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WEB 2.0

 什麼是web2.0
關鍵詞: web2.0 概念

什麼是web 2.0?很多朋友迷茫的問過這個問題。不過,我相信他們都是“真迷茫”。因爲這個web2.0概念除了炒作的因素外,剩下的就是迷茫的泡沫了。

那麼究竟什麼是web2.0呢?業界是怎樣給它定義的呢?

我們看看sina上是怎麼說的:“Web2.0是相對Web1.0(2003年以前的互聯網模式)的新的一類互聯網應用的統稱。由Web1.0單純通過網絡瀏覽器瀏覽html網頁模式向內容更豐富、聯繫性更強、工具性更強的Web2.0互聯網模式。

  到現在被業界比較認可的概念是,Web2.0是以Flickr、Craigslist、Linkedin、Tribes等網站爲代表,以Blog、TAG、SNS、RSS、wiki等社會軟件的應用爲核心,依據六度分隔、xml、Ajax等新理論和技術實現的互聯網新一代模式。

  如果說Web1.0是以數據爲核心,那Web2.0是以人爲核心,旨在爲用戶提供更人性化的服務。

  Web2.0模式上是單純的“讀”向“寫”、“共同建設”發展,由被動地接收互聯網信息向主動創造互聯網信息邁進。從基本構成單元上,是由“網頁”向“發表/記錄的信息”發展,從工具上,是由互聯網瀏覽器向各類瀏覽器、RSS閱讀器等內容發展,運行機制上,由“Client Server”向“Web Services”轉變。”

上面所述的應該是web2.0形而上的意義,但究竟web2.0的定義是什麼呢?似乎sina仍然沒有給我們一個明確的答案!那麼就讓我們從web2.0以及代表的社會軟件的定義來找一下端倪吧!

Blog是Weblog的簡稱,是個人或羣體以時間順序所作的一種記錄,且不斷更新。Blog之間的交流主要是通過反向引用(TrackBack)和留言/評論(Comment)的方式來進行的。Blog的作者(Blogger),既是這個Blog的創作人,也是其檔案管理人。

  Wiki來源於夏威夷語的wee kee wee kee,是一種提供“共同創作(collaborative)”環境的網站,也就是說,每個人都可以任意修改網站上的頁面資料。

  RSS是Really Simple Syndication或Rich Site Summary或RDF Site Summary的簡稱,是一種用於共享新聞和其他Web內容的數據交換規範。讀者可以通過RSS訂閱一個Blog,瞭解該Blog最近的更新。

  在微軟和Google的佈局中,RSS已經越來越重要,微軟不但從Windows Vista全面支持RSS,現在live計劃則試圖用RSS 來實現微軟軟件和內容的進一步網絡化。Google的Sitemap和Google Reader也顯示出它準備更好的把RSS與搜索、與瀏覽器結合起來。

  Tag(中文叫做“標籤”) 是一種新的組織和管理在線信息的方式。它不同於傳統的、針對文件本身的關鍵字檢索,而是一種模糊化、智能化的分類。

  SNS是Social Network Service,社會性網絡軟件,依據六度理論,以認識朋友的朋友爲基礎,擴展自己的人脈。並且無限擴張自己的人脈,在需要的時候,可以隨時獲取一點,得到該人脈的幫助。

  Ajax,復古的寵兒

  時尚這個東西是不斷的輪迴的,過時的東西搭配上新時代的新概念,就變成了新的時尚,不過專業術語稱爲“復古”。技術現在也搭上了復古風。對Web2.0來說,當然少不了Ajax。

  Web2.0不是一個具體的事物,它是一個階段,是促成這個階段的各種技術和相關的產品服務的一個稱呼。所以,我們無法說,Web2.0是什麼,但是可以說,哪些是Web2.0技術範疇。

  Ajax是Web2.0的核心之一,是當前Web2.0中的一個王冠。Ajax使Web應用的交互如Flickr、 Backpack和Google在這方面已經有質的飛躍。這個術語源自描述從基於網頁的Web應用到基於數據的應用的轉換。

  Ajax是早期幾種技術的結合,每種技術都有其獨特之處,合在一起就成了一個功能強大的新技術。包括: XHTML和CSS;使用文檔對象模型(Document Object Model)作動態顯示和交互;使用XML和XSLT做數據交互和操作;使用XMLHttpRequest進行異步數據接收;使用javascript將它們綁定在一起。

  從技術的角度來看,Web 2.0的核心是Web Service。通過開放的APIs、標準的編程接口,網站與網站之間的交互性得以大大增強。而綜合了幾種技術的Ajax,顯然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網站交互性。

  通過這些技術手段,數據不再和頁面和網站混粘在一起,它獨立了,它跟着用戶走。這是Web2.0的很重要特徵。

  在基於數據的應用中,用戶需求的數據如聯繫人列表,可以從獨立於實際網頁的服務端取得並且可以被動態地寫入網頁中,給緩慢的Web應用體驗着色,使之像桌面應用一樣。

  先獨立,然後有物理表現。現在,就能讓他們活躍起來。透過對XML數據的處理,這些內容能被自由的組合,被各種應用程序,不論是Web程序還是桌面程序等呈現和處理。

  用戶能夠自由地藉助內容媒介,創建起一個個的社羣,發生各種社會性的(網絡)行爲。對於Web2.0來說,如何幫助用戶管理、維護、存儲、分享、轉移微內容,就成了關鍵。

  具體講,Web成爲一個開發環境,藉助Web服務提供的編程接口,網站成了軟件構件。信息孤島通過這些WebService的對話,被自由構建成適合不同應用的載體。

  Ajax開發與傳統的CS開發有很大的不同。由於Ajax依賴瀏覽器的javasc ript和XML,瀏覽器的兼容性和支持的標準也變得和javascript的運行時性能一樣重要了。

  Ajax的最大機遇在於用戶體驗。在使應用更快響應和創新的過程中,定義Web應用的規則正在被重寫。例如用戶通常希望每一次按鈕點擊會導致幾秒的延遲和屏幕刷新,但Ajax正在打破這種長時間的狀況。因此用戶需要重新體驗按鈕點擊的響應了。

  從用戶的角度來看,Web應用程序的生產力仍然不如桌面程序的生產能力。不過這種差距正在縮小,逐漸積累起來的多種技術潛力也會推出如桌面應用程序的功能一樣強大的應用程序。

由此,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今天所談論的Web2.0應用只是Web2.0初級階段的應用, Web 2.0的倡導者們還在苦苦尋覓合適的商業模式,唯一可以肯定的Web 2.0是互聯網發展的必然方向,它帶來的衝擊將不僅僅侷限於互聯網,很可將全面改變我們現在的生活和工作方式。這個不是定義的定義說不定是目前得到的做好答案!




--------------------------------------------------------------------------------



Web2.0是以Flickr、43Things.com等網站爲代表,以Blog、TAG、SNS、RSS、wiki等社會軟件的應用爲核心,依據六度分隔、xml、ajax等新理論和技術實現的互聯網新一代模式。”

Blog——博客/網誌:Blog的全名應該是Web log,後來縮寫爲Blog。Blog是一個易於使用的網站,您可以在其中迅速發佈想法、與他人交流以及從事其他活動。所有這一切都是免費的。

RSS——站點摘要:RSS是站點用來和其他站點之間共享內容的一種簡易方式(也叫聚合內容)的技術。最初源自瀏覽器“新聞頻道”的技術,現在通常被用於新聞和其他按順序排列的網站,例如Blog。

WIKI——百科全書:Wiki--一種多人協作的寫作工具。Wiki站點可以有多人(甚至任何訪問者)維護,每個人都可以發表自己的意見,或者對共同的主題進行擴展或者探討。 Wiki指一種超文本系統。這種超文本系統支持面向社羣的協作式寫作,同時也包括一組支持這種寫作的輔助工具。

網摘:“網摘”又名“網頁書籤”,起源於一家叫做Del.icio.us的美國網站自2003年開始提供的一項叫做“社會化書籤”(Social Bookmarks)的網絡服務,網友們稱之爲“美味書籤”(Delicious在英文中的意思就是“美味的;有趣的”)。

SNS——社會網絡:Social Network Sofwaret,社會性網絡軟件,依據六度理論,以認識朋友的朋友爲基礎,擴展自己的人脈。

P2P——對等聯網:P2P是peer-to-peer的縮寫,peer在英語裏有“(地位、能力等)同等者”、“同事”和“夥伴”等意義。這樣一來,P2P也就可以理解爲“夥伴對夥伴”、“點對點”的意思,或稱爲對等聯網。目前人們認爲其在加強網絡上人的交流、文件交換、分佈計算等方面大有前途。

IM——即時通訊:即時通訊(Instant Messenger,簡稱IM)軟件可以說是目前我國上網用戶使用率最高的軟件。聊天一直是網民們上網的主要活動之一,網上聊天的主要工具已經從初期的聊天室、論壇變爲以MSN、QQ爲代表的即時通訊軟件。

RSS爲Really Simple Syndication(簡易供稿)的縮寫,是某一站點用來和其它站點之間共享內容的一種簡易方式,也叫聚合內容。網絡用戶可以在客戶端藉助於支持RSS的新聞聚合工具軟件(例如SharpReader NewzCrawler、FeedDemon RSSReader),在不打開網站內容頁面的情況下閱讀支持RSS輸出的網站內容。可見,網站提供RSS輸出,有利於讓用戶發現網站內容的更新。在高速高質高效成爲主流呼聲的互聯網時代,RSS無疑推動了網上信息的傳播,提出了另一種看世界的方式。

RSS,原意是把網站內容如標題、鏈接、部分內文甚至全文轉換爲可延伸標示語言(XML:eXtensible Markup Language)的格式,以向其它網站供稿,使用者可以用一般的瀏覽器觀看,也可以用特殊的“閱讀器”軟件來閱讀。




--------------------------------------------------------------------------------




歷史很重要。對一個技術的學習也應當從歷史出發,通過其在時間形成歷史的流變,得以知曉現狀,甚至能夠預知未來。

那Web1.0是什麼呢?他們說,記得靜態HTML的WWW時代麼?(那個時代的WWW應用、人們的Web體驗、對社會的影響如何?)那麼動態HTML和靜態HTML下的Web相比,是多少版本?1.5?對了,他們是真這麼叫的。(在效果和影響上,與1.0相比,擴展和加深多少?) 要呈現的數據存儲在數據庫中,通過Web服務端的程序,應用戶的請求,取出數據,加上事先設計的模板,動態的生成Html代碼,發送到用戶的瀏覽器那裏。他是1.0系列,應爲用戶在瀏覽器中所見和Web1.0一樣,它有0.5的升級,因爲數據不是事先製作併發布,而是動態生成,和用戶的需要交互生成。 那好,再加0.5,到Web2.0,變化是在哪裏呢?(看到了正在崛起的和改變的,會繼續朝着什麼方向改變互聯網和社會呢?)

更新:關於各個版本的差別,看看亞馬遜的例子。

事情沒有那麼幸運,Web2.0並不是一個具體的事物,而是一個階段,是促成這個階段的各種技術和相關的產品服務的一個稱呼。所以,我們無法說,Web2.0是什麼,但是可以說,那些是Web2.0。

WikiPedia的Web2.0條目下列出了這些條件:

*CSS和語義相關的XHTML標記

*AJAX技術

*SyndicationofdatainRSS/ATOM

*AggregationofRSS/ATOMdata

*簡潔而有意義的URLs

*支持發佈爲weblog

*RESTian(preferred)或者XMLWebserviceAPIs

*一些社會性網絡元素

必須具備的要素有:

*網站應該能夠讓用戶把數據在網站系統內外倒騰。

*用戶在網站系統內擁有自己的數據

*完全基於Web,所有的功能都能透過瀏覽器完成。

(以上內容引用自英文版維基百科)

雖然這只是一家之言,不過,對於其中談到的幾個要素,大家還是公認的。

--基於RSS/ATOM/RDF/FOAF等XML數據的同步、聚合和遷移。數據不再和頁面和網站混粘在一起,它獨立了,它跟着用戶走。這是Web2.0的很重要特徵。這也是爲什麼Blog是Web2.0的代表的原因。在網誌上,常主角的是相互獨立的一則則的網誌。獨立,然後有物理表現。現在,就能讓他們活躍起來。透過對XML數據的處理,這些內容能被自由的組合,被各種應用程序,不論是Web程序還是桌面程序等呈現和處理。當然,最重要的是背後的人。

--社會性因素。 內容跟着人走,內容又能夠被用戶自由的組合,也就是說,用戶能夠自由的藉助內容媒介,創建起一個個的社羣,發生各種社會性的(網絡)行爲。

此外還有標籤以及建立在開放標籤系統之上的Folksonomy。

--第三個公認的因素是開放API,這個技術性稍強些,得另花時間研習,可以先看看例子:amazon、flickr、googlemap等。 從Web應用的產品/服務生產者角度來說,該如何創建Web2.0的產品呢?重要的是要抓住這麼幾點,一個是微內容(這裏有定義),一個是用戶個體。除了這兩個最基本的之外,還可以考慮社羣內的分享以及提供API。(cnbruce收藏的一些API內容:http://www.cnbruce.com/blog/showlog.asp?cat_id=34&log_id=709 )

微內容:英文是microcontent。用戶所生產的任何數據都算是微內容,比如一則網誌,評論,圖片,收藏的書籤,喜好的音樂列表、想要做的事情,想要去的地方、新的朋友等等。這些微內容,充斥着我們的生活、工作和學習,它的數量、重要性,還有我們對它的依賴,並不亞於那些道貌岸然、西裝革履的正統文章、論文、書籍。對微內容的重新發現和利用,是互聯網所開創的平等、民主、自由風氣的自然衍生,也是互聯網相關技術消減信息管理成本之後的一個成果。我們每天都生產衆多的微內容,也消費着同樣多的微內容。對於Web2.0來說,如何幫助用戶管理、維護、存儲、分享、轉移微內容,就成了關鍵。

用戶個體。對於Web1.0的典型產品/服務來說,用戶沒有具體的面貌、個性,它只是一個模糊的羣體的代名詞而已。但是對於Web2.0的產品和服務來說,用戶是個實實在在的人。Web2.0所服務的,是具體的人,而不是一個如同幽靈般的概念。並且,這個人的具體性,會因爲服務本身而不斷地充實起來。如何爲這個具體的個體服務,是Web2.0設計的起點。

因此,一類可以被稱作Web2.0的產品/服務將是這樣:服務於用戶個體的微內容的收集、創建、發佈、管理、分享、合作、維護等的平臺。其他的呢?恐怕就設計到好些人提到的,微內容的XML表現;微內容的聚合;微內容的遷移;社會性關係的維護;界面的易用性等等。以及是否就是開源、參與、個人價值、草根、合作等等?

Web2.0是許多方面起頭並進又相互牽連的一個新的階段的到來。因此,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看法。那麼,對於Web開發人員來說,Web2.0意味着什麼呢?他們說Web2.0階段,Web是一個平臺,或者說,Web正在變得可編程,可以執行的Web應用。野心家們設想這個它的終極目標是WebOS。Web1.0時候,Web只是一個針對人的閱讀的發佈平臺,Web由一個個的超文本鏈接而成。現在的趨勢發生了變化,Web不僅僅是Html文檔的天下,它成了交互的場所。

Web2.0Conference網站的橫幅引用JeffBezos的話說“Web1.0 is making the internet for people,web2.0 is making the internet better for computers”。具體來講,他們說Web成爲一個開發環境,藉助Web服務提供的編程接口,網站成了軟件構件。這些,就是WebService的目標吧,信息孤島通過這些WebService的對話,能夠被自由構建成適合不同應用的建築來。一些例子:del.icio.us、flickr、a9、amazon、yahoo、google、msn等提供的編程接口衍生出的各種應用。

爲什麼要開放APIs,這涉及到集市中的商業方面的技術策略。當然,還有更深層的原因,那是什麼呢?這種交互不僅體現在不同的網站服務之間,同時還體現在用戶和Web之間在瀏覽器上的交互。這也是爲什麼在美味書籤的收藏中Web2.0和AJAX如此相關的一個原因。 在Web頁面上使用桌面程序有的那些便利,真的是很享受的事情。這恐怕也是Web可編程的一個方面,Web頁面不再是標記和內容混合那樣的簡單,它就是一個可以編程的地方(是這樣理解吧?) 有人反對說,AJAX的使用對搜索引擎不友好,只有Web1.0的站長才關心這個事情吧,在Web2.0時候,站長應該關心的是用戶參與的便利、用戶的自由度,至於搜索,有RSS/ATOM/RDF等,更本用不着操心,Google不是已經順應這個趨勢,讓大家主動提交了麼?可編程的第三個方面,是否在於Web應用和桌面應用之間的無縫連接趨勢的出現?類似這裏說的“從工具上,是由互聯網瀏覽器向各類瀏覽器、rss閱讀器等內容發展” 。 編程的一個重要目的是對數據的操作,因此,對於網站來說,除了WebService接口之外,最近爲簡便方式就是將內容以RSS/RDF/ATOM格式,或者有意義的XHTML格式輸出,同時實現內容和表現的分離。

[Web2.0是個歷史學的概念,而非是個技術性的概念,它是對Web發展歷史斷代的成果。對這個概念的梳理,能幫助我更好的把握互聯網正在發生的技術與文化。]

---------------------------------------------------------------
中文網誌圈談論的Web2.0內容摘要:

-“Web2.0是用來研究現象、發現規律的東西,不是用來招商引資、搭臺唱戲的東西。當越來越多的互聯網應用採取與用戶互動的方式,越來越多的內容是由用戶產生,越來越多的用戶參與到互聯網創造的過程中的時候,其實它代表了一種新的思潮。在這種思潮之下,一些新的技術開始出現,一些古老技術重新煥發了生機。隨便你怎麼表述這樣一種現象,但現象本身是實實在在存在的,不管是叫它Web2.0,還是社會化互聯網。”[Keso:老冒給Web2.0澆了一桶冷水]

-“我覺得最有價值的一個是,web應用的數據格式開始逐漸出現了交換“標準”...這些標準...更加容易被機器自動化處理...能幫助人更好地過濾和定製化信息。其次,更多的服務將以webservice的形式來提供,...這使得web服務可以被互相集成,從而誕生更多新的服務...人的重要性被提高了。過去web更多注重在信息提供,而現在的越來越多的應用更加關注人,也就是所謂“社會性”。此外web的可用性改進正在被越來越重視...”[老冒:朝web2.0潑點冷水]

-“我認爲Webx.x是人們爲了區別不同時代Web的發展而使用的,而這些概念也是經過歸納出來的結果。抓住對方向,如Wikipedia中所提到的朝向互動及社會網絡的方向發展,不論應用何種技術,只要能達到目的都是很好的。甚至作爲一般的使用者,都可以不去理會Webx.x的討論,因爲我們都已經在使用這些技術或網站了。”[圖書館觀點:Web2.0]

-“RSS逐漸成爲在線內容提供服務的標準發行平臺。Blog以及user-generated內容的興起。MyYahoo提供的RSS整合型服務。同時提出了值得密切關注的一些發展中領域,其中包括搜索技術,個性化,User-Generated內容(包括blog,評論,圖像和聲音),音樂,短視頻和Accessibility(易訪問性)”[Owen:MaryMeeker新作-關於DigitalWorld的發展報告的摘取]

-“我們談論的Web2.0帶給我們的是一種可讀寫的網絡,這種可讀寫的網絡表現於用戶是一種雙通道的交流模式,也就是說網頁與用戶之間的互動關係由傳統的“Push”模式演變成雙向交流的“Two-WayCommunication”的模式。而對於Web服務的開發者來說,Web2.0帶來的理念是服務的親和力,可操作性,用戶體驗以及可用性。”[Owen:BaCKpACK-體驗可讀寫的Web服務]

-“web2.0是一種可以被分發的信息概述,web文檔被格式化成了web數據。我們不會再看到不同舊地信息,現在我們所注意到是一種聚合、再混合內容的工具。”[songzhen:也說Web2.0的翻譯]

-“從這些應用中可以看到:如果基於傳統的HTML,同樣的功能實現將變得非常複雜和不穩定,數據的再生產和交換成本是很高的。所以:RSS這個標準最終要的貢獻就是使得互聯網的大部分網站變得可編程:類似的例子還有Blog中的:TrackBackPing等機制,這些機制都是依賴XML/RPC實現的。當初爲Lucene設計一個RSS/XML的接口也是爲了這個初衷,它使得全文檢索服務可以輕鬆的嵌入到各種應用中,通過關鍵詞將各種內容之間實現更豐富的關聯(WellReferenced)。”[車東:RSS,簡單協議使得互聯網可編程]

-“聚合的可能性以及如何更好地聚合(通常來說,更好的聚合應該基於個人知識管理和人際關係管理)很顯然應該成爲新一代或者說web2.0架構的核心之一。還有,你會重新發現,恰好是分散帶動了聚合,聚合促進了分散,通過聚合的思維,互聯網的網絡狀變得越來越豐富和密集,web2.0就變得越來越有趣味,它將web1.0時代的碩大節點即門戶網站不斷消解,去努力創造一個更加和諧的自然網絡圖譜。”[Horse:rss,聚合的無數可能]

-“新的web2.0網站都依賴於用戶參與、用戶主導、用戶建設”。[Horse:Web2.0這個詞]

-Keso:Web1.0與Web2.0的區別

-“表面上看,Bloglines取代了門戶,成爲一個新的中心,但這裏有一個重大的區別。門戶是隻讀的,它帶有某種鎖定的性質。你可以離開門戶,但你無法帶走門戶的內容。Bloglines則完全不同,你覺得它好用,就會繼續使用,有一天你不再喜歡Bloglines,你完全可以導出你的OPML,到另一個RSS訂閱網站,或者乾脆用客戶端軟件瀏覽同樣的內容。所以,像Bloglines這樣的網站,是可寫的,你可以導入,也可以導出。就像你對信息擁有選擇權,對服務提供商也同樣擁有選擇權,沒有人可以鎖定你,主動權在你自己手上。”[Keso:再說信息選擇權]

-“Flickr、del.icio.us、Bloglines等Web2.0服務,通過開放API獲得了很多有趣、有用的想法,並藉助外部的力量,讓用戶獲得了更好的體驗。更多大公司也加入到開放API的潮流中,Google、Yahoo!、Amazon、Skype。Google桌面搜索今年3月纔開放API,很快就產生了大量的創造,大大擴充了可搜索的文件格式。”[Keso:開放API]

-“歸納:web1.0天天談門戶,web2.0談個人化;web1.0談內容,web2.0談應用;web1.0商業模式,web2.0談服務;web1.0談密閉、大而全,web2.0大家談開放、談聯合;web1.0網站中心化,web2.0談個人中心化;web1.0一對一,web2.0談社會性網絡;web1.0不知道你是狗,web2.0你去年夏天干了什麼我一清二楚甚至想要幹什麼呢。。。”[van_wuchanghua:發現了N.HOOLYWOOD,我還知道你今年夏天要幹什麼]

-“我認爲Web2.0有下面幾個方面的特性:個性化的傳播方式.讀與寫並存的表達方式.社會化的聯合方式.標準化的創作方式.便捷化的體驗方式.高密度的媒體方式.”[飛戈:Web2.0與未來的網絡]

-“用RAILS寫的網站帶有典型的讀寫網絡的特徵:RAILS創建的三個架構中的ACTIVERECORD這個模塊中,如果你讀讀它最重要的基類ActiveRecord::Base,你會發現有CREAT,EDIT,SAVE,DESTROY這些方法已經天然包含在內了,這讓實現一個數據庫的CRUDS行爲變得如此簡單。由於這些類的方法直接和網頁的名稱映射到一起,這使得網頁本身就像一個可以編緝的數據庫的數據項。”[Blogdriver:RUBYONRAILS,wEB2.0世界新生的創造力]

-“Greasemonkey一定名列前茅。這個通過UserScript就能修改任何網頁輸出效果的插件極大的提高了用戶閱讀的自主性,一推出就引起了轟動,同時也引來了不少爭議。”[Webleon:platypus,完全可寫的互聯網]

-“Web1.0到Web2.0的轉變,具體的說,從模式上是單純的“讀”向“寫”、“共同建設”發展;從基本構成單元上,是由“網頁”向“發表/記錄的信息”發展;從工具上,是由互聯網瀏覽器向各類瀏覽器、rss閱讀器等內容發展;運行機制上,由“ClientServer”向“WebServices”轉變;作者由程序員等專業人士向全部普通用戶發展;應用上由初級的“滑稽”的應用向全面大量應用發展。”[Don:Web2.0概念闡釋]

Web2.0階段的一個重要特徵是開放,和Web初期的開放有很大不同,有以下幾種突出的表現:

內容方面。

-內容的創作共用授權。它的廣譜和可選擇性,讓它具有了足夠的生命力。CC先是在網誌圈中廣泛採用,後來許多商業公司也紛紛採用CC方式(比如BBC);先是文本世界採用,後來逐漸推廣到了多媒體世界,比如音頻、視頻、Flash動畫等等。一場自由的文化(freeculture)運動在各個方面悄然鋪開。

-內容來源方面的開放。和早期的Web階段相比,由於使用相關設備的成本降低,利用相關技術的門檻減低,人們可以自由生產併發布各種內容,比如文本信息,比如語音記錄,比如視頻錄製等。信息的生產和傳播不再僅僅是商業資本或者技術精英的特權。在Web的新階段,原來在商業、技術與大衆之間的信息生產和傳播的落差被削平。消除信息壟斷和去中心化已經成爲可能。不僅如此,信息的生產和消費的模式也發生了變化,從原來的生產/消費的對立,變成了參與式的信息集市。

Web主體方面。

-商業網站也漸漸採取了開放的、參與的模式。除了內容上的CC授權出現之外。原來並不外露的內容,也隨着blog、podcasting等的興盛而對外開放。一些網站還在技術層面開放,比如開放源代碼,比如開放APIs(編程接口),讓自己成爲一個平臺,讓用戶可以參與衍生產品的創造,用戶本身也是產品的生產者。不僅是內容、技術層面,在鼓勵用戶的參與上,也有相應的開放出現,比如一些新聞網站的RSS源的輸出、引用通告(trackback)功能的採納、blogthis便利的提供,無一不是讓用戶參與到內容生產、傳播的各個環節。

-個人信息層面的開放。有開放,纔有交流,纔有社會行爲和形態產生。個人內容的開放是與一類Web2.0服務的興起有關。它涵蓋了內容(文本、聲音、影像、視頻)、關係、行爲等等
發佈了20 篇原創文章 · 獲贊 0 · 訪問量 6萬+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