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OD] 隔离变化-桥接模式

背景

正如电脑主机和显示器之间,主机的配置千变万化,不断升级,显示器可能升级缓慢。如果这时你买的是一体机,硬件升级就要受到限制。这就是一个典型的分离变化的需求场景。

在应用中,一个业务会有多个协作者,直接耦合会导致其中一个类的变化就会影响其它类的行为。这时最好的做法是对行为进行抽象,区分出变与不变,或者核心与外围的部分,然后定义出接口来隔离变化。

以Chromium的主文档加载为例。FrameLoader负责一个Frame的加载逻辑,从开始加载(load())或者重新加载(reload()),到结束(stopLoading()),这个过程是固定的,概括而言(即进行抽象)就是:
 开始 -> 发送请求 -> 收到响应头信息 -> 收到页面数据 -> 完成。

但是中间过程中每个阶段可能做的事情不一样 (识别变化),包括:
  1. 请求发送前,做些准备工作,或者改变一些参数。
  2. 收到响应头,判断一下响应头里如果有特殊字段,需要采取不同的行为。
等等。

一边是Frame和FrameLoader的交互,另一边则是FrameLoader与业务层的交互。这就是需要进行隔离的界面。

设计方案


Frame和FrameLoader仍然关注于加载的逻辑,需要外部的协作时通过FrameLoaderClient这个接口与具体的实现交互。外部的FrameLoaderClientImpl执行如何的操作时也完全由它们控制,比如FrameLoaderClientImpl,有些事则进一步交由再上层的模块去完成。

这种方案被大量使用,比如WebViewClient和WebWidget:
          
这个示例更接近于它所属的桥接(Bridge)模式, 而上面FrameLoaderClient则像是一个退化的版本。

小结

这种模式就是桥接模式(Bridge Pattern)。

核心都是使用一个抽象的接口隔离变化,既提高了各层的内聚性,又降低它们间的耦合。符合OO原则中的:
  1. 封装变化
  2. 针对接口编程,而不针对具体的实现。
  3. 降低交互对象的耦合度。

缺点是: 提高了复杂度。

发布了220 篇原创文章 · 获赞 29 · 访问量 174万+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