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OSI模型和TCPIP協議族

 1:頭部和尾部
OSI模型封裝的過程中都要加上頭部,並且數據鏈路層還要加上尾部

2:TCP/IP協議中的各層
TCP/IP協議族包括應用層,傳輸層,網絡層,數據鏈路層,物理層
(1):物理層對於每條鏈路,都要使用與之對應的物理層協議,所以一個路由器有幾個接口就有幾個物理層
(2):數據鏈路層的封裝要加上頭部和尾部,形成幀,包含了源地址和目的地址(物理地址),幀經過路由器時,剝離出數據,然後封裝成新的幀傳輸出去,因爲不同的鏈路可能會使用不同的幀格式
(3):網絡層傳輸的是IP數據報,網絡層是端到端的通信(也就是源計算機到目的計算機),而物理層和數據鏈路層提供點到點的通行,路由器上的網絡層會查看分組中的源地址和目的地址以查找最佳路由,但不能改變分組中的內容
(4):網絡中的每個節點都必須有網絡層,但只有兩端計算機才需要運輸層,運輸層根據協議的不同可以傳輸用戶數據報,分組,報文段.UDP(用戶數據報協議),TCP(傳輸控制協議),SCTP(流控制傳輸協議)
(5):應用層通信單位是報文

3:物理地址
1:數據鏈路層使用物理地址
2:大多數網絡使用48位(6字節)的物理地址,數據鏈路層幀首部包含了源地址和目的地址(物理地址),一般目的地址放在前面,當計算機收到和自己物理地址不同的幀時會丟棄該幀
3:物理地址可以是單播(一個接收者),多播(一組接收者),廣播(網絡中所有系統都接收).以太網支持單播,廣播和多播,有些網絡不支持多播

4:邏輯地址
1:網絡層使用邏輯地址
2:路由器對於每條鏈路都有獨立的物理地址和邏輯地址
3:邏輯地址也可以是單播,多播,廣播地址

5:分組傳送流程
1:主機網絡層收到分組後,通過邏輯地址查詢網絡層路由表,得到下一跳邏輯地址,通過地址解析協議ARP獲得下一跳邏輯地址的物理地址,並將此物理地址傳送給數據鏈路層,然後數據鏈路層就會廣播此幀,所有網絡中的主機都會收到此幀,但只有物理地址匹配的主機纔會保留此幀,此時進行幀剝離,如果發現目的邏輯地址不是自己的地址,則它也查詢自己的路由表,找到下一跳邏輯地址,重複進行剛纔的步驟
2:從1可以看出,物理地址是逐跳改變,而邏輯地址保持不變

6:端口地址
1:端口地址分爲源端口地址和目的端口地址
2:端口地址16位

發佈了90 篇原創文章 · 獲贊 5 · 訪問量 14萬+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