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說職業規劃

【原文地址:http://bbs.yingjiesheng.com/thread-1871260-1-1.html】

前言        

    分享一些職業規劃的方法論與心得,希望能夠幫到一些有緣人,並感謝那些在我成長道路上幫過我的人。

這篇隨筆提煉於我電腦一篇近八千字的專題文章(只是完成了三分之一),初衷是寫給身邊一些親人和朋友看的,還想把它們變成一部小說。今天提煉一些枝幹,各位看官見笑了。

本文結構分爲三個部分:

    一 實際案例:從一個選擇說起

    二 職業規劃要點提煉

    三 個人心得與建議



一、實際案例:先從一個選擇說起


最近一家公司給了offer,情況是:1、公司:央企子公司,母公司隸屬國資委,世界500強企業;2、職位相對匹配,負責平臺的運營與推廣;3、待遇:尚可;4、業務方向以國際業務爲主,國內業務是小部分;

去還是不去?

……

第一次面試這家公司的時候,覺得能夠加入這家公司是非常好的一個選擇,理由:1、公司背景強悍;2、職位匹配;3、業務特質:國際貿易方面,可以藉此學好英語,去國外的機會也有;4、待遇可以接受,比一般企業會高一些,福利自然不會太差;5、關於發展空間:有人認爲央企發展空間不大,不過我觀點不一樣,央企的發展確實慢,但縱觀高層職位,央企高層應該都是老員工老資歷出身,至少是同一個體系內的老員工,這一點說明央企或曰體制內的發展,是適合長遠奮鬥的——10年、20年甚至更長;反觀外企或曰一些民企,天花板的特質倒更爲明顯;不同的是,頭5年,外企或民企的發展速度會快一些,但瓶頸也比較容易出現;央企內部人事關係比較複雜,發展的因素受到較多的干擾,但我始終相信,如果企業、崗位屬於知識、技能密集型,那麼最終的決定因素也離不開對業務能力的深刻把握。做人的水平,當然也非常需要;而這一點,在哪裏,其實都是一樣的。我想說的是,在央企,發展的核心依舊要以個人奮鬥與業務能力作爲一個重要但不唯一的尺度。也許三年、五年機會不會屬於你,但十年、十五年,當你歷練爲行業的頂級專家,機會還不會屬於你嗎?那個時候,即使央企這裏沒有,也沒有關係了,天下任你行。

去這家公司面試了兩次,經過3天的思考,基本決定,放棄。我把這個決策的整個過程按步驟說一下:

1、  首先自己按照一些方法論,自己做判斷,結果發現很難作一個理性地決策;因爲央企、500強的標籤很吸引我;

2、  諮詢親人,他們的建議是是要我自己考慮,他們也給不出太多建設性的建議;但給出的建議是關注未來發展;

3、  我把我的情況和這個機會,非常客觀的擺出來,諮詢身邊能夠得着也願意搭理我的前輩, A、B、C、D四人,他們觀點也很有意思,如下:

    A:這個企業與行業,我不熟悉,你要自己作決定;A是電商領域的骨灰級人物,履歷豐富。他的意見穩重保守,他如果持保留意見一般基本可視作這個機會一般,不用太上心;如果是機會好,他會明確表態並鼓勵;   

    B:地產業老總,專注行業19年,學歷背景(清華)、職位一流,據悉月薪20W——嘻嘻,他的意見:不太清楚這個行業與公司,但瞭解我的情況後,建議我要專注,要沉澱,要紮實,不建議跳槽;

    C:創業公司老總,給出的意見是:跨行業太大,而且央企發展空間不大,建議別去;然後說,我可以幫你推薦一些機會;在這裏向C表示感謝;   

    D:好大哥,華爲出身,曾在國內多家高大上投資機構工作,給出建議:除非現在的公司給你乾股,或者上市給你點甜頭,要不然你趕緊走,去央企大平臺裏轉一圈,見見世面,提高下身價。你現在這公司,太屌絲,體量太小,被鄙視,影響你個人品牌建設——這話真讓我哭笑不得啊。雖然不是特別認同D的觀點,但想想周邊一些朋友的標籤:金融、投行、央企、諮詢、外企500強、金融機構,再反觀自己,確實是有點草根,也有道理。

    這一圈問下來,再結合我自己的一些判斷,基本我也否了這個選擇。如果這個機會確實好,那麼毫無疑問,這四個人應該都會毫不猶豫鼓勵我去;這個機會,有糾結,就足以說明它本身不夠理想;這也是本人第二次的工作選擇,是一個職業規劃的節點,意義重大,要選當然要選最好的,否則不能冒動;

    最後一步,結合我自身的判斷,我做了一張表,如下:

序號

考覈因素

說明

評分

1

待遇

綜合年收入待遇

2

行業

行業發展階段和發展決定因素

3

企業

企業背景與實力;與個人氣場匹配度

4

業務

業態以及業務量的情況與趨勢

5

職位

是否是核心崗位;是否是利潤重要貢獻環節;

6

直接領導

1、領導力;2、業務能力;3、做人;4 與個人氣場匹配度

7

團隊

團隊能力、人員水平與狀態;與個人氣場匹配度

8

個人興趣

是否感興趣;與個人價值觀、性格是否一致;

9

發展方向

或曰“出口”,就是這個職位能夠給予的技能與資源能否支撐與幫助下一個工作階段



評分之後,這張表基本給出了我答案。這9個因素裏,由於不確定性因素太多,出於謹慎,還是沒有選擇。

坦言,因爲我害怕選擇失誤。因爲我深知職業生涯第二次選擇的重要性。

客觀講,進這樣的央企機會不多,或許我錯了一個好機會,但我不後悔,因爲這是經過我理性選擇的結果。

二、從這個案例剖析職業規劃的需考慮的要素

就從上面這張表說開去。

1、  關於待遇(主要對應屆生來講)

    這是最實在的,切身利益相關。個人認爲,一份工作,至少要工作2-3年以上,不能頻繁跳槽;這就意味着,如果薪酬不能接受,你也忍受2-3年;除非有調崗或者崗位提成之類機遇;每年薪酬也許會有上漲,但一般公司的薪酬政策也是上漲底薪的10-20%左右,微不足道。

    所以,一旦一份工作如果薪酬(年薪而非月薪,一些國企月薪低但年終獎以及福利很可觀)不能夠接受,如果可以選擇又有選擇,建議趕緊找出路,不要猶豫。   

    跳槽與積累之間,這個平衡要把握好,跳槽的目標、時機都要選擇好。

    很多問題又要辯證的看,不能太過看重待遇,其實在積累的過程,薪酬偏差在2-3K之間,我覺得沒什麼實質性影響。關鍵還是要看自己能獲得什麼、自己的目的是什麼。

    對大多數人講,2-3年基本可以積累一些基本的技能,悟性高一點的則可以更上一個臺階。在這個基礎上,就可以真正對工作、行業、企業、職位有一個更深刻的認識,進而重新再做一個選擇,找到自己事業的方向。

    對於一些應屆生,找第一份工作,更多的是被動式,能夠主動去規劃的較少,其中非理性因素較多。


    插播一些題外話

  (1)如此看來,對應屆生講,這2-3年更像是一個緩衝期,給新人一個掌握基本技能、找到自己工作方向的一個時期。之所以如此,是因爲在校期學生,普遍在專業、職業規劃意識、實習經歷方面準備的的不夠充分。

  (2)針對情況一,就有兩個建議:1、在校期間,樹立職業規劃意識,積累實習經歷,爲職業發展提供一個起點;2、在選擇第一份工作的時候,選擇成熟的企業(500強、知名企業佳),對於小型企業、創業型企業要謹慎。


2、  行業、企業、職位三維度精準定位職業規劃與選擇。

    一份工作,最終會落腳到行業、企業、職位這三個緯度裏去。所以,看待一份工作,也要這三個因素結合起來看。

    首先,關於行業。以下幾個因素可以作爲考慮:行業處於快速發展階段,有前景;行業整體收入情況。雖然說每個行業都是賺錢的行業,但就個人收入而言,還是有一些重大區別的。

    比如最近聽一個在出版行業混了十幾年的大哥聊,在出版業,做到營銷部門總監的,年薪也就在20W左右,而且還是鳳毛麟角——這次聊天聽我毛骨悚然,深深覺得選擇行業的重要性;這個收入水平,可能在金融、地產、電商、IT行業一箇中級(3年左右甚至更短時間)職位就能到達;長遠來看,某個行業/企業的職位,稅前年薪到頂峯,也就侷限在80W左右;但是對其它的行業來講,上限會高一些。我見過年薪八百萬的職位招聘(某大型地產公司海外投資總監)。行業,最終會決定收入的一個峯值。所以,要考慮行業、企業、業務的盈利規模以及人均創收問題。

    第二,企業,企業要在行業中是龍頭地位,至少要在第一梯隊;

    第三,職位,屬核心部門、核心職位類,客觀講,就是距離利潤創造最近、貢獻最大的位置上;這個地方要重點突出一下,舉個例子,一個500強的行政類職位與一箇中等規模企業的業務崗,後者的業務含金量是要高於前者的。

    補充一點,這個職位負責的業務的態勢是頹勢還是向上的態勢,業務好壞的關鍵因素在哪裏,這個問題,要了解清楚;

    雷軍有句話,叫豬在風口上也會飛。其實從職業規劃的角度講,這個風口,就可以理解爲行業、企業、職位的綜合構成。

    最後,這三個因素也是動態的,不同的情況,彼此的權重也不太一樣;同時,這三個因素也是密切相關聯的。所以各位看官要結合自身情況,自己做好判斷。


3、  直接領導、團隊。

    人才對企業、部門與業務的發展的重要性就不必多講了,要考慮:

    第一,創收能力:領導、團隊能否勝任工作,完成業務目標;

    第二,領導力:領導爲人處事,以及創造的團隊氛圍——是彼此攻擊、惡性競爭還是共同發展;

    第三,人際氛圍:你與領導、團隊能否相處、互相鼓勵、互相發展;


4、  個人興趣

    一份工作,如果與個人興趣、價值觀偏離較遠,那是一件痛苦的事情。

    應該要享受工作,這樣生活纔會快樂。

    不建議從事一份自己不感興趣的工作。


5、  發展方向

    這一職位給你提供的發展方向,是否能夠接受,是否讓你滿意:

(1) 這個職位在本企業的發展方向;

(2)  這個職位還可以在哪些行業、企業上被接納以及獲得更高一個層次的發展;舉個例子,比如一個知識性銷售崗位,如果做到優秀,成爲部門負責人,向上發展則成爲公司高管,進而成爲行業領袖,進而他就能獲得自主創業、甚至去從事PE、VC方面的工作。當然,走的層面越高,對能力、知識、技能的要求也越高。


6、  一些其它的要素:地域

    個人建議:積累、打拼的時候,去那些最適合發展自己的地方吧;去最優秀的企業、職位歷練自己;結識優秀的領導、朋友;


7、  一些其它的要素:學歷

    學歷的背後,有兩層意義:1、你過去的學習力和綜合素質,當然,這些品質是一個恆定的狀態,所以,對現在、未來有一點的參考意義;2、個人當下的知識結構與職位的匹配程度。

    所以,保持學習,在知識結構、業務技能、行業視野上,不斷精進、開拓與完善。


三、個人心得分享

1、  最大的悖論與疑問:職業規劃能規劃嗎?

    無論在起點還是中點,很多時候,你無法決定太多,也沒有太多的選擇;你的教育背景、知識結構、行業經驗等等,你改變不了,只能慢慢漸進式的去改變;社會(技術)、企業(變革、重組、業務變化、人事變動等)的變化,你意料不到,在這樣的面前,大多數人的選擇空間也是不大的,但毋須悲觀,人生也好,工作也好,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

    另外一方面,事在人爲。筆者也相信,只要願意,有學習力和行動力,你也可以去你想要去的地方。

    所以,職業規劃能否規劃,是有程度深淺的。

    這篇文章的意義,也僅僅是在方法論上提供參照。職業規劃的首要前提,是倚靠個人的興趣、能力與技能的。有了這個基石,才能談其它。因爲職業、工作與人的匹配是以下兩主要方面因素共同構成的:

(1)  市場需求決定企業用人需求;

(2)  個人技能與企業需求的匹配度;

    由此可見,我們真正能夠把握的,也僅僅是部分而已。


2、  職場、事業是一場馬拉松,不是百米衝刺;不用太心急,10年,見分曉

    其實,我覺得10年有些短了,15年會更爲公允與客觀。

    這也是寫給我自己看的,不焦躁,不去計較太多,好好做好自己,踏實向前。也許,不用那麼久;也許,會是更長的路與更多的曲折。最重要的是,這一路上,身邊有人會陪着你,並堅定的支持你。

    相信,順境逆境,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3、  夢想與務實。

    有夢想,走正道。仰望星空,又腳踏實地。務實的去做事情,去達成一個又一個的目標,直到有能力,去面對你的夢想。太單薄的時候,去面對自己的夢想,是不自量力。


    4、成就自我,收穫自我。

    做成了什麼事情,才真正能證明自我、成就自我、收穫自我……

    毋須活在他人眼中。


5、一個技巧:一句話如何精準的表達職業規劃。

在X年內在某地的某家公司擔任什麼職位。(時間、地域、企業、職位四要素可以把目標明晰出來)


6、刪繁就簡,職業規劃最實在的一個建議,那就是:

    確立目標,每天爲之行動!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