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效率金字塔偶感



在微博上看到的這張圖, 結合自己的一些學習體會, 發現確實很準確. 

在大學的時候, 經常逃課, 大一大二迷茫求索, 基本荒廢.當然這樣評價

對那兩年是不公平的. 

大三開始自己買開發板, 學會用網絡下載視頻教程和各大學的 PPT 自學. 漸漸

進入正軌. 

但是依然多數處在在主動學習這個層次, 所以效率很低, 大三下學

期的時候開始注冊各種論壇,參與提問回答和討論. 才逐漸進入第二層次. 其

中, 在 CSDN 的 C 語言板塊提問和回答帶給我的進步是最大的. 註冊的 

amobbs 和 21IC 兩個論壇長了很多見識. 真是大牛成羣, 大拿成堆. 

這期間通過閱讀英文材料, 英文水平有了一些提高, 雖然四級至今沒過, 

但是已經對我的學習構成不了太大的阻礙. 當然, 我是希望越來越好的. 

所以, 看到上面的圖, 結合自己的大學及工作半年的經歷分別對應着看就是:


1. 聽講 == 上課: 大學除了休息, 多數時間都在這個上面. 現在想想, 當年

冒着被處分的風險(還是背了個警告)逃課是對己有利的. 也完全是正確的. 雖

然基礎差了一些, 但是如果正經聽課的話, 基礎也不見得就會有多高, 也不見

得會從事專業對口的行業. 豈不是更浪費. 


2. 閱讀 == 看書: 圖書館借書, 省錢買書, 網上電子書, 基本我的大學就這三

個閱讀途徑, 現在明白爲啥, 大學讀書讀的也不少爲啥效率這麼低了. 時間也花

費的相對較多.我了個擦.


3. 視聽 + 演示 == 視頻 + PPT: 在大學期間, 下了很多視頻教程和 PPT 看, 最

喜歡的還是 PPT 了. 因爲只要是好好製作的 PPT, 必然是對要講內容的濃縮概括

的精華. 看完提綱挈領. 尤其是在學習一門新"系統"知識時, 選一個精心製作的 PPT 

從頭看到尾. 再進行細緻學習. 效果絕對會比直接進行細緻學習來的快, 效率來的高, 

對整體的把握也會更清晰.周立功他們做的 PPT 很贊. 哈哈 

看視頻是很花時間的, 直逼聽課, 沒自制力的, 很容易睡着, 走神, 尤其是在聯網的

時候, 都懂得.→_→

好的講授者會降低這些弊端帶來的影響. 相對的也會提高理解和吸收效率. 當然人與

人不同. 具體還得看蘿蔔白菜. 

例如我學習 C 語言時聽的就是郝斌講解的. 哈哈哈......不困. 學單片機時郭天祥的

視頻, 我了個去, 一個視頻好幾個小時, 打盹走神是常事, 最後看的是東南大學的

劉其奇老師講的, 嵌入式入門的時候看的是國防科大的王蘇峯 + 肖儂 + 陸洪毅.

等等. 


4. 討論 + 實踐 + 教授 == 1/0 + *: 其是這三個的基礎有賴於上面三個奠定的基礎, 

沒有上面三個, 下面三個也無從談起, 即便談起也會九牛二虎, 力不從心. 上面三個如

果有好的習慣和下面三個也是有交集的. 

例如: 看書做筆記, 記錄自己在閱讀中的想法, 與書友交流, 與任何人聊天室突然憶起, 

都會加深記憶深度, 提高主動學習的效率.......

====================亂===入===的===分===割===線==========================

他們之間的聯繫基本就是:

從效率的高低上看成正立的金字塔;

在時間消耗上是成倒立金字塔的;

但是從相互作用上, 卻是倒立與正立交替變化的金字塔.

主動類爲被動類提供基礎, 被動類反過來也會填充夯實主動類. 

難道這就不會常出現傳說中的"書到用時方恨少"? (⊙_⊙)?

所以, 我的理解是, 他們之間不存在誰更重要或者誰先誰後的問題, 客套話說就是

相輔相成的. 

腦袋突然空了. 不知道寫啥了 . 擦.....先放出. 



發佈了163 篇原創文章 · 獲贊 47 · 訪問量 89萬+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