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算機網絡原理第一章學習總結

計算機網絡原理第一章學習總結

第一代計算機網絡系統的特點:
1.面向終端,存在終端和中心計算機間的通信,不存在各計算機間的資源共享或信息交流。
2.如果所連的遠程終端個數增加的話中心計算機的任務量也會加大(跟每一臺計算機通信的任務),最終使得中心計算機實際的工作效率下降。
第一代計算機網絡改進方法
1.由於上面的第二個特點會降低中心計算機的工作效率,所以就要增加一個前端處理機(FEP)來分擔通信工作,而這時中心計算機只要負責數據計算和數據處理
2.遠程線路有分低速線路和高速線路,爲了提高遠程線路的利用率,就在終端比較集中的地點設者終端控制器TC,通過低速通信線先把終端連接起來,再通過高速通信線與中心計算機的前端處理機連在一起。

第二代計算機網絡系統的特點:
主要是第二代多臺主機計算機都具有自主處理能力,不存在主從關係。
ARPA網(互聯網的鼻祖,是第二代計算機網絡的典型代表)
ARPA網中互連的運行用戶應用程序的主計算機稱爲主機,但主機之間並不是通過直接的通信線路,而是通過稱爲接口報文處理機(IMP)的裝置轉接後互連的。而轉接的方式是類似於郵政信件的傳遞方式,稱爲存儲轉發!!!
存儲轉發: 一臺主機(A主機)訪問令外一臺主機(B主機)時,A主機先把信息傳給與自己相連的IMP裏並存儲起來,等到A主機的IMP和B主機的IMP之間的通信線路有空時,就把消息傳過去,B主機的IMP再把信息送到B主機。(注意:不一定這兩臺計算機的IMP是直連的,可能中間也有需要通過很多結點交換機,這裏可以去看下面的基本概念和術語裏的分組交換節點!!!)。
優點:因爲通信線路再遠程通信中是比較昂貴的資源,這樣通信線路不會被某對通信節點所獨佔,能夠大大提高通信線路的有效利用率

基本的概念和術語
通信子網:計算機網絡中,IMP和它們之間互連的通信線路一起負責完成主機之間的數據通信任務,稱爲通信子網。
資源子網:通過通信子網互連的主機負責運行用戶應用程序,向網絡用戶提供可供共享的軟硬件資源,它們組成了資源子網。
分組:計算機網絡中,存儲轉發的信息基本單位叫做分組。
這張圖很重要!!!
這裏寫圖片描述

分組交換網:以存儲轉發方式傳輸分組的通信子網則又被稱作爲分組交換網。
分組交換節點:計算機網絡中,互連的運行用戶應用程序的主計算機稱爲主機(Host),但主機之間並不是通過直接的通信線路,而是通過稱爲接口報文處理機IMP,IMP是ARPA網中使用的術語,在其他網絡或文獻中也稱爲分組交換節點或節點機。
協議:兩臺計算機通信時對傳送信息內容的理解、信息表示形式以及各種情況下的應答信號都必須遵循一個共同的約定,稱爲協議。
網絡的體系結構:在計算機網絡中將協議按功能分成了若干層次。如何分層,以及各層中具體採用的協議的總和,稱爲網絡的體系結構。
第二代計算機網絡的主要缺點
最主要的就是沒有統一的網絡體系結構,因爲第二代計算機網絡都是某個公司或某個大學自己研製的,IBM有IBM自己的網絡,麻省理工有麻省理工自己的網絡,各個網絡的協議、結構等都不一樣,若是要實現大範圍內的信息交換與貢享,要把第二代計算機網絡互連起來是十分困難的甚至不可行。這時候就需要一個標準來規定網絡。

第三代計算機網絡,開放式標準化
特點:1,有統一的網絡體系結構,遵循國際標準化的協議。
2.標準化方便不同計算機連在一起
3.標準化能帶來大規模生產、產品VLSI化(超大規模集成電路)和成本降低。
開放式標準化:國際標準化組織ISO發佈OSI模型(也叫OSI七層模型),字母相同容易搞混要注意區分開來。
第四代.高速化發展

發佈了22 篇原創文章 · 獲贊 13 · 訪問量 3萬+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