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分層——OSI模型

ISO提出的OSI模型將網絡分爲七層:物理層、數據鏈路層、網絡層、傳輸層、會話層、表示層和應用層。

1至4層被認爲是低層,這些層與數據移動密切相關;5至7層是高層,包含應用程序級的數據。

每一層負責一項具體的工作,然後把數據傳送到下一層。

該模型與五層因特網協議棧的區別在於第五層和第六層。

 

(1)      物理層 Physical layer

物理層是參考模型的最低層,該層是網絡通信的數據傳輸介質,由連接不同結點的電纜和設備共同構成。

涉及:佈線、光纖、網卡、其它用來把兩臺網絡通信設備連接在一起的東西。

功能:規定了激活、維持、關閉通信端點之間的機械特性、電氣特性、功能特性以及過程特性。該層爲上層協議提供了一個傳輸數據的物理媒體,利用傳輸介質爲數據鏈路層提供物理連接。

(2)      數據鏈路層 Data link layer

數據鏈路層是參考模型的第二層,在不可靠的物理介質上提供可靠的傳輸。

涉及:MAC地址、交換機、網卡、驅動程序。

功能:物理地址尋址、數據的成幀、流量控制、數據的檢錯、重發等。在物理層提供的服務基礎上,在通信實體間建立數據鏈路連接,傳輸以“幀”爲單位的數據包,並採用差錯控制和流量控制的方法,使得有差錯的物理線路變爲無差錯的數據鏈路。

(3)      網絡層 Network layer

網絡層是參考模型的第三層,爲數據在結點之間的傳輸創建邏輯鏈路。

涉及:IP地址、路由協議、地址解析協議(ARP)。

功能:網絡層負責對子網間的數據包進行路由選擇,以及擁塞控制、網際互聯等功能。網絡層協議包括:IP、IPX、RIP、OSPF。

(4)      傳輸層 Transport layer

傳輸層是參考模型的第四層,傳輸層是第一個端到端,即主機到主機的層次。傳輸層向高層屏蔽了下層數據通信的細節,因此,它是計算機通信體系結構中關鍵的一層。

涉及:數據包、TCP、UDP。

功能:負責將上層數據分段並提供端到端的、可靠的或不可靠的傳輸。此外,傳輸層還要處理端到端的差錯控制和流量控制問題。此外,還要處理數據包作物、數據包次序以及其他一些關鍵傳輸問題。傳輸層協議:TCP、UDP、SPX。

(5)      會話層 Session layer *

會話層是參考模型的第五層。

功能:管理主機之間的會話進程,即負責建立、管理、終止進程之間的會話。主要負責維護兩個結點之間的傳輸鏈接,以便確保點到點傳輸不中斷,以及管理數據交換等功能。

(6)      表示層 Presentation layer *

表示層是參考模型的第六層,處理兩個通信系統中交換信息的表示方式。

功能:對上層數據或信息進行變換以保證一個主機應用層信息可以被另一個主機的應用程序理解。主要包括數據格式的變幻、數據加密和解密、數據壓縮和恢復等功能。

(7)      應用層 Application layer

應用層是參考模型的最高層,應用層爲操作系統或網絡應用程序提供訪問網絡服務的接口。

涉及:應用程序。

主要功能是:爲應用軟件提供服務,如文件服務器、數據庫服務、電子郵件與其他網絡軟件服務。應用層協議:Telnet、FTP、HTTP、SNMP等。


各層次形象描述:



以上內容參考:

http://baike.baidu.com/view/736180.htm?fr=aladdin

http://www.bitscn.com/network/protocol/200807/145594.html

http://www.haogongju.net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