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非理性思維毀了你的人生

本文是蓋瑞·馬庫斯的《怪誕腦科學:戰勝焦慮、混亂、拖延的自控術》一書讀後感,借用作者給出的13條建議,結合自己的理解分享給大家。

我們的身體的精密程度遠超機器可以比擬,大腦神經元複雜程度遠遠超過世界上任何已存在的機器,但是我們卻沒有最簡單的機器那樣精準計算和準確無誤的存儲。

我們的記憶會向我們所想要的那個方向發生偏差,比如很多嫌疑人都認爲自己犯的錯有情可原。我們會偶爾斷片或者忘記剛放下的一個小東西,所以我們會忘帶鑰匙、找不到手機,或者忘了鎖門。

機器就不會發生這些,只要是存儲的資料,沒有修改絕對不會改變,只要是設定好的程序,一定會按照預期產生相同且一致的結果。非理性思維,是產生這種情況的“罪魁禍首”,同時也是我們有別於機器的重要原因。

德國化學家厄恩斯特·費希爾(Ernst Fischer)曾陷入這樣的沉思:“隨着機器變得越來越完美高效,於是這就變得很清楚了——人類的偉大之處就在於他們身上存在不完美的地方。”一個由工程師設計出來的生物可能永遠都不懂什麼是愛,永遠都學不會欣賞藝術或理解詩歌。以動物的理性來看,把時間花在創造和欣賞藝術上,還不如把其用來收集堅果,爲過冬做好準備呢。而從人類的角度,藝術是生活樂趣的一部分。

儘管我們有着機器或者動物所沒有的優勢,但是我們大腦中那些非理性的部分,讓我們固執、偏執,存在認知偏差等一系列不好的因素,阻礙了我們個人乃至我們整個人類種族的發展,所以無論如何,我們都應該做的更好。蓋瑞·馬庫斯給出的13條建議,每一條都是建立在謹慎的實證研究基礎之上的,同時,也是我們可以習得的一些好的習慣,有可能改變我們生活中各種的不如意。

1. 儘可能考慮有無其他可行的選項

“一條道走到黑”、“不撞南牆不回頭,不到黃河心不死”,有些時候這些行爲不能證明我們多麼的堅定,只能說明我們比較衝動。即使我們義無反顧的走到最後,也不一定能夠得到我們所期望的結果,甚至我們會在“黑道”裏面迷失,在“南牆”上撞得頭破血流,在“黃河”的漩渦裏沉底。

我們專注於一件事情是好事,不好的是我們只關注這件事情,這就是我們常說的鑽牛角尖。

我們需要對自己最關注的事物之外的其他想法和可能性,投入的更多關注。在做出正確抉擇之前,我們往往需要把不會採取的途徑和最終選用的途徑都加以考慮才行。

有可能,最終我們還是要走這條路,但是因爲我們考慮過其他的情況,可能就從其他情況中找到一隻手電筒,那這條路就更加清晰了。

2. 重新界定問題

我們生活中常常會被別人誤導。

一句話,不同的說法,可能會產生完全不一樣的效果,比如,“我們還有10%的問題沒有解決”和“我們已經解決了90%的問題”,或者“每滿100減20”和“打8折”。

一件事,從不同的角度,會有不一樣的想法,比如,“死刑是懲罰凡有重大過錯的罪犯”和”死刑是爲了警告那些可能犯重大過錯的人“。

所以,當有人告訴你一個問題的時候,看能不能換個角度,重新界定問題。不一樣的角度,世界可能就不同了。

3. 始終牢記:相關關係不等於因果關係

一件事情發生,另外一件事情緊跟着也發生,但是兩件事可能沒有因果關係。

《傻鵝皮杜妮》是一本繪本,皮杜妮一開始認爲“有書有愛書的人就有智慧”,於是天天帶着撿來的書,越來越驕傲,給農場的動物們造成了各種麻煩,直到最後釀成大錯,才領悟到,雖然她每天帶着書,愛惜書,但是沒有讀過書,不可能會有智慧。

跳水運動員身材都是那種很完美的三角形身材,跳水運動員與三角形身材有很高的相關性,但不會因爲有三角形身材就能夠稱爲跳水運動員,那需要經過日復一日的辛苦訓練習得的。

那些成功人士都有一項比較擅長的體育運動,成功人士與體育運動有很高的相關性,但不會因爲一個人擅長某項體育運動,就能夠稱爲成功人士。

我們很容易將相關關係和因果關係混爲一談,忽略一件事情的本質,也就會影響到我們最終做的決定。

4. 用於別忘了控制樣本的大小

任何單一事件都可能是隨機的,但同一模式的反覆出現就不大可能是一個偶發事件了。從數學上考慮,樣本數量越大,統計結果就越準確。

一種新型藥物從研發到上市,需要經過漫長的臨牀試驗期,儘可能多的在動物和人身上測試使用效果。沒有任何一種藥物,在一個人身上其效果,就認爲這種藥物對所有人都有效。

所以我們做的任何決定,都不要被少數人的結論而左右。你身邊有10個人玩股票賺錢了,如果你就認爲股票一定賺錢,那極有可能會傾家蕩產。

如果你的同學同事都是大學生,你就認爲咱們國家的大學生比率已經很高了,那就大錯特錯。我國大學生比例9.5%,即使將範圍限制在21歲這個範圍,大學生比例也不過才28.2%(如果不含大專是13%)。

所以,不以大量樣本爲基礎得出的結論,都是耍流氓。

5. 預知自己的衝動並事先約束

相信大家都有過沖動消費,比如雙十一,因爲有滿減、紅包、返現等各種優惠,就買了一堆沒用甚至只用一次的東西。我們飢餓的時候,通常會購買高熱量的食物。我們減肥過程中,剛完成一次高運動量的健身,很有可能會吃的比平時多。這些都是衝動。

我們可以在看到優惠之前,想好自己要購買的商品;感到飢餓,計劃好自己晚餐要吃什麼,然後嚴格按照計劃執行。

離我們最近的還有抖音或快手這些小視頻APP,每個小視頻1分鐘以內,如果不加以控制,幾個小時就一晃沒了。我們可以設置一個青少年鎖,到了一個小時,會彈出密碼輸入解密,這個時候關掉抖音,該幹嘛就去幹嘛,別等着時間過去之後,再唉聲嘆氣的後悔什麼都沒做。

6. 別隻是設定目標,要制定應變方案

僅有目標不能保證目標的效果,得在理性的那一刻制定理性的方案,纔有可能更理性的執行。

在很多時候,人們都幾乎不可能完成一個表達模糊的目標,比如“我要減肥”。喊着這句話減肥的人,都是在喊完之後,該吃吃,該喝喝。設置是“我要減1斤”,這種目標更加明確的口號,也不能保證一定能夠實現,我們需要制定更加詳細嚴格的計劃。

心理學家彼得·葛爾韋澤(Peter Gollwitzer)的研究表明:要是給希望實現的目標制訂細緻的應變方案,採取“如果X,就Y”的形式,就能極大地提高成功的概率。還是減肥這件事,我們的計劃是,如果看到薯條,就走開;如果主食超過半碗米飯,就要多跑1000米;如果聚餐時候喝啤酒了,就要多運動HIIT半小時。。。

根據這條建議,也是找到自己一直減肥失敗的原因了。

7. 在任何時候,如果你已經疲憊或心裏還在考慮其他事情,就儘可能不去做重要決定

身心疲憊(或精神渙散)之時進行思考,這和醉酒之後開車沒有多大的差別。因爲疲憊之後(或精神渙散時),我們更多是依賴我們的反射系統,而非慎思系統。

幾乎所有大額的交易都是在最疲勞的時候,大型商務談判都是採用疲勞戰,長時間談判,談到最後總會有人崩潰,誰崩潰誰就會讓步。能夠進行大型商務談判的,都是有強健體魄和堅定意志的。

8. 隨時在收益和代價之間進行權衡比較

這一條看似是連小孩都懂的道理,實際上卻需要我們認真思考。

舉個例子,點外賣的時候,經常會碰到滿減優惠,滿減和商品定價,都是商家經過計算設置的,選擇了合適的量之後,發現再加8塊,就能多減7塊,還能多一份沙拉。理性的講,沒有這份沙拉,你也可以吃飽,而且不用額外多花1塊錢。但是,很多人會因爲多的這份沙拉,多花一塊錢。這個也算是前面講到的衝動,放在這一條裏面,就是沒有權衡收益和代價。

做出合理判斷的前提顯然是權衡利弊,然而除非我們提高警惕,否則我們的性格和情緒往往會成爲理性判斷的絆腳石。

9. 設想你的決定可能會被抽查

老話說:“舉頭三尺有神明”。有時候,我們做的決定受非理性思維影響,是因爲我們不需要爲這個決定負責任。假設,我們經常設想,如果有人看着我們,我們做的決定還是這個嗎?

根據研究,如果我們需要跟別人解釋我們的理由,我們就會更加公正客觀的做決定。也就是,當我們需要對決定負責任時,我們就會投入更多的精力,進行更周到的研究,做更精細的調查,然後做出更加負責的決策。

10. 和自己保持距離

寫到這一條,突然發現,這裏很多的建議都有益於減少衝動消費。

我們購物的時候,看到一件東西在打折,而且折扣很誘人,我們就會設想,在將來,我們會用到這件東西,到時候再買,就得多花xxx,於是就買了,然後,這件東西的歸宿要麼是吃灰,要麼是丟棄。

我們的大腦對於遠近的考慮機制幾乎是以完全不同的方式建立起來的:(對大腦而言)近,是明確具體的概念;而遠,則是抽象的概念。不是任何時候以抽象的概念來考慮問題都會得到更好的結果,因爲我們會對未來設定很多設想。

在任何時候,我們都應當問問自己,未來的我會對現在的這個決定產生什麼感受?認識到我們的處理方式在此時此刻和將來會有所不同,並儘量平衡和利用好即時和遠期兩種思維模式。這樣一來,我們就不會因爲把選擇完全建立在即時所想的基礎上而深受其害。

研究表明,非理性行爲會隨着時間流逝而淡化,越是複雜的決定,越需要有足夠時間斟酌。當意識到我們衝動了,只要一個方法:明天再說。

11. 要當心生動化、個性化和逸聞趣事

我們大腦會被生動個性的東西所吸引,這是源於我們的祖先,對鮮豔的東西敏感,可以更快的找到成熟的果實。於是這個基因一直延續到現在,我們對於鮮豔的、生動的、個性化的等一系列不那麼死氣沉沉的東西更加敏感,更加信任。

蒂莫西·威爾遜做的關於在校大學生和避孕套品牌的研究,得出了一個經典結論,即“照我說的做,而不是照我做的做”。在實驗中,受試者得到兩個消息來源:一個來自《消費者報告》上數據充分的結論,它推薦的是避孕套A;另一個則來自一則逸聞趣事(據說是另一個學生寫的),它推薦的是避孕套B,理由是有人使用避孕套A在“嘿咻”過程中不慎破裂,從而讓當事人極爲焦慮,擔心自己可能懷孕。幾乎所有大學生原則上都認爲《消費者報告》上的結論更可靠,並希望自己的朋友在挑選避孕套時不要受那個逸聞趣事的影響。但當問及他們自己的選擇時,差不多有1/3(31%)的大學生仍然相信了那則生動的逸聞趣事,從而選擇了避孕套B。

換句話說,越是吸引你的,越應該小心,比如廣告。所謂的蠱惑人心,不外如是。

我們需要做的就是,通過對客觀且科學的事物加以特別關注,來克服我們易受生動性影響的弱點。

12. 挑選重點

我們大腦做複雜決定的時候,需要消耗大量能量,這也是爲什麼我們做重大決策之後,會感覺的疲憊。所以,爲了減少這種消耗,把能量留給更需要的事情。

《布里丹之驢》(Buridan’s Ass)的故事:驢子雖然面臨着兩堆同樣遠近、同樣誘人的乾草,最後卻活活餓死了。顯然,吃哪堆乾草,根本不是需要做複雜決定的事情,隨便選一堆,吃完再吃另外一堆。

小事隨性,大事隨心。

13. 儘量理性

這條建議基本上起的是告誡作用,屬於咒語系。告誡自己要理性就能產生作用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於:你這樣做的時候,就能夠自動啓發自己在生活實踐當中使用前面曾經介紹過的種種技巧。僅僅告訴自己要理性可能還不夠,但這樣做的同時,再配合使用其他技巧,就能看到這方面的效果了。

想要完整的《怪誕腦科學:戰勝焦慮、混亂、拖延的自控術》,掌控自己的大腦,可以搜索微信公衆號 kanshanshuo,回覆“怪誕”,獲取電子書。


個人主頁: https://www.howardliu.cn
個人博文: 別讓非理性思維毀了你的人生
CSDN主頁: http://blog.csdn.net/liuxinghao
CSDN博文: 別讓非理性思維毀了你的人生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