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圍觀block:第二集

深度圍觀block:第二集

blocksblocks

本文由破船譯自galloway轉載請註明出處!

小引

今天翻譯了第二篇,這個翻譯是比較痛苦(其實不止這篇,所有的都是), 不比單純的閱讀,許多地方需要查閱資料,並細心的遣詞造句,還得注意詞不達意的地方(例如文中的A block that captures scope我翻譯爲block的拷貝範圍,總感覺缺了一些作者原意,功力有限啊)。所以,我勸大家要是能看原文儘量去看原文吧,我這翻譯的權當參考。

目錄

  • 介紹
  • block類型
  • block的拷貝範圍
  • block拷貝對象的類型
  • 何去何從

正文

介紹

本文接着上一篇文章(深度圍觀block:第一集),繼續從編譯器的角度深度圍觀block。在本文中,將介紹block並不是一成不變的,以及block在棧上的構成。

block類型

第一篇文章中,我們已經看到block有一個_NSConcreteGlobalBlock這樣的類。由於所有變量都是已知的,所以在編譯期間,block的結構(structure)和描述(descriptor)都將全部被初始化。關於block這裏有幾種不同的類型,每種類型都有對應的類。爲了簡單起見,這裏只考慮其中三種:

  1. _NSConcreteGlobalBlock是定義一個全局的block,在編譯器就已經完成相關初始化任務。這種類型的block不會涉及到任何拷貝,例如一個空的block。
  2. _NSConcreteStackBlock是一個分配在棧上的block。這裏是所有最終被拷貝到堆(heap)上的block的開始。
  3. _NSConcreteMallocBlock是分配到堆(heap)上的block。拷貝完一個block之後,這就會結束。當block的引用計數變爲0,該block就會被釋放。

block拷貝範圍

這次我們來看看另外一些代碼,如下所示:

#import <dispatch/dispatch.h>

typedef void(^BlockA)(void);
void foo(int);

__attribute__((noinline))
void runBlockA(BlockA block) {
    block();
}

void doBlockA() {
    int a = 128;
    BlockA block = ^{
        foo(a);
    };
    runBlockA(block);
}

爲了讓block拷貝一些內容,上面的代碼中調用了foo函數,並給這個函數傳遞了一個變量。再說一下,本文涉及到的彙編代碼是與armv7相關指令。下面是其中一部分彙編指令:

.globl  _runBlockA
    .align  2
    .code   16                      @ @runBlockA
    .thumb_func     _runBlockA
_runBlockA:
    ldr     r1, [r0, #12]
    bx      r1

上面的彙編代碼與runBlockA函數相關,這跟第一篇文章中的相同——都是調用了block中的invoke函數。接着是doBlockA彙編代碼,如下所示:

.globl  _doBlockA
    .align  2
    .code   16                      @ @doBlockA
    .thumb_func     _doBlockA
_doBlockA:
    push    {r7, lr}
    mov     r7, sp
    sub     sp, #24
    movw    r2, :lower16:(L__NSConcreteStackBlock$non_lazy_ptr-(LPC1_0+4))
    movt    r2, :upper16:(L__NSConcreteStackBlock$non_lazy_ptr-(LPC1_0+4))
    movw    r1, :lower16:(___doBlockA_block_invoke_0-(LPC1_1+4))
LPC1_0:
    add     r2, pc
    movt    r1, :upper16:(___doBlockA_block_invoke_0-(LPC1_1+4))
    movw    r0, :lower16:(___block_descriptor_tmp-(LPC1_2+4))
LPC1_1:
    add     r1, pc
    ldr     r2, [r2]
    movt    r0, :upper16:(___block_descriptor_tmp-(LPC1_2+4))
    str     r2, [sp]
    mov.w   r2, #1073741824
    str     r2, [sp, #4]
    movs    r2, #0
LPC1_2:
    add     r0, pc
    str     r2, [sp, #8]
    str     r1, [sp, #12]
    str     r0, [sp, #16]
    movs    r0, #128
    str     r0, [sp, #20]
    mov     r0, sp
    bl      _runBlockA
    add     sp, #24
    pop     {r7, pc}

看看,這跟之前的代碼有所不同了。看起來這不僅僅是從一個全局的符號中加載block,而且還做了額外的一些事情。乍一看這麼多代碼讓人有點無從下手,不過認真看,還是很容易理解的。從上面的代碼可以看出,編譯器已經忽略了對代碼排序的優化,爲了方便閱讀代碼,我對上面的彙編代碼重新進行排序(當然,請相信我,這不會影響任何功能)。下面是我重排好的代碼效果:

_doBlockA:
        // 1
        push    {r7, lr}
        mov     r7, sp

        // 2
        sub     sp, #24

        // 3
        movw    r2, :lower16:(L__NSConcreteStackBlock$non_lazy_ptr-(LPC1_0+4))
        movt    r2, :upper16:(L__NSConcreteStackBlock$non_lazy_ptr-(LPC1_0+4))
LPC1_0:
        add     r2, pc
        ldr     r2, [r2]
        str     r2, [sp]

        // 4
        mov.w   r2, #1073741824
        str     r2, [sp, #4]

        // 5
        movs    r2, #0
        str     r2, [sp, #8]

        // 6
        movw    r1, :lower16:(___doBlockA_block_invoke_0-(LPC1_1+4))
        movt    r1, :upper16:(___doBlockA_block_invoke_0-(LPC1_1+4))
LPC1_1:
        add     r1, pc
        str     r1, [sp, #12]

        // 7
        movw    r0, :lower16:(___block_descriptor_tmp-(LPC1_2+4))
        movt    r0, :upper16:(___block_descriptor_tmp-(LPC1_2+4))
LPC1_2:
        add     r0, pc
        str     r0, [sp, #16]

        // 8
        movs    r0, #128
        str     r0, [sp, #20]

        // 9
        mov     r0, sp
        bl      _runBlockA

        // 10
        add     sp, #24
        pop     {r7, pc}

下面我們來看看這些代碼都做了什麼:

  1. 開場白。首先將 r7 push到棧上面——因爲r7會被覆蓋,而r7寄存器中的內容在跨函數調用時是需要用到的。lr是鏈接寄存器(link register),該寄存器中存儲着當這個函數返回時需要執行下一條指令的地址。接着mov這條指令的作用是把棧指針保存到r7寄存器中。
  2. 從棧指針所處位置開始減去24,也就是在棧空間上開闢24字節來存儲數據。
  3. 這裏涉及到的代碼是爲了對符號L__NSConcreteStackBlock$non_lazy_ptr進行尋址,由於跟pc(program counter)相關聯,所以無論代碼處於二進制文件中任何位置,當最終鏈接時,都能對該符號做到正確的尋址。
  4. 將值1073741824存儲到棧指針 + 4 的位置。
  5. 將值存儲到棧指針 + 8 的位置。現在,將要發生什麼可能已經變得逐漸清晰了——在棧上創建了一個Block_layout結構的對象!到現在爲止,已經設置了該結構的3個值:isa指針,flagsreserved值。
  6. ___doBlockA_block_invoke_0存儲至棧指針 + 12的位置。這是block結構中的invoke
  7. ___block_descriptor_tmp存儲至棧指針 + 16的位置。這是block結構中的descriptor
  8. 將值128存儲到棧指針 + 20的位置。如果回頭看看Block_layout結構,可以看到裏面只應該有5個值。那麼在這個block結構體後面存儲的128是什麼呢?——注意到這個128實際上就是在block中拷貝的變量的值。所以這肯定就是存儲block使用到的值的地方——在Block_layout結構尾部。
  9. 現在棧指針指向了已經完成初始化之後的block結構,在這裏的彙編指令是將棧指針裝載到r0中,然後調用runBlockA函數。(記住:在ARM EABI中,r0中存儲的內容被當做函數的第一個參數)。
  10. 最後將棧指針加上24,這樣就能夠把最開始減去的24(在棧上開闢的24位空間)收回來。接着將棧中的兩個值pop到r7pc寄存器中。這裏pop到r7中的,跟最開始從r7中push至棧中的內容是一致的,而pc的值則是最開始push lr到棧中的值,這樣當函數返回時,可以讓CPU能夠正確的繼續執行後續指令。

Cooool!如果你一直認真看到這裏,那麼相信你的收穫已經非常多了!

下面我們再看看block中的invoke函數和descriptor。希望跟第一集中的不要有太大差別。如下彙編代碼:

.align  2
    .code   16                      @ @__doBlockA_block_invoke_0
    .thumb_func     ___doBlockA_block_invoke_0
___doBlockA_block_invoke_0:
    ldr     r0, [r0, #20]
    b.w     _foo

    .section        __TEXT,__cstring,cstring_literals
L_.str:                                 @ @.str
    .asciz   "v4@?0"

    .section        __TEXT,__objc_classname,cstring_literals
L_OBJC_CLASS_NAME_:                     @ @"\01L_OBJC_CLASS_NAME_"
    .asciz   "\001P"

    .section        __DATA,__const
    .align  2                       @ @__block_descriptor_tmp
___block_descriptor_tmp:
    .long   0                       @ 0x0
    .long   24                      @ 0x18
    .long   L_.str
    .long   L_OBJC_CLASS_NAME_

看着沒錯,跟第一集中的沒多大區別。唯一不同的就是block descriptor中的size——現在是24(之前是20)。這是因爲block拷貝了一個整型值,所以block的結構需要24個字節,而不再是標準的20個字節了。在之前的代碼中,我們已經分析了在創建block時,多出的4個字節被添加到block結構的尾部。
在實際的block函數中,例如___doBlockA_block_invoke_0,可以看到從block結構尾部讀取出相關值,如r0 + 20,就是在block中拷貝的變量。

block拷貝對象的類型

下面我們來看看如果block拷貝的是別的對象類型(例如 NSString),而不是integer,會發生什麼呢?如下代碼:

#import <dispatch/dispatch.h>

typedef void(^BlockA)(void);
void foo(NSString*);

__attribute__((noinline))
void runBlockA(BlockA block) {
    block();
}

void doBlockA() {
    NSString *a = @"A";
    BlockA block = ^{
        foo(a);
    };
    runBlockA(block);
}

由於doBlockA變化不大,所以在此不深入介紹。這裏感興趣的是根據上面代碼創建的block descriptor結構:

.section        __DATA,__const
    .align  4                       @ @__block_descriptor_tmp
___block_descriptor_tmp:
    .long   0                       @ 0x0
    .long   24                      @ 0x18
    .long   ___copy_helper_block_
    .long   ___destroy_helper_block_
    .long   L_.str1
    .long   L_OBJC_CLASS_NAME_

注意看上面的彙編代碼中有指向兩個函數(__copy_helper_block__destroy_helper_block)的指針。下面是這兩個函數的定義:

.align  2
    .code   16                      @ @__copy_helper_block_
    .thumb_func     ___copy_helper_block_
___copy_helper_block_:
    ldr     r1, [r1, #20]
    adds    r0, #20
    movs    r2, #3
    b.w     __Block_object_assign

    .align  2
    .code   16                      @ @__destroy_helper_block_
    .thumb_func     ___destroy_helper_block_
___destroy_helper_block_:
    ldr     r0, [r0, #20]
    movs    r1, #3
    b.w     __Block_object_dispose

這裏我先假設當block被拷貝和銷燬時,都會調用這裏的函數。那麼被block拷貝的對象肯定會發生reatain和release。上面的代碼中,可以看出如果r0和r1包含有效數據時,拷貝函數接收兩個參數(r0r1)。而銷燬函數接收一個參數。可以看出所有的拷貝和銷燬任務都應該是由__Block_object_assign__Block_object_dispose兩個函數完成的。這兩個函數位於block的運行時代碼中(是LLVM裏面compiler-rt工程的一部分)。
如果你希望瞭解一下block運行時相關代碼,可以來這裏下載源碼:http://compiler-rt.llvm.org。特別關注一下里面的runtime.c文件。

何去何從

在下一集中我將調查Block_copy相關代碼,並看看相關工作處理情況,以此來深度圍觀一下block運行時。通過下一集的學習,你也將會深入瞭解拷貝和銷燬函數(也就是本文中我們剛剛看到的在block拷貝對象時使用的函數)。

本文由破船翻譯●轉載請註明出處●2013-07-10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