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多繼承構造函數調用順序

class B1 
{public:
 B1(int i) 
 {cout<<"consB1"<<i<<endl;}
};//定義基類B1
class B2  
{public:
 B2(int j) 
 {cout<<"consB2"<<j<<endl;}
};//定義基類B2
class B3 
{
public:
  B3()
  {cout<<"consB3 *"<<endl;}
};//定義基類B3
class C: public B2, public B1, public B3 
{public: 
  C(int a,int b,int c,int d,int e)
   :B1(a),memberB2(d),memberB1(c),B2(b)
  {m=e; cout<<"consC"<<endl;}
private:
 B1 memberB1;
 B2 memberB2;
 B3 memberB3;
 int m;
};//繼承類C
void main()
{ C  obj(1,2,3,4,5);  }//主函數


運行結果:consB2 2 consB1 1 consB3 * consB1 3 consB2 4 consB3 * consC

//先按照繼承順序:B2,B1,B3 

//第一步:先繼承B2,在初始化列表裏找到B2(b),打印"constB22"

 //第二步:再繼承B1,在初始化列表裏找到B1(a),打印"constB11"

 //第三步:又繼承B3,在初始化列表裏找不到B3(x), 則調用B3裏的默認構造函數B3(),打印"constB3 *" 

//再按照數據成員定義順序:memberB1, memberB2, memberB3

 //第四步:在初始化列表裏找到memberB1(c),初始化一個B1對象,用c爲參數,則調用B1的構造函數,打印"constB13" 

//第五步:在初始化列表裏找到memberB2(d),初始化一個B2對象,用d爲參數,則調用B2的構造函數,打印"constB24" 

//第六步:在初始化列表裏找不到memberB3(x),則調用B3裏的默認構造函數B3(),打印"constB3 *" 

//最後完成本對象初始化的剩下部分,也就是C自己的構造函數的函數體:{m=e; cout<<"consC"<<endl;} 

 //第七步:打印"consC"

 回到你的主要問題:爲什麼會有兩次B3*出現? 

第一次是由於繼承了B3,雖然在C的構造函數的初始化列表裏你沒看到B3(x)或者B3(),但並不代表B3的構造函數沒有在發揮作用。事實上,B3被隱性初始化了,因爲B3的構造函數沒有參數,所以寫不寫B3()都無所謂,這裏恰好省略了。B1,B2則都是顯性初始化,因爲它們都需要參數。第二次是因爲C有數據成員memberB3,又一次,你沒有在C的構造函數的初始化列表裏看到你希望出現的memberB3(),很顯然,這又是一次隱性初始化。B3的構造函數再次被暗中調用。每一次B3的構造函數被調用,都會打印出“consB3 *”。兩次被調用,自然打印兩次“consB3 *”。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