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排序算法思想和代碼總結(Python版)

Table of Contents

一、概述

二、算法簡介及代碼展示

1.冒泡排序($O(n^2)$)

2.簡單選擇排序($O(n^2)$)

3.簡單插入排序($O(n^2)$)

4.堆排序($O(nlogn)$)

5.快速排序($O(nlogn)$)

6.希爾排序($O(nlogn)$)

7.歸併排序($O(nlogn)$)

8.計數排序($O(n+k)$)

9.桶排序($O(n+k)$)

10.基數排序($O(n+k)$)

11.#代碼說明

三、總結

四、參考鏈接


一、概述

在插入、選擇、交換這三大類基於比較的排序算法中,時間複雜度會隨着優化程度在O(n^2)~O(nlogn)之間變化,希爾排序、快速排序、堆排序分別代表着傑出的優化策略。

基於分治遞歸思想的歸併排序將待排數據像二叉樹一樣分化至最簡單的一個數排序問題,子問題合併時間複雜度可控制在O(n),不難想到整體時間複雜度取決於樹的深度,即達到O(nlogn)。

計數排序、桶排序、基數排序三種線性時間排序算法本質上運用了相同的思想:先將數據按一定映射關係分組(桶),然後桶內排序,順序輸出。三種姑且稱爲‘桶’排序算法在分組函數使用上不同,導致分組粒度不同,帶來的額外空間開銷出現差異。這三種排序算法適用於數據滿足一定的條件,否則額外的空間開銷將無法承受。

#時間複雜度指平均時間複雜度

#n:數據規模 ;k:‘桶’個數

上圖來源:https://blog.csdn.net/aiya_aiya_/article/details/79846380#%E4%B8%80%E3%80%81%E6%A6%82%E8%BF%B0

上圖來源:https://blog.csdn.net/kabuto_hui/article/details/94742528

二、算法簡介及代碼展示
 

1.冒泡排序($O(n^2)$)

思路:

  1. 比較相鄰的元素。如果第一個比第二個大,就交換它們兩個;
  2. 對每一對相鄰元素作同樣的工作,從開始第一對到結尾的最後一對,這樣在最後的元素應該會是最大的數;
  3. 針對所有的元素重複以上的步驟,除了最後一個;
  4. 重複步驟1~3,直到排序完成。

冒泡排序對數據操作n-1輪,每輪找出一個最大(小)值。

操作指對相鄰兩個數比較與交換,每輪會將一個最值交換到數據列首(尾),像冒泡一樣。

每輪操作O(n)次,共O(n)輪,時間複雜度O(n^2)。

額外空間開銷出在交換數據時那一個過渡空間,空間複雜度O(1)。

動畫展示:https://blog.csdn.net/a546167160/article/details/87516263

def BubbleSort(ls):
    n=len(ls)
    if n<=1:
        return ls
    for i in range (0,n):
        for j in range(0,n-i-1):
            if ls[j]>ls[j+1]:
                (ls[j],ls[j+1])=(ls[j+1],ls[j])
    return ls
x=input("請輸入待排序數列:\n")
y=x.split()
arr=[]
for i in  y:
    arr.append(int(i))
arr=BubbleSort(arr)
#print(arr)
print("數列按序排列如下:")
for i in arr:
    print(i,end=' ')

2.簡單選擇排序($O(n^2)$)
 

n個記錄的直接選擇排序可經過n-1趟直接選擇排序得到有序結果。

思路:

  1. 初始狀態:無序區爲R[1…n],有序區爲空;
  2. 第i趟排序(i=1,2,3…n-1)開始時,當前有序區和無序區分別爲R[1…i-1]和R(i…n)。該趟排序從當前無序區中-選出關鍵字最小的記錄 R[k],將它與無序區的第1個記錄R交換,使R[1…i]和R[i+1…n]分別變爲記錄個數增加1個的新有序區和記錄個數減少1個的新無序區;n-1趟結束,數組有序化了。

簡單選擇排序同樣對數據操作n-1輪,每輪找出一個最大(小)值。

操作指選擇,即未排序數逐個比較交換,爭奪最值位置,每輪將一個未排序位置上的數交換成已排序數,即每輪選一個最值。

每輪操作O(n)次,共O(n)輪,時間複雜度O(n^2)。

額外空間開銷出在交換數據時那一個過渡空間,空間複雜度O(1)。
 

def  SelectSort(ls):
    n=len(ls)
    if n<=1:
        return ls
    for i in range(0,n-1):
        minIndex=i
        for j in range(i+1,n):          #比較一遍,記錄索引不交換
            if ls[j]<ls[minIndex]:
                minIndex=j
        if minIndex!=i:                     #按索引交換
            (ls[minIndex],ls[i])=(ls[i],ls[minIndex])
    return ls
 
x=input("請輸入待排序數列:\n")
y=x.split()
arr=[]
for i in  y:
    arr.append(int(i))
arr=SelectSort(arr)
#print(arr)
print("數列按序排列如下:")
for i in arr:
    print(i,end=' ')

3.簡單插入排序($O(n^2)$)
 

一般來說,插入排序都採用in-place在數組上實現。

思路:

  1. 從第一個元素開始,該元素可以認爲已經被排序;
  2. 取出下一個元素,在已經排序的元素序列中從後向前掃描;
  3. 如果該元素(已排序)大於新元素,將該元素移到下一位置;
  4. 重複步驟3,直到找到已排序的元素小於或者等於新元素的位置;
  5. 將新元素插入到該位置後;
  6. 重複步驟2~5。

簡單插入排序同樣操作n-1輪,每輪將一個未排序樹插入排好序列。

開始時默認第一個數有序,將剩餘n-1個數逐個插入。插入操作具體包括:比較確定插入位置,數據移位騰出合適空位

每輪操作O(n)次,共O(n)輪,時間複雜度O(n^2)。

額外空間開銷出在數據移位時那一個過渡空間,空間複雜度O(1)。
 

def InsertSort(ls):
    n=len(ls)
    if n<=1:
        return ls
    for i in range(1,n):
        j=i
        target=ls[i]            #每次循環的一個待插入的數
        while j>0 and target<ls[j-1]:       #比較、後移,給target騰位置
            ls[j]=ls[j-1]
            j=j-1
        ls[j]=target            #把target插到空位
    return ls
 
x=input("請輸入待排序數列:\n")
y=x.split()
arr=[]
for i in  y:
    arr.append(int(i))
arr=InsertSort(arr)
#print(arr)
print("數列按序排列如下:")
for i in arr:
    print(i,end=' ')

4.堆排序($O(nlogn)$)

原理:

  1. 通過構造最大堆,每次把堆頂元素放到數組尾部,再調整最大堆的結構,直到最大堆的元素個數小於2。

堆排序基於比較交換,是冒泡排序的優化。具體涉及大(小)頂堆的建立與調整。

大頂堆指任意一個父節點都不小於左右兩個孩子節點的完全二叉樹,根節點最大。

堆排序首先建立大頂堆(找出一個最大值),然後用最後一個葉子結點代替根節點後做大頂堆的調整(再找一個最大值),重複

以數組(列表)實現大頂堆時,從上到下,從左到右編號。父節點序號爲n,則左右孩子節點序號分別爲2*n+1、2*n+2

大頂堆的調整:將僅有根節點不滿足條件的完全二叉樹,調整爲大頂堆的過程。

大頂堆調整方法:將根節點與較大一個兒子節點比較,不滿足條件則交換。

                            若發生交換,將被交換兒子節點視作根節點重複上一步

大頂堆的建立:從最後一個非葉子節點開始到根節點結束的一系列大頂堆調整過程。

堆排序的初始建堆過程比價複雜,對O(n)級別個非葉子節點進行堆調整操作O(logn),時間複雜度O(nlogn);之後每一次堆調整操作確定一個數的次序,時間複雜度O(nlogn)。合起來時間複雜度O(nlogn)

額外空間開銷出在調整堆過程,根節點下移交換時一個暫存空間,空間複雜度O(1)
 

def  HeapSort(ls):
    def heapadjust(arr,start,end):  #將以start爲根節點的堆調整爲大頂堆
        temp=arr[start]
        son=2*start+1
        while son<=end:
            if son<end and arr[son]<arr[son+1]:  #找出左右孩子節點較大的
                son+=1
            if temp>=arr[son]:       #判斷是否爲大頂堆
                break
            arr[start]=arr[son]     #子節點上移
            start=son                     #繼續向下比較
            son=2*son+1
        arr[start]=temp             #將原堆頂插入正確位置
#######
    n=len(ls)
    if n<=1:
        return ls
    #建立大頂堆
    root=n//2-1    #最後一個非葉節點(完全二叉樹中)
    while(root>=0):
        heapadjust(ls,root,n-1)
        root-=1
    #掐掉堆頂後調整堆
    i=n-1
    while(i>=0):
        (ls[0],ls[i])=(ls[i],ls[0])  #將大頂堆堆頂數放到最後
        heapadjust(ls,0,i-1)    #調整剩餘數組成的堆
        i-=1
    return ls
#########
x=input("請輸入待排序數列:\n")
y=x.split()
arr=[]
for i in  y:
    arr.append(int(i))
arr=HeapSort(arr)
#print(arr)
print("數列按序排列如下:")
for i in arr:
    print(i,end=' ') 

5.快速排序($O(nlogn)$)

原理:

  1. 利用分治的思想,將原數組分成兩個部分,其中左邊比中間數字小,右邊比中間數字大。而這這劃分的數字就是每個子數組的最後一個。
  2. 使用partition函數對數組進行重排,並返回當前劃分的位置,再利用遞歸調用,對每個子數組進行重排,直到所有元素都完成重排。

快速排序基於選擇劃分,是簡單選擇排序的優化。

每次劃分將數據選到基準值兩邊,循環對兩邊的數據進行劃分,類似於二分法。

算法的整體性能取決於劃分的平均程度,即基準值的選擇,此處衍生出快速排序的許多優化方案,甚至可以劃分爲多塊。

基準值若能把數據分爲平均的兩塊,劃分次數O(logn),每次劃分遍歷比較一遍O(n),時間複雜度O(nlogn)。

額外空間開銷出在暫存基準值,O(logn)次劃分需要O(logn)個,空間複雜度O(logn)
 

def QuickSort(ls):
    def partition(arr,left,right):
        key=left         #劃分參考數索引,默認爲第一個數,可優化
        while left<right:
            while left<right and arr[right]>=arr[key]:
                right-=1
            while left<right and arr[left]<=arr[key]:
                left+=1
            (arr[left],arr[right])=(arr[right],arr[left])
        (arr[left],arr[key])=(arr[key],arr[left])
        return left
 
    def quicksort(arr,left,right):   #遞歸調用
        if left>=right:
            return
        mid=partition(arr,left,right)
        quicksort(arr,left,mid-1)
        quicksort(arr,mid+1,right)
    #主函數
    n=len(ls)
    if n<=1:
        return ls
    quicksort(ls,0,n-1)
    return ls
 
x=input("請輸入待排序數列:\n")
y=x.split()
arr=[]
for i in  y:
    arr.append(int(i))
arr=QuickSort(arr)
#print(arr)
print("數列按序排列如下:")
for i in arr:
    print(i,end=' ') 

6.希爾排序($O(nlogn)$)

希爾排序基本步驟:

  • 我們選擇增量gap=length/2,縮小增量繼續以gap = gap/2的方式,這種增量選擇我們可以用一個序列來表示,{n/2,(n/2)/2…1},稱爲增量序列。希爾排序的增量序列的選擇與證明是個數學難題,我們選擇的這個增量序列是比較常用的,也是希爾建議的增量,稱爲希爾增量,但其實這個增量序列不是最優的。此處我們做示例使用希爾增量。

(上段引用出處:https://blog.csdn.net/kabuto_hui/article/details/94742528#4_Onlog_n_114

  • 先將整個待排序的記錄序列分割成爲若干子序列分別進行直接插入排序,具體算法描述:
  1. 選擇一個增量序列t1,t2,…,tk,其中ti>tj,tk=1;
  2. 按增量序列個數k,對序列進行k 趟排序;
  3. 每趟排序,根據對應的增量ti,將待排序列分割成若干長度爲m 的子序列,分別對各子表進行直接插入排序。僅增量因子爲1 時,整個序列作爲一個表來處理,表長度即爲整個序列的長度。
     

希爾排序是插入排序的高效實現,對簡單插入排序減少移動次數優化而來。

簡單插入排序每次插入都要移動大量數據,前後插入時的許多移動都是重複操作,若一步到位移動效率會高很多。

若序列基本有序,簡單插入排序不必做很多移動操作,效率很高。

希爾排序將序列按固定間隔劃分爲多個子序列,在子序列中簡單插入排序,先做遠距離移動使序列基本有序;逐漸縮小間隔重複操作,最後間隔爲1時即簡單插入排序。

希爾排序對序列劃分O(n)次,每次簡單插入排序O(logn),時間複雜度O(nlogn)

額外空間開銷出在插入過程數據移動需要的一個暫存,空間複雜度O(1)

def ShellSort(ls):
    def shellinsert(arr,d):
        n=len(arr)
        for i in range(d,n):
            j=i-d
            temp=arr[i]             #記錄要出入的數
            while(j>=0 and arr[j]>temp):    #從後向前,找打比其小的數的位置
                arr[j+d]=arr[j]                 #向後挪動
                j-=d
            if j!=i-d:
                arr[j+d]=temp
    n=len(ls)
    if n<=1:
        return ls
    d=n//2
    while d>=1:
        shellinsert(ls,d)
        d=d//2
    return ls
 
 
x=input("請輸入待排序數列:\n")
y=x.split()
arr=[]
for i in  y:
    arr.append(int(i))
arr=ShellSort(arr)
#print(arr)
print("數列按序排列如下:")
for i in arr:
    print(i,end=' ') 

7.歸併排序($O(nlogn)$)

思路:

  1. 把長度爲n的輸入序列分成兩個長度爲n/2的子序列;
  2. 對這兩個子序列分別採用歸併排序;
  3. 將兩個排序好的子序列合併成一個最終的排序序列。

歸併排序運用分治遞歸思想:將大問題分爲較小的子問題,分而治之;遞歸調用同樣的方法解決子問題。最終將序列的排序問題分治爲一個數的排序問題,關鍵在於如何將子問題答案合併爲問題答案。

兩個有序序列合併爲一個有序序列,藉助一個暫存數組(列表),兩個序列元素依次比較填入暫存列表,形成一個有序序列。

歸併排序劃分子問題採用二分法,共需O(logn)次劃分,當然需要相當次合併;每次合併遍歷比較O(n)。時間複雜度O(nlogn)。

額外空間開銷出在合併過程中的一個暫存數組,空間複雜度O(n)。
 

def MergeSort(ls):
    #合併左右子序列函數
    def merge(arr,left,mid,right):
        temp=[]     #中間數組
        i=left          #左段子序列起始
        j=mid+1   #右段子序列起始
        while i<=mid and j<=right:
            if arr[i]<=arr[j]:
                temp.append(arr[i])
                i+=1
            else:
                temp.append(arr[j])
                j+=1
        while i<=mid:
            temp.append(arr[i])
            i+=1
        while j<=right:
            temp.append(arr[j])
            j+=1
        for i in range(left,right+1):    #  !注意這裏,不能直接arr=temp,他倆大小都不一定一樣
            arr[i]=temp[i-left]
    #遞歸調用歸併排序
    def mSort(arr,left,right):
        if left>=right:
            return
        mid=(left+right)//2
        mSort(arr,left,mid)
        mSort(arr,mid+1,right)
        merge(arr,left,mid,right)
 
    n=len(ls)
    if n<=1:
        return ls
    mSort(ls,0,n-1)
    return ls
 
x=input("請輸入待排序數列:\n")
y=x.split()
arr=[]
for i in  y:
    arr.append(int(i))
arr=MergeSort(arr)
#print(arr)
print("數列按序排列如下:")
for i in arr:
    print(i,end=' ') 

8.計數排序($O(n+k)$)
 

思路:

  1. 找出待排序的數組中最大和最小的元素;
  2. 統計數組中每個值爲i的元素出現的次數,存入數組C的第i項;
  3. 對所有的計數累加(從C中的第一個元素開始,每一項和前一項相加);
  4. 反向填充目標數組:將每個元素i放在新數組的第C(i)項,每放一個元素就將C(i)減去1。
    【只能對整數進行排序】

計數排序用待排序的數值作爲計數數組(列表)的下標,統計每個數值的個數,然後依次輸出即可。

計數數組的大小取決於待排數據取值範圍,所以對數據有一定要求,否則空間開銷無法承受。

計數排序只需遍歷一次數據,在計數數組中記錄,輸出計數數組中有記錄的下標,時間複雜度爲O(n+k)。

額外空間開銷即指計數數組,實際上按數據值分爲k類(大小取決於數據取值),空間複雜度O(k)。
 

def CountSort(ls):
    n=len(ls)
    num=max(ls)
    count=[0]*(num+1)
    for i in range(0,n):
        count[ls[i]]+=1
    arr=[]
    for i in range(0,num+1):
        for j in range(0,count[i]):
            arr.append(i)
    return arr
 
 
x=input("請輸入待排序數列:\n")
y=x.split()
arr=[]
for i in  y:
    arr.append(int(i))
arr=CountSort(arr)
#print(arr)
print("數列按序排列如下:")
for i in arr:
    print(i,end=' ') 

9.桶排序($O(n+k)$)

思路:

  1. 設置一個定量的數組當作空桶子。
  2. 尋訪序列,並且把數據一個一個放到對應的桶子去。
  3. 對每個不是空的桶子進行排序。
  4. 從不是空的桶子裏把項目再放回原來的序列中。

桶排序實際上是計數排序的推廣,但實現上要複雜許多。

桶排序先用一定的函數關係將數據劃分到不同有序的區域(桶)內,然後子數據分別在桶內排序,之後順次輸出。

當每一個不同數據分配一個桶時,也就相當於計數排序。

假設n個數據,劃分爲k個桶,桶內採用快速排序,時間複雜度爲O(n)+O(k * n/k*log(n/k))=O(n)+O(n*(log(n)-log(k))),

顯然,k越大,時間複雜度越接近O(n),當然空間複雜度O(n+k)會越大,這是空間與時間的平衡。
 

def BucketSort(ls):
    ##############桶內使用快速排序
    def QuickSort(ls):
        def partition(arr,left,right):
            key=left         #劃分參考數索引,默認爲第一個數,可優化
            while left<right:
                while left<right and arr[right]>=arr[key]:
                    right-=1
                while left<right and arr[left]<=arr[key]:
                    left+=1
                (arr[left],arr[right])=(arr[right],arr[left])
            (arr[left],arr[key])=(arr[key],arr[left])
            return left
 
        def quicksort(arr,left,right):   #遞歸調用
            if left>=right:
                return
            mid=partition(arr,left,right)
            quicksort(arr,left,mid-1)
            quicksort(arr,mid+1,right)
        #主函數
        n=len(ls)
        if n<=1:
            return ls
        quicksort(ls,0,n-1)
        return ls
    ######################
    n=len(ls)
    big=max(ls)
    num=big//10+1
    bucket=[]
    buckets=[[] for i in range(0,num)]
    for i in ls:
        buckets[i//10].append(i)     #劃分桶
    for i in buckets:                       #桶內排序
        bucket=QuickSort(i)
    arr=[]
    for i in buckets:
        if isinstance(i, list):
            for j in i:
                arr.append(j)
        else:
            arr.append(i)
    for i in range(0,n):
        ls[i]=arr[i]
    return ls
    
x=input("請輸入待排序數列:\n")
y=x.split()
arr=[]
for i in  y:
    arr.append(int(i))
arr=BucketSort(arr)
#print(arr)
print("數列按序排列如下:")
for i in arr:
    print(i,end=' ') 

10.基數排序($O(n+k)$)

思路:

  1. 取得數組中的最大數,並取得位數;
  2. arr爲原始數組,從最低位開始取每個位組成radix數組;
  3. 對radix進行計數排序(利用計數排序適用於小範圍數的特點)。

基數排序進行多輪按位比較排序,輪次取決於最大數據值的位數。

先按照個位比較排序,然後十位百位以此類推,優先級由低到高,這樣後面的移動就不會影響前面的。

基數排序按位比較排序實質上也是一種劃分,一種另類的‘桶’罷了。比如,第一輪按各個位比較,按個位大小排序分別裝入10個‘桶’中,‘桶’中個位相同的數據視作相等,桶是有序的,按序輸出,後面輪次接力完成排序。

基數排序‘桶’內數據在劃分桶時便已排序O(n),k個桶,時間複雜度爲O(n*k)。

額外空間開銷出在數據劃分入桶過程,桶大小O(n+k),空間複雜度O(n+k)。
 

import math
def RadixSort(ls):
    def getbit(x,i):       #返回x的第i位(從右向左,個位爲0)數值
        y=x//pow(10,i)
        z=y%10
        return z
    def CountSort(ls):
        n=len(ls)
        num=max(ls)
        count=[0]*(num+1)
        for i in range(0,n):
            count[ls[i]]+=1
        arr=[]
        for i in range(0,num+1):
            for j in range(0,count[i]):
                arr.append(i)
        return arr
    Max=max(ls)
    for k in range(0,int(math.log10(Max))+1):             #對k位數排k次,每次按某一位來排
        arr=[[] for i in range(0,10)]
        for i in ls:                 #將ls(待排數列)中每個數按某一位分類(0-9共10類)存到arr[][]二維數組(列表)中
            arr[getbit(i,k)].append(i)
        for i in range(0,10):         #對arr[]中每一類(一個列表)  按計數排序排好
            if len(arr[i])>0:
                arr[i]=CountSort(arr[i])
        j=9
        n=len(ls)
        for i in range(0,n):     #順序輸出arr[][]中數到ls中,即按第k位排好
            while len(arr[j])==0:
                j-=1
            else:
                ls[n-1-i]=arr[j].pop()   
    return ls    
    
x=input("請輸入待排序數列:\n")
y=x.split()
arr=[]
for i in  y:
    arr.append(int(i))
arr=RadixSort(arr)
#print(arr)
print("數列按序排列如下:")
for i in arr:
    print(i,end=' ') 

11.#代碼說明

1.十個排序算法都用函數封裝,函數輸入整數列表,返回整數列表。

2.測試時輸入以空格間隔的整數數列,split處理input採集的字符串,再經數據類型轉換後變爲整數列表後調用函數;

   輸出時採用循環逐個輸出。

三、總結

1.三種O(n^2)平均時間複雜度的排序算法在空間複雜度、穩定性方面表現較好,甚至在特定情況下即便考慮時間複雜度也是最佳選擇。

2.堆排序初始建堆過程較複雜,僅建堆時間複雜度就達到O(nlogn),但之後的排序開銷穩定且較小,所以適合大量數據排序。

3.希爾排序性能看似很好,但實際上他的整體性能受步長選取影響較大,插入排序本質也使他受數據影響較大。

4.歸併排序在平均和最壞情況下時間複雜度都表現良好O(nlogn),但昂貴的空間開銷大O(n)。

5.快速排序大名鼎鼎,又有個好名字,但最壞情況下時間複雜度直逼O(n^2),遠不如堆排序和歸併排序。

6.基於比較排序的算法(如前七種)時間複雜度O(nlogn)已是下限。

7.三種線性時間複雜度排序算法雖然在速度上有決定性的優勢,但也付出了沉重的空間代價,有時數據的特點讓這種空間代價變得無法承受。所以他們的應用對數據本身有着特定的要求。

8.關於穩定性,希爾排序、快速排序和堆排序這三種排序算法無法保障。三種算法因爲劃分(子序列、大小端、左右孩子)後各自處理無法保證等值數據的原次序。
 

四、參考鏈接

重要參考1:https://blog.csdn.net/aiya_aiya_/article/details/79846380#%E4%B8%80%E3%80%81%E6%A6%82%E8%BF%B0

重要參考2:https://blog.csdn.net/kabuto_hui/article/details/94742528#7_Onlog_n_276

動畫釋義:https://blog.csdn.net/a546167160/article/details/87516263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