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sh原理

 

1. 引言
       哈希表(Hash Table)的應用近兩年纔在NOI中出現,作爲一種高效的數據結構,它正在競賽中發揮着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哈希表最大的優點,就是把數據的存儲和查找消耗的時間大大降低,幾乎可以看成是常數時間;而代價僅僅是消耗比較多的內存。然而在當前可利用內存越來越多的情況下,用空間換時間的做法是值得的。另外,編碼比較容易也是它的特點之一。
       哈希表又叫做散列表,分爲“開散列” 和“閉散列”。考慮到競賽時多數人通常避免使用動態存儲結構,本文中的“哈希表”僅指“閉散列”,關於其他方面讀者可參閱其他書籍。


2. 基礎操作
2.1 基本原理
       我們使用一個下標範圍比較大的數組來存儲元素。可以設計一個函數(哈希函數,也叫做散列函數),使得每個元素的關鍵字都與一個函數值(即數組下標)相對應,於是用這個數組單元來存儲這個元素;也可以簡單的理解爲,按照關鍵字爲每一個元素“分類”,然後將這個元素存儲在相應“類”所對應的地方。
但是,不能夠保證每個元素的關鍵字與函數值是一一對應的,因此極有可能出現對於不同的元素,卻計算出了相同的函數值,這樣就產生了“衝突”,換句話說,就是把不同的元素分在了相同的“類”之中。後面我們將看到一種解決“衝突”的簡便做法。
總的來說,“直接定址”與“解決衝突”是哈希表的兩大特點。

2.2 函數構造
       構造函數的常用方法(下面爲了敘述簡潔,設 h(k) 表示關鍵字爲 k 的元素所對應的函數值):
a) 除餘法:
       選擇一個適當的正整數 p ,令 h(k ) = k mod p ,這裏, p 如果選取的是比較大的素數,效果比較好。而且此法非常容易實現,因此是最常用的方法。
b) 數字選擇法:
       如果關鍵字的位數比較多,超過長整型範圍而無法直接運算,可以選擇其中數字分佈比較均勻的若干位,所組成的新的值作爲關鍵字或者直接作爲函數值。

2.3 衝突處理
       線性重新散列技術易於實現且可以較好的達到目的。令數組元素個數爲 S ,則當 h(k) 已經存儲了元素的時候,依次探查 (h(k)+i) mod S , i=1,2,3…… ,直到找到空的存儲單元爲止(或者從頭到尾掃描一圈仍未發現空單元,這就是哈希表已經滿了,發生了錯誤。當然這是可以通過擴大數組範圍避免的)。

2.4 支持運算
       哈希表支持的運算主要有:初始化(makenull)、哈希函數值的運算(h(x))、插入元素(insert)、查找元素(member)。設插入的元素的關鍵字爲 x ,A 爲存儲的數組。初始化比較容易,例如:

  1. const empty=maxlongint; // 用非常大的整數代表這個位置沒有存儲元素   
  2. p=9997; // 表的大小   
  3. procedure makenull;  
  4. var i:integer;  
  5. begin  
  6. for i:=0 to p-1 do  
  7. A[i]:=empty;  
  8. End;   

哈希函數值的運算根據函數的不同而變化,例如除餘法的一個例子:
  1. function h(x:longint):Integer;  
  2. begin  
  3. h:= x mod p;  
  4. end;   

       我們注意到,插入和查找首先都需要對這個元素定位,即如果這個元素若存在,它應該存儲在什麼位置,因此加入一個定位的函數 locate
  1. function locate(x:longint):integer;  
  2. var orig,i:integer;  
  3. begin  
  4. orig:=h(x);  
  5. i:=0;  
  6. while (i<S)and(A[(orig+i)mod S]<>x)and(A[(orig+i)mod S]<>empty) do  
  7. inc(i);  
  8. //當這個循環停下來時,要麼找到一個空的存儲單元,要麼找到這個元   
  9. //素存儲的單元,要麼表已經滿了   
  10. locate:=(orig+i) mod S;  
  11. end;   

插入元素
  1. procedure insert(x:longint);  
  2. var posi:integer;  
  3. begin  
  4. posi:=locate(x); //定位函數的返回值   
  5. if A[posi]=empty then A[posi]:=x  
  6. else error; //error 即爲發生了錯誤,當然這是可以避免的   
  7. end;   

查找元素是否已經在表中
  1. procedure member(x:longint):boolean;  
  2. var posi:integer;  
  3. begin  
  4. posi:=locate(x);  
  5. if A[posi]=x then member:=true  
  6. else member:=false;  
  7. end;   

這些就是建立在哈希表上的常用基本運算。


初步結論:
       當數據規模接近哈希表上界或者下界的時候,哈希表完全不能夠體現高效的特點,甚至還不如一般算法。但是如果規模在中央,它高效的特點可以充分體現。試驗表明當元素充滿哈希表的 90% 的時候,效率就已經開始明顯下降。這就給了我們提示:如果確定使用哈希表,應該儘量使數組開大,但對最太大的數組進行操作也比較費時間,需要找到一個平衡點。通常使它的容量至少是題目最大需求的 120% ,效果比較好(這個僅僅是經驗,沒有嚴格證明)。

4. 應用舉例
4.1 應用的簡單原則
       什麼時候適合應用哈希表呢?如果發現解決這個問題時經常要詢問:“某個元素是否在已知集合中?”,也就是需要高效的數據存儲和查找,則使用哈希表是最好不過的了!那麼,在應用哈希表的過程中,值得注意的是什麼呢?
哈希函數的設計很重要。一個不好的哈希函數,就是指造成很多衝突的情況,從前面的例子已經可以看出來,解決衝突會浪費掉大量時間,因此我們的目標就是盡力避免衝突。前面提到,在使用“除餘法”的時候,h(k)=k mod p ,p 最好是一個大素數。這就是爲了盡力避免衝突。爲什麼呢?假設 p=1000 ,則哈希函數分類的標準實際上就變成了按照末三位數分類,這樣最多1000類,衝突會很多。一般地說,如果 p 的約數越多,那麼衝突的機率就越大。
簡單的證明:假設 p 是一個有較多約數的數,同時在數據中存在 q 滿足 gcd(p,q)=d >1 ,即有 p=a*d , q=b*d, 則有 q mod p= q – p* [q div p] =q – p*[b div a] . ① 其中 [b div a ] 的取值範圍是不會超過 [0,b] 的正整數。也就是說, [b div a] 的值只有 b+1 種可能,而 p 是一個預先確定的數。因此 ① 式的值就只有 b+1 種可能了。這樣,雖然mod 運算之後的餘數仍然在 [0,p-1] 內,但是它的取值僅限於 ① 可能取到的那些值。也就是說餘數的分佈變得不均勻了。容易看出, p 的約數越多,發生這種餘數分佈不均勻的情況就越頻繁,衝突的機率越高。而素數的約數是最少的,因此我們選用大素數。記住“素數是我們的得力助手”。
       另一方面,一味的追求低衝突率也不好。理論上,是可以設計出一個幾乎完美,幾乎沒有衝突的函數的。然而,這樣做顯然不值得,因爲這樣的函數設計很浪費時間而且編碼一定很複雜,與其花費這麼大的精力去設計函數,還不如用一個雖然衝突多一些但是編碼簡單的函數。因此,函數還需要易於編碼,即易於實現。
       綜上所述,設計一個好的哈希函數是很關鍵的。而“好”的標準,就是較低的衝突率和易於實現。
       另外,使用哈希表並不是記住了前面的基本操作就能以不變應萬變的。有的時候,需要按照題目的要求對哈希表的結構作一些改進。往往一些簡單的改進就可以帶來巨大的方便。
這些只是一般原則,真正遇到試題的時候實際情況千變萬化,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才行。

 

致謝:http://blog.csdn.net/ilibaba/article/details/3960142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