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程池理解

服務器程序利用線程技術響應客戶請求已經司空見慣,可能您認爲這樣做效率已經很高,但您有沒有想過優化一下使用線程的方法。該文章將向您介紹服務器程序如何利用線程池來優化性能並提供一個簡單的線程池實現。
線程池的技術背景

     在面向對象編程中,創建和銷燬對象是很費時間的,因爲創建一個對象要獲取內存資源或者其它更多資源。在Java中更是如此,虛擬機將試圖跟蹤每一個對象,以便能夠在對象銷燬後進行垃圾回收。所以提高服務程序效率的一個手段就是儘可能減少創建和銷燬對象的次數,特別是一些很耗資源的對象創建和銷燬。如何利用已有對象來服務就是一個需要解決的關鍵問題,其實這就是一些"池化資源"技術產生的原因。比如大家所熟悉的數據庫連接池正是遵循這一思想而產生的,本文將介紹的線程池技術同樣符合這一思想。

     目前,一些著名的大公司都特別看好這項技術,並早已經在他們的產品中應用該技術。比如IBM的WebSphere,IONA的Orbix 2000在SUN的 Jini中,Microsoft的MTS(Microsoft Transaction Server 2.0),COM+等。現在您是否也想在服務器程序應用該項技術?
線程池技術如何提高服務器程序的性能
     我所提到服務器程序是指能夠接受客戶請求並能處理請求的程序,而不只是指那些接受網絡客戶請求的網絡服務器程序。多線程技術主要解決處理器單元內多個線程執行的問題,它可以顯著減少處理器單元的閒置時間,增加處理器單元的吞吐能力。但如果對多線程應用不當,會增加對單個任務的處理時間。可以舉一個簡單的例子:
假設在一臺服務器完成一項任務的時間爲T
T1 創建線程的時間
T2 在線程中執行任務的時間,包括線程間同步所需時間
T3 線程銷燬的時間
顯然T = T1+T2+T3。注意這是一個極度簡化的假設。
      可以看出T1,T3是多線程本身的帶來的開銷,我們渴望減少T1,T3所用的時間,從而減少T的時間。但一些線程的使用者並沒有注意到這一點,所以在程序中頻繁的創建或銷燬線程,這導致T1和T3在T中佔有相當比例。顯然這是突出了線程的弱點(T1,T3),而不是優點(併發性)。
      線程池技術正是關注如何縮短或調整T1,T3時間的技術,從而提高服務器程序性能的。它把T1,T3分別安排在服務器程序的啓動和結束的時間段或者一些空閒的時間段,這樣在服務器程序處理客戶請求時,不會有T1,T3的開銷了。
線程池不僅調整T1,T3產生的時間段,而且它還顯著減少了創建線程的數目。在看一個例子:
      假設一個服務器一天要處理50000個請求,並且每個請求需要一個單獨的線程完成。我們比較利用線程池技術和不利於線程池技術的服務器處理這些請求時所產生的線程總數。在線程池中,線程數一般是固定的,所以產生線程總數不會超過線程池中線程的數目或者上限(以下簡稱線程池尺寸),而如果服務器不利用線程池來處理這些請求則線程總數爲50000。一般線程池尺寸是遠小於50000。所以利用線程池的服務器程序不會爲了創建50000而在處理請求時浪費時間,從而提高效率。

發佈了75 篇原創文章 · 獲贊 6 · 訪問量 33萬+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