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娛樂至死》到溫水青蛙

上週末,花了2天時間,把《娛樂至死》這本200頁左右的書看完,薄薄的一本書爲何要花了2天時間呢?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本人就看一會書看2小時電視。

關於電視,現代社會想必都不會陌生,作者在書中並非要批評電視的娛樂性,而是批評電視把所有的一切都以娛樂的形式所表現出來,該書於1984年出版,20多年前的情形和今日已大有不同,但作者對於電視媒介的批評,是否可用於網絡時代?特別是現在的移動互聯網時代,手機毅然已成爲人的第六感知器官。

關於一個媒介,自然有自己的定位,在印刷品時代,書籍起着傳承知識和智慧的重要作用,當進入電視視覺時代以後,以電視作爲一個傳遞知識和信息的媒介是否合適,作者在該書中做了詳盡的論述,電視這種媒介形式,快速切換各種信息,並沒有且不能留給觀衆仔細思考的時間,在電視文化普及以後形成現今的快餐式的文化氛圍中,觀衆對於思考是排斥的。電視是否就和嚴禁的思考天然對立呢?再擴展到我們更碎片化的互聯網時代,我們刷着微博,享受着其帶來的信息刺激,但這些信息是否是知識,是否對你的工作生活有提升之處呢?碎片化中不太可能有太嚴謹的邏輯推理,這和文化快餐相駁次。

當你真正想要建立或者完善自己的知識體系時,書籍無疑是到目前爲止最合適的工具,當然,從古至今印刷品市場一直是魚龍混雜,大量書籍也是起到一種消耗時間的快餐的作用,對於什麼是對自己最好或者最適合的方式,每個人都應該有自己的思考,畢竟每個人都活在信息偏見之中,關於此的自我思考和反省,這就是屬於自己的事了。

在一個碎片化的時代,作者稱之爲躲貓貓的世界,外界的大量冗餘信息在我們眼前快速閃現切換,使得我們都看似很忙,每一個大腦基本上都會接受到過量信息,實際上接受這些瑣碎冗餘的信息後,它們大部分並不能和你原來的知識架構發生化學反應,從而成爲你知識架構的一部分。讓人有感覺很疲憊,但卻感到一無所獲。

在這裏想要說明的是,娛樂和知識並不是對立關係,但最好涇渭分明些,爲兩者分配合理的時間和精力,而不是把兩者混雜一塊,甚至刻意糅合到一塊。娛樂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如果成爲生活的全部,或者說生活的全部都是以娛樂會的形式展現出來,或者說大部分人只接受這樣一種輕鬆的形式,畢竟像電視和網絡所帶來的感官刺激絕非書籍能夠比擬。
嚴謹的邏輯在任何時代都是稀缺品,在碎片化的時代,需要耗費大量腦力的思考會讓大腦逃避。

文中提到的電視對於美國選舉的影響,在網絡時代,關於中國的很多政治話題也是被廣泛討論,令人不安的是,關於公共話題,大家當然都有權利討論,但是理性討論的基本框架是否應該確立,框架的缺失,恐怕也是網絡暴力頻發的一個原因,網民們更願意訴諸於直白的情緒,而不願意去用邏輯來分析此負責的現實。熱點不斷、高潮頻起的網絡時代,多數人沒有意願花時間和精力去了解具體背景信息,因爲這可能會導致他們錯過下一場新聞盛宴,但是錯過以後真的會如何?卻也是一個不願意去思考的問題。

如果我們真被投入到奧威爾在《1984》中描寫的情形,肯定會像扔進熱水的青蛙快速跳離那樣做出反應;而電視時代和網絡時代的人們,是不是有點類似於被慢慢加熱的溫水中的青蛙?據說,科學家做過驗證實驗,慢慢加熱的溫水中的青蛙,當水溫到達一定程度時,也會跳離。帶上自己的理性,讓自己成爲一隻知道跳離溫水的青蛙吧!

發佈了207 篇原創文章 · 獲贊 1656 · 訪問量 216萬+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