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S.12的工程建立與配置以及其中一些文件的分析

 

一:ADS.12的工程建立與配置

①     新建工程類型爲 ARM Excuteable Image。用於由 ARM 指令的代碼生成一個 ELF 格式的可以執行映象文件。

②     再把lib與inc文件夾拷貝到所建工程的文件夾中,inc文件夾中包含了很多.h文件,其中.c文件在lib中。(後面將對這些文件的作用與含義進行分析)。

③     把需要用到的函數所在的.c文件添加到工程中,在簡單的現在默認工程中我們要添加這三個文件,

2440init.s(是對板子的啓動初始化,有內存配置,中斷初始化,棧空間的分配,中斷時入棧與出棧的方式寄存器的保存——這部分與具體的板子芯片都十分相關也是系統移植時需要關注的),並且要注意在初始化時跳入C語言的入口點BL Main (在後面自己寫函數時,一定要寫爲Main不要寫成main,不然將找不到入口)。

2440lib.c文件(裏面包含了對芯片的常規初始化,主要是IO的初始化與時鐘頻率初始化要使用到的函數,有時候會有Uart需要的一些函數,但是沒有的時候可以自己在內部加入,因此自己要寫一些十分基本和常用的函數時,可以把這些函數寫入到這個.c文件中,但是是針對某個特殊芯片的的函數,eg:NAND FLASH,IIS,IIC等的操作,最好要在另外建立他的.c文件,這樣文件結構會更加清楚)

2440slib.s文件主要是對CP15這個協處理的配置(內存管理器),配置結束後使內存,cache,CPU協調工作,最開始也對LCD的一些內存區進行了分配等。

④     建立自己的主函數文件。(文件名字可以是main.c但是裏面的函數一定是Main

⑤     寫好自己的主函數後,再進行Debug setting,主要設置的有五項:

Target settings,其中有 Target Name (當前目標設置)Linker(默認,是表示使用什麼連接器),post-Linker是鏈接後生成什麼文件,設置爲ARM from ELF(exe load flash)。

ARM Assembler 與ARM C compiler 都把芯片型號配置爲ARM920T(即你開發板的型號),

ARM Linker

其中下面編譯的內容中可以去掉-map –list list.txt對程序運行沒影響,只是出現一些提示信息。

ARM from ELF 中設置輸出文件的名字。到此一個完整的工程與配置都已經完成。

 

二、對一個最簡單工程中的頭文件與一些函數作用的分析。

在main.c中一般要包含一下幾個頭文件

(def.h) 定義了一些數據類型,eg:#define U8 char 。目的是增強可移植性。

(option.h) RAM,中斷,棧的基地址定義,與系統時鐘的定義

(2440addr.h) 定義了各種寄存器的地址。

(2440lib.h) 申明瞭2440lib.c中使用的函數,與其中用到的宏定義。

(2440slib.h) 申明瞭2440slib.s中使用到的函數。

函數 Port_Init()中就是對A-J的端口進行了一般的初始化。要修改時可以對照着用戶手冊進行對應的修改。

下面還包括了四個與系統時鐘有關的函數,

void ChangeMPllValue(int mdiv, int pdiv, int sdiv)  //對MPLL這個鎖相環進行配置
{
Rmpllcon  = (mdiv << 12) | (pdiv <<4) | sdiv;
}


 

void ChangeClockDivider(int hdivn_val, int pdivn_val),
{
	int hdivn=2, pdivn=0;
	
     // hdivn_val (FCLK:HCLK)ratio hdivn
     // 11           1:1       (0)
     // 12           1:2       (1)
     // 13           1:3       (3) 
     // 14           1:4       (2)
     // pdivn_val (HCLK:PCLK)ratio pdivn
     // 11           1:1       (0)
     // 12           1:2       (1)
	switch(hdivn_val) {
		case 11: hdivn=0; break;
		case 12: hdivn=1; break;
		case 13:
		case 16: hdivn=3; break;
		case 14: 
		case 18: hdivn=2; break;
	}
	
	switch(pdivn_val) {
		case 11: pdivn=0; break;
		case 12: pdivn=1; break;
	}
	
	rCLKDIVN = (hdivn<<1) | pdivn;

	switch(hdivn_val) {
		case 16:		// when 1, HCLK=FCLK/8.
			rCAMDIVN = (rCAMDIVN & ~(3<<8)) | (1<<8); 
		break; 
		case 18: 	// when 1, HCLK=FCLK/6.
			rCAMDIVN = (rCAMDIVN & ~(3<<8)) | (1<<9); 
		break;
	}
	
    if(hdivn!=0)
        MMU_SetAsyncBusMode();
    else 
        MMU_SetFastBusMode();
}


 

void ChangeUPllValue(int mdiv, int pdiv, int sdiv)    //對UPLL這個鎖相環的配置
{
rUPLLCON = (mdiv<<12) | (pdiv<<4) | sdiv;
}

static void cal_cpu_bus_clk(void)
{
	U32 val;
	U8 m, p, s;
	
	val = rMPLLCON;				//MPLL控制寄存器
	m = (val>>12)&0xff;			//獲得MDIV的值
	p = (val>>4)&0x3f;			//獲得PDIV的值
	s = val&3;					//獲得SDIV的值

	//(m+8)*FIN*2 不要超出32位數!
	FCLK = ((m+8)*(FIN/100)*2)/((p+2)*(1<<s))*100;  //MPLL與FCLK應該等同
	
	val = rCLKDIVN;				//時鐘分頻器控制寄存器
	m = (val>>1)&3;				//獲取HDIVN的值,控制HCLK與FCLK的關係(FCLK被分頻多少)
	p = val&1;					//控制PCLK與HCLK之間的關係
	val = rCAMDIVN;				//攝像頭時鐘分頻寄存器
	s = val>>8;					//與HDIVN共同控制HCLK與FCLK的關係
	
	switch (m) {
	case 0:
		HCLK = FCLK;
		break;
	case 1:
		HCLK = FCLK>>1;
		break;
	case 2:				
		if(s&2)
			HCLK = FCLK>>3;//右移3位 == 除以8
		else
			HCLK = FCLK>>2;//右移2位 == 除以4
		break;
	case 3:
		if(s&1)
			HCLK = FCLK/6;
		else
			HCLK = FCLK/3;
		break;
	}
	
	if(p)
		PCLK = HCLK>>1;
	else
		PCLK = HCLK;
	
	if(s&0x10)		//取DIVN_UPLL的值,0:FCLK = MPLL clock  1:FCLK = HCLK
		cpu_freq = HCLK;
	else
		cpu_freq = FCLK;
		
	val = rUPLLCON;		//UPLL控制寄存器
	m = (val>>12)&0xff;		//獲取MDIV
	p = (val>>4)&0x3f;		//獲取PDIV
	s = val&3;			//獲取SDIV
	UPLL = ((m+8)*FIN)/((p+2)*(1<<s));	//計算出UPLL
	UCLK = (rCLKDIVN&8)?(UPLL>>1):UPLL;		//控制UCLK與UPLL的關係
}


對這幾個函數使用方式:

 

//給出了能產生  200M,300M,400M,440M幾種頻率的算法,設定好mpll_val與key
//再通過函數ChangeMPllValue與ChangeClockDivider把他們傳遞進去
//最後再進行cal_cpu_bus_clk,()時鐘的最後確定
	i = 2 ;	//don't use 100M!
		//boot_params.cpu_clk.val = 3;
	switch ( i ) {
	case 0:	//200
		key = 12;
		mpll_val = (92<<12)|(4<<4)|(1);
		break;
	case 1:	//300
		key = 13;
		mpll_val = (67<<12)|(1<<4)|(1);
		break;
	case 2:	//400
		key = 14;
		mpll_val = (92<<12)|(1<<4)|(1);
		break;
	case 3:	//440!!!
		key = 14;
		mpll_val = (102<<12)|(1<<4)|(1);
		break;
	default:
		key = 14;
		mpll_val = (92<<12)|(1<<4)|(1);
		break;
	}
	
	//init FCLK=400M, so change MPLL first
	ChangeMPllValue((mpll_val>>12)&0xff, (mpll_val>>4)&0x3f, mpll_val&3);
	ChangeClockDivider(key, 12);
	cal_cpu_bus_clk();


對於上述知識自己也瞭解不是很透,作爲筆記內容記錄,在有更深入的瞭解後再改動,也希望高手們指出其中的錯誤。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