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JVM鎖機制


 1249人閱讀 評論(0) 收藏 舉報
 分類:
 

目前在Java中存在兩種鎖機制:synchronized和Lock,Lock接口及其實現類是JDK5增加的內容,其作者是大名鼎鼎的併發專家Doug Lea。本文並不比較synchronized與Lock孰優孰劣,只是介紹二者的實現原理。

數據同步需要依賴鎖,那鎖的同步又依賴誰?synchronized給出的答案是在軟件層面依賴JVM,而Lock給出的方案是在硬件層面依賴特殊的CPU指令,大家可能會進一步追問:JVM底層又是如何實現synchronized的?

本文所指說的JVM是指Hotspot的6u23版本,下面首先介紹synchronized的實現:

synrhronized關鍵字簡潔、清晰、語義明確,因此即使有了Lock接口,使用的還是非常廣泛。其應用層的語義是可以把任何一個非null對象作爲"鎖",當synchronized作用在方法上時,鎖住的便是對象實例(this);當作用在靜態方法時鎖住的便是對象對應的Class實例,因爲Class數據存在於永久帶,因此靜態方法鎖相當於該類的一個全局鎖;當synchronized作用於某一個對象實例時,鎖住的便是對應的代碼塊。在HotSpot JVM實現中,鎖有個專門的名字:對象監視器。

1. 線程狀態及狀態轉換

當多個線程同時請求某個對象監視器時,對象監視器會設置幾種狀態用來區分請求的線程:

◆ Contention List:所有請求鎖的線程將被首先放置到該競爭隊列。

◆ Entry List:Contention List中那些有資格成爲候選人的線程被移到Entry List。

◆ Wait Set:那些調用wait方法被阻塞的線程被放置到Wait Set。

◆ OnDeck:任何時刻最多只能有一個線程正在競爭鎖,該線程稱爲OnDeck。

◆ Owner:獲得鎖的線程稱爲Owner。

◆ !Owner:釋放鎖的線程。

下圖反映了個狀態轉換關係:

新請求鎖的線程將首先被加入到ConetentionList中,當某個擁有鎖的線程(Owner狀態)調用unlock之後,如果發現EntryList爲空則從ContentionList中移動線程到EntryList,下面說明下ContentionList和EntryList的實現方式:

1.1 ContentionList虛擬隊列

ContentionList並不是一個真正的Queue,而只是一個虛擬隊列,原因在於ContentionList是由Node及其next指針邏輯構成,並不存在一個Queue的數據結構。ContentionList是一個後進先出(LIFO)的隊列,每次新加Node時都會在隊頭進行,通過CAS改變第一個節點的的指針爲新增節點,同時設置新增節點的next指向後續節點,而取得操作則發生在隊尾。顯然,該結構其實是個Lock-Free的隊列。

因爲只有Owner線程才能從隊尾取元素,也即線程出列操作無爭用,當然也就避免了CAS的ABA問題。

1.2 EntryList

EntryList與ContentionList邏輯上同屬等待隊列,ContentionList會被線程併發訪問,爲了降低對ContentionList隊尾的爭用,而建立EntryList。Owner線程在unlock時會從ContentionList中遷移線程到EntryList,並會指定EntryList中的某個線程(一般爲Head)爲Ready(OnDeck)線程。Owner線程並不是把鎖傳遞給OnDeck線程,只是把競爭鎖的權利交給OnDeck,OnDeck線程需要重新競爭鎖。這樣做雖然犧牲了一定的公平性,但極大的提高了整體吞吐量,在Hotspot中把OnDeck的選擇行爲稱之爲“競爭切換”。

OnDeck線程獲得鎖後即變爲owner線程,無法獲得鎖則會依然留在EntryList中,考慮到公平性,在EntryList中的位置不發生變化(依然在隊頭)。如果Owner線程被wait方法阻塞,則轉移到WaitSet隊列;如果在某個時刻被notify/notifyAll喚醒,則再次轉移到EntryList。

2. 自旋鎖

那些處於ContetionList、EntryList、WaitSet中的線程均處於阻塞狀態,阻塞操作由操作系統完成(在Linxu下通過pthread_mutex_lock函數)。線程被阻塞後便進入內核(Linux)調度狀態,這個會導致系統在用戶態與內核態之間來回切換,嚴重影響鎖的性能。

緩解上述問題的辦法便是自旋,其原理是:當發生爭用時,若Owner線程能在很短的時間內釋放鎖,則那些正在爭用線程可以稍微等一等(自旋),在Owner線程釋放鎖後,爭用線程可能會立即得到鎖,從而避免了系統阻塞。但Owner運行的時間可能會超出了臨界值,爭用線程自旋一段時間後還是無法獲得鎖,這時爭用線程則會停止自旋進入阻塞狀態(後退)。基本思路就是自旋,不成功再阻塞,儘量降低阻塞的可能性,這對那些執行時間很短的代碼塊來說有非常重要的性能提高。自旋鎖有個更貼切的名字:自旋-指數後退鎖,也即複合鎖。很顯然,自旋在多處理器上纔有意義。

還有個問題是,線程自旋時做些啥?其實啥都不做,可以執行幾次for循環,可以執行幾條空的彙編指令,目的是佔着CPU不放,等待獲取鎖的機會。所以說,自旋是把雙刃劍,如果旋的時間過長會影響整體性能,時間過短又達不到延遲阻塞的目的。顯然,自旋的週期選擇顯得非常重要,但這與操作系統、硬件體系、系統的負載等諸多場景相關,很難選擇,如果選擇不當,不但性能得不到提高,可能還會下降,因此大家普遍認爲自旋鎖不具有擴展性。

對自旋鎖週期的選擇上,HotSpot認爲最佳時間應是一個線程上下文切換的時間,但目前並沒有做到。經過調查,目前只是通過彙編暫停了幾個CPU週期,除了自旋週期選擇,HotSpot還進行許多其他的自旋優化策略,具體如下:

◆ 如果平均負載小於CPUs則一直自旋。

◆ 如果有超過(CPUs/2)個線程正在自旋,則後來線程直接阻塞。

◆ 如果正在自旋的線程發現Owner發生了變化則延遲自旋時間(自旋計數)或進入阻塞。

◆ 如果CPU處於節電模式則停止自旋。

◆ 自旋時間的最壞情況是CPU的存儲延遲(CPU A存儲了一個數據,到CPU B得知這個數據直接的時間差)。

◆ 自旋時會適當放棄線程優先級之間的差異。

那synchronized實現何時使用了自旋鎖?答案是在線程進入ContentionList時,也即第一步操作前。線程在進入等待隊列時首先進行自旋嘗試獲得鎖,如果不成功再進入等待隊列。這對那些已經在等待隊列中的線程來說,稍微顯得不公平。還有一個不公平的地方是自旋線程可能會搶佔了Ready線程的鎖。自旋鎖由每個監視對象維護,每個監視對象一個。

3. 偏向鎖

在JVM1.6中引入了偏向鎖,偏向鎖主要解決無競爭下的鎖性能問題,首先我們看下無競爭下鎖存在什麼問題:
現在幾乎所有的鎖都是可重入的,也即已經獲得鎖的線程可以多次鎖住/解鎖監視對象,按照之前的HotSpot設計,每次加鎖/解鎖都會涉及到一些CAS操作(比如對等待隊列的CAS操作),CAS操作會延遲本地調用,因此偏向鎖的想法是一旦線程第一次獲得了監視對象,之後讓監視對象“偏向”這個線程,之後的多次調用則可以避免CAS操作,說白了就是置個變量,如果發現爲true則無需再走各種加鎖/解鎖流程。但還有很多概念需要解釋、很多引入的問題需要解決。

3.1 CAS及SMP架構

CAS爲什麼會引入本地延遲?這要從SMP(對稱多處理器)架構說起,下圖大概表明了SMP的結構:

其意思是所有的CPU會共享一條系統總線(BUS),靠此總線連接主存。每個核都有自己的一級緩存,各核相對於BUS對稱分佈,因此這種結構稱爲“對稱多處理器”。

而CAS的全稱爲Compare-And-Swap,是一條CPU的原子指令,其作用是讓CPU比較後原子地更新某個位置的值,經過調查發現,其實現方式是基於硬件平臺的彙編指令,就是說CAS是靠硬件實現的,JVM只是封裝了彙編調用,那些AtomicInteger類便是使用了這些封裝後的接口。

Core1和Core2可能會同時把主存中某個位置的值Load到自己的L1 Cache中,當Core1在自己的L1 Cache中修改這個位置的值時,會通過總線,使Core2中L1 Cache對應的值“失效”,而Core2一旦發現自己L1 Cache中的值失效(稱爲Cache命中缺失)則會通過總線從內存中加載該地址最新的值,大家通過總線的來回通信稱爲“Cache一致性流量”,因爲總線被設計爲固定的“通信能力”,如果Cache一致性流量過大,總線將成爲瓶頸。而當Core1和Core2中的值再次一致時,稱爲“Cache一致性”,從這個層面來說,鎖設計的終極目標便是減少Cache一致性流量。

而CAS恰好會導致Cache一致性流量,如果有很多線程都共享同一個對象,當某個Core CAS成功時必然會引起總線風暴,這就是所謂的本地延遲,本質上偏向鎖就是爲了消除CAS,降低Cache一致性流量。

Cache一致性:

上面提到Cache一致性,其實是有協議支持的,現在通用的協議是MESI(最早由Intel開始支持),具體參考:http://en.wikipedia.org/wiki/MESI_protocol,以後會仔細講解這部分。

Cache一致性流量的例外情況:

其實也不是所有的CAS都會導致總線風暴,這跟Cache一致性協議有關,具體參考:http://blogs.oracle.com/dave/entry/biased_locking_in_hotspot

NUMA(Non Uniform Memory Access Achitecture)架構:

與SMP對應還有非對稱多處理器架構,現在主要應用在一些高端處理器上,主要特點是沒有總線,沒有公用主存,每個Core有自己的內存,針對這種結構此處不做討論。

3.2 偏向解除

偏向鎖引入的一個重要問題是,在多爭用的場景下,如果另外一個線程爭用偏向對象,擁有者需要釋放偏向鎖,而釋放的過程會帶來一些性能開銷,但總體說來偏向鎖帶來的好處還是大於CAS代價的。

4. 總結

關於鎖,JVM中還引入了一些其他技術比如鎖膨脹等,這些與自旋鎖、偏向鎖相比影響不是很大,這裏就不做介紹。
通過上面的介紹可以看出,synchronized的底層實現主要依靠Lock-Free的隊列,基本思路是自旋後阻塞,競爭切換後繼續競爭鎖,稍微犧牲了公平性,但獲得了高吞吐量。下面會繼續介紹JVM鎖中的Lock(深入JVM鎖2-Lock)。

原文鏈接:http://blog.csdn.net/chen77716/article/details/6618779



前文(深入JVM鎖機制-synchronized)分析了JVM中的synchronized實現,本文繼續分析JVM中的另一種鎖Lock的實現。與synchronized不同的是,Lock完全用Java寫成,在java這個層面是無關JVM實現的。

在java.util.concurrent.locks包中有很多Lock的實現類,常用的有ReentrantLock、ReadWriteLock(實現類ReentrantReadWriteLock),其實現都依賴java.util.concurrent.AbstractQueuedSynchronizer類,實現思路都大同小異,因此我們以ReentrantLock作爲講解切入點。

1. ReentrantLock的調用過程

經過觀察ReentrantLock把所有Lock接口的操作都委派到一個Sync類上,該類繼承了AbstractQueuedSynchronizer:

  1. static abstract class Sync extends AbstractQueuedSynchronizer  

Sync又有兩個子類:

  1. final static class NonfairSync extends Sync
  1. final static class FairSync extends Sync 

顯然是爲了支持公平鎖和非公平鎖而定義,默認情況下爲非公平鎖。

先理一下Reentrant.lock()方法的調用過程(默認非公平鎖):

這些討厭的Template模式導致很難直觀的看到整個調用過程,其實通過上面調用過程及AbstractQueuedSynchronizer的註釋可以發現,AbstractQueuedSynchronizer中抽象了絕大多數Lock的功能,而只把tryAcquire方法延遲到子類中實現。tryAcquire方法的語義在於用具體子類判斷請求線程是否可以獲得鎖,無論成功與否AbstractQueuedSynchronizer都將處理後面的流程。

2. 鎖實現(加鎖)

簡單說來,AbstractQueuedSynchronizer會把所有的請求線程構成一個CLH隊列,當一個線程執行完畢(lock.unlock())時會激活自己的後繼節點,但正在執行的線程並不在隊列中,而那些等待執行的線程全部處於阻塞狀態,經過調查線程的顯式阻塞是通過調用LockSupport.park()完成,而LockSupport.park()則調用sun.misc.Unsafe.park()本地方法,再進一步,HotSpot在Linux中中通過調用pthread_mutex_lock函數把線程交給系統內核進行阻塞。

該隊列如圖:

與synchronized相同的是,這也是一個虛擬隊列,不存在隊列實例,僅存在節點之間的前後關係。令人疑惑的是爲什麼採用CLH隊列呢?原生的CLH隊列是用於自旋鎖,但Doug Lea把其改造爲阻塞鎖。

當有線程競爭鎖時,該線程會首先嚐試獲得鎖,這對於那些已經在隊列中排隊的線程來說顯得不公平,這也是非公平鎖的由來,與synchronized實現類似,這樣會極大提高吞吐量。

如果已經存在Running線程,則新的競爭線程會被追加到隊尾,具體是採用基於CAS的Lock-Free算法,因爲線程併發對Tail調用CAS可能會導致其他線程CAS失敗,解決辦法是循環CAS直至成功。AbstractQueuedSynchronizer的實現非常精巧,令人歎爲觀止,不入細節難以完全領會其精髓,下面詳細說明實現過程:
 

2.1 Sync.nonfairTryAcquire

nonfairTryAcquire方法將是lock方法間接調用的第一個方法,每次請求鎖時都會首先調用該方法。

  1. final boolean nonfairTryAcquire(int acquires) {   
  2.     final Thread current = Thread.currentThread();   
  3.     int c = getState();   
  4.     if (c == 0) {   
  5.         if (compareAndSetState(0, acquires)) {   
  6.             setExclusiveOwnerThread(current);   
  7.             return true;   
  8.         }   
  9.     }   
  10.     else if (current == getExclusiveOwnerThread()) {   
  11.         int nextc = c + acquires;   
  12.         if (nextc < 0// overflow   
  13.             throw new Error("Maximum lock count exceeded");   
  14.         setState(nextc);   
  15.         return true;   
  16.     }   
  17.     return false;   
  18. }   

該方法會首先判斷當前狀態,如果c==0說明沒有線程正在競爭該鎖,如果不c !=0 說明有線程正擁有了該鎖。

如果發現c==0,則通過CAS設置該狀態值爲acquires,acquires的初始調用值爲1,每次線程重入該鎖都會+1,每次unlock都會-1,但爲0時釋放鎖。如果CAS設置成功,則可以預計其他任何線程調用CAS都不會再成功,也就認爲當前線程得到了該鎖,也作爲Running線程,很顯然這個Running線程並未進入等待隊列。

如果c !=0 但發現自己已經擁有鎖,只是簡單地++acquires,並修改status值,但因爲沒有競爭,所以通過setStatus修改,而非CAS,也就是說這段代碼實現了偏向鎖的功能,並且實現的非常漂亮。

2.2 AbstractQueuedSynchronizer.addWaiter

addWaiter方法負責把當前無法獲得鎖的線程包裝爲一個Node添加到隊尾:

  1. private Node addWaiter(Node mode) {   
  2.     Node node = new Node(Thread.currentThread(), mode);   
  3.     // Try the fast path of enq; backup to full enq on failure   
  4.     Node pred = tail;   
  5.     if (pred != null) {   
  6.         node.prev = pred;   
  7.         if (compareAndSetTail(pred, node)) {   
  8.             pred.next = node;   
  9.             return node;   
  10.         }   
  11.     }   
  12.     enq(node);   
  13.     return node;   
  14. }   
其中參數mode是獨佔鎖還是共享鎖,默認爲null,獨佔鎖。追加到隊尾的動作分兩步:
  1. 如果當前隊尾已經存在(tail!=null),則使用CAS把當前線程更新爲Tail。
  2. 如果當前Tail爲null或則線程調用CAS設置隊尾失敗,則通過enq方法繼續設置Tail。
下面是enq方法:
  1. private Node enq(final Node node) {   
  2.     for (;;) {   
  3.         Node t = tail;   
  4.         if (t == null) { // Must initialize   
  5.             Node h = new Node(); // Dummy header   
  6.             h.next = node;   
  7.             node.prev = h;   
  8.             if (compareAndSetHead(h)) {   
  9.                 tail = node;   
  10.                 return h;   
  11.             }   
  12.         }   
  13.         else {   
  14.             node.prev = t;   
  15.             if (compareAndSetTail(t, node)) {   
  16.                 t.next = node;   
  17.                 return t;   
  18.             }   
  19.         }   
  20.     }   
  21. }   

該方法就是循環調用CAS,即使有高併發的場景,無限循環將會最終成功把當前線程追加到隊尾(或設置隊頭)。總而言之,addWaiter的目的就是通過CAS把當前現在追加到隊尾,並返回包裝後的Node實例。

把線程要包裝爲Node對象的主要原因,除了用Node構造供虛擬隊列外,還用Node包裝了各種線程狀態,這些狀態被精心設計爲一些數字值:

◆ SIGNAL(-1) :線程的後繼線程正/已被阻塞,當該線程release或cancel時要重新這個後繼線程(unpark)。

◆ CANCELLED(1):因爲超時或中斷,該線程已經被取消。

◆ CONDITION(-2):表明該線程被處於條件隊列,就是因爲調用了Condition.await而被阻塞。

◆ PROPAGATE(-3):傳播共享鎖。

◆ 0:0代表無狀態。

2.3 AbstractQueuedSynchronizer.acquireQueued

acquireQueued的主要作用是把已經追加到隊列的線程節點(addWaiter方法返回值)進行阻塞,但阻塞前又通過tryAccquire重試是否能獲得鎖,如果重試成功能則無需阻塞,直接返回

  1. final boolean acquireQueued(final Node node, int arg) {   
  2.     try {   
  3.         boolean interrupted = false;   
  4.         for (;;) {   
  5.             final Node p = node.predecessor();   
  6.             if (p == head && tryAcquire(arg)) {   
  7.                 setHead(node);   
  8.                 p.next = null// help GC   
  9.                 return interrupted;   
  10.             }   
  11.             if (shouldParkAfterFailedAcquire(p, node) &&   
  12.                 parkAndCheckInterrupt())   
  13.                 interrupted = true;   
  14.         }   
  15.     } catch (RuntimeException ex) {   
  16.         cancelAcquire(node);   
  17.         throw ex;   
  18.     }   
  19. }   

仔細看看這個方法是個無限循環,感覺如果p == head && tryAcquire(arg)條件不滿足循環將永遠無法結束,當然不會出現死循環,奧祕在於第12行的parkAndCheckInterrupt會把當前線程掛起,從而阻塞住線程的調用棧。

  1. private final boolean parkAndCheckInterrupt() { 
  2.     LockSupport.park(this); 
  3.     return Thread.interrupted(); 

如前面所述,LockSupport.park最終把線程交給系統(Linux)內核進行阻塞。當然也不是馬上把請求不到鎖的線程進行阻塞,還要檢查該線程的狀態,比如如果該線程處於Cancel狀態則沒有必要,具體的檢查在shouldParkAfterFailedAcquire中:

  1.   private static boolean shouldParkAfterFailedAcquire(Node pred, Node node) {   
  2.       int ws = pred.waitStatus;   
  3.       if (ws == Node.SIGNAL)   
  4.           /*  
  5.            * This node has already set status asking a release  
  6.            * to signal it, so it can safely park  
  7.            */   
  8.           return true;   
  9.       if (ws > 0) {   
  10.           /*  
  11.            * Predecessor was cancelled. Skip over predecessors and  
  12.            * indicate retry.  
  13.            */   
  14.    do {   
  15. node.prev = pred = pred.prev;   
  16.    } while (pred.waitStatus > 0);   
  17.    pred.next = node;   
  18.       } else {   
  19.           /*  
  20.            * waitStatus must be 0 or PROPAGATE. Indicate that we  
  21.            * need a signal, but don't park yet. Caller will need to  
  22.            * retry to make sure it cannot acquire before parking.   
  23.            */   
  24.           compareAndSetWaitStatus(pred, ws, Node.SIGNAL);   
  25.       }    
  26.       return false;   
  27.   }   

檢查原則在於:

◆ 規則1:如果前繼的節點狀態爲SIGNAL,表明當前節點需要unpark,則返回成功,此時acquireQueued方法的第12行(parkAndCheckInterrupt)將導致線程阻塞。

◆ 規則2:如果前繼節點狀態爲CANCELLED(ws>0),說明前置節點已經被放棄,則回溯到一個非取消的前繼節點,返回false,acquireQueued方法的無限循環將遞歸調用該方法,直至規則1返回true,導致線程阻塞。

◆ 規則3:如果前繼節點狀態爲非SIGNAL、非CANCELLED,則設置前繼的狀態爲SIGNAL,返回false後進入acquireQueued的無限循環,與規則2同。

總體看來,shouldParkAfterFailedAcquire就是靠前繼節點判斷當前線程是否應該被阻塞,如果前繼節點處於CANCELLED狀態,則順便刪除這些節點重新構造隊列。

至此,鎖住線程的邏輯已經完成,下面討論解鎖的過程。

3. 解 鎖

請求鎖不成功的線程會被掛起在acquireQueued方法的第12行,12行以後的代碼必須等線程被解鎖鎖才能執行,假如被阻塞的線程得到解鎖,則執行第13行,即設置interrupted = true,之後又進入無限循環。

從無限循環的代碼可以看出,並不是得到解鎖的線程一定能獲得鎖,必須在第6行中調用tryAccquire重新競爭,因爲鎖是非公平的,有可能被新加入的線程獲得,從而導致剛被喚醒的線程再次被阻塞,這個細節充分體現了“非公平”的精髓。通過之後將要介紹的解鎖機制會看到,第一個被解鎖的線程就是Head,因此p == head的判斷基本都會成功。

至此可以看到,把tryAcquire方法延遲到子類中實現的做法非常精妙並具有極強的可擴展性,令人歎爲觀止!當然精妙的不是這個Templae設計模式,而是Doug Lea對鎖結構的精心佈局。

解鎖代碼相對簡單,主要體現在AbstractQueuedSynchronizer.release和Sync.tryRelease方法中:

class AbstractQueuedSynchronizer

  1. public final boolean release(int arg) {   
  2.     if (tryRelease(arg)) {   
  3.         Node h = head;   
  4.         if (h != null && h.waitStatus != 0)   
  5.             unparkSuccessor(h);   
  6.         return true;   
  7.     }   
  8.     return false;   
  9. }   

class Sync

  1. protected final boolean tryRelease(int releases) {   
  2.     int c = getState() - releases;   
  3.     if (Thread.currentThread() != getExclusiveOwnerThread())   
  4.         throw new IllegalMonitorStateException();   
  5.     boolean free = false;   
  6.     if (c == 0) {   
  7.         free = true;   
  8.         setExclusiveOwnerThread(null);   
  9.     }   
  10.     setState(c);   
  11.     return free;   
  12. }   

tryRelease與tryAcquire語義相同,把如何釋放的邏輯延遲到子類中。tryRelease語義很明確:如果線程多次鎖定,則進行多次釋放,直至status==0則真正釋放鎖,所謂釋放鎖即設置status爲0,因爲無競爭所以沒有使用CAS。

release的語義在於:如果可以釋放鎖,則喚醒隊列第一個線程(Head),具體喚醒代碼如下:

  1. private void unparkSuccessor(Node node) {   
  2.     /*  
  3.      * If status is negative (i.e., possibly needing signal) try  
  4.      * to clear in anticipation of signalling. It is OK if this  
  5.      * fails or if status is changed by waiting thread.  
  6.      */   
  7.     int ws = node.waitStatus;   
  8.     if (ws < 0)   
  9.         compareAndSetWaitStatus(node, ws, 0);    
  10.    
  11.     /*  
  12.      * Thread to unpark is held in successor, which is normally  
  13.      * just the next node.  But if cancelled or apparently null,  
  14.      * traverse backwards from tail to find the actual  
  15.      * non-cancelled successor.  
  16.      */   
  17.     Node s = node.next;   
  18.     if (s == null || s.waitStatus > 0) {   
  19.         s = null;   
  20.         for (Node t = tail; t != null && t != node; t = t.prev)   
  21.             if (t.waitStatus <= 0)   
  22.                 s = t;   
  23.     }   
  24.     if (s != null)   
  25.         LockSupport.unpark(s.thread);   
  26. }   

這段代碼的意思在於找出第一個可以unpark的線程,一般說來head.next == head,Head就是第一個線程,但Head.next可能被取消或被置爲null,因此比較穩妥的辦法是從後往前找第一個可用線程。貌似回溯會導致性能降低,其實這個發生的機率很小,所以不會有性能影響。之後便是通知系統內核繼續該線程,在Linux下是通過pthread_mutex_unlock完成。之後,被解鎖的線程進入上面所說的重新競爭狀態。

4. Lock VS Synchronized

AbstractQueuedSynchronizer通過構造一個基於阻塞的CLH隊列容納所有的阻塞線程,而對該隊列的操作均通過Lock-Free(CAS)操作,但對已經獲得鎖的線程而言,ReentrantLock實現了偏向鎖的功能。

synchronized的底層也是一個基於CAS操作的等待隊列,但JVM實現的更精細,把等待隊列分爲ContentionList和EntryList,目的是爲了降低線程的出列速度;當然也實現了偏向鎖,從數據結構來說二者設計沒有本質區別。但synchronized還實現了自旋鎖,並針對不同的系統和硬件體系進行了優化,而Lock則完全依靠系統阻塞掛起等待線程。

當然Lock比synchronized更適合在應用層擴展,可以繼承AbstractQueuedSynchronizer定義各種實現,比如實現讀寫鎖(ReadWriteLock),公平或不公平鎖;同時,Lock對應的Condition也比wait/notify要方便的多、靈活的多。

原文鏈接:http://blog.csdn.net/chen77716/article/details/6641477

發佈了164 篇原創文章 · 獲贊 26 · 訪問量 18萬+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