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態篇)空杯心態,一個程序員的自我修煉

原計劃端午假期回家清靜一下,反思這半年的得與失,但是因爲自己的失誤導致沒趕上回家的高鐵,此外,最近心態有些欺負,今日午後昏睡中覺醒,腦海中只有”空杯心態”這四個字


禪師與我

夢迴遠古,我是一個佛學造詣很深的人,聽說某個寺廟有位德高望重的老禪師,便去拜訪.老禪師的徒弟接待我時,我心想:我是佛學造詣很深的人,這老禪師算是老幾,有我厲害,有我懂得多麼?後來,老禪師十分恭敬的接待了我併爲我沏茶.可在倒水時,明明杯子裏的水已經滿了,但老禪師還是在不停的倒,我心有疑惑,便笑問道:”大師,杯中水已滿,爲什麼還不停下來?”.禪師說:”是啊,既然已經滿了,幹嘛還要倒呢?”

是啊,既然我已經覺得自己知道很多了爲什麼還要來請教禪師?是我知道的太多還是太少?回想這半年,經常覺得自己學了很多了,不自覺的便有飄飄然然的感覺.現在想想不是自己知道的太多,而恰恰是自己知道的太少.井底的青蛙之所以覺得天空只有巴掌那麼大,恰是因爲他對外面的世界知道的太少.


我看”空杯”

所謂的空杯心態,我想應該是應該時刻要把自己想象成”一個空着的杯子”吧,每個人心裏都有一個個杯子,裏邊盛的是過往的成就,榮耀,知識等.我們不斷的往這杯子中倒水,直到水滿溢出,此時如果不將水倒出,是沒有辦法再裝下後面倒進來的水的.其實,空杯是一種做事心態,也是一種求學心態.盛滿水的水杯,再也容不下多餘的水,認爲自己通曉天下知識的人,再也學不到新的知識;認爲自己武功天下第一的人,再也不會有任何的提高;認爲自己技術到達頂尖的人,再也不會有任何的進步了.

回顧以前,很多時候總是自誇:我以前如何如何,隨之而來的便是對現在處境的貶低.現在想想當時之所以這麼說就是沒有正確的認識自己的現在,沒有倒掉心中的這杯水.想認識現在,先放下對以往的執念吧:過去的榮耀與成功只是屬於曾經你認識的自己,而不是現在.帶着執念而來的我,就像是一個盛滿水的杯子,再也容不下了其他,會覺得現在的生活事事不如意,人人不開心,最終便是牢騷滿腹,止步於此.

試想,我以這樣的心態再過十年會是如何?十年之後的大街上,我會不會是那個滿臉怒氣,只會碎碎念,怨天尤人的男子,會不會成爲自己最不想成爲的人?也許,在將來的某次的同學聚會上,偶然被同學談起:哦,你說的的是他啊,好險現在精神有問題吧.

對不起,這不是我想要的自己,我的夢很大,如果現在就是一個滿水的杯子了,那麼我的未來也就止步於此.


倒掉這杯水

我們知道,任何事物的變化和發展都是”外在否定”和”內在否定”協同促成的結果.可以說,否定是事物發展的本質.對於我們而言,外在的否定意味着周圍人對你的批評與建議或是其他不順你心的事情,通常來說這是一個我們自己被動的過程.而內在否定則是,自己要從內心捨棄過去的榮耀和成就,這是個我們主動的過程.很多時候,不如意事十之八九,當週圍的環境在否定你的時候,不要急於反駁別人,也不要急於爲自己找藉口開脫,不妨耐下心來先認同別人指責,也就是先自我否定一番,問問自己爲什麼是這樣.一來,可以減少彼此的對立和衝突,二來可以發現自己真正的問題.

當然,這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我們有情緒,有感受,有着所謂的自尊,所以往往一遇到別人指責時就會大發雷霆,覺得對方故意找茬…別否認,大部分人都是這樣的:任何動物都是具有領域意識,人也不例外.更準確的說,人的領域意識可以說是最強的,有時候別人的一句話足可以激怒我們,不是麼?在原始時代,較強的領域意識能夠保護我們的生命,免於我們被捕殺,後來隨着”羣體”的形成以及”大規模合作社會”的到來,我們的領域意識已經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但是這項遠古已經進化出來的心理本能仍然對我們有着莫大的影響,儘管它不是那麼的符合目前社會的要求.

有一個簡單有效的做法幫到了我:在我想說話之前,延遲3s中讓自己站在別人的立場上思考一下.原本,我是一個樂於爭辯,並且有時易怒,這樣做的好處就是減少了不必要的爭辯,無形之中節約了自己的時間,除此之外,內心更加理性平和.

倒掉這杯水,更重要的是在思維上的轉變:要認同空杯心態,忘卻過去,尤其是過往的榮耀;承認自己的的渺小和無知,接受別人的優秀,虛心學習;放大視野,縮小焦點.

有一項定律叫做彼得定律,大意是在一個等級制度中,每個員工趨向上升到他所不能升任的職位.這項定律,對於我們在自己成長的某個階段同樣也成立:在一個成長階段中,我們總會趨向上升到自己能發展的最大高度.
不禁問自己,在一個階段中達到最大高度後就只能止步於此麼?或者說人總會成長到某個高度,然後止步不前?

我們回想自己求學的時候,在小學這個階段,我們掌握小學的知識後,如果繼續求學便可以到初中這個階段,在掌握初中的知識後,便可以繼續高中求學…如此往復,直至死亡到來,生命停止.不難發現,求學是可以突破侷限的.當自己困惑,停止不前的時候,不妨想想,自己有多久沒有真正的”學習”了,不妨冥想一下,用一張紙,寫下自己的困惑.然後,開始新的求學之路,直到某一天你拿出當時寫有困惑的那張紙,自己卻不僅僅笑笑,將其撕碎,揚起.


求學三重

到這的時,想起清代國學大師王國維關於學問三種境界,終有些感悟.

一重: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二重:衣帶漸寬終不悔,爲伊消得人憔悴
三重:衆裏尋他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所謂一重境界是求學和立志之境,此爲”知”,也就是知識和智慧.換言之提醒我們要保持不斷的學習,不斷的提高自己,增加智慧,於此同時,在這個過程中要去尋找自己的方向.

所謂二重境界是”行”之境界,爲實現自己的理想而堅韌不拔.一重境界是二重境界的基石,二重境界是一重境界的目標,所謂的知行合一,說的就是如此.

所謂三重境界是”得”之境界,功到自然成啊.能做到知行合一,便是得.得,不是需要可以追求的,而恰是水到渠成.


讀書三思

求學,從哪裏學?一是於書中學,所言書中自有顏如玉;二是從世中學,所謂世事洞明皆學問.對於剛畢業的我們,涉世未深,很大程度上做不到從世中學,因此,選擇從書中就是最佳的途徑了,也就是讀書.

讀書有三思:爲知,爲己,爲人.
開始讀書時,是爲了獲得知識,增長智慧,這是我們認知這個世界的前提,此階段爲”爲知”.
後續讀書時,從關注的外在逐漸延伸到內在,也就是我們開始逐漸的想要認知自己,發現自我,這個階段是我們經常所說的修身,在這個階段中,培養自己的人格和道德是主要的旋律.
然後便是”爲人”.爲人,不是指做給別人看,也不是爲刻意的贏得別人的誇獎和贊同,而是爲他人着想,爲天下人立志.


寫在最後

大概是這些了.希望自己能在下半年中,以新的面貌和更加積極的心態面對生活.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