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蛋

每天吃幾個雞蛋合適? 
從營養學的觀點看,爲了保證膳食平衡、滿足機體需要,又不會營養過剩一般情況下,健康成年人每天吃1-2個雞蛋;老年人每天吃一個比較好;腦力勞動者每天吃兩個雞蛋比較合適;孕婦、產婦、哺乳期女性及身體虛弱者每天可吃2-3個雞蛋,不宜再多。煮蛋是最佳的吃法,但不宜煮得過熟。一個蛋黃的膽固醇含量爲一個健康成年人每天應攝入膽固醇量的2/3,通過控制肉和乳製品的攝入量,如吃不加奶酪的蔬菜和大量水果,全麥、低脂食品及少量的瘦肉、禽類、魚,膽固醇是不會超標的


一個星期不要超過7個,也就是平均一天別超過1個,但是也要看你其他食物的情況了,比如說如果你的肉類吃的多,蛋就別超過1個了,如果不吃肉別超過2個也沒有問題了。滷雞蛋很好啊,也不用擔心脂肪超標。不過煮雞蛋的時間別超過5分鐘,營養時間越長越不容易吸收。3分鐘的雞蛋營養最容易吸收,5分鐘次之



科學吃雞蛋

雞蛋的營養成分比較全面而均衡,人體需要的營養素幾乎都有,無論是蛋清還是蛋黃,它們的蛋白質生理價值都極高,且易於消化吸收,利用率能達到95%以上,因此是較全價的天然食品。



一天究竟吃幾個雞蛋好?首先來看看從一個雞蛋能得到多少營養。

一箇中等大小的雞蛋,平均約重50克,能提供蛋白質6克,脂肪5克,熱能72千卡,鈣23毫克,磷89毫克,鐵1.2毫克,維生素A612國際單位,硫胺素0.07毫克,核黃素0.13毫克,尼克酸0.04毫克,膽固醇300毫克。若將一個雞蛋和50克瘦肉來比較,雞蛋的蛋白質和脂肪的質量比瘦肉好,維生素的含量也較高,價錢卻比瘦肉便宜些,從營養及經濟兩方面考慮都是吃雞蛋較合算。

近年來,由於瞭解到患動脈粥樣硬化和冠心病的人血液裏的膽固醇都有增高,所以不少人對膽固醇產生了畏懼心理,害怕吃蛋黃會造成動脈硬化,因此不敢吃雞蛋。這種顧慮是不必要的,在正常情況下,膽固醇並不是有害的東西,它也是人體不可缺少的重要物質,在體內膽固醇不僅是構成細胞的基本材料之一,而且能合成幾種重要的激素,在體內還能轉變成維生素D3。

另一方面,人體血漿裏的膽固醇並不都是從食物中來的,它有外源性和內源性兩個來源。外源性是來自食物,所有肉、蛋、動物脂肪都含有膽固醇。估計每天大約吃進500毫克,如果動物性食物吃得少,還到不了此數。內源性是體內自己合成,每天約合成1.0~1.5克,這遠比從食物吃進去的多,所以體內的膽固醇大部分是身體自制的。在正常情況下,身體有自動調節的能力,即吃進去的膽固醇多,體內合成的數量就少;吃進去的少,體內合成的就多。此外蛋黃裏還含有豐富的卵磷脂,是一種強乳化劑,它可使血液中的膽固醇和脂肪顆粒變小,並保持懸浮狀態,從而妨礙膽固醇和脂肪在血管壁的沉積,透過血管壁爲身體組織所利用,不會增加血漿膽固醇。美國密蘇里州立大學的瑪加烈.弗林博士曾組織了一個專門研究“雞蛋與膽固醇”小組,對116名32~62歲的男性進行了爲期半年的實驗。他們先讓受試者連續三個月不吃任何蛋品食物,測定血清膽固醇的含量,然後每人每日加2個雞蛋,3個月後再測膽固醇,兩次結果相差不明顯,說明受試者體內膽固醇的含量不受雞蛋膽固醇的影響。而科學家認爲一個血膽固醇濃度處於正常範圍的老年人,如每天吃兩個雞蛋,其血內膽固醇最多增加2毫克%,這個很微小的量不會造成動脈粥樣硬化,而雞蛋中的其它營養成分,卻會給人帶來更多好處,因此不必害怕吃雞蛋。當然吃過多的雞蛋也不好,一是浪費優質蛋白質,二是蛋白質分解產物會增加肝、腎負擔,對身體也不利。而一個代謝正常的人,適當的吃些雞蛋,例如每天吃1~2個,或一星期吃幾次,是對身體有好處的。


最營養的烹飪方法:雞蛋吃法多種多樣,就營養的吸收和消化率來講,煮蛋爲100%,炒蛋爲97%,嫩炸爲98%,老炸爲81.1%,開水、牛奶衝蛋爲92.5%,生吃爲30%~50%。由此來說,煮雞蛋是最佳的吃法,但要注意細嚼慢嚥,否則會影響吸收和消化。不過,對兒童來說,還是蒸蛋羹、蛋花湯最適合,因爲這兩種做法能使蛋白質鬆解,極易被兒童消化吸收。

注意:茶葉蛋應少吃,因爲茶葉中含酸化物質,與雞蛋中的鐵元素結合,會對胃起刺激作用,影響胃腸的消化功能。



蛋白好還是蛋黃好:
正確的吃法應該是吃整個雞蛋,蛋白中的蛋白質含量較多,而其他營養成分則是蛋黃中含得更多。



有些人認爲生吃雞蛋可以獲得最佳營養。其實,吃生雞壞處多多,對人的健康是十分有害的.
生雞蛋中含有抗酶蛋白和抗生物蛋白。前者阻礙人體腸胃中的蛋白酶與蛋白質接觸,影響蛋白質的消化、吸收。後者能與食物中的生物素結合,形成人體無法吸收的物質。但是上述兩種存在於生雞蛋中的有害物質,一經蒸煮就被破壞,不再影響人體對營養素的吸收。

生雞蛋的蛋白質結構緻密,胃腸裏的消化酶難以接觸,因而不容易被消化吸收。而煮熟了的雞蛋蛋白質的結構變得鬆軟,容易被人體消化吸收。

大約10%的鮮蛋帶有致病菌、黴菌或寄生蟲卵。有的家長用開水衝雞蛋加糖給孩子喝,由於雞蛋中的病菌和寄生蟲卵不能完全殺死,容易引腹瀉和寄生蟲病。如蛋中有沙門氏菌,還會引起食物中毒。新近發現,雞蛋殼上可能帶有0—157腸出血性大腸桿菌,即使菌量極少,如果生雞蛋,也足以引起食物中毒。民間有人用吃生雞蛋的方法來治療小兒便祕,既治不了便祕,還會傳染人畜共患的弓形蟲病。這種病發病較急,全身各器官幾乎均受到弓形蟲的侵犯引起病變,嚴重者還會導致死亡。

因此,雞蛋一定要煮熟吃,以吃蒸蛋最好,不宜用開水衝雞蛋,更不能吃生雞蛋。



煮雞蛋是常用的吃法之一,但若煮不得法,往往會使蛋清熟而蛋黃不熟;或煮過頭了,把雞蛋煮得開了花,蛋白蛋黃都很硬,這樣都不利於消化吸收。

正確的煮蛋法:雞蛋於冷水下鍋,慢火升溫,沸騰後微火煮2分鐘。停火後再浸泡5分鐘,這樣煮出來的雞蛋蛋清嫩,蛋黃凝固又不老。


據營養學家介紹:不同煮沸時間的雞蛋,在人體內消化時間是有差異的。“3分鐘雞蛋”是微熟雞蛋,最容易消化,約需1小時30分鐘;“5分鐘”雞蛋“是半熟雞蛋,在人體內消化時間約2小時;煮沸時間過長的雞蛋,人體內消化要3小時15分。

“5分鐘雞蛋”不僅軟嫩、蛋香味濃,而且有益人體營養。美國醫學界曾發表研究報告,24名成人每日吃兩個半熟蛋,6個星期後血脂並沒有上升,對人體有益的好膽固醇(HDL)反增加10%。





雞蛋的營養及吃法

雞蛋是一種營養非常豐富、價格相對低廉的常用食品。它的食用對象A相當廣泛,從4~5個月的嬰兒一直到老人,都適宜食用雞蛋。

一、雞蛋的營養價格


1、蛋白質

雞蛋含豐富的優質蛋白,每百克雞蛋含12.7克蛋白質,兩隻雞蛋所含的蛋白質大致相當於3兩魚或瘦肉的蛋白質。雞蛋蛋白質的消化率在牛奶、豬肉、牛肉和大米中也最高。

雞蛋中蛋氨酸含量特別豐富,而穀類和豆類都缺乏這種人體必需的氨基酸,所以,將雞蛋與穀類或豆類食品混合食用,能提高後兩者的生物利用率。

2、脂肪

雞蛋每百克含脂肪11.6克,大多集中在蛋黃中,以不飽和脂肪酸爲多,脂肪呈乳融狀,易被人體吸收。

3、其他微營養素

雞蛋還有其它重要的微營養素,如鉀、鈉、鎂、磷,特別是蛋黃中的鐵質達7毫克/100克。嬰兒食用蛋類,可以補充奶類中鐵的匱乏。蛋中的磷很豐富,但鈣相對不足,所以,將奶類與雞蛋共同餵養嬰兒就可營養互補。雞蛋中維生素A、B2、B6、D、E及生物素的含量也很豐富,特別是蛋黃中,維生素A、D和E與脂肪溶解容易被機體吸收利用。不過,雞蛋中維生素C的含量比較少,應注意與富含維生素C的食品配合食用。


二、吃蛋黃好還是吃蛋白好

蛋黃和蛋白的蛋白質都是優質蛋白,消化率都很高。但是,蛋黃與蛋白的其它營養成分有較大差異,蛋白以卵清蛋白爲主;蛋黃除了含豐富的卵黃磷蛋白外,還含有豐富的脂肪和微營養素(微營養素是維生素和微量元素的總稱),特別是鐵、磷以及維生素A、D、E和B族含量豐富。


三、生雞蛋的營養價值高嗎


雞蛋很容易受到沙門氏菌和其它致病微生物感染,生食易發生消化系統疾病,生蛋清中含有機生物素蛋白和抗胰蛋白酶,它們妨礙蛋白質和生物素的分解和吸收。相反,煮熟雞蛋的蛋白質結構由緻密變爲鬆散,易爲人體消化吸收。當然,過度加熱後,蛋白質過度凝固,也不利於消化吸收。


雞蛋誤區ABC

誤區A:產婦吃雞蛋越多越好

產婦在分娩過程中體力消耗大,消化吸收功能減弱,肝臟解毒功能降低,大量食用雞蛋,會導致肝、腎的負擔加重,引起不良後果。食入過多蛋白質,還會在腸道產生大量的氨、羥、酚等化學物質,對人體的毒害很大,容易出現腹部脹悶,頭暈目眩、四肢乏力、昏迷等症狀,導致“蛋白質中毒綜合徵”。蛋白質的攝入應根據人體對蛋白質的消化、吸收功能來計算。一般情況下,產婦每天吃3個左右的雞蛋就足夠了。

誤區B:常吃雞蛋導致膽固醇偏高

不會。因爲蛋黃中含有較豐富的卵磷脂,是一種強有力的乳化劑,能使膽固醇和脂肪顆粒變得極細,順利通過血管壁被細胞充分利用,從而減少血液中的膽固醇。而且蛋黃中的卵磷脂消化後可釋放出膽鹼,進入血液中進而合成乙酰膽鹼,是神經遞質的主要物質,可提高腦功能,增強記憶力。

誤區C:生雞蛋更有營養

生吃雞蛋不僅不衛生,容易引起細菌感染,營養也不易被吸收。生雞蛋裏含有抗生物素蛋白,影響食物中生物素的吸收,可導致食慾不振、全身無力、肌肉疼痛等“生物素缺乏症”。另外,生雞蛋內含有“抗胰蛋白酶”,會破壞人體的消化功能。至於那些經過孵化、但還沒有孵出小雞的“毛雞蛋”,就更不衛生了。



解密烹飪雞蛋技巧

攤雞蛋:忌用大火,否則會損失大量營養。因爲溫度過高時,雞蛋中的蛋白質會被破壞分解。尤其是炸得焦脆的雞蛋,營養損失就更厲害。但是火太小了也不行,時間相對較長,水分丟失較多,攤出的雞蛋發乾,影響質感。因此,攤雞蛋最好用中火。

蒸雞蛋羹:雞蛋羹是否能蒸得好,除放適量的水之外,主要決定於蛋液是否攪拌得好。攪拌時,應使空氣均勻混入,且時間不能過長。氣溫對於攪好蛋液也有直接關係,如氣溫在20℃以下時,攪蛋的時間應長一點(約5分鐘),這樣蒸後有肉眼看不見的大小不等的孔眼;氣溫在20℃以上時,時間要適當短一些。不要在攪蛋的最初放入油鹽,這樣易使蛋膠質受到破壞,蒸出來的雞蛋羹粗硬;若攪勻蛋液後再加入油鹽,略攪幾下就入蒸鍋,出鍋時的雞蛋羹將會很鬆軟。

打蛋花湯:在湯滾之際加幾滴醋,則蛋汁入水即呈現漂亮的蛋花。

煮雞蛋:重在掌握好時間,一般以8分鐘~10分鐘爲宜。若煮得太生,蛋白質沒有鬆解,不易消化吸收。若煮得太老,蛋白質結構由鬆變得緊密,同樣不易被消化吸收。


特別提示
炒雞蛋忌加味精

雞蛋本身含有多量的穀氨酸及一定量的氯化鈉,若加入味精,加溫後這兩種物質會生成一種新的物質——穀氨酸鈉,即味精的主要成分,雞蛋本身的鮮味反而被掩蓋。

鍋中接冷水,水面需沒過雞蛋
大火燒開後就關火 這時不要掀鍋蓋
讓雞蛋泡在開水中5分鐘 即可
這樣煮的雞蛋是一層一層熟的
嫩嫩的雞蛋 咬一口下去 裏面的蛋黃是一圈圈的
特別漂亮 而且營養不流失

如果想讓雞蛋老一點,就泡八分鐘。 這樣煮出來腥味也少一些



各種蛋類的營養比較

除了雞蛋,常見的還有鴨蛋、鵝蛋、鹹鴨蛋、鴿蛋、鵪鶉蛋等。它們的營養成分大致相當,但也存在一些細微的不同:


1、鴨蛋中蛋氨酸和蘇氨酸含量最高。


2、鹹鴨蛋中鈣含量高出雞蛋的一倍,與鴿蛋中的鈣含量相當。


3、鵝蛋中的脂肪含量最高,相應的膽固醇和熱量也最高,並含最豐富的鐵元素和磷元素。


4、鴿蛋中蛋白質和脂肪含量雖然稍低於雞蛋,但所含的鈣和鐵元素均高於雞蛋。


5、鵪鶉蛋的蛋白質、脂肪含量都與雞蛋相當,然而它的核黃素(VB2)含量是雞蛋的2.5倍。而雞蛋中的胡蘿蔔素卻是所有蛋類的蛋黃中最多的。


雞蛋的食療作用

蛋清的食療作用主要是潤肺利咽,清熱解毒,用於治療咽痛、目赤、腹瀉、瘧疾、燒傷;雞蛋黃加乳汁適量服用有治療驚厥的作用;




怎樣蒸雞蛋羹?都有哪些小竅門?

步驟:

1.取雞蛋2個, 打入盆內,先初步攪勻,加入200毫升(一小杯)溫開水、1克精鹽,攪勻後待用。

2.在鍋內加水,把雞蛋盆放入屜內,用弱火慢慢地蒸,至成凝固狀(似豆腐腦狀)即熟。

3.出鍋後滴入0.5克香油,即可食用。

小竅門:

1.事先在蒸雞蛋羹的盆內壁抹上幾滴熟油,這樣蛋羹就會不易粘底。

2.雞蛋放入盆內攪勻再加水,不然蛋液攪不勻,蒸熟蛋羹易沉澱。

3.蒸雞蛋羹的關鍵在於火候。用強火蒸,蛋汁會沸滾而出現小洞孔,口感和外觀都會受到影響,所以一定要用文火。

4.高碘、高鋅蛋對人身體有好處嗎?

據有關專家介紹,所謂的高碘、高鋅蛋,多是將鋅、碘、鐵等微量元素添加進雞飼料,雞在吃了這些飼料後,生出的蛋中相應的微量元素的含量就比普通雞蛋有所提高了。但這種雞蛋只適合小部分人羣,不可以隨便亂吃。如果過多地攝入某些微量元素,反而對人體有害。例如人體內的碘多了會導致一系列神經系統的症狀,而體內鋅的含量超過一定程度,就容易引起鈣、鐵等缺乏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