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nnel in Go's runtime

原文链接:http://studygolang.com/articles/1806?from=timeline&isappinstalled=0

那张图是我看明白channel 实现的关键

下面是我之前困惑的一段代码,

func main() {
     message := make(chan string) // no buffer
     count := 3

     go func() {
          for i := 1; i <= count; i++ {
               fmt.Println("send message")
               message <- fmt.Sprintf("message %d", i)
          }
     }()

     time.Sleep(time.Second * 3)

     for i := 1; i <= count; i++ {
          fmt.Println(<-message)
     }
}

Go语言有一个非常大的亮点就是支持语言级别的并发。语言级别提供并发编程,究竟有多重要,可能需要你亲自去体会多线程、事件+callback等常见的并发并发编程模型后才能准确的感受到。为了配合语言级别的并发支持,channel组件就是Go语言必不可少的了。官方提倡的一个编程信条——“使用通信去共享内存,而不是共享内存去通信”,这里说的”通信去共享内存”的手段就是channel。

channel的实现位于runtime/chan.c文件中。

channel底层结构模型

每个channel都是由一个Hchan结构定义的,这个结构中有两个非常关键的字段就是recvq和sendq。recvq和sendq是两个等待队列,这个两个队列里分别保存的是等待在channel上进行读操作的goroutine和等待在channel上进行写操作的goroutine。

当我们使用make()创建一个channel后,这个channel的大概内存模型就如上图,有一个Hchan结构头部,头部后面的所有内存将被划分为一个一个的slot,每个slot将存储一个元素。slot的个数当然就是make channel时指定的缓冲大小。如果make的channel是无缓冲的,那么这里就没有slot了,就只有Hchan这个头部结构。channel的这个底层实现就是分配的一段连续内存(数组),不是采用的链表或者其他的什么高级数据结构,事实上做这件事情也不需要高级的数据结构了。

这里的所有slot形成的数组本身在不移动内存的情况下,是无法做到FIFO的,事实上,Hchan中还有两个关键字段recvx和sendx,在它们的配合下就将slot数组构成了一个循环数组,就这样利用数组实现了一个循环队列。

这里得吐槽一小段代码,这段代码就是在make一个channel的函数中。

#define	MAXALIGN	7

Hcan *c;

// calculate rounded size of Hchan
n = sizeof(*c);
while(n & MAXALIGN)
	n++;

这里的while循环就是要将Hchan结构的大小向上补齐到8的倍数,这样后面的内存空间就是按8字节对齐了。为了完成这个向上的补齐操作,最坏情况要执行7次循环,而事实上是可以一步到位的补齐到8的倍数,完全没必要一次一次的加1进行尝试。这个细节其实在很多代码里都有,Nginx就做得很优雅。我是想说Go的部分代码还是挺奔放的,我个人很不喜欢runtime里面的一些函数/变量的命名。

写channel

有了channel的底层结构模型,基本上也能想象一个元素是如何在channel进行”入队/出队”了。完成写channel操作的函数是runtime·chansend,这个函数同时实现了同步/异步写channel,也就是带/不带缓冲的channel的写操作都是在这个函数里实现的。同步写,还是异步写,其实就是判断是否有slot。这里叙述一下写channel的过程,不再展示代码了。

  1. 加锁,锁住整个channel结构(就是上面的贴图模型)。加锁是可以理解,只是这个锁也够大的。所以,是否一定总是通过“通信来共享内存”是需要慎重考虑的。这把锁可以看出,channel很多时候不一定有直接对共享变量加锁效率高。
  2. 现在已经锁住了整个channel了,可以开始干活了。判断是否有slot(是否带缓冲),如果有就做异步写,没有就做同步写。
  3. 假设第2步判断的是同步写,那么就试着从recvq等待队列里取出一个等待的goroutine,然后将要写入的元素直接交给(拷贝)这个goroutine,然后再将这个拿到元素的goroutine给设置为ready状态,就可以开始运行了。到这里并没有完,如果recvq里,并没有一个等待的goroutine,那么就将待写入的元素保存在当前执行写的goroutine的结构里,然后将当前goroutine入队到sendq中并被挂起,等待有人来读取元素后才会被唤醒。这个时候,同步写的过程就真的完成了。
  4. 假设第2步判断的是异步写,异步写相对同步写来说,依赖的对象不再是是否有goroutine在等待读,而是缓冲区是否被写满(是否还有slot)。因此,异步写的过程和同步写大体上也是一样的。首先是判断是否还有slot可用,如果没有slot可用了,就将当前goroutine入队到sendq中并被挂起等待。如果有slot可用,就将元素追加到一个slot中,再从recvq中试着取出一个等待的goroutine开始进行读操作(如果recvq中有等待读的goroutine的话)。到这里,异步写也就完成了。

异步写和同步写在逻辑过程上基本是相同的,只是依赖的对象不一样而已。同步写依赖是否有等待读的goroutine,异步写依赖是否有可用的缓冲区。

读channel

我们知道了写过程的逻辑,试着推测一下读过程其实一点也不难了。有了写,本质上就有了读了。完成读channel操作的函数是runtime·chanrecv, 下面简单的叙述一下读过程。

  1. 同样首先加锁,锁住整个channel好干活。
  2. a通过是否带缓冲来判断做同步读还是异步读, 类似写过程。
  3. 假设是同步读,就试着从sendq队列取出一个等待写的goroutine,并把需要写入的元素拿过来(拷贝),再将取出的goroutine给ready起来。如果sendq中没有等待写的goroutine,就只能把当前读的goroutine给入队到recvq并被挂起了。
  4. 假设是异步读,这个时候就是判断缓冲区中是否有一个元素,没的话,就是将当前读goroutine给入队到recvq并被挂起等待。如果有元素的话,当然就是取出最前面的元素,同时试着从sendq中取出一个等待写的goroutine唤醒它。

通过读写过程可以看出,读和写是心心相惜的,里面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细节——读需要去”唤醒”写的goroutine,写的时候需要去“唤醒”读的goroutine。所以这里的读写过程其实是成对出现,配合完成工作的,缺少一个都不行。(我好像在说废话)

无限大channel的实现

有同事提到如何实现一个不限制缓冲区大小的channel,同时还支持select操作。select的实现,放下一次讨论了。不管用什么语言,要实现一个无限制大小的channel,应该都不难。在目前channel的基础如何实现一个无限制大小的channel,在这里我大概说一下我的想法,抛砖引玉。

现在的channel其实就一个数组而已,为了避免内存拷贝,可以在目前的基础上加一层链表结构。这样一来,只要缓冲区用完后,就可以分配一个新的slot数组,并且和老的数组给链起来构成一个更大的缓冲区。这里代码上最复杂的应该是元素被读走后,需要将空的数组给释放掉。加入链表来构造无限制的channel实现看上去是一种比较简单有效的方案。

如果channel是无限制缓冲大小的,那么写入的goroutine就永远不会被挂起等待了,也就不要sendq队列了。当然,没消费者或者消费者挂掉的话,这个channel最终也会导致内存爆掉。所以,无限制大小的channel是否真的有必要???

了解了channel的底层实现,应该可以更好选择“通信去共享内存,还是共享内存去通信”,没有什么是银弹。

注:本文是基于go1.1.2版本代码。


发布了144 篇原创文章 · 获赞 40 · 访问量 102万+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