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沒有職業規劃的30歲,可以差出多少萬年薪?

1

朋友師範學校本科出身,大學畢業那年,在很多offer中,選擇了傳說中的魔鬼學校衡水中學。早5點半開始上早讀,晚10點半還在備課批作業,早中晚吃食堂,過個週末都按小時計算,生活色彩慘淡至極。


她不需要買漂亮衣服、化妝和談戀愛,因爲她男友公司外派在非洲,最長一次1年零4個月纔回趟國,連結婚都是在婚禮前一天才輾轉從非洲到迪拜到北京到老家。


兩人用了所有積蓄和家底,在北京工體買了一處房產。朋友匆匆過了戶,又轉給中介出租,連蜜月都沒得度,一個回了非洲,一個回了衡水。


我曾經和每一個正常人的眼光一樣,認爲這沒有生活、枯燥、異國、分離的日子,要過到什麼時候纔是頭啊。


可一轉眼就是5年,朋友正式在北京找工作,在和各種北大清華碩士海歸的競爭中,憑藉自己在魔鬼學校的歷練進入了清華附中。而她男友年底也馬上結束外派生活。

我纔想明白,合着當我想着走一步看一步的時候,別人早就在幾年前做好了未來幾年的規劃。


2

很多年前我還在讀大學的時候,認識一位新朋友,對方問我,你5年內有什麼規劃?10年呢?那時的我還心想,神經病啊。


差不多5年過了,工資勉強支撐生活不可怕,可怕的是我彷彿能看到再過5年後自己的樣子了。


最近一部《下一個十年,你會在哪裏》的短片,引起很多人共鳴。我們都在算計着月薪怎樣纔夠22K,卻從沒計算餘下的22K日子裏,到底要做什麼事。



我曾經篤信張愛玲的一句話,“在人生的路上,有一條路每個人非走不可,那就是年輕時候的彎路”,於是也相信我所期待的一生的職業應該是在橫衝直撞的某個拐角遇到。


但這種臆想中的“柳暗花明又一村”,往往結果都是因爲沒有規劃和目標加上責任心又不強,不斷跳槽導致職業沉澱爲0。


豐富的經歷不代表經驗,不然你的忙都會變成窮忙。


3

有沒有規劃,會在工作3-5年拉開差距


從個人奮鬥的節點上看,一個人真正的有效奮鬥時間段也就30年,但最重要的也是前10年。


工作1-2年,職業初始期,有規劃的人早早選擇了適合自己的路,而另一些只能選擇“先就業再擇業”。這個時期走了彎路做多也只是損失1年工資而已。


工作3-5年,差距明顯期,人和人的差距就是在這幾年中開始並不斷加深的,有些人會在這個時期走上主管或者中層經理的位子,而從一開始就在用頻繁跳槽來尋找人生方向的人已經不知不覺間損失掉了3年工資了。


工作5-10年,兩級分化並最終定型,那些沒有規劃的人在經歷了從未停止的迷茫後,一般對工作和生活也麻木,這個時候損失的就已經是無數機會成本了。


高收入都是規劃出來的


你怎麼也不會想到支撐一個90後女孩拿到年薪100萬的動力,是電腦邊上的一張便利貼:


今年目標2000萬,一個月168萬,一天7.8萬;一天拜訪7個客戶,一個月154個;一年1848個;每個客戶一天至少聊天30分鐘。


當然職業規劃不僅僅是一個職業目標的確定。所謂的規劃,不單純是一年專員,三年主管,五年經理這樣的晉升路徑,而是清楚自己職業興趣“喜歡做什麼”,職業能力“能夠做什麼”,職業性格“適合做什麼”,職業價值觀“最看重什麼”等等。沒有這些,就別怪你工作5年後拿的還是應屆生工資。


沒有職業規劃,可能會讓你連面試都過不了


關於5年內的職業規劃,是HR面試時一個必問問題,但它絕不是一道送分題。當HR在問這個問題,其實很大程度上,就是檢驗你的職業規劃和公司所能提供晉升路徑的重合度,評估用人風險——公司給你安排的發展空間和晉升路徑是否符合你的期望?你是否能安心在這裏做下去,適應這家公司的生態?


而關於如何回答,常見的保守答案爲:


第一階段在我目前申請的這個職位上沉澱下來,積累最起碼的工作經驗;

第二階段成爲一個在自己的專業方面能夠獨當一面的人,能夠獨自承擔責任;

第三階段成爲該領域的一名專業化人士,在工作中能有創新與發展,能爲公司帶來更大的價值。


總之需要傳達出的意思要包含你是有備而來的,你是清楚地知道未來打算的,你是符合企業要求的穩定性的。


“你所有不曾料想過的問題,都會隨着時間的推移而與你不期而遇;你所有曾經瀟灑的隨遇而安,同樣也會隨時間流逝而讓你承擔那些似乎命中已經註定的代價。”


二十幾歲,你早該學會給未來做鋪墊了。這樣纔不會在30歲時,和別人差了幾十萬年薪。




發佈了44 篇原創文章 · 獲贊 73 · 訪問量 11萬+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