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事總關“搜”

        最近在看《搜》這本書——The search的中文版,書不算厚,內容本身很吸引我,而翻譯也相當到位,閱讀起來自然也就賞心悅目了。這本書的內容,我想就不需要作什麼介紹了,估計十個朋友有九個都能猜出這本書大致的內容。對,就是一本講述Google的書。Google的事業如日中天,與Google扯上關係的出版物也不在少數,像《搜主義:Google持續成長的祕密》《Google成功的七堂課》也是讓我在書店爲之駐足的書籍。但是在這些與Google相關的書籍當中,《搜》更能夠吸引我,因爲她講述的不僅僅是Google,更多的是搜索本身。從書中,我可以瞭解到Alta Vista——前Google時代最成功的搜索引擎,也知道了Google成功的商業模式並非是她自己的發明,而是來自於Goto.com(Overture的前身)。除了這些讓人津津樂道的故事之外,書中還對搜索帶來的價值作了深入而詳盡的分析,而這部分纔是最有價值的內容。

        我們都知道,現在網絡的信息是極爲龐大而過剩的,而且它每天都在以非常驚人的速度增長着。人們面對這樣浩如煙海的信息,如何才能找到對自己有用的信息呢?答案就是搜索。有了搜索,我們不需要在鏈接的海洋中漫無目的四處遊弋,因爲一個個關鍵詞就代表着自己的方向,也代表着自己的目的。搜索引擎在爲一個個關鍵詞提供相應的匹配結果的同時,也記下了人們的興趣與慾望。基於此,網路的流量就得到了分化,從而流量的價值也就得以凸現。正如書中所說的,“未分化的訪問流量幾乎毫無價值,但是特別的訪問流量卻非常有價值,因爲其中包含有同該公司的商品和服務有關的行爲意圖。”我開始明白爲什麼幾乎每個網站都會提供搜索的功能,我想除了爲用戶提供更加便捷的直達所需服務之外,更重要的,可以從搜索數據中獲取用戶的喜好與需求,這就是搜索引擎的雙重角色吧。因此,一個搜索引擎僅僅提供搜索服務,而沒有包含數據挖掘的功能,那麼這隻能算作一個半成品的,甚至是價值甚微的搜索引擎。在用戶提交的一次次搜索請求中,本身的用戶行爲就蘊含着非常有價值的信息,缺少了數據挖掘功能的搜索引擎無疑是丟掉了一座金礦。商家都不是傻子,面對着金礦怎麼可能視而不見呢?Amazon提供的"Customers who bought this item also bought"推薦功能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與之類似的還有豆瓣的推薦功能:“豆瓣猜你會喜歡”以及“喜歡某某的人也喜歡”。Amazon通過推薦功能爲其帶來了更多的收入,而豆瓣的推薦功能雖然不見得在收入上能夠發揮多大的作用,但是讓用戶得到了更好的體驗——系統能夠對一定數量用戶的行爲進行分析與總結,再結合某個用戶的行爲特點得到了一個對用戶相當有用的推薦列表。這就是對訪問流量進行分化所帶來的價值。

        我們可以從一個更加技術性的角度看待用戶訪問流量分化的問題。由於HTTP協議本身是無狀態的,在那個只有HTML靜態頁面的年代,服務器並沒有什麼義務記住每個用戶,因爲她能夠提供給用戶的內容是無差異的。在那個時候,個體並沒有受到重視,羣體的行爲纔是最重要的。隨着商業需求的日益提高,爲了讓每一個用戶在訪問網站的時候感到賓至如歸,包含動態網頁的Web應用技術出現了,隨後大行其道。說到了這裏,我還是得明確一個概念:這裏的動態不是指充滿Flash動畫的網頁,而是指相同的URL對應的網頁內容會根據不同的請求而發生變化。當網站能夠通過諸如Cookie、Session這樣的技術對用戶個體進行區別對待的時候,當用戶終於可以在網站上大聲喊出自己就是張三李四而甚感愜意的時候,當流量就是網站實力的唯一指標的時候,網絡對於個體的關注也到了極致。然而,很多事物就是在平衡的兩端迂迴地發展,互聯網再次關注起羣體的行爲,而這一次,羣體用戶行爲的細分使得一個個區分開來的羣體更加有凝聚力,也更加具有商業價值。這樣的羣體擁有足夠的共性,大家因爲某個因素(或是興趣愛好,或許商業需求)而被網絡上的各個系統組織到了一起,不管這樣的組織是緊密還是鬆散的。在這些能夠對用戶訪問流量進行分化的工具當中,搜索引擎無疑是最重要的利器。人們利用搜索引擎尋找自己感興趣的信息,同時也不自覺地告訴了搜索引擎:“我需要這些。”所以,搜索引擎不能缺少快捷準確的服務,更不能缺少對用戶行爲的分析,用戶信息的挖掘。

        一言以蔽之,搜索讓用戶獲取信息的方式從被動變成了主動,而在這主動當中就蘊藏着用戶的需求。我們知道忽視了用戶需求的軟件系統註定是不能成功的,而搜索引擎關注於用戶需求的分析,也就造就了搜索今日的輝煌。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