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有眼光,業界有市場之Ethernet II幀和IEEE 802.3以太網幀

咱們先從Ethernet II幀格式和IEEE 802.3以太網幀格式講起。

Ethernet II幀格式:

---------------------------------------------------------------------------------------------- 
| 前序   | 目的地址 | 源地址 | 類型   | 數據       | FCS |
----------------------------------------------------------------------------------------------
| 8 byte   | 6 byte   | 6 byte   | 2 byte   | 46~1500 byte | 4 byte|

802.3以太網幀格式:

---------------------------------------------------------------------------------------------- 

| 前序   | 幀起始定界符 | 目的地址 | 源地址 | 長度 | 數據       | FCS |

---------------------------------------------------------------------------------------------- 
| 7 byte |   1 byte   | 2/6 byte | 2/6 byte| 2 byte | 46~1500 byte | 4 byte

因爲這兩種幀是我們在現在的局域網裏最常見的兩種幀,因此,我們對它們進行一些比較。

Ethernet V2可以裝載的最大數據長度是1500字節,而IEEE 802.3可以裝載的最大數據是1492字節(SNAP)或是1497字節; Ethernet V2不提供MAC層的數據填充功能,而IEEE 802.3不僅提供該功能,還具備服務訪問點(SAP)和SNAP層,能夠提供更有效的數據鏈路層控制和更好的傳輸保證。那麼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 論:Ethernet V2比IEEE802.3更適合於傳輸大量的數據,但Ethernet V2缺乏數據鏈路層的控制,不利於傳輸需要嚴格傳輸控制的數據,這也正是IEEE802.3的優勢所在,越需要嚴格傳輸控制的應用,越需要用 IEEE802.3或SNAP來封裝,但IEEE802.3也不可避免的帶來數據裝載量的損失,因此該格式的封裝往往用在較少數據量承載但又需要嚴格控制 傳輸的應用中。

在實際應用中,我們會發現,大多數應用的以太網數據包是Ethernet V2的幀(如HTTP、FTP、SMTP、POP3等應用),而交換機之間的BPDU(橋協議數據單元)數據包則是IEEE802.3的幀,VLAN Trunk協議如802.1Q和Cisco的CDP(思科發現協議)等則是採用IEEE802.3 SNAP的幀。大家有興趣的話,可以利用Sniffer等協議分析工具去捕捉數據包,然後解碼查看是不是這樣的。


再來看看Ethernet幀格式的發展

1980 DEC,Intel,Xerox制訂了Ethernet I的標準 

1982 DEC,Intel,Xerox制訂了Ethernet II的標準

1983 迫不及待的Novell基於IEEE的802.3的原始版開發了專用的Ethernet幀格式 
1985 IEEE推出IEEE 802.3規範,後來爲解決EthernetII與802.3幀格式的兼容問題,推出折衷的Ethernet SNAP格式 

(其中早期的Ethernet I已經完全被其他幀格式取代了 ,所以現在Ethernet只能見到後面幾種Ethernet的幀格式,現在大部分的網絡設備都支持這幾種Ethernet的幀格式,如:cisco的路由器再設定Ethernet接口時可以指定不同的以太網的幀格式:arpa,sap,snap,novell-ether) 。


最後談談目前的使用情況:

今天的實際環境中大多數TCP/IP設備都使用Ethernet V2格式的幀。這是因爲第一種大規模使用的TCP/IP系統(4.2/3 BSD UNIX)的出現時間介於RFC 894和RFC 1042之間,它爲了避免不能和別的主機互操作的風險而採用了RFC 894的實現;也由於大家都抱着這種想法,所以802.3標準並沒有如預期那樣得到普及。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