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者的初心》讀書筆記(2)

拔除心中的野草

(1)該對心中的野草滿懷感激

當我們冥想遇到困難時

所以,哪怕你修行時碰到困難,哪怕你打坐時感受到心的漣漪,但這些漣漪本身是可以幫到你的,所以你不應該被他們攪擾。
你應該對心中的野草滿懷感激,因爲到頭來,它們將會滋養你的修行。如果 你體驗過心中的野草是怎樣轉變成心靈養分的話,那麼你的修行就可以突飛猛進。 要給我們的修行一些哲學或心理學的解釋並不難,但那是不夠的,我們必須對於 野草如何轉變成養分的過程有親身的體驗纔可以。


(2)專注呼吸然後放掉呼吸

嚴格來說,在修行時,任何刻意的努力都是不好的,因爲這會助長心產生更多的漣漪。另一方面,沒有努力,絕對的寧靜也是不可能達到的。我們必須有所努力,但又必須在這努力的過程中忘掉自我。在這個領域,既沒有主體性也沒有客體性。

我們的本性

我們的心應該只是靜靜的,甚至一無所覺,而在這種一無所覺之中,任何的努力、思想或觀念都會消失。所以,我們應該鼓勵自己努力到最後一刻,直到所有努力都消失無蹤。你應該把心念集中在呼吸上,直到不再意識到自己的呼吸爲止。

具體的禪修方式

但具體的修行方法應該只管以正確的姿勢打坐,並且專注於呼吸。 我們就是這樣禪修的。


一錯再錯也是禪

(1)最劣等的馬最好?

有時候輕鬆做好並不一定是好

那些輕輕鬆鬆就能把打坐練好的人,通常都要花更多時間才能掌握到禪的真實感和禪的
精髓。但那些覺得禪修極爲困難的人,卻會在其中找到更多意義。


(2)專心一意的努力

保持一心一意的去做

不管怎樣,就是要繼續打坐下去。哪怕你是最下等的馬,一樣可以領悟到禪的精髓。


(3)心情沉重?來打坐吧!

當你心情沉重或者痛苦的時候,最好的對策是打坐

當你坐在你的煩惱中央時,下面哪個要更真實呢?是你的煩惱還是你自己?
透過坐禪,你會體悟到這一點。在持之以恆的修行中,經歷過一連串的順境和逆
境之後,你將會體現禪的精髓,得到它的真實力量。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修行時不要有得失心,也不好有任何期許

當你發現你的修行毫無效果,你反而不會刻意壓抑雜念,而雜念就自然停止
了。這時候,你就會進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階段。

起初,你會感覺到受限制

起初,你會覺得坐禪的姿勢對你來說是一種限制,但是當你能不爲這種限制困擾時,就會
發現“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真義

色:在佛教中指物質現象
空:佛教中指事物在不停的變化

(1)打坐時打坐,吃飯時吃飯

接受當下,不受限制,打坐時打坐,吃飯時吃飯

當限制對你來說不再成爲限制, 那就是修行
一開始去接受當下,可能會有困擾

但在一開始, 要如事情之所如去接受它們,是極爲困難的。你會受到修行時的各種情緒和感受 所困擾。當你做任何事(不管好事或壞事)的時候,都能無所掛礙、不受情緒和 感受所困擾,那就是真正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2)品味生命中的每一分、每一秒

知道生命短暫,所以盡情去品味每一天、每一刻,這就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人生

禪修之初,需要努力

修行之初,你會碰到各式各樣的困難,這時你有必要做一些努力來讓修行貫徹下去。對初學者而言,不需要努力的修行並非真正的修行,因爲初學者的修行 是需要花大力氣的。尤其是對年輕人來說,必須非常刻苦耐勞才能略有所成,你 必須竭盡全力。色即是色。你應該忠於自己的感覺,直到你完全忘掉你自己爲止。


叩頭,叩頭,再叩頭

叩頭,是表示放下自己


(1)向貓和狗叩頭

要無分別心


(2)叩頭是嚴肅的修行

如果你對你的大心沒有堅定信心,你的叩頭就會是二元性的。當你成爲你自己,你就是在真切的意義下給自己叩頭,而你與萬物爲一。只有在“你是你自己”的情況下,你才能在真切的意義下向萬物叩頭。


(3)師傅額頭上的硬皮

叩頭可以幫助我們消除自我中心思想。去除這些想法並不容易,但叩頭是一種非常有價值的修行方法。結果如何並不重要,爲改善自身而努力才更爲要緊。叩頭這種修行是沒有終點可言的。


(4)只管去做,別管不可能

心的平靜不意味着你應該什麼都不做,真正的平靜應該在活動中尋找。所以,我們說:“在不動中尋靜容易,在動中尋靜難,但只有動中之靜纔是真正的靜。”


(5)進步是一點一滴的

點點滴滴的進步

修行過一陣子之後,你就會明白,想要有快速、不尋常的精進是不可能的。哪怕你做了很大的努力,進步仍然只會是點點滴滴。

曹洞宗的理念

這就是曹洞宗的修行方式。你可以說曹洞宗追求的是一點一滴的進步,也可以說曹洞宗完全不期許任何的進步,但只要保持真誠,在每個當下盡最大的努力便已經足夠,沒有任何的涅槃寂靜[12]是在 修行之外的。


開悟沒啥特別?

不要報有其他目的

只有在沒有計較心的情況下,你纔是真正在做事。你坐禪,不是爲了坐禪以外的目的而坐。


(1)坐禪就坐禪,不爲別的

要體現出我們的真實本性,沒有目的,事情本身就是目的。


(2)沒啥特別,又有點特別

如果你持之以恆地坐禪,那你就會愈來愈得到一種力量——一種沒有什麼特別,但又有些特別的力量。你可以稱之爲“法性[13]”、 “佛性”或者“開悟”。你可以用很多不同的名字去稱呼它,但對於那些親身體驗過的人來說,開悟是沒有什麼特別的,但又有些特別。


(3)衆生皆是佛性

佛性只是人性的別名。所以,即便你無所作爲,你仍然是在有所作爲,你就是在表現你自己,表現你的真實本性。你的眼睛會表現,你的聲音會表現,你的行爲會表現。最重要的是,用最簡單和最充分
的方式去表現你的真性,並且在最微妙的事物裏去體會它、欣賞它。

持續修行的好處

如果能夠周復一週、年復一年地持續這種修行,你的體悟就會愈來愈深,而 這種體悟也會瀰漫到你在日常生活裏所做的全部事情。最重要的一點是,要忘卻 所有的得失心,忘卻所有二元性的思維。


在修行的道路上

1、千里常軌人生路

(1)真想永遠坐下去

打坐是爲了體現我們的本性

我們打坐不是爲了獲得什麼,打坐只是我們真性的表現。這就是我們修行的目的。


(2)煮飯就是一種修行

煮飯時煮飯

做飯時應該騰出寬裕的時間,心無雜念,不期待些什麼,只管煮飯就好!那是我們修行的一部分,
是我們的真誠的表現。

坐禪是必要的,但不是唯一的

當然,坐禪對我們來說是必要的,但它不是唯一的修行方式。不管你做什麼, 都應該視之爲我們最深處同一種活動的表現。我們應該品味手邊正在做的事情, 這些事情不是爲了別的事在做準備。


(3)沿着真誠的鐵軌前進

沿着這條鐵 軌前進就是我們僅有的目的。這是我們禪修的真正精神。


(4)喝茶去吧!

我的談話也應當作如是觀:當我的話講完,各位就應該把這些話給忘掉。沒有必要記住我說過的話,也沒有必要去了解我所說的話。完全的瞭解就在各位本身,就在各位裏面,一點問題也沒有。


2、日復一日打坐

佛採用身體苦行的方式發現:

身體的慾望是無邊無際、滌盪不盡的,一味地針對肉體下工夫,將會使宗教修行變得非常理想主義


(1)苦行不是個好主意

佛更關心怎樣活在當下

我們要怎樣才能得到開悟,這纔是佛陀的主要旨趣。開悟的人具有一種完美的、值得追求的人格。佛陀想找出某些人是怎樣發展出這種理想人格的,也就是過去時代的各個聖者是怎樣成爲聖者的。


(2)當面團變成了麪包

修行不應當太理想主義

所以我們強調,修行不能太過理想主義。一個藝術家如果太理想主義,到頭來只有自殺一途,因爲在他的理想與他的實際能力之間存在着一條大鴻溝。因爲沒有夠長的橋樑架接這條鴻溝,他就會絕望。這是一般的精神道路。


3、遠離興奮

禪不是某種興奮,禪只是全神貫注於我們一般的日常事務。

(1)學禪不是要你興奮

禪只是全神貫注於我們一般的日常事務。當你太忙或者太興奮時,你的心會動盪不安,應該讓自己保持寧靜喜樂,遠離興奮。如果你的心是寧靜、恆常的,那麼哪怕你身在喧鬧的世界中,仍然會不爲所擾。


(2)忙個不停很難有好修行

只要能夠對寧靜、平常的修行持之以恆,你的人格特質將可建立起來。如果 你的心老是忙個不停,就不會有時間去建立你自己的人格,而你也將不會有所成 就,修行得太賣力尤其會有這種危險。

最清楚各位的人是各位自己,你們知道自己真正需要些什麼。
你知道自己的心靈狀態和能力範圍,千萬別負荷過度

如果你的修行是寧靜且保有平常心,那麼日常生活本身就是開悟。


4、要努力,不要驕傲

修行中最重要的事情是:要有正確的努力。朝正確方向所做的正確努力,是不可少的。如果你的努力指向不正確的方向,尤其是你也沒覺察到的話,你就會白忙一場.修行時,我們的努力方向應從“有所成”轉向“無所成”。


(1)不以追求結果爲目的

我們總是想要有成就,得到某些結果。如果以“無所成”的心態做一件事,它就包含正面的素質。
應該丟掉多餘的成分,專注於當下。


(2)不知道自己犯了錯,就會犯更多錯

當我們不瞭解自己是在犯錯會犯同一個錯甚至更多的錯。

所謂“清淨”,不是指擦拭某樣東西,使其從不乾淨變回乾淨。所謂“清淨”, 指的只是讓事物“如其所如”。當有多餘的東西加到其上面,它就不再清淨。當某樣東西變爲二元,它就不清淨。如果你認定“坐禪”可以讓你得到些什麼,你的修行就已經不清淨了。

活在當下

如果你在坐禪,就只管坐禪,如果開悟來到,就只管讓它來。我們不應該執著於得到開悟,哪怕你察覺不到,但坐禪的本質總是存在於你的坐禪之中,所以不要去想你也許可以從坐禪中得到什麼。只管打坐就夠,坐禪的本質會表現出它自己,而你也會得到它。


(3)一隻手也可以鼓掌?

即使你什麼都不做,坐禪的本質都隨時與你同在。但如果你企圖把它找出來,企圖看看它的本質,結果就是什麼都找不到。


(4)修行使你無懼於失去

如果你不是執着於“得”,就沒有所謂的“失”

不要把目光放在特定的東西上,不要想取得某種特別的成就。在你自己的清淨本質中,你已經擁有了一切。倘若你明白這個最終的事實,就會一無所懼。你也許會碰到一些麻煩,卻不會感到恐懼。一個人碰到麻煩時不知道那是個麻煩,這纔是真正的麻煩。


5、不留一絲痕跡

坐禪時,我們的心是平靜而相當單純的。當我們帶着一顆複雜心做事,我們的活動也會變得十分複雜。

(1)別再一心二用

我們做事情往往有必要先想一想,但正確的思考是不會留下任何陰影的。會留下痕跡的思考是來自我們相對的、混亂的心。相對心是一顆自我對比於別物的心,也因此是顆畫地自限的心。


(2)別自以爲做了好事

不要執著於過去做過的事

我們不應該忘記做過些什麼,但卻不該在記憶中留下一個多餘的痕跡。留下痕跡和記憶往事是兩回事。我們有必要記得自己做過些什麼,但卻不該執著於這些做過的事。我所謂的“執著”正是我們在思考與活動時所留下的痕跡。

參禪是需全身心都投入去做的事


(3)每一刻都應該修行

如果你全身心去坐禪,那生活中每一刻都是在坐禪。禪修時,你會變得與禪合而爲一,不再有你或者有坐禪這件事。


(4)停止批判,開始修行吧!

知難行易,當我們知道道理,而不去踐行,去發現它的價值,它就什麼都不是。
禪道主張:人們應該只是專注於一種簡單的基本修行,以及一種對人生簡單的基本理解。

我們不應該執著於某些空想的觀念或美好的東西,我們不應該追求善。真理總是近在手邊,而且是你伸手可及的。


6、佈施就是無所執著

(1)施比受更讓人快樂

六種方式到達彼岸

“佈施波羅蜜”就是其中的

  • 第一種,意味着以佈施而渡;
  • 第二種是“持戒[16]波羅蜜”,意味着以持戒而渡;
  • 第三種是“忍辱[17]波羅蜜”,意味着以忍辱而渡;
  • 第四種是“精進[18]波羅蜜”, 意味着以精進而渡;
  • 第五種是“禪定[19]波羅蜜”,意味着以禪定而渡;
  • 第六種是“智慧[20]波羅蜜”,意味着以智慧而渡。


(2)你可以佈施一片樹葉

道元禪師說過:“佈施是無執。”也就是說,單單無所執的本身就是一種佈施。


(3)打坐時,我們什麼都不是

因爲我們忘記了“是誰在創造”以及“爲何而創造”時,我們就會執著於物質價值和交換價值

當你不執著時:

當你不執著於一項事物時,那意味着你意識到它的絕對價值。你做的任何事都應該基於這種覺知,而不是自我中心的價值觀念。如此一來,你做的一切都會 是真正的佈施,也就是“佈施波羅蜜”。


(4)忘了坐禪,也忘了上帝

我們應該日復一日忘掉我們做過的事,這是真正的無所執著。我們應該做些新的事情。做新的事情當然要以舊的事情爲前車之鑑,但我們不應緊抓着做過的事情不放,而是隻要去反省就好。


7、避開修行中的錯誤

很多人會犯的另一個毛病是,爲了尋找快樂而修行。事實上,如果你在修行時會感到快樂,那正好反映出你的修行不太對勁。

(1)別設定目標

只要你的修行是建立在貪念之上,只要你是以一種理想主義的方式來坐禪,就不會真的有時間去實現你的理想。此外,你也會犧牲掉修行的真義。因爲你的眼睛總是看着前面,你就會爲未來的你犧牲掉現在的你,最後只落得一無所得。這是荒謬的,不是正確的修行方法。比這種理想主義態度更糟的是,抱着與別人爭勝的心理坐禪。那真是一種可憐兮兮的修行方式。


(2)哪怕昏昏欲睡,還是要修行

只管打坐。坐禪時,我們就只是坐禪。
下面方式判斷你修行是否正確:

如果你打坐累了,或者對打坐產生厭煩的感覺,就應該知道這是一個警告。那表示你的修行太理想主義,表示你有貪念,修行不夠淸淨。要是修行時太貪心, 你就會容易氣餒。所以,你應該感激有警告的出現,把你修行的弱點指出來。這時候,你要記取錯誤,從頭來過,你就能重拾清淨的修行,這是很重要的一點。

真正的修行

不論你在坐禪時有沒有碰到困難,只要你能堅持不懈,你的修行都會是真正的清淨修行。哪怕你感
覺不到,你的修行仍然是清淨的。


(3)快樂的修行不太對勁

很多人會犯的另一個毛病是,爲了尋找快樂而修行。事實上,如果你在修行時會感到快樂,那正好反映出你的修行不太對勁。那當然不是個糟糕的修行,但與真切的修行相比,這樣的修行並不是那麼好。

在小乘佛教裏,修行分爲四類
最好的修行

是沒有快樂的感覺的(包括精神上的快樂),修行的人只管修行,忘掉了肉體與心靈的感覺,也忘掉了 自身的存在,這是第四個階段的修行,也是最高的層次

次一等的修行

在修行時, 感到一點點肉體的快樂,而你之所以修行,也是爲了這種快樂。

再下之的層次,爲了精神和肉體的快樂而修行

在修行時,會同時感到精神與肉體的快樂。

最下層次

修行時,既無思想,也沒有好奇心。

最好要做到,只管修行,不求其他。如果在修行中遇到困難,這反應出你有一些不正確的觀念。但是如果你認識到它是錯誤並持續下去,自然也會變成正確的修行。


(4)成見是衝突的根源

當你抱有一定的成見,認爲某種修行方式好或者不好,這就陷入“我執”

真切的修行是沒有特定方式的,你應該找出適合自己的方式,並且弄明白其優缺點所在,等到搞清楚之後,當你採用這種方式來修行時,就不會有危險了。


8、限制自己的行動

修行應該不設定特定的目標或目的,也不崇拜任何對象。

中國著名的趙州禪師說過:“金佛過不了爐,木佛過不了火,泥佛過不了水。”只要你的修行是指向某個特殊對象(不管是金佛、木佛還是泥佛),這樣的修行有時就是不管用。


(1)吃飯時吃飯,睡覺時睡覺

專注於當下的活動,不在心中放入某些特定對象,而是去限制自己的活動。比如坐禪

坐禪時,我們會把活動限制到最少的程度,只管保持正確姿勢,專心打坐,就是我們用來表現法性的方法。然後我們會成爲佛,表現出佛性。


(2)不管信什麼教都可以坐禪

不管在任何環境之下,你都不能夠忽視佛,因爲你自己就是佛,只有這個佛能完全幫助你。


9、研究佛法,研究自己

研究佛法的目的不是爲了研究佛法,而是爲了研究我們自己


(1)你需要一位師父

不要執着於教法和師父,你應當獨立,之所以需要師父,就是爲了讓自己變得獨立。


(2)弟子本身就是佛

我們在某個地方從事修行,其目的只是在於研究自己。我們是爲了變得獨立而研究自己。


但有一點不能弄錯, 你不應該把從師父那裏學來的東西用來取代你自己。跟隨一位師父以便研究自己, 這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3)只是起牀,打坐,叩頭

要專注於當下


(4)做自己該做的事

所以,你對佛法有沒有感覺並不是重點,你對佛法感覺是好是壞也無關緊要, 佛法無關乎好與壞。我們只是做我們該做的事,這就是佛法

有些時候,我們需要激勵,但應該明白激勵只是激勵並非修行的真正目的。


(5)學佛的最終目的是忘掉自己

道元禪師說過:“研究佛法是爲了研究自己,研究自己是爲了忘掉自己。”

一時性和真實本性的區別

當你執著於你真實本性的一時性的表現時,那麼談談佛法是有必要的,否則你就會把一時性的表現當成真實本性。但這個一時性的表現並不等同於真實本性,但與此同時卻又等同於真實本性!它有時一下子是真實本性,在時間最細微的分子裏,它是真實本性。但它不總是真實本性,因爲在下一個剎那,它就不再是真實本性了。


10、靜坐於煩惱之中

要解決煩惱就是要成爲煩惱的一部分,與煩惱合而爲一。

坐禪只是坐禪,沒有什麼特別


(1)磚塊也能磨成鏡子

用一段公案來說明,坐禪只是手段,佛就在我們身上

如果磚塊不能磨成鏡子,坐禪又如何能成佛?你不是想成佛嗎?佛性並不存在於你的平常心之外。當一輛牛車不走,你是要鞭打牛還是鞭打車?”

佛性就在生活之中。


(2)不管你做什麼,都是坐禪

就是當你是你的時候,不管你做什麼,都是坐禪。


(3)迷失自己,煩惱於焉生起

因爲迷失了自己,煩惱對你來說就會成爲真正的煩惱。當你沒有迷失自己,哪怕你碰到麻煩,都不會覺得它們是什麼煩惱。你只需靜坐在煩惱之中,而當煩惱成爲你的一部分,或者當你成爲煩惱的一部分,就再也沒有煩惱可言,因爲你已成爲煩惱自身,那煩惱就是你自身。如果是這樣,就不再有煩惱可言。


(4)與煩惱合而爲一

當你成爲四周環境的一部分(換句話說,把自己叫回到當下來),就不會有煩惱可言。


當你坐禪,你的煩惱也會跟着坐禪,萬物也會跟着坐禪。只要你是在坐禪,那麼,即使你的另一半是躺在牀上睡覺,他/她也同樣是在坐禪。但是當你沒有真心坐禪的時候,你和你的另一半就會成爲相當不同、相當分離的兩造。所以說,只要你是真正在坐禪,那衆生就會在同一時間修習我們的禪道。


(5)只管做,別問結果

呼喚自己,活在當下,時時刻刻持續進行。只管去做,不要分心,吃飯時吃飯。

不要帶着一絲絲的憂慮吃東西,那表示你就是你自己。


當你成爲你,你就會以事物的本然面貌看待它們,與周遭渾然爲一。這纔是你的真我,這纔是真正的修行


11、空性使你理解一切

瞭解空性的人卻總是能以事物的本然面貌接受它們。他們能欣賞一切,不管做什麼,他們都總是能以堅定不移來化解煩惱。


(1)閃電過後,夜空扔只是夜空

與其蒐集一堆知識,你更應該反過來把自己的心清理乾淨。心一旦清乾淨了,真正的知識就是你已具有的。


如果你以一顆清淨的心來聆聽我們的教法,就會把這些教法當成你本已知道的事情,並接受它們。這就是所謂的空性或全知,也就是無所不知。


(2)如實接受事物的本然面貌

我們也不應貯藏知識,而應跳脫知識的羈絆。


如果你想充分欣賞某個事物,就得先忘卻自我, 像漆黑夜空接受閃電的態度一樣來接受它。


(3)在空性中,不同語言也能溝通

有時候,我們會以爲根本不可能去了解不熟悉的事物,但事實上,沒有任何事物是我們不熟悉


(4)只要堅定不移就可以了

但在實際上,耐性有時卻是一種不接受的態度。瞭解空性的人卻總是能以事物的本然面貌接受它們,他們能欣賞一切,不管做什麼,都能以堅定不移來化解煩惱。


12、說你想說的話

不要刻意迎合別人,最重要的是如實表達你自己,這樣你纔會快樂,別人也纔會快樂。


(1)透過禪修來體驗實相

我們說話時,總牽涉主觀的意向和情境因素,所以完美的表達是不存在的,任何語句多少總是有所扭曲。然而,我們仍然必須透過師父的話來明白客觀的事實本身,也就是明白終極的事實本身。所謂“終極的事實”,指的並非永恆不變的事實,而是每個當下的事實。你可以稱之爲“存在”或是“實相”。


透過直接經驗可以理解到,實相正是我們禪修的目的,也是我們研究佛法的目的。透過對佛法的研究,你將瞭解你的本性、心智機能,以及呈現在你各種活動中的真理。但唯有透過禪修,你纔可能直接體驗實相,以及明白你師父和佛陀的各種開示的意義。


(3)忠於自己,打開自己

禪道極重視坦率。你應該忠於自己的感受,忠於自己的心,表達自己的想法時,應該毫無保留,這樣子可以讓對方更容易瞭解你。


聽別人說話時,你應該把所有的成見與主觀意見擺在一邊,就只是聆聽對方說話和觀察他說話的方式,不可以有太多對與錯、善與惡的價值判斷。

與別人溝通時,警惕自己太執着

但是通常,我們聽別人說話時,都只是聽見自己的回聲,你聽到的是自己的意見。如果別人的意見與你相合,你就會接受,否則你就會拒絕,甚至沒聽進耳朵裏去,這是溝通經常存在的一種危險。


(4)調整自己說話方式

一個聆聽者或一個弟子必須把心清理乾淨,以避開各種扭曲的可能。一個充滿既定觀念、主觀考慮或習氣滿盈的心,是不會對物的如實之相有所敞開的。這就是爲什麼我們要坐禪:把心清理乾淨,除去它與所有事物的關聯。


(5)做自己,才快樂

禪道的本意

保持自然並以善解的方式體察別人所說的話或者所做的事,這實在是很困難。如果我們刻意調整自己去迎合別人,就不可能保持自然。不要刻意迎合別人,最重要的是如實表達你自己,這樣你纔會快樂,別人也纔會快樂。透過禪修,你將獲得這種能力。禪不是某種花俏、特殊的生活藝術,我們的教法只是要人們在最確切的意義下過活,在每—個當下爲此努力,這是我們的禪道所在


(6)打坐是最好的溝通

最好的溝通方法也許還是隻管打坐,什麼都不說,這樣你就會了解禪的全面意義。


(13)一切作爲都是修行

我們在聆聽時應該只是聆聽,不要試圖從偏頗的觀點去理解我們聽到的話,這就是我們談論佛法或聆聽佛法時應該有的方式。

禪是拿來修行的,最好的方式是隻管修行,什麼都不說。


(1)坐禪時就只是坐禪

說話是修行的一種,聆聽也是修行的一種。我們坐禪時應該只是坐禪,不帶有任何計較心理。

只在當下,坐禪時坐禪即可


(2)以無定形的心嚴格修行

曹洞宗以大乘精神來進行小乘修行。

也就是用無定形的心來進行嚴格的、形式化的修行。儘管我們的修行看起來很形式化,但我們的
心卻是不拘一格的。儘管我們每天早上都會以相同的方式坐禪,但不能因此就說那是一種形式化的修行,所謂的“形式化”或者“非形式化”,完全是分別心的產物。


(3)修行並無大小乘之別

盡心去做

只要做任何事情時都不思善、不思惡,都是傾注你全副身心去做, 那麼你就符合我們的禪道了。


(4)煩不煩?由你來決定!

大心是你要去表現的,不是你要去猜度的。大心是你本自具足的,不是你要去尋覓索求的。大心是透過我們的活動來表現,是我們應該去享受的。能做到這一點,持戒的方式就沒有大乘或小乘的分別。


有時我們的煩惱來自大心的過於複雜,有時則來自大心太過簡單,以至於無法去猜度它。因爲當你想要猜度大心是什麼,當你想要簡化複雜的大心時,這對你而言,就變成了一種煩惱。


(14)對死亡的新體會

生與死只是同一件事,明白這點之後,我們將不再恐懼死亡,生命中也不會有實質的煩惱。


(1)觀瀑布也觀人生

當我們看着整條河流時,不會感受到河流是活的;只有當我們把水打在一個勺子裏頭,纔會感受到水是有感覺的,也同時感受到使用水的那個人的價值。以這種方式來體會水和我們自己,就不會僅僅把水看成一種物質而已,它是活的東西。


(2)生與死是同一件事

不要產生分離心

當你不明白自己與河流、與宇宙爲一體,就會產生恐懼。但不管有沒有分成一滴一滴,水始終是水。生與死只是同一件事,明白這點之後,我們將不再恐懼死亡,生命中也不再有實質的煩惱。


(3)對生命的全新體驗

當水滴落入河裏,回到它與河流本有的“一如”,就不會再有任何個體的感覺。它歸復到本性,找到了從容自若。回到河裏去的水滴是何等快樂!


(4)“一切皆空”的了悟

當你傾注全副身心去打坐,坐到身心合一、與萬物合一的境界, 就可以輕易達到這種了悟。

我們說:“萬法源於空。”一整條河流或一整顆心就是空。獲得這種了悟,我們就找到了人生的真義。獲得這種了悟,我們就會看出人生的美。在悟得這個道理之前,我們看到的一切無非都只是虛幻。有時我們會高估人生的美,有時卻會 低估或忽視人生的美,而這是因爲我們的小心與實相不一致的緣故。

發佈了207 篇原創文章 · 獲贊 1656 · 訪問量 216萬+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