲人作爲個體生命的感性存在,是存在於有限的時空之中。個體的生命、人格和心靈都在有限的時空之中而不 自由。只有個體感性生命融入自然之中,走向人與自然的融合統一,才能獲得自由和無限。陸地上的芸芸衆生總是看不見自己眼前的所有,卻寧願捨棄一生去忙碌奔 波,追逐着他們自己其實也看不見的那些幻想。一直以來,我們認爲人相比於這個社會顯得太弱小了,所以我們必須臣服。海上的1900卻比我們看的更多,更 透。即便他具有了登上岸的勇氣,他也會成爲一個悲劇。因爲他無法超越自己的底線,無法否定自己心裏真正信仰和追隨的那些東西,就算登上岸又有什麼意思?正 因爲如此纔有他對陸地如此徹底的拒絕,將自己的命運與一條船、一片海緊密相連,並最終化爲永恆。
發佈了84 篇原創文章 · 獲贊 3 · 訪問量 9萬+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