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PU命名方案簡介

 

譯自:http://www.linuxforums.org/forum/peripherals-hardware/35963-cpu-naming-schemes-x86-386-486-586-amd-64-ia64-em64t.html

 

X86處理器的歷史開始於1978年intel 8086的出現。之後迅速發展,80186,80286相繼問世,intel在1980年推出intel 386(i386)處理器。之後,i486,Pentium(i586),Pentium Pro/2/3/4 以及Celeron(i686)相繼推出。與此同時,AMD也推出了Athlon/Duron/T-bird(也是i686)。

    因爲這些處理器基於相同的體系結構,因此它們的名字都被冠以"86",整個處理器家族也被稱爲"x86"系列。這一時期的,包括386在內的X86系列處理器都是32位的。

    這其中,Pentium(奔騰)/Celeron(賽揚), Athlon(速龍)/Duron(毒龍), Athlon/Sempron(閃龍)的區別在於:Pentium和Athlon是面向高端的,價格更高;而Celeron/Duron/Sempron要便宜一些,性能也要差一些。但是上述處理器的體系結構並沒有什麼不同。

 

    從2000年開始,處理器的發展趨勢開始轉向64位,不同的體系結構紛紛被提出。DEC的Alpha和Motorola的PPC芯片都是在這一時期推出的,而intel的Itanium(安騰)和Xeon(志強),以及AMD的Athlon64逐漸成爲新寵。

    Itanium(IA64), PowerPC(PPC), Athlon64之間的區別在於:Itanium和PPC有着完全不同的體系結構(直觀的說,就是二者讀/寫0/1的方式完全不同),而Athlon64與32位的X86處理器體系結構類似,但是添加了64位的寄存器。因此,Athlon64一般也被稱爲"X86_64"。

    Intel也不甘落後,重新設計了他們的64位Xeon處理器,使用了和Athlon64相似的體系結構,並將其稱爲“Intel Extended Memory 64 Technology”(EM64T)。AMD64和Intel EM64T處理器都被稱爲“X86_64”系列。

    Intel的多核處理器分爲兩種類型:初始的雙核處理器是一個帶有兩個核心(i686)的32位處理器,X86體系結構;第二代雙核處理器是一個帶有兩個核心的64位處理器,X86_64體系結構。

    Pentium 4系列中的主流處理器(不僅僅是Xeon)都採用了EM64T,這些處理器的體系結構本質上都與AMD64相同,並且不管是32位的還是64位的軟件和操作系統都能在其上運行。

    2008年,Intel推出了i7,它並不是代表了一種新的i786微體系結構,而是另一種類型的X86_64體系結構的處理器。

發佈了25 篇原創文章 · 獲贊 3 · 訪問量 4萬+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