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解Java常用數據結構

最近在整理數據結構方面的知識, 系統化看了下Java中常用數據結構, 突發奇想用動畫來繪製數據流轉過程.

主要基於jdk8, 可能會有些特性與jdk7之前不相同, 例如LinkedList LinkedHashMap中的雙向列表不再是迴環的.

HashMap中的單鏈表是尾插, 而不是頭插入等等, 後文不再贅敘這些差異, 本文目錄結構如下:

LinkedList

經典的雙鏈表結構, 適用於亂序插入, 刪除. 指定序列操作則性能不如ArrayList, 這也是其數據結構決定的.

add(E) / addLast(E)

add(index, E)

這邊有個小的優化, 他會先判斷index是靠近隊頭還是隊尾, 來確定從哪個方向遍歷鏈入.

1if(index < (size >>1)) {

2 Node x = first;

3 for(inti =0; i < index; i++)

4 x = x.next;

5 returnx;

6}else{

7 Node x = last;

8 for(inti = size -1; i > index; i--)

9 x = x.prev;

10 returnx;

11}

靠隊尾

get(index)

也是會先判斷index, 不過性能依然不好, 這也是爲什麼不推薦用for(int i = 0; i < lengh; i++)的方式遍歷linkedlist, 而是使用iterator的方式遍歷.

remove(E)

ArrayList

底層就是一個數組, 因此按序查找快, 亂序插入, 刪除因爲涉及到後面元素移位所以性能慢.

add(index, E)

擴容

一般默認容量是10, 擴容後, 會length*1.5.

remove(E)

循環遍歷數組, 判斷E是否equals當前元素, 刪除性能不如LinkedList.

Stack

經典的數據結構, 底層也是數組, 繼承自Vector, 先進後出FILO, 默認new Stack()容量爲10, 超出自動擴容.

push(E)

pop()

後綴表達式

Stack的一個典型應用就是計算表達式如 9 + (3 - 1) * 3 + 10 / 2, 計算機將中綴表達式轉爲後綴表達式, 再對後綴表達式進行計算.

中綴轉後綴

數字直接輸出

棧爲空時,遇到運算符,直接入棧

遇到左括號, 將其入棧

遇到右括號, 執行出棧操作,並將出棧的元素輸出,直到彈出棧的是左括號,左括號不輸出。

遇到運算符(加減乘除):彈出所有優先級大於或者等於該運算符的棧頂元素,然後將該運算符入棧

最終將棧中的元素依次出棧,輸出。

計算後綴表達

遇到數字時,將數字壓入堆棧

遇到運算符時,彈出棧頂的兩個數,用運算符對它們做相應的計算, 並將結果入棧

重複上述過程直到表達式最右端

運算得出的值即爲表達式的結果

隊列

與Stack的區別在於, Stack的刪除與添加都在隊尾進行, 而Queue刪除在隊頭, 添加在隊尾.

ArrayBlockingQueue

生產消費者中常用的阻塞有界隊列, FIFO.

put(E)

put(E) 隊列滿了

1final ReentrantLocklock=this.lock;

2lock.lockInterruptibly();

3try{

4 while(count == items.length)

5 notFull.await();

6 enqueue(e);

7}finally{

8 lock.unlock();

9}

take()

當元素被取出後, 並沒有對數組後面的元素位移, 而是更新takeIndex來指向下一個元素.

takeIndex是一個環形的增長, 當移動到隊列尾部時, 會指向0, 再次循環.

1privateEdequeue(){

2// assert lock.getHoldCount() == 1;

3// assert items[takeIndex] != null;

4finalObject[] items =this.items;

5@SuppressWarnings("unchecked")

6E x = (E) items[takeIndex];

7items[takeIndex] =null;

8if(++takeIndex == items.length)

9 takeIndex =0;

10count--;

11if(itrs !=null)

12 itrs.elementDequeued();

13notFull.signal();

14returnx;

15}

HashMap

最常用的哈希表, 面試的童鞋必備知識了, 內部通過數組 + 單鏈表的方式實現. jdk8中引入了紅黑樹對長度 > 8的鏈表進行優化, 我們另外篇幅再講.

put(K, V)

put(K, V) 相同hash值

resize 動態擴容

當map中元素超出設定的閾值後, 會進行resize (length * 2)操作, 擴容過程中對元素一通操作, 並放置到新的位置.

具體操作如下:

在jdk7中對所有元素直接rehash, 並放到新的位置.

在jdk8中判斷元素原hash值新增的bit位是0還是1, 0則索引不變, 1則索引變成"原索引 + oldTable.length".

1//定義兩條鏈

2//原來的hash值新增的bit爲0的鏈,頭部和尾部

3Node loHead =null, loTail =null;

4//原來的hash值新增的bit爲1的鏈,頭部和尾部

5Node hiHead =null, hiTail =null;

6Node next;

7//循環遍歷出鏈條鏈

8do{

9next = e.next;

10if((e.hash & oldCap) ==0) {

11 if(loTail ==null)

12 loHead = e;

13 else

14 loTail.next = e;

15 loTail = e;

16}

17else{

18 if(hiTail ==null)

19 hiHead = e;

20 else

21 hiTail.next = e;

22 hiTail = e;

23}

24}while((e = next) !=null);

25//擴容前後位置不變的鏈

26if(loTail !=null) {

27loTail.next =null;

28newTab[j] = loHead;

29}

30//擴容後位置加上原數組長度的鏈

31if(hiTail !=null) {

32hiTail.next =null;

33newTab[j + oldCap] = hiHead;

34}

LinkedHashMap

繼承自HashMap, 底層額外維護了一個雙向鏈表來維持數據有序. 可以通過設置accessOrder來實現FIFO(插入有序)或者LRU(訪問有序)緩存.

put(K, V)

get(K)

accessOrder爲false的時候, 直接返回元素就行了, 不需要調整位置. 

accessOrder爲true的時候, 需要將最近訪問的元素, 放置到隊尾.

removeEldestEntry 刪除最老的元素



作者:墨雨軒夏
鏈接:https://www.jianshu.com/p/eb9e3afa28f4
來源:簡書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發佈了31 篇原創文章 · 獲贊 110 · 訪問量 13萬+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