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va編程的邏輯】堆與優先級隊列&PriorityQueue

完全二叉樹 & 滿二叉樹 & 堆

基本概念

滿二叉樹是指除了最後一層外,每個節點都有兩個孩子,而最後一層都是葉子節點,都沒有孩子。
滿二叉樹

滿二叉樹一定是完全二叉樹,但完全二叉樹不要求最後一層是滿的,但如果不滿,則要求所有節點必須集中在最左邊,從左到右是連續的,中間不能有空的。

完全二叉樹

特點

在完全二叉樹中,可以給每個節點一個編號,編號從1開始連續遞增,從上到下,從左到右
完全二叉樹編號

完全二叉樹有一個重要的特點:給定任意一個節點,可以根據其編號直接快速計算出其父節點和孩子節點。如果編號爲i,則父節點編號爲i/2,左孩子編號爲2*i,右孩子編號爲2*i+1
它使得邏輯概念上的二叉樹可以方便地存儲到數組中,數組中的元素索引就對應節點的編號,樹中的父子關係通過其索引關係隱含維持,不需要單獨保持。
用數組表示完全二叉樹

這種存儲二叉樹的方法與之前介紹的TreeMap是不一樣的。在TreeMap中,有一個單獨的內部類Entry,Entry有三個引用,分別指向父節點、左孩子、右孩子。使用數組存儲的優點是節省空間,而且訪問效率高。

堆邏輯概念上是一棵完全二叉樹,而物理存儲上使用數組,還要一定的順序要求。

TreeMap內部使用的是排序二叉樹原理,排序二叉樹是完全有序的,每個節點都有確定的前驅和後繼,而且不能有重複元素。與排序二叉樹不同,在堆中,可以有重複元素,元素間不是完全有序的,但對於父子節點直接,有一定的順序要求。根據順序分爲兩種堆:最大堆、最小堆

最大堆是指每個節點都不大於其父節點。這樣,對於每個父節點,一定不小於其所有孩子節點,那麼根節點就是所有節點中最大的了。最小堆與最大堆就正好相反,每個節點都不小於其父節點。

最大堆和最小堆

總結來說:堆是完全二叉樹,父子節點間有特定順序,分爲最大堆和最小堆,堆使用數組進行物理存儲。

堆的操作

添加元素

這裏我們以最小堆爲例進行講解

如果堆爲空,則直接添加一個根就行了。
如果堆不爲空,要在其中添加元素,基本步驟爲:
1. 添加元素到最後位置
2. 與父節點比較,如果大於等於父節點,則滿足堆的性質,結束。否則與父節點進行交換,然後再與父節點比較和交換,直到父節點爲空或者大於等於父節點。

該方法稱爲向上調整
添加一個元素,需要比較和交換的次數最多爲樹的高度,即log(N)。N爲節點數

從頭部刪除元素

  1. 用最後一個元素替換頭部元素,並刪掉最後一個元素
  2. 將新的頭部與兩個孩子節點中較小的比較,如果不大於該孩子節點,則滿足堆的性質,結束。否則與較小的孩子節點進行交換,交換後,再與較小的孩子節點比較,一直到沒有孩子節點或者不大於兩個孩子節點。

該方法稱爲向下調整

從中間刪除元素

  1. 與從頭部刪除一樣,先用最後一個元素替換待刪元素。
  2. 有兩種情況,如果該元素大於某孩子節點,則需要向下調整;如果小於父節點,則需要向上調整。

查找和遍歷

在堆中進行查找沒有特殊的算法,就是從數組的頭找到尾,效率爲O(N)

在堆中進行遍歷也是類似的。

構建堆

給定一個無序數組,如何使之成爲一個最小堆呢?
基本思路是:從最後一個非葉子節點開始,一直往前直到根,對每個節點,執行向下調整。換句話說,自底向上。先使每個最小子樹爲堆,然後對左右子樹和其父節點合併,調整爲更大的堆,因爲每個子樹已經爲堆,所以調整就是堆父節點執行向下調整,這樣一直合併調整到根。

小結

  1. 在添加和刪除元素時,效率爲O(logN)
  2. 查找和遍歷元素,效率爲O(N)
  3. 構建堆的效率是O(N)

PriorityQueue

PriorityQueue是優先級隊列,實現了隊列接口(Queue),內部是用堆實現的,內部元素不是完全有序的,不過,逐個出對會得到有序的輸出。

基本用法

PriorityQueue有多個構造方法:

public PriorityQueue();
public PriorityQueue(int initialCapacity, Comparator<? super E> comparator);
public PriorityQueue(Collection<? extends E> c);

PriorityQueue是用堆實現的,堆物理上就是數組,與ArrayList類似,都是使用動態數據,根據元素的個數進行動態擴展,initialCapacity表示初始化的數組大小,默認爲11。與TreeMap/TreeSet類似,爲了保持一定順序,PriorityQueue要求要麼元素實現Comparable接口,要麼傳遞一個比較器Comparator。

實現原理

先看看內部組成成員:

// 實際存儲元素的數組
private transient Object[] queue;
// 當前元素個數
private int size = 0;
// 比較器,可以爲null
private final Comparator<? super E> comparator;
// 修改次數
private transient int modCount = 0;

構造方法上面已經提到過了,主要是初始化queue和comparator 。 操作相關的代碼和上面的堆的操作差不多的,這裏我們以入隊爲例,做一個簡單的講解

public boolean offer(E e) {
    if (e == null)
        throw new NullPointerException();
    modCount++;
    int i = size;
    // 確保數組長度是夠的
    if (i >= queue.length)
        grow(i + 1);
    // 元素長度增加    
    size = i + 1;
    // 如果第一次添加,直接放在第一個位置
    if (i == 0)
        queue[0] = e;
    // 否則將其放入最後一個位置,並向上調整    
    else
        siftUp(i, e);
    return true;
}

private void grow(int minCapacity) {
    int oldCapacity = queue.length;
    // Double size if small; else grow by 50% 
    // 如果原來長度比較小,擴展爲兩倍,否則就增加50%
    int newCapacity = oldCapacity + ((oldCapacity < 64) ?
                                     (oldCapacity + 2) :
                                     (oldCapacity >> 1));
    // overflow-conscious code
    if (newCapacity - MAX_ARRAY_SIZE > 0)
        newCapacity = hugeCapacity(minCapacity);
    queue = Arrays.copyOf(queue, newCapacity);
}

/**
 * 向上調整
 */
private void siftUp(int k, E x) {
    // 如果有比較器就用比較器
    if (comparator != null)
        siftUpUsingComparator(k, x);
    else
        siftUpComparable(k, x);
}

/**
 * 向上尋找x真正應該插入的位置
 * @param k 表示插入的位置
 * @param x 表示新元素
 */ 
private void siftUpUsingComparator(int k, E x) {
    while (k > 0) {
        // 父節點位置,當前節點位置/2
        int parent = (k - 1) >>> 1;
        // 父節點
        Object e = queue[parent];
        // 如果新元素大於等於父節點,則滿足堆的性質,退出
        if (comparator.compare(x, (E) e) >= 0)
            break;
        // 否則父元素下移,繼續向上尋找    
        queue[k] = e;
        k = parent;
    }
    queue[k] = x;
}

小結

  1. 實現了優先級隊列,最先出對的總是優先級最高的
  2. 優先級可以有相同的,內部元素不是完全有序的
  3. 查看頭部元素效率很高爲O(1),入隊、出隊效率較高爲O(logN),構建堆的效率爲O(N)
  4. 查找和刪除的效率比較低爲O(N)

堆和PriorityQueue的應用

問題

這裏先拋出兩個比較常見的問題,然後再用堆的思想來進行解決
1. 求前K個最大的元素,元素個數不確定,數據量可能很大,甚至源源不斷到來,但需要知道目前爲止最大的前K個元素
2. 求中值元素,中值不是平均值,而是排序後中間那個元素的值,同樣數據量可能很大,甚至源源不斷到來

求前K個最大的元素

一個簡單的思路是排序,排序後取最大的K個就可以了,排序可以使用Arrays.sort()方法,效率爲O(N*log(N))。Arrays.sort()使用的是經過調優的快速排序法 。
另一種思路是選擇,循環選擇K次,每次從剩下的元素中選擇最大值,效率爲O(N*K),如果K值大於log(N),就不如排序了。

不過這兩個思路都是假定所有元素都是已知的,而不是動態的。如果元素個數不確定,且源源不斷到來呢?

一個基本的思路是維護一個長度爲K的數組,最前面的K個元素就是目前最大的K個元素,以後每來一個新元素的時候,都先找到數組中最小值,將新元素與最小值相比,如果小於最小值,什麼都不用做;如果大於最小值,則將最小值替換爲新元素。
這類似於生活中常見的末尾淘汰。

這樣,數組中維護的永遠都是最大的K個元素,不管數據源有多少,需要的內存開銷是固定的,就是長度爲K的數組。不過,每來一個元素,都需要找最小值,都需要進行K次比較,能不能減少比較次數呢?

解決方法是使用最小堆維護這個K個元素,最小堆中,根即第一個元素永遠都是最小的,新來的元素與根比較就可以了,如果小於根,則堆不需要變化,否則用新元素替換根,然後向下調整堆即可,調整的效率爲O(logK),總體效率就是O(N*logK)。而且使用了最小堆後,第K個最大的元素也很容易獲取,它就是堆的根

public class TopK<E> {
    private PriorityQueue<E> p;
    private int k;
    public TopK(int k) {
        this.k = k;
        this.p = new PriorityQueue<>(k);
    }
    public void addAll(Collection<? extends E> c) {
        for(E e: c) {
            add(e);
        }
    }
    public void add(E e) {
        if(p.size() < k) {
            p.add(e);
            return ;
        }
        Comparable<? super E> head = (Comparable<? super E>)p.peek();
        if(head.compareTo(e)>0) {
            // 小於TopK中的最小值,不用變
            return ;
        }
        // 新元素替換掉原來最小值成爲TopK之一
        p.poll();
        p.add(e);
    }
    public <T> T[] toArray(T[] a) {
        return p.toArray(a);
    }
    public E getKth() {
        return p.peek();
    }
}

求中值

中值就是排序後中間那個元素的值,如果元素個數爲奇數,中值是沒有歧義的,如果是偶數,可以爲偏小的,也可以爲偏大的。

一個簡單的思路就是排序,排序後取中間的那個值就可以了。排序可以使用Arrays.sort()方法,效率爲O(N*log(N))。
當然,這是要在數據源已知的情況下才能做到的。如果數據源源不斷到來呢?

可以使用兩個堆,一個最大堆,一個最小堆
1. 假設當前的中位數爲m,最大堆維護的是<=m的元素,最小堆維護的是>=m的元素,但兩個堆都不包含m。
2. 當新的元素到達時,比如爲e,將e與m進行比較,若e<=m,則將其加入最大堆中,否則加入最小堆中
3. 如果此時最小堆和最大堆的元素個數相差>=2,則將m加入元素個數少的堆中,然後從元素個數多的堆將根節點移除並賦值給m。

給個示例解釋一下,輸入的元素依次是:34,90,67,45,1
1. 輸入第一個元素時,m賦值爲34
2. 輸入第二個元素時,90>34,把90加入最小堆,m不變
3. 輸入第三個元素時,67>34,把67加入最小堆,此時最小堆根節點爲67。但是現在最小堆中元素個數爲2,最大堆中元素個數爲0,所以需要做調整,把m(34)加入個數少的堆中(最大堆),然後從元素個數多的堆(最小堆)將根節點移除並賦值給m,所以現在m爲67,最大堆中有34,最小堆中有90
4. 輸入第四個元素時,45<67,把45加入最大堆,m不變
5. 輸入第五個元素時,1<67,把1加入最大堆中,此時m爲67,最大堆中有1,34,45,最小堆中有90,所以需要調整。調整後,m爲45,最大堆爲1,34,最小堆爲67,90。

public class Median<E> {
    // 最小堆
    private PriorityQueue<E> minP;
    // 最大堆
    private PriorityQueue<E> maxP;
    // 中值
    private E m;
    public Median() {
        this.minP = new PriorityQueue<>();
        this.maxP = new PriorityQueue<>(11, Collections.reverseOrder());
    }
    // 比較
    private int compare(E e, E m) {
        Comparable<? super E> cmpr = (Comparable<? super E>)e;
        return cmpr.compareTo(e);
    }
    public void add(E e) {
        if(m == null) {
            // 第一個元素
            m = e;
            return ;
        }        
        if(compare(e, m) < 0) {
            // 如果e小於m,則加入最大堆
            maxP.add(e);
        } else {
            // 如果e大於m,則加入最小堆
            minP.add(e);
        }
        if(minP.size() - maxP.size() >= 2) {
            // 最小堆中元素比最大堆中元素多2個
            // 將m加入最大堆中,然後將最小堆中的根移除賦值給m
            maxP.add(this.m);
            this.m = minP.poll();
        } else if(maxP.size() - minP.size() >= 2) {
            minP.add(this.m);
            this.m = maxP.poll();
        }
    }
    public void addAll(Collection<? extends E> c) {
        for(E e : c) {
            add(e);
        }
    }
    public E getM() {
        return m;
    }
}
發佈了98 篇原創文章 · 獲贊 97 · 訪問量 27萬+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