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盤配額

 

1、  虛擬機添加硬盤(IDE、 SCSI)

2、  fdisk  進行分區

#fdisk  -l

目的:察看新添加的硬盤的名稱/dev/sdb

#fdisk  /dev/sdb

Commond:m

Commond:n

   E:

   P: p--------硬盤容量比較大,

      1-------第一個主分區

        1----開始位置

         +500M 

Commond:w

#fdisk –l

 /dev/sdb1

 

3、  mkfs  格式化

需要以什麼格式存儲數據?

選擇文件系統:規範數據存儲的規則

NTFS   FAT16  FAT32  ….

EXT2  EXT3  EXT4  SWAP….

 

在一臺pc機裝多個操作系統(不使用虛擬機)

分區(E)上安裝linux,運行在windows環境下,E盤看不到

 F -------E   建議儘量安裝到最後一塊分區

 

 

 

#mkfs   -t   ext3  /dev/sdb1

 

或者

 

#mkfs.ext3  /dev/sdb1

 

 

經歷了以上三個步驟

現在硬盤就可以使用了

光盤、u盤、硬盤等---外部設備

 補充:備份

   將重要的目錄每隔一段時間保存到外部設備

   重要:  /etc  /boot

   分類:cp   tar   cpio  dump  dd(比如:將硬盤的MBR)

        完整備份:將整個目錄每次重新保存

        增量備份:將目錄部分(發生變化)每次保存

   硬盤   磁帶  

  

   注意:外部設備不能直接使用

   掛載----將外部設備映射成系統的一個目錄

   手動創建該目錄#mkdir   zhy

  

4、  掛載

1)      永久掛載

#vi /etc/fstab

系統啓動自動執行一遍

經常被使用到外部設備

2)      臨時掛載

#mount –t  ext3  外部設備名   掛載點

#mount  /dev/sdb1   /mnt/u_po

-o 選項   defaults  usrquota  grpquota …….

#man  mount

參數和/etc/fstab 字段是對應的

#cd /mnt/u_po

卸載外部設備前必須要退出當前環境

#cd ..

第一種表示卸載外部設備

#umount   /dev/sdb1

或者卸載掛載點

#umount  /mnt/u_po

 

   

#mount -t ext3  -o  defaults,usrquota,grpquota  /dev/sdb1    /var/zhy

或者

#vi /etc/fstab

/dev/sdb1   /var/zhy    ext3   defaults,usrquota,grpquota    1   1

:wq

重啓系統

或者

#mount  -o  remount  /var/zhy

 

5、  設置配額

生成配額文件

  aquota.user-----限制用戶 

  aquota.group---限制羣組

   group1   ----zhs    lisi

5           3      3

#cd /var/zhy

#man  quotacheck

#quotacheck  -cvuga

 目的:檢測當前設備的配額使用情況,並生成相應的配置文件

開啓配額功能

#man quotaon

#quotaon –avgu

Zhy]#ls

 Aquota.usr

 Aquota.group

 Lost+found

#useradd zhy

#passwd zhy

zhy4:x:504:zhy1,zhy2,zhy3

#edquota –u zhy

  Filesystem      blocks       soft       hard     inodes     soft     hard

  /dev/sdb1        0       100      200    0    4  8

filesystem :指定外部設備名

Blocks:第一種方式  (B  M  k)限制空間大小

   Soft:軟限制----超出該限制會有提醒 3M

   Hard:硬限制---不允許超出

Innode:節點  文件的數量(個)

   Soft:軟限制8個

  Hard:應限制

 

#quotaoff –avug

#quotaon -avug

#su   zhy1

$cd /var/zhy

$touch file1 file2 file34 fiel4

$touch file5

 Warning:軟限制

$touch file6 file7 fiel8

$touch file09

error:應限制

 

交word文檔

作業:現場檢查

創建一個羣組:group1

給該羣組添加用戶:zhy1,zhy2,zhy3

添加一塊IDE硬盤

給該硬盤分5個分區

將第二個分區進行磁盤配額的限制

每個用戶軟限制爲50M ,5個

硬限制爲100M,8個

        該組軟限制爲  280M,20ge

 

   Sudo:

安裝的一個Rpm包

#rpm –qa|grep sudo

主配置文件(shelll腳本)

#ls /etc  |grep  sudoers

#vi /etc/sudoers

編輯文件

第一種 :#vi /etc/sudoers

第二種 :#visudo /etc/sudoers

  必須以root身份鎖定

語法:

  設置用戶的權限

  root    ALL=(ALL) ALL

  用戶名     主機名=命令1,名令2。。。。

 設置羣組的權限

  %羣組名    主機名=命令1,命令2,。。。。。

  注意:命令必須使用絕對路徑

     防止當前目錄下有同名的命令文件

   #su  zhy

   $sudo /usr/sbin/useradd  zhs

 

第二週 系統管理

   瞭解每個步驟的原因

第三週 shell

   Init----/etc/rc.d----啓動腳本

   Useradd ------/etc/passwd  shadow  login.defs  .bashrc

   Aquota.user....

1、  腳本結構

Shell----和內核交互的界面 

並不是真正的開發語言

1)/etc/shells----保存着所有sh可執行程序

2)腳本內容分類:

   全部都是系統命令 # !/bin/bash

   包含其它內容(if  while  until 等)# !/bin/bash

  # !/bin/bash

      通知內核執行該腳本的環境

 3)腳本名稱

   #vi rm_file

   提倡使用擴展名稱

   #vi  rm_file.sh

     好處:文件內容改變顏色,提示

           文件本身也改變顏色,但不具備x權限

  4)運行腳本

 

自定義的腳本不是系統命令

#rm_file.sh     錯誤

正確的用法:

l  #./rm_file.sh

l  # sh   rm_file.sh

l  # .   rm_file.sh

l  將腳本文件放到系統保存命令的目錄下

l  更改環境變量PATH

  提取變量值 $PATH

  #echo $PATH

  將保存腳本的父目錄添加到環境變量

  #PATH=$PATH:/home

  環境變量PATH作用:系統執行命令的搜索順序與地址

  

變量的定義與使用

   弱類型 

  Name=zhangsan

  Echo $name

  {}---分隔符

  Echo  {$name}isastudent

  作用範圍

    SHLVL

    Export:生命全局變量

read:從鍵盤讀取

 

 

預習:流程控制結構

  If  case  while  for  until  break  continue

 

 

 

 

 

 

 

 

 

 

 

 

 

 

 

 

 

 

發佈了73 篇原創文章 · 獲贊 4 · 訪問量 3萬+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