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太網網卡歷史-3com,intel及其它

轉載於:http://we.pcinlife.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568940

Gz不存在了,但是我覺得探索真知的精神還是在每一個GZer的心中,這正是GZ不同於國內其它論壇的地方。我新開一帖,集中解決一些Intel百兆網卡使用上的問題,還有談談自己的看法,歡迎拍磚。

    要用好Intel的網卡,還必須大致瞭解以太網的發展,因爲Intel公司和以太網的發展息息相關。

    羅伯特•麥卡夫博士(Dr.Robert Metcalfe,國內媒體習慣寫作Bob Metcalfe)1979年以前工作於施樂公司,他在Palo Alto的Xerox Palo Research Center(PARC)發明了以太網,這裏有他的最初的原理圖。由他領隊的開發小組製造了一個包含大約40臺計算機的以太網系統,這個系統運行在大約2.9Mbps的以太網速,最初麥卡夫博士開發以太網就是爲了充分利用打印機資源(所以我們一般買到的打印機都是支持網絡打印的)。

    1979年,Xerox,Digital Equipment Corporation和Intel組成XID聯盟,研發10兆以太網,隨後發表以太網“藍皮書”。IEEE隨即接受“藍皮書”,用作802.3標準的基礎。

    同樣是在1979年,羅伯特•麥卡夫博士離開施樂公司,組件了3com公司,他被後人尊爲“以太網之父”,他在計算機發展的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羅伯特•麥卡夫博士於1990年離開3com公司。

    Intel貴爲以太網標準的締造者,起初並不重視網絡產品的研發,或者說當時還沒有發現網絡設備市場的巨大潛力,Intel網絡事業部成立時,還只是一個試驗小組,可誰會想到二十多年後,Intel網絡事業部會成爲Intel的骨幹部門?

    ISA網卡時代,3com的產品是獨步天下,它的ISA網卡,市場佔有率最高時可以達到70%以上。Intel當時主打產品是EtherExpress Pro/10,我自己在十年前,成都的海森電腦城有幸購得一塊。Intel研發奔騰芯片以後有這樣一個習慣,就是不讓別人抓住自己的軟肋,比如芯片組,顯卡,還有就是網卡。

    進入百兆網絡時代後,3com通過技術授權,讓Lucent,Broadcom,Marvell,Agere,St爲其生產網絡芯片,正是這種做法,爲其以後發展埋下隱患。

    一方面是3com百兆網卡的高昂價格,另一方面是奔騰芯片的橫空出世,高性能cpu必須有用武之地,網絡應用就是其一,讓Intel下定決心,加大網絡產品的研發力度,反正HX芯片組都搗鼓出來了,製造百兆網卡芯片有何不可?正是在1995年,Intel開發出自己的百兆網卡芯片,主芯片核心的代號定爲D100,物理層芯片代號爲Phy-Tx。相應的製造出的網卡,主芯片爲82557,物理層芯片爲82555,其中D100核心是3K+3K的fifo,因爲百兆以太網的一個數據包是1.5k,所以D100核心在極端的狀態下,一個工作週期可以同時操作4個數據包,比2k+2K的組合效率高一些。Intel在馬耳他,韓國和菲律賓的工廠都生產82557芯片組,然後運往波多黎各組裝,82557網卡就這樣被大量生產出來了。

    起初82557網卡的推廣,比起同門兄弟奔騰芯片,相當不順利(當時Intel還是典型的工程師思維,也沒有想到搞如今的“歡躍”,“迅馳”一類的平臺,當時也沒有現在這樣的市場基礎),單是賣孤零零的網卡芯片,結果誰都不重視,不過Intel的芯片價格實惠,兼容性又比較好,HP,IBM,Compaq還是採購了一些OEM的557網卡。

    Intel出師不利,但是此後一直在尋找機會,苦練內功,於97年11月推出82558,三個月後推出82558B以太網卡控制芯片,將物理層芯片和主控制芯片整合到一起,也就是Phy-TX + D100的架構 ,這樣做在當時還是比較超前的,其實Intel已經看到板載網卡的技術趨勢,雙芯片結構肯定不利於板載設計(所以後來業界公認的LAN on motherboard的領導者是Intel,既不是Broadcom,也不是Realtek)。82558網卡比82557網卡的發熱量更小,製造工藝更加先進,這次終於獲得各大計算機製造商的重視。很多公司,例如IBM,HP,Dell和gateway購買了爲數不少的82558成品卡,就連NEC和富士通都要購買82558芯片。要知道,日系的廠商,除了以上兩家,還有日本網友口中的網絡“御三家”(即Buffalo,Corega和Planex)都在定購82558芯片,它們以前一般都是定購Davidcom和Realtek的芯片爲主。儘管82558網卡賣得好,但是Intel還是無法撼動3com的市場,因爲3com同期推出了3c905b,3c905c網卡,兼容性和cpu佔用率較905TX有了很大的提高,更何況3com是金字招牌。

    Intel還是抓住了屬於自己的機會。1998年,Digital Equipment Corporation宣佈破產,主體被康柏收購,康柏就採用DEC的設計,開發出自己的Presario m系列超薄筆記本,還有就是ev6總線(沒這個,AMD肯定活不到現在)。Intel則收購了DEC的網絡產品研發部門,DEC在高端網絡產品,尤其是服務器產品和Unix領域頗有建樹(所以後來的Intel網卡在Linux下的兼容性較好),Intel正是看中了DEC在服務器網絡產品方面的實力。完成收購後,Intel網絡事業部和DEC的新鮮血液還有一段磨合期,正是這段時期,打上Intel的logo的21143網卡出世了。21143網卡不屬於Intel網絡體系,這應該算是DEC的絕響了。聯想到最近SGI的破產,人們總是感嘆巨人一個個倒下,小丑一個個粉墨登場。

    半年以後,Intel推出了82559芯片,82559採用bga封裝(利用了PII的一點產能),支持pci2.2,支持高級電源管理標準,在Intel的規劃中pro/100+網卡其實是爲即將到來的PIII系統準備的(PIII內置的tcp/ip效驗和單元就是對559網絡芯片的補充,儘管實際效果不好),82559芯片還可和一顆加密芯片搭配,製造可進行3des加密的網卡。Intel在發佈82559後,立即着手自己的第二代千兆網絡產品的研發,網絡事業部於1999年8月收購了物理層芯片公司Level-One更進一步加強了自身實力,後來又先收購了Ambient,2001年又收購了Xirom。這段時間3com的腳步還跟得上,2000年之前就完成了對美國機器人的收購,先後推出3c970,3xp,3c980,3c990(這些產品還是採用帶引腳的集成塊封裝,3com的代工廠ic製造工藝畢竟敵不過Intel)一系列產品還擊,但是它的的領袖地位已經岌岌可危,思科和Realtek從高端和低端研發網絡產品,不斷打壓3com的市場。

    2001年,Intel發佈82550系列百兆以太網芯片,82550EY還是採用D100核心,但是功能是今非昔比了。82550GY作爲此次發佈的最高端的產品,在IPsec加密狀態下的性能比起未加密時,衰減不到5%,將3com的3xp網卡在使用IPsec加密功能後的性能甩開,採用82550GY芯片的網卡的確是“最接近千兆網卡的百兆網卡”。82550,82540系列芯片的發佈,in business(生意通),Netstructure品牌的推出,讓Intel從幕後走到前臺,讓世界知道,網絡產品不僅是3com和思科在研發,Intel有能力向任何一個網絡設備廠商叫板。

    2002年,Intel發佈82551系列以太網芯片,推出82551系列芯片就是爲了取代已經停產的82559芯片,82551系列芯片的特點是支持智能判斷交叉連線和分載tcp/ip效驗和。其中82551qm符合Rohs環保標準,採用lead free技術。

    D100核心從95年到現在,走過了11個年頭,可以說D100見證了Intel網絡事業部由弱變強的一段歷史,使用Intel網卡,就是在品味以太網發展的進程。

要優化Intel網卡,首先安裝Proset網卡驅動,Proset驅動經歷了兩次變革,從win98時代低版本Proset到win2000時代的Proset2,再到現在用的高版本Proset,功能越來越強。

    用我的Netserver網卡爲例(HP向Intel定購的服務器網卡,安裝82559公版驅動)在設備管理面板中雙擊要配置的Intel網卡,出現Proset面板。

    Boot agent標籤下有選項可以關閉開機時網卡啓動畫面,如果要一勞永逸地解決這個問題,其實只要按照下圖中的最後兩排字符(就是這塊卡的eep),升級559網卡的eep,應該就可以了。

    在Identify adapter的選項卡里面,可以查到網卡的Part Number,這個號碼必須和網卡上的印刷條碼嚴格一致,否則就是刷機卡或者是深圳寨卡。

    寨卡還是比較好分辨,首先寨卡的條碼明顯和原裝卡不同,而且號碼只有一個,其次是82559和3c905cx的寨卡至少要賣120元以上(至少成都是這樣),否則無利可圖。

    進入Advanced adapter setting中,pci總線效率應該禁用,就是讓網卡自動控制coalescing packets的大小(其實這是adaptive技術的一項),只有在網絡帶寬極小時(和小貓撥號差不多時,校園網會出這種情況),才設置enable。

   進入performance options,其中傳輸描述符和接合緩衝區都是設定網卡的發送數據能力,家用可以不管,而且82559芯片不能很好地使用較大的系統緩存進行發送,如果有需要調整,這兩項最大調成極限值的50%。

    接收描述符要調成512-1024之間的值,其中一個描述符使用2k內存,在大流量下載時,這一項參數比較重要。

    如果其它網絡設備不支持流程控制,那麼應該關閉流程控制。

    適應性技術應該開,因爲適應性技術是一整套算法,定義網卡在不同工作條件下的工作模式,手工定義肯定不如打開適應性技術。


    適應性傳輸閥值可以設定爲190或者10(實驗取值),一般設成200,這項參數最好不要動。

    適應性性能調整,就是控制網卡產生中斷的多少,這項在千兆網卡上特別重要,應該調整到“網絡性能”一邊。劃杆在最左邊,表示在網卡接收一幀之前,網卡都會產生一箇中斷,如果網卡產生的中斷不夠,就由cpu來產生,系統資源佔用率就上去了。不是所有的Intel網卡原設定都是以網絡性能優先。

    適應性幀間距離調整,定義網卡搶線能力,要設定爲1,表示“該功能打開,而且幀間距小於802.3的規定間隙”,如果將此項用在帶寬不足的局域網的P2P上,就是其他用戶的噩夢。

    重新傳輸幀間距離調整,定義網卡搶線能力,可以設定爲1,表示“如果遇到網絡上的數據包衝突,不使用802.3規定的算法求解重傳時間,以最快的速度再次重傳,如果局域網中一羣人都這麼設定,當網絡帶寬變小時,那可能就會適得其反,使大家都上不好網(好在不會有一羣人都在局域網上使用Intel卡的情況發生)。所以Intel建議只能加大此值,好讓有可能到來的網絡擁塞儘早消散。

    如果高級電源管理有問題,可以調整Power Saver Options。

    Wake on Lan Options 中的選項都選爲“控制操作系統”,有日本網友指出PME選項應設定爲啓用,提高STR的兼容性,我倒是沒有遇到這方面問題,但是PME是應該打開。

    “低資源時的連接性”在任何情況下都要打開,表示無論系統資源如何緊張,系統都不會剝奪劃分給網卡的資源。這也是adaptive技術的一部分。

    “記錄連接狀態”可以關掉,畢竟只有在網絡有故障時,用戶纔會查看系統日誌中的網絡信息。

    如果交換機或者路由器支持Qos,那麼就可以調整優先性級別調整,這個值根據不同的應用,要自己摸索,也不是越大或者越小越好,我就不給定值了。

    人多力量大,打開Receive Load Balance選項。

悲喜不同路,3com的故事。

    有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疑問,3c905,920網卡的xp下的驅動程序爲什麼更新得那麼慢?3com怎麼不推出pcie網卡和10 Gbps網卡?這些其實和3com近年的境遇有很大關係。

    前面提到過,3com授權其它廠商製造網絡芯片,然後由自己的工廠組裝網卡。這在百兆以太網絡設備剛剛開始流行時,對3com的發展,的確大有裨益,自己的產能不夠,拿其它廠商的來補。可是這種作法到了98年以後,弊病就出來了,就是3com找代工廠生產芯片,直接扶植了Marvell和Broadcom,同時3com沒有培育出網絡芯片的自有體系(如Marvell的800X,805X,Broadcom的570X,Intel堅持不懈搞了整整5代的千兆網絡設備,就是這樣一種體系),這種情況加大了3com新產品研發的難度。

    說句老實話,網卡不像顯卡,cpu那樣,可以輕易分出三六九等,各個廠商只要遵照802.3協議的規定,就能設計出性能相近的網絡芯片,但是3com妄自尊大,以爲自己的技術優勢是無可比擬的,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還是生產高價位的網卡產品,但是性能的確不比其它廠商的產品高出很多(這一點和當時的帝盟相似)。在網卡芯片性能都差不多的情況下,消費者更看重產品的功能多少,以便讓產品適用在不同領域,然後就是產品的價格,這個最實在。結果是Intel抓住了頭一條,Realtek,Pctel,Adm就抓住了後一條。同時思科對所有的網絡設備廠商的強力打壓,3com也還要默默忍受。這些都還沒完,更糟糕的還在後面。

    2000年後,Palm脫離3com,引發了一系列連鎖反應。首先Palm的脫離,一方面固然和handheld設備在全球銷量的不景氣有關,另一方面,Palm團隊覺得3com暮氣已深,留在3com還不如出來打拼。3com當時也覺得Palm是包袱,踢開Palm,還能獲得爲數不小的分手費,於是痛快地和Palm一刀兩斷。這樣一來,無疑斷送了3com多元化發展的道路,而且在公司內部,負面影響相當嚴重。當時至少還有兩個3com的子公司以自身經營不善爲由,跳槽到其它公司門戶之下,接踵而來的就是2001年到2004年,3com連續的鉅額虧損,這段時間,3com的核心競爭力已經喪失殆盡。此時的思科已是蒸蒸日上,收購亞特蘭大科技後,思科根本沒把3com放在眼裏,當然它也不會去收購問題多多的3com。

    進入2005年,3com終於多多少少找回了一些感覺,找準了自己的定位,在中低端網絡設備市場頻頻出手,而且在更早的時候,3com先後和Nvidia,Via達成交叉授權(所以Nvidia的集成網卡上的選項是for cpu和for throughout,而Via的Velocity系列網卡也大有起色),值得一提的是新制程的3c990系列網卡還賣得不錯,甚至華碩的p4p800還採用了3c940芯片。但是,現在人們如果想購買高端網絡設備,首先會想到Cisco和北方電訊,其次是西門子,再次是Intel,很少有人會首先想到3com。

    在這些年,3com的損失不僅是美元,還有標準制訂者的地位。比如說97年制定802.11協議,那時3com還勉強出了一份力,但是最近一陣子打得火熱的802.11n協議的制定,3com就是看客,WWiSE組織的成員有德州儀器、Broadcom、 Conexant、 Stmicro、 Airgo和Bermai,TGn Sync組織的成員包括Intel、Atheros(這是網絡產品新貴,實力不容小覷)、Agere、英飛凌、思科、高通、北電、三菱、索尼、松下、飛利浦、三星、三洋和東芝(我倒是看好這一派,真是羣星薈萃),幕後黑手是Intel。看這兩派的激鬥,3com心裏肯定別有一番滋味。

    轉回前面的話題,3com使用代工廠生產的芯片生產的網卡,大部分是批量賣給計算機整機廠商,所以3c905系列網卡的售後服務是由Hp,Dell等廠商在做,這也是爲什麼我們下的驅動都是品牌機廠商發佈的win2000驅動,但是歸根到底驅動是3com負責開發。Palm出事以後,3com進入了一種不正常的發展路線,公司內部人心惶惶,因爲3c905,3c905b,3c905c,3c990網卡的內部結構互不相同,3com要爲這些網卡分別編寫新平臺下的驅動,的確有心無力,又或者委託代工廠編寫驅動,的確得不償失。試想2001年時3com的高層對公司的前途感到迷茫,那裏還顧得上什麼名家大廠的風範,命令研發人員爲過時的網卡更新驅動呢?

    3com的老式網卡沒有驅動更新不要緊,在winxp還在製作時,3com就向微軟提交了基本驅動,而且後來3com還是通過Hp,發佈了winxp下的老網卡驅動(是由win2000下的驅動改造而來的,那個從win98時代起就讓人費解的3com網絡診斷程序的安裝方法,到現在還是沒有改過來),winxp下使用任何3com的網卡,還是沒有任何問題的。我推測Vista正是發佈以後,3com的老式網卡,應該還是可以在該系統下正常使用,但是玩家想安穩地使用3com的百兆網卡,還是推薦購買3com網站介紹的上的採用新制程的990系列零售產品,這樣驅動纔有保障。

    還有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就是Broadcom5904芯片到底有多大的fifo緩存?我這裏有一份資料,是加拿大Laurentian大學計算機與數學學院爲了教學目的,開發3c905c網卡在Minix-vmd系統下的驅動時,向Broadcom索要的3c905c的基本信息。這份材料明白無誤地指出3c905c網卡的fifo值。事實上一般的民用級ic,內置512k的緩存,是由northwood p4開始大規模流行,事實上任何一張百兆網卡,都不可能芯片內置512k的緩存。試想如果Broadcom在97年就生產出了內置512k高速緩存的廉價的強勁芯片,那麼AMD,西林,高通,ti和Intel都應該關門大吉。

    韜光養晦的Marvell。

    Marvell在95年以前還是小規模的網絡設備供應商,但是通過自身的努力,在千兆網絡時代,終於打拼出屬於自己的天空,旗下的網絡產品均是以千兆爲起點,但是好景不長,高端千兆網絡設備的競爭實在太激烈,這裏有兩副圖,是Marvell通過Syskonnect發佈的網卡控制面板,從這裏面可以看出端倪。

    Marvell的網卡控制面板只開發到win2000版本下就停止了。在winxp下使用這個control panel,就顯示亂碼。

    其實Marvell在2000年左右,還是很想持續發力,和Broadcom拼一拼高端市場份額,所以那時Marvell的網卡驅動作得相當出色,綁定,冗餘,線路測試,流量統計,一個都不少。但是Broadcom的全線網絡產品的性能,均壓倒Marvell的同類產品。Marvell這個公司相當務實,東邊不亮西邊亮,轉而主攻中低端,去和Realtek搶市場(Marvell的產品再怎麼着,也比Realtek的產品質量好吧),結果大獲成功。

    現在,Marvell在千兆網絡處理芯片市場上,做到了“三分天下有其一”,它的低端網卡芯片被國內的廠商廣泛採用,在中端服務器主板上,一般採用一顆Intel芯片或者一顆Broadcom芯片,搭配另一顆Marvell的芯片組成雙千兆的解決方案,由Intel或者Broadcom的驅動來組織Marvell網卡來協同工作。

    我相信Marvell不會總是做配角。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Intel的荊棘之路。

    正當3com日漸勢微,Cisco瘋狂擴張時,Intel一刻也沒有停止前進的腳步,Intel網絡事業部研發的第一代和第二代千兆網絡產品,市面上很難買得到,但是第三代的Intel pro/1000t網卡,第四代的82540em芯片,第五代的82572ei和一系列無線網卡,在市場上是遍地開花,同時Intel網絡事業部聯合Broadcom,重創了AMD網絡事業部,算是出了一口惡氣。

    AMD本是製造通訊設備出生,它的百兆網絡設備芯片比起其它的同類產品性能不錯,價格也不算高,日本的原裝機廠商在96年左右,裝機時採用了大量的使用pcnet am97c971芯片的獨立pci網卡,至今還有AMD的愛好者爲擁有一款使用AMD芯片的網卡而津津樂道。AMD網絡事業部在AMD集團中不是太受重視,98年以前它的地位比開發主板芯片組的團隊還低。04年的時候我還買過一塊am772無線網卡(金浪出品)。大浪淘沙,現在市場上就找不到多少採用AMD解決方案的零售產品,但是AMD的網絡研發還沒有停止,配合AMD移動芯片的geode產品,一刻也沒有停止研發,AMD網絡產品在工控機領域還是有些份額,不過AMD網絡事業部已經沒有以前那麼風光,正所謂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網絡產品市場之中的競爭之激烈,可見一斑。

    Intel網絡事業部以後的道路,就是衝擊高端,和思科展開正面交鋒,這絕非癡人說夢,早在2000年左右,Intel就開始試探性地開始在官方報告中將自己的網絡解決方案與思科的同類解決方案進行比較,同時提升全線Netstructure產品的性能和價格,04年更是發佈完整的10 Gbps解決方案,努力塑造高端形象。不過思科收購Linksys以後,努力開拓中端和家庭市場,這是Intel沒有預計到的。但是Intel在今年已經回過神來,找到了開拓中低端市場的祕方。

   Intel計劃從今年起,所有網絡產品,都分步,分批引入SSE,SSE2和SSE3技術,配合“歡躍”平臺,以高姿態把自己的網絡產品切入家用pc領域,這實在是一招妙棋。網絡產品引入SSE技術,拉開了與競爭對手的檔次,同時這些產品也貼近了家庭用戶,一舉兩得。

    我分析Intel在中高端網絡產品市場上,和其它廠商,特別是思科,達成了一定的默契。因爲思科不好惹,一旦同思科展開全面交手,Intel網絡事業部就可能變成第二個AMD網絡事業部,所以Intel在2005年以後,網絡設備的研發和銷售方面,顯得既謹慎,又暗藏鋒芒。

    不知道有生之年能不能看到Intel實現對微處理器領域和網絡設備領域的統一,我倒是認爲如果Intel做不成,還是會有其它廠商來實現。衷心祝願Intel Networking一路走好。

    本文部分材料來源於Intel,Broadcom,eTesting Labs和Department of Mathematics & Computer Science of Laurentian University。本文如要轉載,請註明出處。

===================================
適應性傳輸閥值可以設定爲190或者10(實驗取值),一般設成200,這項參數最好不要動。

這裏的設置中文幫助推薦設置爲12,經長期使用未見異常,僅供參考。

這裏是原文:
制定適配器在發送數據包之前在傳輸緩衝區中儲存的字節數。例如,如果“適應性傳輸閾值”是 100,適配器在其緩衝區中儲存 100 字節的數據,然後再發送。

適配器僅將“適應性傳輸閾”值用作一個起點。如果適配器能使用較低的值獲得更好的性能,它自動調整至該值。

建議值 如果計算機有多塊總線主控卡或高反應時間,將此值設爲 200。
如果計算機有一塊總線主控卡,將此值設爲 12。
要將適配器配置成先傳輸滿載的以太網幀,然後再調整到最佳性能,將此值設爲 190。如果此值爲 190 時傳輸性能顯著下降,將閾值設
爲 16,然後再逐步增大。
所謂的什麼搶線,我覺得沒什麼的,修改一下定時器,改變報文頻率一樣可以搶線。我改的比你能改的還高,你不就傻了
還有那個什麼緩存的,並非什麼越大越好
越大,延遲越大
64k足以
這些外在的什麼rcv什麼的,無非是把驅動參數定義在外面
我覺得一般人根本沒必要修改
還有什麼secruity offload我覺得個人用處不大 
真正的快速網絡offload用dma enginee

原來是這麼回事。
借人氣帶問:一般的板載網卡中高端都以Marvell和Broadcom
他們究竟誰佔優?按文中的說法應該是Broadcom在中高端略佔優勢,但是Marvell在中低端更好。
具體說來比如8053(8055)和Broadcom5751(5789)哪個更好?
我忽然發現大廠的旗艦主板很多都是Broadcom的,唯ASUS好像都是Marvell,而且幾乎都是8053
Broadcom5751  $8
Intel82573L      $7
Marvell88E8053 $2.5
Realtek8111B    $2.3
純屬猜測

Broadcom的絕對沒這麼貴。一般只有Intel纔敢超出別人一倍以上。所以很少見到主板採用的。就算採用,也是搭配芯片組一起賣的那種。
PCI-E網卡芯片,對一線系統廠的售價,應該比這個還低。

即使以現在的IC生產工藝,在芯片內集成512K緩存,也是不現實的----因爲成本會高的離譜。而網絡芯片不可能賣出CPU那種幾百美元的價格,頂多三四個美元。
若干年前的話,則技術上完全行不通。

另外弱弱問一聲能買到比較強的100M網卡是什麼?
INTEL的550GY
3COM的990

作爲服務器尤其是託管的服務器來說,如果用linux,以我的經驗,千兆Marvell卡非常差,包括驅動和硬件,隨機性
問題很多。經常出現各種隨機斷線問題,跑去機房,發現機器運行十分正常,就是網絡不通了。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