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軟:下一個十年會如何

今年6月27日,微軟創始人比爾·蓋茨將正式退休,大部分時間轉向慈善,留給全球商界的是一份意味深長的遺產. 一個在不朽的IT事業中尋求到歷史庇護的人,他就是比爾·蓋茨.比爾·蓋茨已經在人類商業羣星閃耀的天空中留下痕跡——有學界人士認定,今後的100年裏,人們定會像談論洛克菲勒、卡耐基和福特一樣談論比爾·蓋茨.

蓋茨代表了PC(個人電腦)時代IT領域個人能取得的最高成就,一個壟斷了“世界首富”長達13年之久的人,而他即將於今年的6月27日正式退休. 毋庸置疑,他是一個天才.但天才不足以成爲傳奇,在一系列的必然背後,存在着大量無法複製的偶然.是必然和偶然,共同造就了比爾·蓋茨. 微軟傳奇 儘管蘋果公司的史蒂夫·喬布斯出名更早,甚至是當年比爾·蓋茨的偶像.但比爾·蓋茨的作派引領着IT英雄的時尚,在他所謂“軟件天才”的光環下,無數個導致其崛起的重要因素被大衆忽略. 他穿着隨便,頭髮蓬亂,具備高智商,尤善數學和計算機,顯得獨來獨往,是個工作狂,他喜歡舒適地坐在電腦前,一邊吃比薩餅,一邊喝可樂,一邊徹夜不眠地編寫電腦程序.尤其酷的是,他從哈佛輟學,這成爲站在IT英雄頂峯的“必備資歷”. 累了的時候,他就躺在一張亂糟糟的牀上,用毯子蓋在頭上,蓋茨至今仍保持着這個習慣,當他坐飛機時,他常用一條毯子蓋在頭上,然後在整個航程中酣睡不止. 他的生活極其緊張,三天不睡覺對他來說如同家常便飯.他通常36個小時不睡覺,然後倒頭便睡上十來個小時. 1974年,當蓋茨認爲創辦公司的時機尚未成熟而繼續在哈佛大學上二年級時,他開始了玩橋牌,瘋狂地玩,撲克和計算機消耗了他的大部分時間.他與未來的微軟CEO鮑爾默在玩一種遊戲,看誰用最少的時間去上課從而獲得最好的成績,他們幾乎從不上課,然而依靠考前突擊,卻總能得到A. 比爾·蓋茨的傳記作家詹姆斯·華萊斯曾採訪過跟比爾約會的幾個女生,她們說比爾一見到她們總是問,你的學術能力考試成績怎樣? 除了個人稟賦,蓋茨如此的成功還離不開他有個好家庭和好爸爸.比爾·蓋茨本名叫威廉 ·亨利·蓋茨三世,他們家族在美國是中上階層,因此蓋茨生活無憂,可以上最好的學校,永遠不用擔心房租從哪兒來.他的祖母留給他100萬美元的信託基金,他的父親早早爲他買了一棟90萬美元的房子. 蓋茨的爸爸老蓋茨是西雅圖最好的律師之一,並且對蓋茨的創業和微軟有潛在的巨大影響.老蓋茨給了比爾·蓋茨經濟資助,也讓其能夠輕鬆放棄哈佛學位,更重要的是幫助比爾·蓋茨與其他公司對抗,搞定了BASIC授權等一個個險中取勝的法律問題,讓比爾·蓋茨拿到第一桶金.微軟正是按照這種軟件授權方式發展起來的,在微軟經歷的無數起法律糾紛中,幾乎都有老蓋茨的身影.最近一次與老蓋茨有關的事件是——微軟收購雅虎的談判曾在其律所祕密進行. 最重要的是,蓋茨與時代的撞擊,他遇到了PC時代的開啓階段.1969年當比爾·蓋茨上高中時,私立湖濱中學簽了一個影響比爾終身命運的特別協議,一家衛星公司通過電報交換機連接,向學校提供電腦讓師生用.年輕的比爾被這臺原始電腦所能做的一切迷住了,從此他一有空就鑽進電腦房. 事實上,哈佛大學並不缺乏天才,蓋茨曾因自己的數學而自負,但卻在哈佛發現了比他更爲強大的一羣數學天才,他因此棄數學而取新興的計算機,應該算是個嗅覺靈敏的聰明學生. 而且,比爾還“獲贈”一個創業夥伴——一樣沉迷於電腦的比他高一個年級的保羅·艾倫.1974年12月,艾倫在哈佛廣場買到一份雜誌,封面刊登一家公司的廣告,是一臺Altair 8800微機電腦問世,他立即找了比爾,兩人對於個人電腦時代的來臨產生了感覺. 1975年夏天,19歲的比爾·蓋茨和他的夥伴保羅創建了微軟公司.相信自己眼光精準的比爾·蓋茨就準備全身心投入這項事業中去,他在哈佛大學三年級的時候中途退學.他的夢想是讓每個人桌面都有電腦——而下半句話藏在他的心中——讓每個電腦裏都有微軟的軟件.一個PC時代將由蓋茨33年的工作推向造富和造夢的頂峯. “偶然”帝國 回顧微軟的歷史,一些導致微軟成功的事實無法迴避,微軟的成長,也離不開對手的幫助.微軟帝國的三大基石,Windows操作系統、Office辦公軟件和IE網絡瀏覽器,都是在利用對手的輕率,或是在殘酷的法律和商業絞殺中取得的成功. 而且,微軟的三大產品都不屬於原創性創新,而都是基於現有產品的啓發,繼續進行開發. 比爾·蓋茨最初的商業嘗試是爲當時的Altair 8800電腦設計出了第一個BASIC語言解譯器,Altair 8800是MITS公司陷入困境之下發明的.蓋茨和艾倫在哈佛阿肯計算機中心沒日沒夜地幹了8周,此前從未有人爲微機編過BASIC程序,這是一種簡單易用的計算機程序設計語言.蓋茨和艾倫開闢了PC軟件業的新路,奠定了軟件標準化生產的基礎. 1975年春天,艾倫進入MITS,擔任軟件部經理.唸完二年級課程,蓋茨也飛往 MITS,加入艾倫從事的工作.微軟“寄生”於MITS之上.後來在蓋茨父親及其律師朋友的幫助下,蓋茨僥倖在軟件所有權上獲勝.這就是微軟頗不尋常的起步,如果輸掉這場官司,蓋茨不得不從頭再來,今日微軟的歷史就得改寫. 艾倫回憶道:“這場官司讓人心有餘悸,如果我們輸了,我們就得從頭再來,比爾讓他老爸出點子,我們一直如坐鍼氈.” 憑藉從BASIC項目上拿到的版權費,比爾·蓋茨與保羅·艾倫 (Paul Allen)在新墨西哥州中部城市Albuquerque一同創建了微軟,後來移到西雅圖. 當時,他們瞭解到計算機巨頭IBM需要爲自己的個人電腦產品尋找合適的、基於英特爾 X86系列處理器的操作系統.於是微軟就向Tim Patterson公司購買了他們的QDOS操作系統使用權,將其改名爲Microsoft DOS (“微軟磁盤操作系統”),並進行了部分的改寫工作,最終通過IBM公司在1981年推向了市場,微軟的BASIC便逐漸成爲了公認的市場標準,而IBM 完全有能力自己開發,其對於操作系統的忽視,幫助了蓋茨崛起,IBM成爲微軟又一塊巨大的墊腳石. 當時最偉大的程序設計員之一,基爾代爾設計的CP/M系統是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最具影響的PC操作系統.但是,基爾代爾錯過了與IBM合作的天賜良機.比爾·蓋茨母親良好的社會關係,在他初期事業中也起了重大的作用.比爾經她介紹,認識了IBM的總裁. 接下來,微軟也沒取得領先.1981年8月發行的Microsoft DOS 1.0沒有圖形界面,全靠命令進行輸入,操作起來極其不方便,而當時蘋果公司的麥金託什Macintosh操作系統具有了圖形用戶界面.直到1983年,微軟才正式開始設計Windows,定位是一個爲個人電腦用戶設計的圖形界面操作系統.開始的設計工作花費了55個開發人員一年的時間,並於1985年 11月20日正式發佈,售價100美元,當時也不是最好的軟件. 1985年6月,微軟和IBM達成協議,聯合開發操作系統.根據協議,IBM在自己的電腦上可隨意安裝,幾乎分文不取,並允許微軟向其他電腦廠商收取使用費.當時IBM在PC市場擁有絕對優勢.兼容機份額極低,IBM的決策者幾乎不假思索地同意了.而到了1989年,兼容機市場已達到80%的份額.微軟在操作系統的許可費上,短短几年就贏利20億美元——這是IBM在微軟身上犯下無數個大錯中的一個. 隨後,在電腦銷售方面IBM也很快喪失原來的優勢.當其他公司紛紛推出比IBM產品更便宜的電腦時,微軟能夠向他們提供同樣的操作系統.如微軟就借康柏賣出了大量的授權,在PC市場奠定了基業. 對微軟的創新進行總結的結果會顛覆很多人的固有印象:微軟起家的BASIC並不是自己原創發明的,DOS也是從其他公司買來改造的,Windows用的是施樂與蘋果的圖形和鼠標技術,網絡瀏覽器也是在網景的壓力下開發的…… 微軟是個“偶然帝國”.藉助強大的市場優勢和金錢實力,微軟屢屢將許多其他公司創造的新技術新功能納入自己的產品,尤其是在Windows之中.這種形勢下,小軟件公司已經無法與微軟一起競爭.10年後的1995年8月,Windows 95發佈,正式把微軟推向PC的巔峯. “所有這些事情都可能使你懶惰,讓你覺得無所不知,讓你覺得自己比其他人聰明,而這總會導致嚴重的錯誤.”比爾·蓋茨自我總結認爲,當微軟成長的時候有許多大公司,但它們都沒有最終堅持下來,因爲它們在這個產業的轉型期迷失了方向.它們曾是偉大的公司,但是成功促使它們規模增大,也使它們在前進的路途中錯過了轉折方向.即使是最大的IBM公司,也錯過了許多關鍵的事情.“我們必須學習新事物.” 偶然的帝國? 按每個拷貝收權利金的軟件轉讓方法,開了軟件盈利模式的先河.微軟已經有了一個清晰可行的計劃,利用一切商業和法律手段佔領整個PC平臺. 微軟的第一場大戰是與蘋果開始.在1985年,喬布斯被趕走後,蘋果簽下後來被稱爲有史以來最壞的合同.蘋果同意微軟如果繼續爲蘋果提供軟件(如Word、Excel)就允許微軟使用部分蘋果圖形界面技術.如果沒有與微軟的這筆交易,Windows也許永遠不會成功. 1988年因爲在Windows中使用了與Mac相似的圖標,蘋果向微軟和HP公司提出訴訟,控告他們侵犯了蘋果的版權,這一場官司一打就是6年的時間,直到1993年日,法庭才正式裁決Windows不構成侵權.在史蒂芬·喬布斯重新成爲蘋果實際意義上的領導人後,1997蘋果與微軟重新結好. 而Wintel聯盟將微軟的地位極大鞏固.在20世紀90年代,Intel系列處理器更新換代最快的時期也就是微軟的Windows系列最暢銷的時期.在這個時期,微軟和Intel公司一軟一硬,完全統治着全球PC機的市場.每當微軟推出功能更強的軟件後,Intel處理器的需求量就上升;同樣,當Intel生產出速度更快的處理器後,微軟的軟件因有了更好的平臺而顯得更易用. Intel有多快的CPU,Microsoft就有相應的、龐大的軟件來支持它. Microsoft的應用程序不管有多龐大,需要多快的速度,Intel的新處理器又總能滿足它.誰跟不上Wintel的步伐,誰就極有可能被淘汰出局. Wintel聯盟不僅是針對競爭對手的聯盟,它還是迫使用戶升級的同盟.在升級的循環中,多數用戶往往爲了一個應用而被迫升級整個系統. 在無數次戰爭中,在上世紀90年代中期的瀏覽器大戰是最轟動的一次.雖然微軟在互聯網方面是後來者,但憑藉Windows捆綁集成IE瀏覽器的策略,後來居上,橫掃了已經佔領市場80%份額的網景Netscape. 不過這也爲微軟引來了漫長的反壟斷訴訟,帝國告成後,微軟的光芒吸引了美國反壟斷法的注意力.上世紀90年代初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開始調查微軟的市場行爲,主要是針對其操作系統與應用軟件一起捆綁銷售的方式.蓋茨開始面對與美國政府的法律大戰. 2000年,聯邦法官要將微軟一分爲二,這對比爾·蓋茨是個沉重的打擊.但反壟斷案的審理時間長達四年,微軟付了數百萬美元法律費,最終在2002年,布什總統的司法部提出了對微軟有利的解決方案,微軟避免了分拆.即使在當下,微軟仍在與歐盟繼續進行Windows捆綁媒體播放器的反壟斷大戰.
微軟:下一個十年會如何 在一個互聯網全面主宰世界的時代,蓋茨的事業和微軟的地位受到前所未有的衝擊. 在蓋茨準備退休的當下,PC時代已被顛覆,PC軟件之王需要重新出發,找到新的領地. 蓋茨是一個PC時代造就的傳奇,他創辦的微軟,幾乎壟斷了PC時代的軟件平臺,蓋茨也伴隨着Windows的不斷升級,成爲這個星球的首富.但PC遮不住,畢竟東流去.知識英雄締造了巔峯時代,大幕正在其面前緩緩落下. 1975年,蓋茨離開哈佛創建微軟公司;15年後,Windows掀起滔天巨浪,IBM一聲嘆息;20年後,在網景瀏覽器的威脅下,蓋茨帶領微軟向互聯網走出了第一步,開發出IE瀏覽器,蓋茨爲此寫下了享譽全球的《互聯網浪潮》. 在目前的收入結構中,微軟90%的收入來源於兩個軟件產品Windows和Office.軟件授權的商業模式,正受到以Google爲代表的、提供基於互聯網服務商業模式的衝擊. 未來的IT圖景將是這樣的:軟件將不再安裝在PC上,客戶無須購買軟件,個人消費者只需要用眼球作爲“互聯網貨幣”進行支付,從而獲得一切服務,企業客戶則只是付出租金和服務費,並不購買全部設備和軟件.而瀏覽器僅僅是互聯網大海的海岸線,廣闊的水域需要更多公司的商業探索. 這是軟件即服務(SaaS) 戰略的圖景之一,而早在2000年,蓋茨把微軟CEO職位交給鮑爾默之後,二人就在公司發展戰略上時而出現分歧.正是由於二人的分歧,導致微軟的一個SaaS項目“NetDocs”於2001年被取消. 而7年之後,迫於競爭對手的壓力,微軟又開始提供在線應用,如果7年前微軟能夠堅持發展NetDocs項目,那麼微軟在SaaS市場就不會像今天這樣被動. 鮑爾默近期表示,他將在蓋茨退休後繼續擔任微軟CEO九至十年的時間. 33年後,微軟需要再出發.微軟爲其互聯網領域“後發制人”的被動付出了足夠多的代價. 微軟的最新操作系統Windows Vista,已經不再具備前作那麼大的影響力.向互聯網全面轉型成爲微軟的最新戰略.爲此微軟啓動了收購雅虎,以對抗谷歌的計劃. 但總報價475億美元全面收購交易被雅虎最終拒絕,微軟轉型前景艱難.目前還在與雅虎保持進行部分收購的接觸.談判活動都是由鮑爾默出面. 這是微軟與Google、雅虎在網絡市場上競爭戰略中的一次重要收購,微軟已下決心投入大量資源,成爲互聯網市場上的巨頭. 此前,微軟支出60億美元,收購aQuantive公司,通過收購 aQuantive,微軟將有能力提供一個跨平臺和跨媒體的全球性廣告平臺.這是微軟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筆收購.微軟網絡服務集團的主要業務包括 MSN.com門戶、Windows Live服務和Live搜索. 在互聯網搜索和廣告領域,微軟落後於Google和雅虎,而且微軟的網絡服務部門仍然沒有盈利. 微軟棄購雅虎後,鮑爾默表示,微軟將繼續依靠自身力量發展互聯網業務,並已爲此制定戰略,將加快實施.一是繼續提高搜索關聯度,建設自有廣告平臺;二是加大對技術的投入,推出變革性的工具和網絡體驗;三是繼續尋找合作和投資機會,通過規模優勢加強競爭力. 目前看,谷歌的地位仍難撼動.市場研究公司Hitwise發表的研究報告稱,谷歌5 月份在美國的搜索市場份額從4月份的67.9%提高到了68.29%.在此期間,雅虎的市場份額從4月份的20.28%下降到了19.95%,微軟的市場份額從4月份的6.26%下降到了5.89%.
蓋茨:由首富到首善
比爾·蓋茨已經表示,退休後將把20%的時間用在微軟項目上,剩餘80%的時間從事慈善事業. 蓋茨這樣預想自己退休後的生活:“將來某一天,也許我會呆在基金會中,暗暗地想着:糟了!微軟的那些傢伙正坐在一起開會,然後作出很酷的決定,而我卻沒有機會了.不過,也許將來某一天,我學習着有關健康衛生和教育的知識,然後想着,噢,這正是我想要的,正因爲我的存在,基金會正變得越來越強大,越來越有效.” 促進蓋茨根本轉變的是1993年秋天,他和後來成爲他妻子的梅琳達等人到非洲旅遊,當地人民的極度貧困激起蓋茨心靈的震撼,他們在路上看到了無數餓得皮包骨頭的孩子.老蓋茨對兒子說,應該建立基金會,開展慈善工作,蓋茨於是建立了9400萬美元的基金會. 2000年,蓋茨夫婦正式成立了“比爾和梅琳達·蓋茨基金會”,目前這一基金會的規模已是全球最大. 比爾·蓋茨2003年宣佈,將自己98%的財產留給“比爾和梅琳達·蓋茨基金會”. 2007年比爾·蓋茨的身家達到560億美元. “股神”巴菲特2006年也將其大部分財產——370億美元,投給蓋茨的基金會做慈善事業.巴菲特捐出的370億美元是美國迄今爲止出現的最大一筆私人慈善捐贈. “財富並不是我的,我只是暫時支配它而已.”比爾·蓋茨認爲,“我不會給我的繼承人留下很多錢,因爲我認爲這對他們沒有好處.”蓋茨目前有三個子女. 比爾·蓋茨還認爲,擁有很多不勞而獲的財富,對於一個站在人生起跑點的子女來說並不是件好事,他覺得子女的人生和潛力應與出身的富貴或貧寒無關.因此,他們決定:死後,只給三個子女1000萬美元的遺產,其他400多億美元都將返還給社會. 很顯然,美國上世紀初工業鉅子卡耐基的名言,“在巨大財富中死去是一種恥辱”已經銘刻在了美國首富的心中. 這只是美國的富豪階層財富觀的一部分:此前美國總統布什上任後,宣佈計劃取消聯邦遺產稅.但比爾·蓋茨的父親和巴菲特、索羅斯等在《紐約時報》上刊登廣告, 明確反對這一計劃. 目前,蓋茨基金會主要關注公共衛生領域,包括爲兒童預防接種以及研製新藥,也對貧困落後國家的醫療衛生情況格外關心.迄今爲止,蓋茨夫婦已經爲國際健康事業捐贈了數百億美元,以及在美國和國外設立獎學金. 因爲梅琳達發現,非洲的孩子們會死於腹瀉和其他非常普通的疾病,而簡單的接種疫苗就完全可以避免這些悲劇.基金每年以數億美元購買電腦、疫苗和藥類等物品,梅琳達還潛心研究艾滋病、瘧疾和肺結核問題,對基金會的運作全盤考慮,對每一個投款方向都進行周密的論證. 除了投資研發疫苗,蓋茨夫婦還專門撥出資金,救助那些無家可歸的艾滋病患者以及貧困地區的兒童和青年人.他們會開展一些援助項目,除了在經濟上援助一些貧困的艾滋病患者外,他們會教青年人如何謀生,如培訓他們做導遊等. 對於中國,去年底,蓋茨基金會曾宣佈,承諾在五年內捐資5000萬美元,幫助中國預防和控制艾滋病的傳播.基金會的中國項目重點是推動包括北京、上海和廣州在內的14 個主要城市艾滋病預防工作.去年,蓋茨曾主動探訪中國艾滋病患者,握手、聊天、談論電影《斷背山》. 比爾·蓋茨稱,他和妻子耳濡目染到在健康、教育、研究等領域還存在着很多不平等現象.因此,決定將自己的財產用於解除這些不平等上.他還希望其他有錢人也能夠將自己的財產迴歸社會、用於解決社會上存在的不平等.
與鮑爾默相處:放權給怒吼“奶媽” “一個人只是單翼天使,只有兩個人抱在一起才能飛翔.”鮑爾默這樣認爲.“Bill和Steve”是全球商界最知名的二人組合.比爾·蓋茨、史蒂夫·鮑爾默的創始人和CEO的組合,是這個時代商業經典的組成部分 “一個人只是單翼天使,只有兩個人抱在一起才能飛翔.”鮑爾默這樣認爲.“Bill和Steve”是全球商界最知名的二人組合.比爾·蓋茨、史蒂夫·鮑爾默的創始人和CEO的組合,是這個時代商業經典的組成部分. 二人上月接受共同社專訪時,談到打造微軟的過程,鮑爾默說:“有點像生小孩,蓋茨負責生,而我有點像養小孩的奶媽.” 但大家都認爲,鮑爾默參與促成了微軟形成“將對手趕盡殺絕”的企業文化.他是一位“怒吼天尊”——在銷售會上由於喊“Windows! Windows!”時用力過大,他曾把聲帶喊破,只好去動聲帶修復手術,. 鮑爾默在高興或發怒時都會發出雷鳴般的喊聲,無論是對下屬還是蓋茨,或是競爭對手等. 當1997年司法部表示要對微軟的壟斷行爲起訴時,鮑爾默當衆對記者們說:“讓珍妮特·雷諾(美國的時任司法部長)見鬼去吧!”這句話迅速成了美國報紙的頭條. 1974年,18歲的鮑爾默在哈佛念二年級時,認識了同樓裏一個瘦瘦的紅頭髮學生比爾·蓋茨,他們一見如故,當時蓋茨也是18歲. 這兩位是在學校電影院裏觀看《雨中情》和《發條橙》兩部電影時相遇的.看完電影后他倆曾合唱劇中歌曲.他們對數學、科學、拿破崙有着共同的激情,鮑爾默和蓋茨搬進同一個宿舍,起名爲“雷電房”,因爲他們整夜激烈爭論的聲音,讓整個宿舍像在打雷. 他和蓋茨一樣精力充沛,可以幾天幾夜熬夜不眠.他倆一起選修研究生的數學和經濟學,是班上僅有的兩名本科學生,但基本不去上課. 花儘可能少的時間,得儘可能高的分數,這就是他們的遊戲規則. 他和蓋茨靦腆拘謹、沉靜穩重、不善交際的內向型剛好相反,鮑爾默是熱情洋溢,有幽默感,喜歡用煽情的語調錶達自己,並有極強的社交能力. 兩個個性相反的人卻在之後的幾十年裏如此互補. 1975年,蓋茨鼓動鮑爾默也輟學去幫他.可鮑爾默回絕蓋茨,他考入斯坦福商學院,然後去寶潔公司做市場營銷. 微軟成立五年了,公司裏都是技術人員,沒有管理人員.1980年,即比爾·蓋茨創建微軟的第六個年頭,蓋茨聘請鮑爾默擔任總裁個人助理.在蓋茨的遊艇上以5萬美元的年薪和7%股份的合同聘用了鮑爾默. 鮑爾默成爲微軟第一位非技術受聘者.從此,鮑爾默就開始了他在微軟至今28年的職業生涯. 鮑爾默不會跟蓋茨一團和氣,他會針鋒相對.他一上來招募新員工就會和蓋茨爭得面紅耳赤.因爲他想立即從30人規模招募到80人,蓋茨則聲稱,公司不能負債經營,銀行必須有足夠維持公司一年的錢. 兩人各不相讓,最後還是蓋茨讓了步. 蓋茨僱用鮑爾默之後,他們的友誼也經歷了嚴峻的考驗和磨合.傳言1985年春,微軟沒能在最後期限前研製出Windows軟件時,蓋茨曾氣憤地說,如果視窗軟件不能在年底前上櫃臺銷售,他就要鮑爾默走人. 鮑爾默回憶說,那時他負責研製視窗操作系統.當時Windows1.0失敗了,Windows2.0也不成功,直到推出了Windows3.0,微軟才大獲全勝.蓋茨可以指出一行代碼裏有什麼錯誤,而鮑爾默可以指出某個軟件是否具有市場潛力. “我歷來就是拉拉隊長,管理着一羣天才.”鮑爾默表示.1998年7月,鮑爾默出任微軟總裁的職位,除了首席技術官繼續向蓋茨彙報外,包括首席運營官在內的高管都開始向他彙報. 2000年1月時年44歲的比爾·蓋茨把自己擔任了19年的微軟CEO的職位交給同樣年紀的好友史蒂夫·鮑爾默,自己仍任董事長,以及新頭銜“首席軟件架構設計師”. 蓋茨當時本人的表示是:“現在Steve是一把手,我是二把手,我提出的建議舉足輕重,但做決定的得是Steve.” 一些微軟管理人士說,鮑爾默向來不太懂得下放權力.但蓋茨也是一個控制狂.“他根本不可能放棄對微軟的控制,那個公司是他的心肝寶貝.”蓋茨的好友巴菲特說. 蓋茨自己也承認,整個2000年,兩人的關係一直比較緊張.這種緊張關係一直持續到2001年. 這一次,蓋茨又對自己進行了反省,他知道,鮑爾默將心思都放在團隊和爲實現共同目標而努力上,他的結論是,自己纔是最需要改變的人. 瞭解了這些之後,蓋茨開始迅速作出改變.他在會議上保留他的不同意見,在重要決策上尊重鮑爾默的意見.這真正地幫助了“奶媽”鮑爾默在微軟帝國建立自己的權威.
撫平內部鬥爭讓CEO減少更替? “更替浪潮已達到頂峯,但是未來可能依舊頻繁” CEO被解僱的比例從20世紀90年代到本世紀初呈上升趨勢,但博思艾倫諮詢公司認爲,董事會這麼做並不是因爲股市短期收益差,因此“新上任的CEO要麼在2年內提高每股收益,要麼走人”這種說法是沒有事實依據的. 與前一個十年相比,自2000年以來公司董事會罷免其CEO的頻率更高了,但博思艾倫認爲董事會尚未因爲企業股價表現欠佳而解僱其CEO,解僱比例的反彈主要是由於董事會內部鬥爭的增加,即使是績效最差的CEO也不太可能在短期內就被迫離職.
業績差不等於遭解職 今年是博思艾倫進行此項調查的第十個年頭.通過分析包括全球最大的2500家上市公司的數據,結果顯示,2000年以來CEO被董事會解僱的比例有所增加:2007年該比例爲4.2%,遠高於20世紀90年代的水平,但接近2000年後的平均水平. 具體而言,在一年內被解職的CEO中,業績欠佳者的比例只佔2.1%,這至少說明股價與解職之間的聯繫並不明顯.即使是那些業績最差(包括股價兩年內縮水25%以及與行業競爭者業績相差45%)的CEO,被解僱的比例只佔5.7%. “越來越多的董事會因爲短期業績不佳而解僱CEO”,已經成了對企業行爲最普遍的批評之一.但事實上CEO的任期並沒有明顯縮短,被解職的比例也並沒有提高:2007年離任的CEO的平均任期爲6年,這與十年的平均水平持平. 2007年離任的CEO中22%爲“空降兵”,過去十年的研究發現這一比例在20% 左右波動.內部提拔CEO企業的股東年總回報率高於業內比例3.0%,而外聘CEO企業的回報率要低1.4%.在歐洲,從內部提拔CEO的企業的股東年總回報率高於業內比例2.8%,而外聘CEO企業的回報率爲0.7%. 此外,因業績欠佳而被解僱的可能性隨着公司規模的增加而適度增加,這可能是因爲金融分析師和機構股東對大公司的審查更加嚴格.事實上,正如外界對於董事會“短期主義”的批評一樣,董事會可能過於注重下一季度的公司業績.但是即便如此,也不會增加CEO被裁的機率. 博思艾倫認爲,改善CEO更替流程並最終改善財務業績和長期回報股東的下一步,這需要管理團隊和董事會改善相關流程,確定和培育潛在的未來領袖,並把握更替的時機.
平均任期“不止兩年” 看到那些危言聳聽的平均任期兩年的數字,人們總會對CEO們抱有複雜的態度.不過,根據博思艾倫的數據,CEO平均任期的確出現一些下降,從1995年的8.8年降至2007年的7.2年.但該下降趨勢並未延續而且降幅不大.任期最短的是2004年的6.8年,但是平均任期在2005年回升至7.9年,在2006年上升至8年.2007年的平均任期略低於10年均值7.9年. 雖然董事會可能很關注股價短期變動,但是他們對CEO比想象中要更有耐心.事實上,董事會給CEO充裕的時間證明自己.多數管理研究表明,CEO需要3至5年制定以及貫徹戰略. 以上這些數據說明,董事會對業績欠佳CEO的寬容程度“高於普通大衆的想象”.而博思艾倫認爲,這是因爲企業內部缺乏合適的候選人,由於外聘CEO的表現一直不如公司內部提拔的候選人,大部分情況下遭遇解聘的都是外聘CEO.企業在監督其CEO、職位更替規劃以及企業高管儲備方面尚有大量需要改進的地方. 調查發現,10年來,“空降”CEO的任期中位值是5年,內部提拔CEO爲6年.其中“空降兵”的任期往往較短:2007年離任的CEO中,“空降兵”爲4.8年,而內部提拔CEO爲6.4年. 從十年的數據分析中,博思艾倫得出結論,認爲CEO更替的趨勢已穩定下來:CEO更替率在2005年達到峯值的15.4%,在2006年降至14.3%,其更替原因包括正常的職位交替(退休、疾病、死亡或意料之中的變化)、企業合併相關的職位更替以及被迫離職,該比例在2008年爲13.8%,下降幅度並不明顯. 博思艾倫認爲,這說明了CEO更替浪潮已達到頂峯,但是未來CEO的更替將可能依舊頻繁.在2007年,正常離任的比例爲6.8%,僅僅超過十年來的平均水平;企業併購造成的更替比例爲2.8%,比2006的週期性高點3.2%略有下滑.

From: http://www.cnbeta.com/articles/58002.htm

發佈了11 篇原創文章 · 獲贊 0 · 訪問量 4萬+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