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元匯率下跌與中國工資上漲 -- 苦於效益減少35%的中國企業(對日外包)

原作:幸地 司 Ai-coach有限會社 2007/5/14 看原文 查看原文連載
翻譯:kanji @ CSDN BLOG (譯文順序與原文略有出入)
譯者注:原文出自幸地司先生的新連載“來自第一線!中國外包近況”(原文:現地からお屆け!中國オフショア最新事情)的第8篇。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根據“查看原文連載”的鏈接直接閱讀本系列。
  
相比去年來說,如今的人民幣匯率大約提高了15%左右,這令許多中國的軟件外包企業困惑不已。由於這個話題在日本還未引起廣泛的關注,所以還有相當一部分的人並不瞭解其中的利害。這次,我想介紹一下一些苦於匯率變化的中方外包企業的情況,作爲外包開發的項目經理,營業擔當,以及企業負責人,這是一個值得我們細細掂量的課題。
 
來自中方企業的商談 日幣匯率低迷帶來的收益下降
   最初引起筆者關注這個問題的原因是一封來自某位精通日語的中國讀者的mail
   這位讀者的朋友,經營者一家對日軟件外包公司,公司已發展到了數百人規模。一段時間以來,這家公司隨着日本軟件企業大量發包中國的浪潮業績不斷上升。但到了最近,這位企業負責人卻爲了日幣匯率的不斷下跌而苦惱不已。下文就是當時的那封mail的部分內容。
 
日本ではあまり報道されませんが、現在、人民元の相場は前年比で15%ほど円安人民元高が進行しています。さらに人件費の高騰も重なって、二重の負擔が中國ベンダの経営を圧迫しています。中國沿岸部地域では、IT技術者の人件費は平均で前年比15%アップに達しています。両方を合わせると、前年比で35%の減益です。もともと売り上げを優先させるために、當社では採算ラインギリギリの単価で仕事を取っていました。これではどう頑張っても、35%の減益を吸収することは不可能なのです。
如今,人民幣與日幣匯率的此消彼長不斷加深,人民幣相比去年已經上漲了約15%,這個消息在日本(似乎)還沒有被廣泛的報道。此外,加上中國國內工資水平的上漲,雙重的負擔嚴重影響了中國開發商的企業經營。在中國的沿海地區,IT技術者的工資水平相比去年上漲了約15%。綜合兩方面的原因之後,中方企業的收益總體下降了約35%。原本,我們公司爲了獲得日方的訂單,在銷售額優先的經營思路下,已經把單價與收益轉化的標準壓縮到了最低限。但情況發展到現在,無論我們如何努力,都無法消化掉35%收益下降這個問題。
 
かといって、為替変動を理由に受注単価の見直しは難しいといわざるを得ません。友人は「このままでは、オフショア開発というビジネス自體が成り立たなくなる」とまで考えています。皆さまは為替問題についてどのようにお考えでしょうか。そして、どのような対策を考えているかをお聞かせください。
(日本企業に勤務する中國人読者)
也就是說(*1 かといって),由於匯率的變動,我們不得不對承接的項目單價做調整。我那位朋友甚至認爲,如果這種情況繼續發展下去,如今的對日軟件外包這種商業模式本身將被淘汰。不知道各位對匯率變化這個問題作何考慮,如果相關的問題對策的話,請告訴我們。(在日企就職的中國讀者)
*1“かといって”爲日語口語中的一種表達形式,直譯比較困難,需要結合語境語義。具體分析可參考下文
 
如何打開日幣匯率下跌的局面?
    針對那位讀者的來信,我們做了一次相關的讀者調查。由於問題本身比較偏重企業的經營戰略這一課題,所以調查的有效回答比過去的幾次略有減少。
 
問題:中國外包開發商如今困擾在日幣比人民幣的匯率下降問題上,效益與往年相比下降了35%左右。請告訴我們,對於您是否有該問題的有效對策?(共3選項)
 
調查結果如下:
有效回覆:共45票。
“已有效對策”22票,佔49%
“尚無有效對策”17票,佔38%
“此外”6票,佔13%
 
    以下內容是筆者根據手頭收到的部分讀者回答。
個人的な考えですが、
1.原価の低減
2.高付加価値化
が必要ではないかと思っております。
個人認爲有必要採取以下對策,
1.   降低成本
2.   提高附加價值
 
コストの視點ばかり考えるだけでなく、リソースの視點や、文字通りアジアでの商売の視點で考えることが必要であると最近考えるようになっています
最近常常考慮,不該僅從成本的角度看問題,還有必要從人力資源,以及字面(譯者注:指“外包”)含義所包括的亞洲市場上的角度考慮
 
中國の銀行に一定の手數料を払えば、ある期間で決められたレートで日本円人民元(RMB)の換金ができます。なので大型プロジェクトの場合(長期間、契約金額が大きい場合など)はこの方法を使っています
向中國的銀行支付一定的手續費,然後在特定期間內可以按照約定的固定匯率進行日幣與人民幣的兌換。所以,在大型項目(開發週期較長,或合同金額較大等情況)的過程中可以採用這個方法。
 
最近、內陸に開発センタを移転する傾向があります。例えば、私はベンダさんの紹介で合肥を見學する予定があります
最近,有向內陸地區轉移開發中心的傾向。比如,本人就在中方的開發商的介紹下,計劃去合肥考察一下。
 
(上記コメントに対して)內陸への移転といえば合肥は有力ですけど、山西の太原市も候補地になるのではないでしょうか
(針對上面的回覆),要說向內陸地區轉移,合肥確實不錯。山西的太原市也可以成爲候補吧。
 
全體プロジェクトにおける中國への発注比率を拡大したらいかがでしょうか?中國政府のCMMI取得への奨勵、CSPIN(China Software and Systems Process Improvement Networks)の結成など、ソフトウェア開発のプロセス改善と品質改善の動きが活躍しています。最初はリスクが高くなるのは間違いありませんが、良いパートナーを見つけるのは昔ほど難しくないと思います
把項目整體中對中國發包的比例提高的做法如何?中國政府鼓勵企業獲得CMMI認證,以及CSPIN的組建,中國軟件開發已經呈現出過程改善,品質改善的動向。起初的階段風險依舊較大,但要找到一個合適的外包合作伙伴,已經不像前些年那麼困難了。
 
中長期的視點:正面進攻之外別無他法
     日幣對人民幣匯率變化過程中,中國的IT企業要如何進行匯率風險管理呢?回顧過去,日元兌1美元的匯率在短期間從360日元飆升到80日元。即便這樣,日本的出口行業不斷地嘔心瀝血地嘗試業務改善,還在全世界範圍內尋找最適合的生產據點,最終度過日幣升值過程的歷史。
    
    如今,是中國面臨如何度過人民幣升值的時候了。從中長期的角度看,日幣對人民幣的貶值的傾向長期持續的可能性很高。因此,中國開發商面臨的一個重大課題就是,“能否讓生產效率的提高幅度,大於匯率變化的幅度”。與此同時,中國軟件行業還必須考慮,“在低價戰略,人海戰術之外,能否孕育出高附加價值的軟件服務”這一課題。還有,中國國內的知識產權保護措施,也必須隨之達到大部分發達國家的水平。
   
    中國軟件產業的生產效率如果不能照預期那樣提高的話,中國軟件輸出(軟件外包)的勢頭將會停止。雖然中國軟件產業本身不會衰退,但對日軟件出口市場上,恐怕會長期停滯不前。
 
    在此,站在日本的立場上來分析一下情況。如果人民幣升值的幅度遠遠大於中國軟件生產效率提高的幅度,那麼日本企業將必須在“向不斷擴大的中國外包市場上踩剎車”,或者“尋找中國以外的軟件外包出路”這兩個選項下做被迫選擇。
   
    (譯者注:本段略。原作者提到了自己的一本書,有興趣的話可以在原文上找到Amazon上的鏈接)
 
    把視點拉回到中國方面。如果中國(的軟件行業)能夠僅憑國內市場,而不依靠軟件出口(軟件外包)生存下去的話情況會如何呢?那樣的話,擁有大量優秀技術者的中國開發商,會對利潤微薄的日本外包市場敬而遠之吧。相信大部分的中小軟件開發商,會因此而轉移矛頭。無法適應這種變化的軟件外包開發商,只能在嚴酷的生存環境下會被市場淘汰。筆者預測,最終結果就是,原先的對日軟件開發商中,像“自行車”那樣(譯者注:原文“自転車操業”,爲日語中接自行車做的比喻。指企業不做就要倒閉,做也只有微利的情況。),作爲一些大公司的二包,三包的轉接承包商,做些零星的非長期的項目的情況將會增多。
 
    從超前23年的角度來看,中國國內一些小規模的外包開發商將逐步被淘汰,吸收了那些被淘汰的開發商的大企業將持續“巨大化”。日本國內的情況來看,收益差距的拉大現象日益嚴重(譯者注:與原文不同)。筆者預測,中國外包承接商中,最後動輒數千人的大型企業與體力有限的作坊式小企業兩極分化也將擴大。
 
    今後的中國軟件外包裏,結算用貨幣恐怕依舊是日元,所以中國開發上繼續承擔匯率風險的可能性很大。而且,日本方面也不會因此而停止對於成本降低方面的要求。因此,由於日元對人民幣匯率下降造成的利益損失,只有中方企業自行消化。
 
    情況就是這樣,中國沿海地區的大城市裏,能夠靠對日軟件外包單一路線賺個滿盆滿鉢的時代已經過去了。如果你對此感到厭煩,就從難以擠出更多利益的外包市場中撤退吧,不然將來就是被資金充裕的同行收購的命運。預計短期裏,中國軟件外包市場的合縱連橫將會不斷重複。
 
    另一方面,如今的日本軟件發包商,預計將來也不會發生太大的變化。也就是說,即便人民幣持續升值,日本企業中原先赤字累累的企業還是繼續赤字,業績平平的企業依舊不溫不火,而已經獲利的企業還將繼續擴大收益。(譯者注:關於這點,幸地先生在下文中還有展開。kanji的理解是,幸地先生想要要告誡日本企業,不要把業績和收益的改善,單純地寄託在中國外包一個方向上。應該從日本IT企業本身的定位和發展上找出路。)
 
日本企業要如何應對?
    日本在過去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全社會的高速發展階段直接保證了“個人的晉升”。即便是個門外漢,只要他拼命地擴展海外事業,最終他總能獲得相當的回報。但過去的做法如今已經行不通了。如果要在短期內獲得中國外包開發的成功,就不應該讓日本人佔據所有外包開發的重要崗位,應該及早從外部聘請優秀的中國人或有管理成績的外國人。不過,這也僅僅是短期內的應對方案之一。
 
    從長期的人才培養角度,筆者則不贊成這樣的方案。在第一線指揮外包開發的負責人,應該從自己的社內逐步培養。無論企業規模大小,應該在社內設立專門培養海外事業的負責人的制度,而且,該制度應該是不拘泥於國籍,出身(譯者注:指學歷),僱用形勢的長期培養制度。
 
    中小企業由於預算的問題,建立完善的教育投資制度恐怕力不從心。這樣的話,就可以考慮從一開始就錄用外國人作“正社員”(譯者注:在日本,正社員在收入以及福利制度上的地位受到法律保護),在公司內部的日常業務中尋找國際化的發展方向。這樣的好處是,即便沒有特別針對職員教育投入經費,但周圍的日本人職員會在與外國人職員的接觸中,能自然而然地培養出“異文化交流”的能力,這對於企業的事業戰略以及人才培養的必要性來看是毋庸置疑的。
 
   以上就是筆者對(日本國內)軟件行業全體發展動向的見解。
   最後作一下本篇的總結。筆者始終認爲,要從本質上消除危及中國外包發展的匯率問題,必須由中國方面採取必要的對策。部分讀者或許對此觀點持有異議,筆者對此做如下考慮。
 
   要讓生產效率增加的速度大於日元貶值的速度,提供更多的日本方面所需要的,有價值技術服務。不然的話,只有被淘汰的命運。
 
    筆者認爲,這是我給中國企業最好的建議。就是說,“如果日元兌人民幣貶值了20%,那就請把你的生產效率提高30%!”
 
後記:
之後的某天,受到了前文中提到的那位中國讀者的回覆。
 
皆さまの意見を見ると、やはり難しい問題だと再認識させられました。実際にモノが動く貿易ビジネスでは、いろいろな為替リスクの迴避手段が講じられていますが、現段階のオフショアはやはりまだ対応策がありません。
看到各位的意見,讓我重新認識到這是個嚴峻的問題。實實在在的商品在國際貿易中,可以採用多種多樣的匯率風險迴避手段,但現階段的軟件外包市場中還沒有這樣的手法。
 
個人的な思いですが、オフショアビジネスについては、その國の地理的條件に関係なく、円以外の通貨を持つ國では、時間差こそあるものの、長期的には為替リスクが必ず軽視できなくなるのではないでしょうか。さまざまな方の意見を聞ければ大変うれしく思います。
我個人的意見,軟件外包市場中,與地理條件無關的使用日元以外貨幣的國家裏,只要存在時間差,從長遠看就不能輕視匯率風險的問題。很高興能聽到各方個面的意見。
 
頑張れ!オフショア企業!
加油!軟件外包企業!
 
發佈了57 篇原創文章 · 獲贊 4 · 訪問量 34萬+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