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太網(數據鏈路層)學習筆記

以太網的發展過程:

  1. 傳輸媒體從採用同軸電纜到雙絞線纜和光纖
  2. 從共享式以太網發展到交換式以太網
  3. 出現VLAN和三層交換技術
  4. 從低速以太網發展到高速以太網

傳輸媒體從採用同軸電纜到雙絞線纜和光纖

這裏寫圖片描述
這裏寫圖片描述


從共享式以太網發展到交換式以太網

總線形以太網拓撲結構

這裏寫圖片描述
爲了解決信號的衰弱問題,需要加入適當的中繼器。

總線形以太網功能需求

要實現兩個終端之間的數據通信,必須解決
這裏寫圖片描述

  • 發什麼?收什麼?

    以幀爲單位發收數據。

  • 怎麼發?怎麼收?

    把構成幀的二進制位流轉換成信號,然後再把從總線上接收到的信號轉換成一串
    二進制位流,從二進制位流中正確提取出每一幀

  • 什麼時候發?什麼時候收?由誰來收?
    由於終端競爭總線,需要有一種機制保證只有一個終端能夠成功發送數據,而且每一個終端成功發送數據的機率還要是均等的

總線形以太網體系結構

基於以太網的TCP/IP體系結構
這裏寫圖片描述
物理層:幀對界、數據與信號轉換、檢測總線狀態
MAC層:尋址、 公平競爭總線、數據封裝

PS:
基帶傳輸與曼徹斯特編碼

基帶傳輸即傳輸基帶信號的傳輸。曼徹斯特編碼,也叫做相位編碼,是一個同步時鐘編碼技術,被物理層使用來編碼一個同步位流的時鐘和數據。

MAC

這裏寫圖片描述

CSMA/CD算法

SMA/CD算法是爲了終端公平競爭總線而設計的一種算法
“載波偵聽”就是檢測總線上是否有載波
“多點接入”就是指可以有多個終端連接到總線上
“衝突檢測”就是要檢測總線上是否發生衝突

配合後退算法工作流程
這裏寫圖片描述

網橋與衝突域分割

網橋分割衝突域原理

把大的以太網分割爲若干個小的衝突域,讓每
個衝突域裏的終端數量減少,距離縮短。然後用一
個設備把這些衝突域連接起來

轉發表和MAC幀轉發過程
藉助於轉發表實現MAC幀的轉發
這裏寫圖片描述

網橋工作流程
這裏寫圖片描述


VLAN和三層交換技術

什麼是廣播域

廣播域是指所有網橋以廣播方式輸出MAC幀時,MAC幀遍歷的網絡範圍。

這裏寫圖片描述

廣播存在哪些危害

1)浪費網絡鏈路帶寬和網橋、終端的處理能力
2)容易引發安全問題

引入VLAN的原因

這裏寫圖片描述

什麼是VLAN

劃分物理以太網產生的每一個廣播域等同於一個邏輯上獨立的以太網,由於這些邏輯上獨立的以太網存在於同一個物理以太網中,因而被稱爲虛擬局域網(VirtualLAN,VLAN)。

說白了就是自定義廣播域。

VLAN的劃分過程

單交換機劃分
直接在交換機配置中劃分即可。
多交換機劃分
必須明確設定每個vlan的接入口和交換機之間的共享端口。

關於VLAN的劃分,這裏就不細講了,可自行百度。


低速到高速

以太網根據傳輸媒體和傳輸速率組合分類標準,傳輸媒體分爲雙絞線纜、多模光纖和單模光纖,傳輸速率分爲10Mbps、100Mbps、1Gbps、和10Gbps等。

發佈了195 篇原創文章 · 獲贊 194 · 訪問量 67萬+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